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9.045 H 61
Y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S/T543—2015 代替YS/T543—2006
半导体键合用铝-1%硅细丝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fine aluminum-1% silicon wire
for semiconductorlead-bonding
2015-04-30发布
2015-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
行业标准半导体键合用铝-1%硅细丝
YS/T543—2015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www.gb168.cn 服务热线:400-168-0010
010-68522006
2015年12月第一版
*
书号:155066·2-29181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YS/T543—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YS/T543一2006《半导体键合用铝-1%硅细丝》。 本标准与YS/T543一200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并调整了牌号、类别、尺寸规格;增加了化学成分中Mg、B、V杂质元素的要求增加了拉断力、断后伸长率波动范围;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细丝表面典型缺陷;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B,细丝长度测量方法;增加了规范性附录C,细丝表面质量检验方法。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江阴市超精达铝
塑有限公司、山东充矿轻合金有限公司、北京达博有色金属焊料有限责任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斌、宋玉萍、努力古、史秀梅、徐岳兴、杨枭、焦磊、温伟、高新宇、杜连民,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YS/T543—2006。
I
YS/T543—2015
半导体键合用铝-1%硅细丝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半导体器件键合用铝-1%硅细丝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及质量证明书与订货单(或合同)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半导体内引线用拉制或挤压铝-1%硅细丝(以下简称细丝)。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99 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GB/T 7999 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0573 有色金属细丝拉伸试验方法 GB/T 17432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取样方法 GB/T20975(所有部分)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YS/T 871 高纯铝化学分析方法痕量元素的测定 辉光放电质谱法
3要求
3.1产品分类 3.1.1 牌号、状态、尺寸规格
细丝的牌号、状态、尺寸规格见表1。
表1牌号、状态、类别、尺寸规格
尺寸规格
牌号
状态
典型直径/mm
典型长度/m
0.013、0.018、0.020、0.025、0.030、0.032、0.035、 0.038、0.040,0.045、0.050,0.060、0.070、0.080, 0.100
Al-1% Si
0、H18
100~1 000
3.1.2标记示例
细丝的标记按产品名称、标准编号、牌号、状态及尺寸规格的顺序表示。标记示例如下:示例:牌号AI-1%Si、状态H18、直径为0.013mm、长度100m的细丝,标记为:
细丝 YS/T 543-A1-1%SiH18-g0.013X100
1
YS/T543—2015
3.2 化学成分
细丝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如对其他元素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具体注明。
表 2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Mg
牌号
其他元素
Si
Cu
B
V
单个 合计 Alb
Fe
Al-1% Si 0.85~1.15 ≤0.001 ≤0.001 ≤0.000 2 ≤0.000 8 ≤0.000 2 ≤0.000 1 ≤0.001 0 余量
其他元素指表中未列出或未规定数值的元素。 b铝的质量分数为100.00%与所有含量不小于0.0010%的元素含量总和的差值,求和前各元素数值要表示到 0.00X%。
?
3.3 尺寸偏差 3.3.1 直径偏差
细丝的直径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 3 直径偏差
单位为毫米
公称直径 0.013 0.018 0.020 0.025 0.030 0.032 0.035 0.038
公称直径 0.040 0.045 0.050 0.060 0.070 0.080 0.100
允许偏差 ±0.000 4 ± 0.000 5 ±0.000 6 ±0.000 7 ±0.000 9 ±0.001 0 ±0.001 1 ±0.001 1
允许偏差 ±0.001 2 ±0.001 4 ±0.001 5 ±0.001 8 ±0.002 1 ±0.002 4 ±0.003 0
3.3.2 长度偏差
细丝的长度偏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长度偏差
单位为米
长度范围 100~500 >500~1000
允许偏差 ±3 ±5
2
YS/T 543—2015
3.4 室温拉伸力学性能 3.4.1 细丝的拉断力、断后伸长率取值范围见表5,细丝的拉断力和断后伸长率应在表5规定的最小和最大值的区间内选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具体注明。 3.4.2 细丝的拉断力、断后伸长率波动范围应符合表6的规定。 例如,若需方要求的丝材直径为 0.040mm,且需方按表5选定了拉断力要求为0.220N,断后伸长率要求为2.00%,当供方提供的产品拉断力在0.200N~0.240N范围内波动,断后伸长率在1.00%~4.00%范围内波动时,按照表6的规定,可判定该批产品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合格。 3.4.3 需方要求的室温拉伸力学性能与表5、表6所列数值不符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 (或合同)中具体注明。
表5 拉断力、断后伸长率取值范围
拉断力F/N
断后伸长率A100mm/% 最小
公称直径/mm
最小 0.029 0.029 0.059 0.078 0.098 0.098 0.098 0.098 0.127 0.137 0.157 0.225 0.294 0.392 0.617
最大 0.118 0.137 0.216 0.294 0.323 0.373 0.440 0.440 0.490 0.617 0.764 1.107 1.509 1.960 3.077
最大 3.00 3.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0.013 0.018 0.020 0.025 0.030 0.032 0.035 0.038 0.040 0.045 0.050 0.060 0.070 0.080 0.10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6 拉断力、断后伸长率波动范围
拉断力波动范围/N
断后伸长率波动范围/%
公称直径/mm
不大于 0.020 0.030 0.030 0.040 0.060
不大于 2.00 2.50 3.00 3.00 3.00
0.013~0.018 0.02~0.025 0.030~0.032 0.035~0.045
0.050
3
YS/T543—2015
表6(续)
拉断力波动范围/N
断后伸长率波动范围/%
公称直径/mm
不大于 0.100 0.130 0.180 0.200
不大于 3.00 3.00 3.00 4.00
0.060 0.070 0.080 0.100
3.5 表面质量 3.5.1细丝表面应洁净,不允许有亮点、条伤、附着物、划痕、氧化、油污缺陷(参见附录A)。 3.5.2允许有不影响使用的缺陷,缺陷深度应不超过细丝直径允许负偏差值,并不应使细丝的直径偏差超出允许范围。 3.5.3 盘装细丝应连续地绕在线盘上,每盘细丝应无接头。细丝的外端应缠绕牢固,明显易找
试验方法
4
4.1 化学成分 4.1.1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应符合GB/T20975或GB/T7999或YS/T871的规定,仲裁分析应采用 GB/T20975规定的方法。计算“A1”含量时,取常规分析元素与怀疑超量的非常规分析元素分析数值的和值作为“元素含量总和”。 4.1.2分析数值的判定采用修约比较法,数值修约规则按GB/T8170的有关规定进行,修约数位应与表2的极限数位一致。 4.2 尺寸偏差
细丝的尺寸测量方法见附录B。
4.3 室温拉伸力学性能
室温拉伸力学性能按GB/T10573规定的方法进行,
4.4 表面质量
表面质量检测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细丝缠绕及接头质量采用目视检查。
5 检验规则 5.1 检查和验收 5.1.1 产品应由供方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及订货单(或合同)的规定,并填写质量证明书。 5.1.2 需方应对收到的产品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与本标准及订货单(或合同)的规定不符时,应以书面形式向供方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属于外观质量及尺寸偏差的异议,应在收到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