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7.020 J96 备案号:51491—2015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 85772015 代替 JB/T 8577—2005
内燃机 水散热器 技术条件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Water radiators-Specification
2015-10-10 发布
2016-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网电话4698215607
刮涂层查真伪
JB/T 8577—2015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内燃机水散热器主要结构参数计算方法附录B(资料性附录) 中性盐雾试验原始记录表
图1 散热器扭振方式示意图图2耐内部腐蚀试验台原理图图3进气阀开启压力试验装置示意图图4出汽阀开启压力试验装置示意图
D
6
表1专用OY腐蚀溶液离子浓度表B.1中性盐雾试验原始记录表
11
JB/T 857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8577—2005《内燃机水散热器技术条件》,与JB/T8577—2005相比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对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更新和增添(见第2章,2005年版的第2章);对部分符号进行了修改(见第3章和附录A,2005年版的第3章、附录A和附录B); 删除了“迎风面积”“换热效率”“准确度”的定义(见2005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标准空气”的定义(见3.3,2005年版的3.5);修改了密封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和5.1,2005年版的4.3和5.1);修改了耐热冲击性能的要求(见4.5,2005年版的4.6);修改了静压强度的要求(见4.6,2005年版的4.7);增加了耐扭振性能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7和5.4);修改了耐腐蚀性的名称(见4.8和4.9,2005年版的4.8); 增加了耐内部腐蚀性能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9和5.6):修改了综合性能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10和5.7,2005年版的4.10和5.8);增加了复式加水口盖工作性能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11和5.8);修改了检验规则(见第6章,2005年版的第6章);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规定(见第7章,2005年版的第7章);删除了对“参数测量的准确度”的要求(见2005年版的5.8.2); 删除了原标准中“附录A(规范性附录)内燃机水散热器散热性能试验数据整理方法”和“附录D(资料性附录)部分散热器性能指标”的要求(见2005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D)。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扬州水箱有限公司、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江苏嘉和
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法拉达汽车散热器有公司、上海理工大学、潍坊凯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立峰、李楠、沈红节、周海峰、张建发、蒋平灶、童正明、胡建立。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T 8577——1997、JB/T 8577——2005。
I
JB/T 8577-2015
4.12装配及配合尺寸
散热器与主机的装配尺寸、加水口与加水口盖的配合尺寸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规定。 4.13制造与外观 4.13.1散热器芯子两对角线的长度差应符合下述规定:
a)芯子对角线长度不大于800mm时,对角线长度差应不大于3mm; b)对角线长度大于800mm时,对角线长度差应不大于5mm。
4.13.2管片式散热器散热片总片数应符合图样的规定,其极限偏差为图样规定总片数的土1%;管带式散热器每条散热带的波峰数应符合图样的规定,其极限偏差为土2个。 4.13.3管片式散热器散热片的片距极限偏差为土0.2mm,两片不应压合在一起;管带式散热器散热带的波峰距极限偏差为土0.5mm。 4.13.4散热器两大侧面处的散热片(带),不应卷曲、倒伏、边缘碎裂;相互参差量应不大于1mm。 4.13.5散热器内部不应有游动的固体残留物。 4.13.6 散热器的所有焊缝不应有明显的焊料堆积。 4.13.7 散热器外表防腐层应均匀美观,不应有涂层脱落现象。 4.13.8 散热器被堵塞的散热管数应不大于散热管总数的1%。
5试验方法
5.1密封性能 5.1.1密封性试验可以采用在湿式密封性试验台或干式密封性试验台上进行,当两种方法检查所得结论不一致时,优先采用在湿式试验台上进行。 5.1.2出厂检验时按下述方法进行检验:
a)在湿式密封性试验台上,向沉没在水槽内的散热器通入4.2.1规定的125kPa的干燥压缩空气,
历时60s,同一位置不得出现3个以上气泡; b)在干式密封性试验台上,向散热器通入4.2.1规定的125kPa的干燥压缩空气,历时60s,漏气
量应小于8mL(标准状态)。
5.1.3 型式试验时按下述方法进行检验
a)在湿式密封性试验台上,向沉没在水槽内的散热器通入4.2.2规定的150kPa的干燥压缩空气,
历时300s,同一位置不得出现8个以上气泡; b)在干式密封性试验台上,向散热器通入4.2.2规定的150kPa的干燥压缩空气,历时300s,漏
气量应小于30mL(标准状态)。
5.2耐振性能、耐压力交变循环性能和耐热冲击性能
按JB/T10408规定的方法进行。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下述情况,则确定为试验未通过: a)初步确认某一位置泄漏,改用5.1.3a)规定的湿式密封性试验进行确认,如出现3个以上连续
气泡; b)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焊缝脱落或零件破裂。
5.3静压强度
按JB/T10408的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介质为液压油或清水。 5.4耐扭振性能
将散热器按实际使用方式安装在专用扭振试验装置上。如图1所示,散热器一侧的实际安装固定点
3
JB/T 8577—2015
通过过渡安装板C面固定在试验装置框架上,另一侧安装板的两端A、B点各固定在激振器上,以散热器的横向中心线为基准做左右方向扭动,频率为6Hz,扭转角为土22.5',试验过程中散热器内部同时通入循环水,共振动5×105次。试验结束后按5.1.3的规定进行密封性试验。
C面
22.5
激振器
图1散热器扭振方式示意图
5.5耐外部腐蚀性能
按GB/T2423.17的规定进行 试验周期 200 式验过程 中参照附录B的格式填写试验记录。试验结束后按本标准中5.1的规定进行密封性试验。 5.6耐内部腐蚀性能
散热器耐内部腐蚀 虫性能试验按下述要求和顺序进行: a)将散热器联接在图2所示的专用试验台
5.6.1
①压力传感器
铝散热器
流量计 O
循环泵及变频电动机
OO
二 腐蚀液箱(加热及温控) 模拟发动机机体金属试件
图2耐内部腐蚀试验台原理图
b)起动循环泵,向散热器内通入符合表1规定的专用OY腐蚀溶液,散热管内部流速控制在1.2m/s
土0.1m/s,系统压力不大于复式加水口盖的开启压力; c)起动加热器并开始计时,运行8h后关闭加热器(在大约1h时间内使通入散热器的专用OY腐
蚀溶液温度加热至散热器入口温度,即88℃土3℃,并控制在该温度); d)继续运行16 h,此过程中让专用OY腐蚀溶液自然冷却到室温(大约4h);
?
JB/T 8577—2015
表 1 专用 OY腐蚀溶液离子浓度
离子名称
C1 195
Cu?+ 1
So.2 60
Fe3+ 30
含量(质量分数)10-4% 专用 OY腐蚀溶液的pH值为 3。 e)重复c)和d),共进行7个循环; f)完成7个循环后,按5.1.3的规定进行密封性试验。
5.6.2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下述情况,则确定为试验未通过:
a)初步确认某一部位泄漏,改用5.1.3a)规定的湿式密封性试验进行确认,如出现连续气泡; b)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焊缝脱落或零件破裂
5.7 综合性能 5.7.1试验条件
进行散热器综 合性能试验的试验条件要求如下: a)进行散热器综合性能试验的试件为散热器成品; b)试验用水必须清洁, 不得含有泥沙 铁锈和其他 c)试验装置应符合JB/T11798的规定
三
5.7.2试验方法
试验前的准备
5.7.2.1
试验前应按下述要求进行准备 a)将散热器在试验台上 装接好后 先检查水路及试件与风洞连接处,回路应畅通、无泄漏; b)试验前开启加热装置 水泵、风机、并调节空气流量、永流量,待进水温度达到规定值时,排
除水路中的气体, 况稳定后才能进行试验 5.7.2.2 试验规范
进行散热器综合性能试验的试验规范要求如下: a)试验介质为空气和清水; b)试验时进气温度为大气温度,且温度波动不得超出±2℃,液气总温差为60℃±1℃; c)试验水流量按产品图样的规定; d)试验风量按在额定空气流量的30%~120%范围内取6个~8个工况点(含考核点)。
5.7.2.3试验程序
试验程序按 JB/T11798的规定进行。 5.7.2.4试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散热器综合性能试验按JB/T11798的规定进行试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散热器的换热面积按附录A 的规定计算。 5.8复式加水口盖工作性能 5.8.1进气阀开启压力
试验进气阀开始开启压力的方法,如图3所示。将加水口盖拧紧在特制的加水口上,然后通入压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