
-104
2015 Vol.34 No.7 Serial No.281
China Brewing
响应面法优化蜂蜜酒发酵工艺
彭涛'马文锦'王贵春金红殷欣张辉”白艳茗
Research Report
(1.甘肃省轻工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以狼牙蜂蜜为原料考察发酵液糖度、温度、pH值等参数对蜂蜜酒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蜂蛋酒发酵工艺确定最优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当初始糖度为25Bx、发酵温度为25℃、pH值为5.0时所酿制蜂蜜酒的品质最佳且产品具有蜂蜜独特的风味
关键词蜂蜜酒酿酒酵母发酵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TS262.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5.07.025
文章编号02545071(2015)07-0104-04
Optimization of honey winefermentation proces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PENG Tao', MA Wenjin', WANG Guichun', JIN Hong', YIN Xin', ZHANG Hui', BAI Yanming(I. The Institute of Gansu Province Lighr Industria/ Seientific Research, Lanzhou 730000, 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Abstract Using langya honey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effect of sugar content, fementation temperature, pH on the quality of honey wine was in-vestigated.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honey wine was studied by Box-Behnken design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The optimal fermenta tion process of honey wine was determined: sugar content 25 °Bx, fementation temperature 25 °C and pH 5.0.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honey wine had the optimal quality and unique flavor.
Key words honey win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erment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蜂蜜酒有近3000年的文化底蕴是贵族酒的一种。蜂蜜酒是以蜂蜜作为原料经过发酵得到的酒精饮料不仅保留了天然蜂蜜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而且提高了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效(1-3)。
我国蜂蜜年产量约为43万t尽管产量大但是对蜂蜜酒的研究起步较晚生产规模小且生产厂家较少生产工艺也比较落后产量有限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大量需求市场前景良好4司。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均为蜂蜜中的主要成分可作为醇母所直接利用的发醇底物本试验对蜂蜜酒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一套成熟的蜂蜜酒发醇工艺最终获得品质优良的蜂蜜酒产品,以满足人们对天然蜂蜜发酵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蜂产品的种类开拓蜂蜜产品消费市场同时也为蜂产品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狼牙蜂蜜(糖度75‘Bx)购于陕西省宝鸡市酿酒高活性干酵母安琪醇母股份有限公司柠檬酸天津市科密
收稿日期2015-04-14
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蛋白酶苏柯汉(潍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仪器与设备
PYXDHS-50型恒温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LDZF-50KB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DK-98-I电子恒温水浴锅涂姚市东方电子仪器厂; WZ101手持糖度计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PHS-2C型酸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R2140型电子分析天
平奥豪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蜂蜜酒加工工艺流程
调整成分
原料挑选→稀释蜂蜜→蛋白酶酶解→灭菌→调节pH→添加酵母发酵→澄清过滤→调制一→成品
1.3.2发酵工艺参数优化单因素试验
初始糖度的确定以无菌水稀释蜂蜜以达到相应的糖度设定糖度分别为5°Bx、15°Bx、25°Bx、35°Bx、45°Bx,根据蜂蜜酒的综合评价确定其最适发酵糖度7。
基金项目甘肃省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0912TCYA031)甘需省食品发酵重点试验室(GQK2014008)甘肃省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发醇
创新团队(GQK2013012)
作者简介彭涛(1970-)男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发酵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wvw.cnki.net
ICS 65.020.01
CCS B 60 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2235—2024
林长制工作管理规范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forest chief system
2024 - 12 - 24 发布
2025 - 03 - 24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2235—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组织制度建设 ....................................................................... 1
5 运行管理 ........................................................................... 6
6 督查考核 ........................................................................... 9
附录 A(资料性) 林长公示牌样式图 .................................................... 11
附录 B(资料性) 三单一函 ............................................................ 12
参考文献 ............................................................................. 16
I
DB35/T 2235—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林长办公室、福建省龙岩市林业局、南平市林业
局、三明市林业局、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漳州市林业局、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泉州市林业局、
莆田市林业局、福州市林业局、宁德市林业局、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洪如、张森行、郭恩莹、阙秋凤、刘菊容、张晓萍、张惠光、黄木生、
岳新建、肖君、王如均、欧阳彩霞、邱禄兴、王彬彬、王玉雯、徐云、郑淑娟、游兴早、洪桢华、刘斌、
黄贤松、林玉宝、沈思东、黄磊、许航彬、王念奎、方晓敏、程周平、上官保国、黄培森、钟晓琴、
林晓杉、刘海、周奇、陈广华、徐朝雁。
II
DB35/T 2235—2024
林长制工作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林长制工作的组织制度建设、运行管理和督查考核。
本文件适用于林长制工作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林长 forest chief
省级总林长、副总林长,市级(县级、乡级)林长、副林长,以及村级林长的统称。
林长制 forest chief system
为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而设立,实行各级林长分
区(片)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和落实主体责任。
注: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草地、湿地以及依托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等。
巡林 forest patol
林长在责任区域内开展巡查森林资源的活动。
三单一函 three lists and one letter
林长责任区的森林资源清单、重点工作清单、突出问题清单以及工作提示函/督办函。
林长制指挥中心 command center of forest chief system
设立在市、县、乡,以及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地,依托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开展网格化管理、
护林员巡护抽查、信息调度等工作的指挥中枢。
4 组织制度建设
组织建设
4.1.1 林长
4.1.1.1 林长分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共五级。
1
DB35/T 2235—2024
4.1.1.2 省级总林长、副总林长:总林长由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林长由省级负责
同志担任。
4.1.1.3 市级(县级、乡级)林长、副林长:林长由同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林长由同
级负责同志担任。
4.1.1.4 村级林长:乡镇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村级林长。
4.1.2 林长办公室
4.1.2.1 负责组织实施林长制日常工作,一般设在同级林业主管部门。
4.1.2.2 主任由同级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4.1.3 协作单位
4.1.3.1 县级及以上党委政府应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
4.1.3.2 各地根据本级林长制实施方案和工作需要确定协作单位,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宣传、发改、
公安、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审计和林业等部门。
4.1.3.3 省级协作单位各确定 1 名厅级领导为协作组成员,1 名处级干部为联络员。市、县两级参照
执行。
4.1.4 责任区域
按行政区域划分,各级林长实行分区(片)负责。
林长履职
4.2.1 省级总林长
履行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a) 组织领导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
b)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
c) 总督导全省各级林长制的建立和实施。
4.2.2 省级副总林长
履行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a) 督促责任区域内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决策部署;
b) 落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
c) 协调解决责任区域内的重大问题。
4.2.3 市级林长
履行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a) 组织领导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
b)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c) 落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协调解决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问题;
d) 监督、考核本级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林长履行职责情况,强化激励与问责机制。
4.2.4 市级副林长
督促指导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和协调查处破坏森林资源重大案件。
2
DB35/T 2235—2024
4.2.5 县级林长
履行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a) 组织领导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
b)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
c) 落实省、市党委和政府工作要求;
d) 强化林业行政执法,对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和森林督查负总责。
4.2.6 县级副林长
履行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a) 督促指导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
b) 加强森林防灭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c) 及时组织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4.2.7 乡级林长(副林长)、村级林长
履行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a) 组织实施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
b) 监督护林员工作,落实源头管理责任。
部门协作
4.3.1 协作目标
宜细化协作部门分工和责任落实,加强协作单位间信息沟通、联系会商、协调服务、督查问效,形
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协作机制。
4.3.2 协作方式
4.3.2.1 信息沟通
按照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的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协同推进工作。
对涉及不宜公开信息和事项,采取定期通报、文件抄送、走访座谈等形式,及时告知和反馈相关部门抓
好落实。
4.3.2.2 联系会商
通报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协作单位和各地在推行林长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3.2.3 协调服务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结合自身职能,提前介入、及时指导、靠前服务。加强合作联动,协调解决重
点难点问题。
4.3.2.4 督查问效
结合督查考核,对推行林长制相关工作跟踪问效、督查督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部门协
作机制高效运行。
3
DB35/T 2235—2024
4.3.3 协作拓展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a)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可在同级林长办公室设立联络室(工作室),强化林业行政执法与
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案件衔接;
b) 推进“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院长”等工作机制创新;
c) 拓展与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协作。
制度建设
4.4.1 林长令
4.4.1.1 县级及以上林长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可提请同级林长签发林长令。
4.4.1.2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重大行动、重要目标和具体举措等;林业工作
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和重点要求等。
4.4.1.3 林长办公室落实同级林长令执行情况。
4.4.2 会议管理
4.4.2.1 类型
类型要求为:
a) 林长会议;
b) 林长专题会议;
c) 林长办公室会议。
4.4.2.2 召集主持
召集主持要求为:
a) 林长会议由林长召集并主持;
b) 林长专题会议由副林长召集并主持;
c) 林长办公室会议由林长办公室主任或委托林长办公室副主任召集并主持。
4.4.2.3 参会人员
参会人员要求为:
a) 林长会议:同级和下一级林长、副林长,同级协作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同级林长办公室相关负
责同志,以及根据工作需要的其他人员;
b) 林长专题会议:下一级林长或副林长,同级协作单位负责同志,同级林长办公室有关同志等,
以及根据工作需要的其他人员;
c) 林长办公室会议:林长办公室负责同志和有关下一级林长办公室负责同志,同级林长制协作单
位联络员等。
4.4.2.4 次数
次数要求为:
a) 林长会议:县级及以上林长会议宜每年召开不少于一次,如遇重大事项,可即时召开;林长办
公室负责提出会议建议方案,报请会议召集人审定;
4
DB35/T 2235—2024
b) 林长专题会议: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林长办公室会同协作单位提出会议方案,按程序报请
会议召集人审定;
c) 林长办公室会议:由林长办公室或协作单位提出,按程序报同级林长办公室主任确定后,不定
期召开。
4.4.2.5 要求
4.4.2.5.1 召开林长会议和林长专题会议应事先准备会议材料。
4.4.2.5.2 不应泄露会议讨论决定的有关秘密事项,妥善保管会议文件。
4.4.2.5.3 会议议定的事项形成纪要,由会议召集人审定后印发或存档。
4.4.2.5.4 林长办公室负责督办会议议定的事项,由下级林长、副林长或有关协作单位按职责分工抓
好落实,做好进度跟踪。
4.4.2.6 内容
会议内容要求为:
a)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有关决策部署要求;
b) 研究推进林长制工作的重大行动、重要事项和具体举措;
c) 研究、协调和解决责任区域林长制工作的各类问题;
d) 商议林长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e) 协作单位对林长制工作情况的汇报;
f) 林长同意研究和审议的事项。
4.4.3 信息管理
4.4.3.1 公开内容
公开内容为:
a) 推行林长制相关政策文件、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等;
b) 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c) 林长名单和责任区域、林长制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做法等内容;
d) 其他内容。
4.4.3.2 不予公开内容
涉及国家秘密或其他依法不公开的事项。
4.4.3.3 公开形式
采用政府公报、政府网站、工作简报、微信公众号等,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
和林长公示牌(参见附录A)等方式。
4.4.3.4 林长公示牌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县、乡和村三级应设立林长公示牌;
b) 县、乡两级林长公示牌设置在责任区域显著位置或主要交通路口;
c) 村级林长公示牌根据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在主要交通路口或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域设置,数量
可视该行政村林地面积大小和资源分布情况而定;
5
DB35/T 2235—2024
d) 自然保护地、省属国有林场等地可在单位办公区域、主要交通路口或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域设
立林长公示牌;
e) 信息发生变化及时更新。
5 运行管理
林长巡林
5.1.1 目标
林长巡林目标为:
a) 掌握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情况;
b) 督促指导林长制工作落实情况;
c) 收集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问题。
5.1.2 方式
实地调研,结合调阅资料、随机调查等方式,了解情况和问题。
5.1.3 要求
林长巡林要求为:
a) 各级林长根据要求和工作需要,开展日常巡林;
b) 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责任区域和时间,加密巡林频次;
c) 林长办公室做好同级林长巡林不同载体资料保存的档案管理。
网格化管理
5.2.1 网格划分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以行政区域为主,综合考虑经营管理界线、地形地貌、资源分布及人员活动等因素,覆盖区域
内森林、草地和湿地;
b) 科学合理划分网格,落实网格化管理;
c) 每个行政村(含社区,但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除外)划定不少于一个网格。个别林地少的地
方可由若干个村合并为一个网格,即采取跨行政村界进行组合;对面积大的行政村可划定多个
管护网格,各管护网格无缝对接、覆盖所有林地面积;
d) 每个网格内设定必巡路线和打卡点。
5.2.2 护林员管理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由县级或乡镇人民政府聘用,对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确定由农民集体使用的森林资源进
行管护的专职或兼职人员;
b) 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一个管护网格分配一名护林员;
c) 统一纳入省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管理,严格聘用考核,实行一年一聘制;
d) 巡护沿线可视范围尽可能覆盖网格内所有区域,重点地段重点巡护;
e) 及时发现、记录、劝阻、上报网格内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6
DB35/T 2235—2024
f) 根据各地情况确定出勤天数。遇到重要防火、防灾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期,提高出勤天数、加
密护林频次;
g) 巡护中发现重大或突发问题,及时报告;
h) 履行管护劳务协议规定的其他职责。
5.2.3 事件处置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按责任区域及时处置解决;
b) 护林员及时上报巡护中发现问题;
c) 林长或林长办公室无法处理的事件,以及跨责任区域的事件,报上一级林长办公室请求协助。
三单一函管理
5.3.1 森林资源清单
林长办公室根据责任区域内森林、草地、湿地、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等资源以及产业发展情况
等,形成森林资源清单,包括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为林长决策和交林交树提供参考,
参见附录B中的表B.1。
5.3.2 重点工作清单
林长办公室根据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任务,分析存在问题,形成重点工作清单,提示林长需要重点
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重点工作事项名称,列出相关情况和要求、进展、建议、责任单位等,参见
附录B中的表B.2。
5.3.3 突出问题清单
林长办公室通过梳理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不足、问题和困难,突出需
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形成突出问题清单,分析问题来源,描述主要内容,列出办理情况,参见附
录B中的表B.3。
5.3.4 工作提示函/督办函
林长办公室对由林长批示、林长巡林发现的涉林问题,以及长期未整改到位或被上级挂牌督办的林
业案件、涉林重大问题,以工作提示函/督办函形式,交属地政府整改落实,参见附录B中的表B.4。
智慧化管理
5.4.1 林长制指挥中心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在市、县、乡,以及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地,可设立林长制指挥中心或分中心;
b) 市、县林长制指挥中心名称宜统一为:**市、县(市、区)林长制指挥中心;
示例:龙岩市林长制指挥中心,长汀县林长制指挥中心。
c) 乡(镇、街道、片区)、国有林场等林长制指挥分中心名称宜统一为:县(市、区)林长制指
挥中心**乡(镇、街道、片区)分中心;
示例:长汀县林长制指挥中心河田分中心。
d) 依托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开展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林长管理、网格管理、
巡护管理、轨迹管理、视频通话、绩效管理、事件处置和督查考核等;
7
DB35/T 2235—2024
e) 按照简约、高效、实用的原则建设,充分发挥无人机、大数据和云平台的作用,重视储存数据
应用,运用数据分析,做好迭代升级,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
5.4.2 无人机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按照“供需融合、用管贯通、人机匹配、前后衔接、绩效挂钩”原则和要求应用和管理无人机,
提升林业信息化、智能化、立体化管理水平;
b) 全省林业基层单位(林业工作站、省属国有林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按不低于“一站一机,
一站一员”的标准配备无人机和驾驶人员;
c) 加强在护林巡护、灾害防控、资源监测、森林督查、造林核查等业务领域应用;
d) 规划好安全飞行航线,作为护林员网格巡护的补充;
e) 科学合理设置巡护路线,侧重重点生态区位和人为活动频繁地段;
f) 按照飞行管制要求和操作要求,规范使用管理,注意人机安全。
5.4.3 林长通 APP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辅助各级林长和林长办公室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督查考核、巡护管理、任务管理、网格管理等
情况,为监管、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b) 具有指标看板、资源浏览、网格管理、事件处理、任务管理、护林员考勤管理等多种功能。
5.4.4 巡护 APP
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a) 巡护 APP 具有记录地理坐标、巡护过程和事件上报等功能;
b) 护林员使用有导航定位功能和巡护 APP 应用软件的手持终端,按照预定巡护路线及打卡点开
展巡护;
c) 护林员应熟练掌握并规范使用巡护 APP,实现智慧巡山护林。
档案管理
5.5.1 按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履职情况、宣传协作和督查考核等分类。
5.5.2 及时归档文件材料及电子资料。
5.5.3 根据密级和查阅等级,严格执行借(查)阅制度。
培训
5.6.1 强化林长培训,全面提升林长履职能力;林长培训可单独开展,或结合专题培训开展。
5.6.2 强化林业工作站人员培训,提升林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5.6.3 强化护林员培训,全面提升网格化管护能力。
工作宣传
5.7.1 综合利用各类媒体、载体开展宣传引导。
5.7.2 推动林长制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
5.7.3 总结创新经验、创新做法和典型案例,大力宣传推广。
8
DB35/T 2235—2024
公众参与
5.8.1 拓展参与渠道,提高林长制公众知晓度,鼓励公众监督。
5.8.2 倡导民间林长、巾帼护林、青年巡林、社区植绿护绿、乡村绿色发展等公众参与活动,增强全
民生态保护意识。
5.8.3 形成全民参与、部门联治、全社会共治的森林资源保护治理的社会氛围。
6 督查考核
原则
6.1.1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和实施细则,确保严谨细致、科学务实。
6.1.2 严格落实督查检查考核计划,聚焦重点,科学、客观、全面评价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状况。
6.1.3 创新考核办法,提高考核效率,严格、严肃、严明组织开展实地考核。
6.1.4 坚持热情服务、无情扣分,主动帮助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查缺补漏,督促责任落实,促进
工作提升,推动林长制和林业改革发展“有为”“有效”。
对象和形式
6.2.1 对象
各级党委、政府。
6.2.2 形式
数据采集和现场核实。
内容
重点考核国土绿化、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林长履职尽责以及林草重点任务等落实情况。
次数
每年开展一次。
程序
6.5.1 各地自评。
6.5.2 实地考核。
6.5.3 结果公布。
等次
依据年度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细则,将考核结果分为4个等次: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应用
6.7.1 按照省、市、县、乡规定的林长制工作考核激励奖惩制度执行。
6.7.2 林长办公室负责通报和反馈督查考核情况。
6.7.3 结果抄送各级组织、效能、审计等单位,作为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
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9
DB35/T 2235—2024
6.7.4 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责成限期整改。
10
DB35/T 2235—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林长公示牌样式图
县(乡)级林长公示牌样式图见图A.1。村级林长公示牌样式图见图A.2。
县(市、区)/乡(镇)级林长公示牌 林 长:*** 责任区示意图
林长职责 : *** 副林长:姓名、职务、责任区 资源概况:森林覆盖率、森林 **林长办公室 制 ****年**月
姓名、职务、责任区 面积、森林蓄积、生态林面积、
姓名、职务、责任区 天然林面积、湿地面积、自然
...... 监督电话:(座机)
公示牌编号:*****
图A.1 县(乡)级林长公示牌样式图
**乡**村林长公示牌 乡级林长:****** 副林长:****** 村级林长:****** 护林员:*** 联系电话:******** *** 联系电话:******** 责任区面积:***** 资源概况:****** 监督电话:(座机) 二维码
**林长办公室 制 公示牌编号:*****
****年**月
注: 公示牌大小尺寸自定,县(市、区)、乡(镇)级林长公示牌版面不小于240 cm×120 cm;村级林长公示牌版
面不小于150 cm×100 cm。规格根据各地实际适当调整。
图A.2 村级林长公示牌样式图
11
DB35/T 2235—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三单一函
三单一函见表B.1~表B.4。
表B.1 森林资源清单
责任区域名称: 年度:
类型 单位 数值
森林面积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
12
DB35/T 2235—2024
表B.2 重点工作清单
责任区域名称: 年度:
序号 事项名称 情况和要求 进展 建议 责任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备注
1
2
3
...
13
DB35/T 2235—2024
表B.3 突出问题清单
责任区域名称: 编号:××××年-××号
类别 内容
问题名称
问题来源
主要内容
办理情况
备注
14
DB35/T 2235—2024
表B.4 工作提示函/督办函
责任区域名称: 编号:××××年-××号
事项名称
事项来源
存在问题
主要内容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备注
15
DB35/T 2235—2024
参 考 文 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2020年12月)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林函资字〔2021〕
9号)
[3] 《福建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2021年2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8年修订)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