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庙复医学案志
:2010年,第25卷,第5期
·短篇论著,
早期健患侧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分析吴庆连1王淑敏1王怡清1李国俊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虽然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很高。在存活者中,约 75%致残",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惠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ofdaily living,ADL)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早期健患侧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一200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和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雍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冈,并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病程<10d,初次发病或发病前无明显功能障碍,住院后病情无进行性加重,无认知功能障码,排除颅内感染、肿瘤及骨关节等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
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改差脑循环、营养脑细胞以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治疗组在其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实施早期健患侧针刺及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如下:
1.2.1早期健患侧针刺:①取穴:上肢选取肩偶、臂眠、曲池、外关、合谷,下股取环跳、风市、足三里、悬钟、昆仑共5对穴。 ②患侧采用分期治疗法,即软瘫期采用电针治疗,选25-40mm长毫针快速进针,以补法为主,得气后连接汕头产的 6805-D型电针治疗仪,选取10Hz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进入癌牵期后改为普通针刺(不连接电针治疗仪);健侧只采用普通针刺法,取穴与偏摊侧相对应。健患侧每日治疗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
1.2.2早期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肢体功能障碍的不同情况,经评估后实行一对一、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包括:① 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0.05.023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北院康复科,116031
作者简介:吴庆连女,副主任医师;收稿日期:2009-11-30
指导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床上的体位变换,避免上肢届曲、下肢过伸及足下垂内翻的病理模式形成;②进行偏瘫侧肢体各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③健侧主动辅助患肢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④腕、踝关节的背伸训练,桥式训练;③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待患者坐位承受时间超过30min时开始进行床边坐位平衡训练及电动起立床训练;③站立平衡和转移训练;步行训练,对弛缓期患者要特别注重主、被动姿势的正确性,对疼率期患者则强调牵肌的放松训炼;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指导患者穿衣,进食、洗激等。上述训练每
天1次,每次40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患者巩固训练。 1.3疗效评定
2组患者治疗前进行功能评定,然后分组连续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ugl-Meyermovementassessment,FMA,分别对上肢、腕和手、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其中上股总积分36分,晚和手总积分 30分,下肢总积分34分,合计100分。ADL能力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法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
值±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检验;计数资料进
行x*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
治疗前2组的FMA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比治疗前评分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FMA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治疗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发病后的早期治疗。从
发病至人院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在病灶中心区的周围有可存活的神经细胞称为“半暗带"。基础研究表明,早期电针刺激可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多层次、多途径调节作用,而且在抑制半暗带区域细胞凋亡方面存在治疗
www.rehabi.com.cn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