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交流
中国酿造
2010年第2期总第215期
响应面法优化葡萄籽油超临界CO,萃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赵军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12)
135
摘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超临界CO,萃取葡帮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籽油的最佳举取条件
为:温度47℃,压强33MPa,物料的粉碎平均粒径为0.29mm。在此条件下葡萄籽油的平均提取率可达到92.3%。关键调:葡萄籽油;超临界举取:响应面
中图分类号:06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4-5071(2010)02-0135-03
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CO, extraction of grape seed oil via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ZHAOJun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132012, China)
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CO, extraction of grape seed oil was detrmined by I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and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temperature 47C, pressure 33 MPa, and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0.29 mm,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average grape seed oil extraction rate could reach to 92.3 % Key words: grape sed oil; supercritical CO, extraction;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葡萄是葡萄科葡萄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华南等地,葡萄籽是葡萄酒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约占微萄总重的3%4%叫,暂需籽中含油脂10%~15%,且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此外葡萄籽油中还含有多种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因此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目前多采用机械压榨或溶剂萃取的方法提取葡萄籽
油内,其中压榜法产品收率低、能耗大,溶剂萃取法虽提取率较高但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溶剂残留等问题。本试验采用超临界CO,萃取的方法提取葡萄籽油,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提取过程中无需压榨,温度变化小,油脂氧化率低,产品质量稳定等诸多优点。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设备 1.1.1材料
葡萄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葡萄酒厂提供,平均油脂
含量14%;二氧化碳:吉林龙谷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1.1.2设备
LK-10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武汉理科光学科技有限公司:HH-2型恒温水浴锅:金坛市金南仪器厂:AR2140型电子分析天平;HA-122-40型超临界萃取设备:江苏南通超临界萃取设备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1.2.1葡萄籽油超临界CO,萃取的基本方法
选择颗粒饱满、无蛀虫和腐烂的优质葡萄籽为原料,经干燥(水分含量约为7%)阅、粉碎、准确称重后装入萃取器中,在特定的萃取温度、压强、CO,流速等条件下萃取一定的时间,使葡葡籽油充分溶于超临界CO,中,并最终经
逐步减压操作实现葡葡籽油与CO,的分离。 1.2.2萃取率的计算方法
萃取率=[萃取出葡萄籽油的质量/(葡酶籽粉的重量x0.14)) x100%
1.2.3物料粉碎度的表示方法
用物料的粒径表示其粉碎度,首先对已粉碎的物料进行过筛分级,然后根据目数与粒径的换算表换算出物料的粒径。
1.2.4最佳萃取条件的确定方法(4§)
萃取温度的初步确定方法:准确称量3份经干燥、粉碎(粒径0.250mm)后的葡萄籽粉,在萃取压力40MPa,CO,流速180L/h的条件下,分别在35℃、45℃、55℃萃取段时间,记录不同温度时举取率随CO不断通入的变化关系。
萃取压强的初步确定方法:准确称量3份经于燥、粉磷后的葡萄籽粉,在萃取温度为45℃,CO,流速180L/h的条件下,分别在30MPa、40MPa、50MPa萃取一段时间,记录不同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赵军(1964-),女,吉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教学及食品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
[]陈明,工周芳,夏黎明.固定化基因重组醇母发酵木糖产乙醇[1]浙江大学学报,2008,42(2):290-293
[2]吴天祥,丁重阳,王海龙,等.芭蒸芋原料酒精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初探[1].酿酒,2003,30(2):71-73
[3]谢晓航.固定化醇母连续发醇酒精染菌间题的探讨[]中国酿造, 1998 (6) : 1-3,
[4]土健,袁水俊,张驰松.利用活性下酵母进行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研究[]四川食品与发醇,2006(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