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7.040.30 J42 备案号:44082—2014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00132013 代替JB/T10013—1999
万能渐开线检查仪 Universal involutemeasuring instrument
2014-07-01实施
2013-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0013—201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型式与基本参数 4.1型式... 4.2基本参数 5要求.. 6检验方法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标志 7.2 包装.. 7.3 运输和贮存附录A(资料性附录)检验方法。 A.1检验条件 A.2 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检验工具
.1I
A
5
-
JB/T10013—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10013-1999《万能渐开线检查仪》,与JB/T10013—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形状误差”名称修改为“齿廊形状偏差”; “示值误差”名称修改为“齿廊总偏差”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建、孙秀文、霍炜、杨福来、张海波、茅振华、叶怀储、赵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ZBJ42011—1987; JB/T10013—1999。
1I
JB/T10013—2013
万能渐开线检查仪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万能渐开线检查仪的术语和定义、型式与基本参数、要求、检验方法、标志、包装、 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被测齿轮模数(1~10)mm、最大项圆直径为450mm的圆盘杠杆式万能渐开线检查仪(以下简称“检查仪”)。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4879—1999 防锈包装 GB/T5048—1999 防潮包装 GB/T6388—1986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0095.1一2008圆柱齿轮精度制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14436—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GB/T17163—2008 几何量测量器具术语基本术语 JB/T8827—1999 机电产品防震包装 JB/T9329—1999 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10095.1一2008和GB/T17163一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万能渐开线检查仪 universalinvolutemeasuringinstrument 根据比较测量法,由机械机构带动相应的传感器相对被测齿轮移动,形成理论渐开线,传感器在运
动过程中测量取值,并绘制出误差曲线的一种齿轮测量仪器。它用于测量渐开线圆柱齿轮的齿廊偏差。
型式与基本参数
42
4.1型式
检查仪的型式及主要部分的名称如图1所示。图示仅供图解说明,不表示详细结构。 4.2基本参数
检查仪的基本参数及数值见表1。
1
JB/T10013—2013
园
T
C
C
10
说明: 1——上顶尖;2——下项尖;3——测头滑架;4—— 记录器:5—测量滑架;6一定基圆滑架; 7——电感测微仪:8—仪身:9—基座;10—底脚。
图1 表1
基本参数被测齿轮的模数范围 mm 被测齿轮的最大基圆直径 mm 被测齿轮的最大顶圆直径 mm 被测齿轮的心轴长度范围 mm 测头至下顶尖最小距离 mm 测头至下顶尖最大距离 mm
参数值 1~10 400 450 50~450 ≤60 ≥190 0.5、1、2、5
指示表的分度值 μm 记录器放大倍数
200倍、500倍、1000倍、2000倍
定基圆读数显微镜的分度值 mm
0.001 0.1~0.3
测头的测力范围N
5要求 5.1 检查仪的喷漆表面应光洁平整,工作表面不应有锈蚀、碰伤,非工作表面的镀层不应有脱落等缺陷。 2
JB/T10013—2013
5.2检查仪的各紧固部分牢固可靠,移动部分在移动时灵活平稳,不应有卡滞和松动现象,各限程装置位置正确,展开角度与展开长度相应的零位应一致,左右齿面的展开长度应相等。 5.3检查仪的玻璃刻度尺对定基圆滑架运动的平行性,在水平方向的全行程范围内毫米刻线线端不应有明显的位移;在垂直方向上应保证所有刻线都位于同一焦平面。 5.4检查仪读数装置中,0.1mm刻线与毫米刻线、微米刻线与指标线间的相互位置应平行,不应有目视可见的倾斜:毫米刻线与0.1mm刻线的放大倍数偏差均不应大于0.5μm。 5.5检查仪的上顶尖和下顶尖的斜向圆跳动误差均不应大于2μm。下顶尖相对于圆盘旋转中心的斜向圆跳动误差不应大于2μm。 5.6检查仪上、下顶尖的同轴度误差不应大于10μm。 5.7检查仪的上、下顶尖连线对测头垂直运动的平行度,在100mm行程范围内,正面平行度误差不应大于5μm,侧面平行度误差不应大于4μm。 5.8检查仪的定基圆滑架运动的直线度误差,在全长范围内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不应大于4”。 5.9 检查仪的测量滑架运动的直线度误差,在全长范围内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不应大于2”。 5.10 检查仪的上、下顶尖连线对测量滑架运动的垂直度误差,在100mm行程内不应大于5μm。 5.11 检查仪的测量滑架往返运动的重复性不应大于1μm。 5.12 检查仪的测量滑架展开标尺的零位偏差不应大于0.2mm。 5.13 检查仪的基圆零位偏差,在直尺滑板全行程内不应大于0.5μum。 5.14 检查仪的测头对上、下顶尖连线位置的偏差不应超过土10μm。 5.15 检查仪指示系统的灵敏阀不应超过0.5um,在全刻度范围内示值偏差不应超过土0.5刻度。检查仪的记录器在全记录范围内示值偏差不应超过土0.5格。 5.16 检查仪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见表2规定。
表2
单位为毫米
最大允许误差检查仪的准确度等级
浙开线样板基圆半径
测量项目
1级 ±0.001 ±0.0 015 ±0.0.015 ±0.002
2级 ±0.0.015 ±0.002 ±0.002 ±0.003
3级 ±0.002 ±0.003 ±0.003 ±0.004
齿廊形状偏差齿廊总偏差齿魔形状偏差齿席总偏差
≤60
≤150
5.17 检查仪的示值变动性不大于0.5μm。 5.18 检查仪测量左、右齿面时的一致性偏差不应大于表3的规定。
表3
单位为毫米
浙开线样板基因半径
左、右齿面的一致性偏差
≤60 ≤150
0.002 0.003
6 检验方法
检查仪的检验条件、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检验工具参见附录A。
3
JB/T10013—2013
7 标志、 包装、运输和购存 7.1标志 7.1.1 检查仪上应标志:
a)制造厂厂名或注册商标: b)产品名称和型号: c)产品制造日期; d)产品序号。
7.1.2 2检查仪外包装的标志应符合GB/T191—2008和GB/T6388—1986的规定。 7.2包装 7.2.1检查仪的包装应符合GB/T4879—1999、GB/T5048—1999和JB/T8827—1999的规定。 7.2.2检查仪经检验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应具有符合GB/T14436一1993规定的产品合格证、符合GB/T 99692008规定的使用说明书以及装箱单,其中产品合格证上应标有本标准的标准编号、产品序号和出厂日期。 7.3 运输和贮存
检查仪的运输和贮存应符合JB/T9329—1999的要求,其中高温试验选用55℃,低温试验选用 -40℃.
4
JB/T10013—201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检验方法
A.1检验条件
A.1.1 检验检查仪时,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无尘、无振动,电源电压应符合检查仪的要求。 A.1.2 对于测量5级和5级以上齿轮的实验室温要求:
a)温度范围20℃士1℃: b)温度变化不应大于0.3℃/h; c)检查仪的各主要部分的温差不应大于0.5℃。
A.1.3 对于测量6级和6级以下齿轮的实验室温要求:
a)温度范围20℃±3℃ b)温度变化不应大于0.5℃/h。
A.1.4 被测工件应和检查仪同时等温,其温差不应大于0.5℃/h。
A.2 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和检验工具
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检验工具见表A.1。
表A.1 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工具
a)水平方向的平行性:在全长范围内移动定基圆滑架,观察读数显
玻璃刻度尺对定基圆滑架运动的平行性
微镜内毫米刻度尺“0”及“200”两条刻线的线端与双线分划板某双刻线线端相对伸出长度的变化情况,在该两点不应有明显的位移
日测
b)垂直方向的平行性:调焦使毫米刻度尺的影像清晰后,移动定基
圆滑架,观察所有毫米刻线的影像,所有刻线影像应同样清晰 a)检测1mm长度放大倍数偏差时,先将微米刻线对零,然后将任意
一毫米刻线套在第一条0.1mm的双刻线上,观察另一相邻的毫米刻线是含套在第10条0.1mm的双刻线上,其偏差不应大于0.5μm 检测应在毫米刻度尺全长范围内不少于五个位置上进行,检测0.1mm 长度放大倍数的偏差时,先将任意一毫米刻线套在某个0.1mm的双线上,并将微米刻度对零,然后移动微米分刻板至100μm处,此时毫米刻线应套在相邻的0.1mm双线上,其偏差应不大于0.5μm,检测时应在双刻线上的0、5、9三个位置上进行
检查仪读数装置的偏差
目测
2
6)目测0.1mm刻线与毫米刻线、微米刻线与指标线间的相互位置是
否平行,不应有目视可见的倾斜 e)调整焦距使0.1mm和微米刻线清晰,将任意一条毫米刻线套在视场
中间部位的0.1mm双刻线上,左右观察两刻线,不应有明显的位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