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32567-2016 抛丸器

GB/T 32567-2016 抛丸器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82.88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9 18:22:59



相关搜索: 抛丸 32567

内容简介

GB/T 32567-2016 抛丸器 ICS 25.120.30 J 6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567—2016
抛丸 器
Blast wheel
2016-09-01实施
2016-02-2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2567—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铸造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铸造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市机械电子工程学会、青岛三诺铸造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开泰抛丸机械有限公司、东莞市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青岛安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海伟、董志强、薛光旭、刘如伟、梁小华、丁仁相。
I GB/T32567—2016
抛丸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抛丸器的术语和定义、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储运。 本标准适用于单圆盘抛丸器、双圆盘抛丸器(以下简称抛丸器)。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04一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6414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GB/T6444机械振动平衡词汇 GB/T9239.1—2006 6机械振动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要求第1部分:规范与平衡允差的
检验
GB/T13306 6标牌 GB20905 铸造机械安全要求 GB/T23570 金属切削机床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 GB/T23576 抛喷丸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GB/T25370 铸造机械术语 GB/T253714 铸造机械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 GB/T25711—2010 铸造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JB/T4385.1 锤上自由锻件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6444、GB/T2537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
3.1
振动烈度 vibrationseverity 在规定的抛丸器振动诸测量点中,以所测得的振动速度有效值的最大值表示该抛丸器的振动烈度,
以mm/s表示。 3.2
有效值virtualvalue 在规定的运行状态(如,处于额定转速、电流、稳定运行温度)下测量的振动速度的均方根值为振动
速度的有效值
注:当评价旋转机器的振动时,根据经验通常考虑振动速度的均方根值,因为该值与振动能量有关。其他的量,如
位移、加速度和代替均方根的峰值也可以选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另外的准则,它们与以均方根值为基础的准则未必有简单的联系。
1 GB/T32567—2016
4参数
4.1# 抛丸器的主参数为叶片外缘回转直径D。 4.2抛丸器的基本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4.3抛丸器的基本参数超出表1时,应在协议或技术文件中作出规定。
表1基本参数
单位为毫米
叶片外缘回转直径(D)
420 62,80,100
500 62、80,100
360 62,80
叶片宽度(H)
5技术要求
5.1一般要求
5.1.1抛丸器应符合GB/T23576和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进行制造。 5.1.2抛丸器的结构参数应以工件所需的抛丸加工工艺要求为依据,并达到技术文件的规定。 5.1.3机械加工零件的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不应低于GB/T1804一2000规定的m级公差要求。 5.1.4焊接件应符合GB/T23570的规定。 5.1.5锻件应符合JB/T4385.1的规定。 5.1.6抛丸器的涂漆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5.1.7抛丸器罩壳应安全可靠,内部衬、护板的接缝应有良好的封闭性。各种型式的接缝间隙不应大于表2的规定。
表2接缝的间隙
单位为毫米搭接 2
斜接 1.5
接缝型式间隙
对接 1
5.1.8抛丸器外露的传动部位应有可靠的安全护罩,并应符合GB20905的有关规定。 5.1.9抛丸器的叶片、分丸轮、定向套及衬、护板应具有互换性并固定可靠。 5.1.10抛丸器的叶片、分丸轮、定向套及护板的硬度不应小于55HRC。 5.1.11每台抛丸器中的叶片、分丸轮、定向套及护板各自的硬度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之差应在 ±3HRC范围内。 5.1.12叶片、分丸轮、定向套的使用面和进丸管内部表面应平整、光滑,其尺寸公差不应大于GB/T6414 的CT13级,并符合有关规定。 5.1.13定向套与分丸轮之间的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由偏心导致的间隙变化量不应大于1mm。 5.1.14叶轮体的径向圆跳动不应大于0.12mm。 5.1.15叶轮体的端面圆跳动不应大于0.12mm。 5.1.16叶轮体(未装叶片)应作平衡校正,平衡校正后的许用剩余不平衡量的数值按附录A的规定计算,其中平衡品质级别的数值选用GB/T9239.1一2006表1中的G6.3级的量值。叶轮体实际测量的剩余不平衡量不应大于该值。
2 GB/T32567—2016
5.1.17同一叶轮体叶片之间的质量差不应大于叶片质量的0.3%,相对位置每对叶片之间的质量差不应大于叶片质量的0.2%。 5.1.18 定向套外露表面上应带有抛出口位置的定位标志。 5.1.19 抛丸器应有叶轮旋转方向的标志。 5.1.20 抛丸器在结构上应能保证维修的方便性。 5.1.21 各紧固件连接处不应出现松动。 5.1.22 抛丸器的抛丸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差应在一10%十10%范围内。 5.1.23 抛丸器的抛射带区域应符合抛丸加工工艺的规定。 5.1.24 抛丸器的标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 5.1.25 轴承及润滑部位应密封和润滑良好,使用说明书中对各部位的润滑要求应明确具体。 5.1.26 随机附件、备件应齐全。 5.2 空运转要求 5.2.1空运转时间不应低于4h。 5.2.2运动机构运行应正常,相邻运动零部件之间不应有摩擦、相碰等干涉现象。 5.2.3各联锁机构应可靠。 5.2.4各紧固件及连接处不应松动。 5.2.5轴承温升不应大于35℃,最高温度不应高于70℃。 5.2.6抛丸器在运转过程中不应有异常声响,其噪声声压级不应大于88dB(A)。 5.2.7抛丸器叶轮转速应符合设计要求,允差应在一5%~十5%范围内 5.2.8抛丸器振动烈度不应大于11.2mm/s。
注:在很多情况下习惯于采用振动速度刻度为峰值读数而不是均方根值的仪器来测量振动。如果振动波形是基于
单个正弦曲线组成(振动时由于轴心轨迹呈圆周状态,其振动的波形为正弦波),则在峰值与均方根值之间存在简单的变换关系,测量所得的振动单峰值除以/2后表示为均方根值。
5.3负荷运转要求
5.3.1负荷运转试验前,应进行空运转试验。 5.3.2抛丸器各系统应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最大负荷状态下正常工作。 5.3.3抛丸器流丸应顺畅,驱动电机电流达到额定值时,无阻塞现象。 5.3.4抛丸器不应有弹丸飞出或粉尘明显逸出现象。 5.3.5 5抛丸器的抛丸量、抛射带区域无测量条件时,可以在用户现场进行。
6试验方法
6.1 护板之间间隙用塞尺进行测定。 6.2在叶轮体外圆上用百分表对叶轮体径向圆跳动进行测定。 6.3在叶轮体端面的轮沿处用百分表对叶轮体端面圆跳动进行测定。 6.4用平衡机对叶轮体(未装叶片)进行平衡检测。 6.5将抛丸器固定于检测台上,用振动检测仪对抛丸器进行振动烈度检测。按图1的测量位置进行测量,取测量值大的点再进行3次测量,取算术平均值即为抛丸器的振动烈度。 6.6用称重法对叶片之间的质量差进行测定。 6.7易损件硬度的测定:在易损件的被测表面随机取均布的3点,进行磨光,使其表面粗糙度Ra值达到2μm,磨光面积大于硬度测试仪冲头面积。然后将易损件固定在具有一定刚性的载体上,用平均精
3 GB/T32567—2016
度为士1HRC的硬度测试仪进行硬度测定,取3点硬度的平均值即为该易损件的硬度。
检测位置
图1
6.8硬度差的测定:对于叶片、分丸轮、定向套、护板的硬度差的测定,应分别在各自的表面随机选择 3点进行测定,最后按测定结果确定出各自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3点硬度平均值之差。 6.9轴承温升的测定:在空运转4h后,立即用点温计测量轴承座外壳最高温度,然后加3℃的修正值,即为轴承的最高温度,轴承的最高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即为轴承的温升。 6.10在空运转条件下,噪声按GB/T25371的规定测定。 6.11抛射带区域的测定:将抛丸器固定于抛丸器试验台上,将一块合适的钢板安放在与受抛工件相同的工艺参数(如,离抛丸器抛出口的距离、角度等)位置上,启动抛丸器抛丸几秒钟,关闭抛丸器,取下钢板检查抛射带的形状和面积,并与需要的抛射区域进行比较。 6.12抛丸器抛丸量的测定:将抛丸器固定于抛丸器试验台上,启动抛丸器,调整供丸闸门,使弹丸流量达到抛丸器在电动机功率充许范围内的最大供丸抛丸量,然后关闭供丸闸门,拆掉漏斗和供丸管,并在供丸闸门下放上容器。测试时,同时打开供丸闸门和计时秒表,至30s时关闭供丸闸门,在这过程中不关闭抛丸器。最后称量容器中的弹丸净重,换算成每分钟的抛丸量。用同样方法测3次,其算术平均值为抛丸器的抛丸量(单位为kg/min)。 6.13抛丸器的转速测定:抛丸器的转速用转速表测定。
7检验规则
7.1出厂检验 7.1.1每台抛丸器应经制造厂技术检验部门进行出厂检验合格后,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书方可出厂。 7.1.2出厂检验应按5.1.2~5.1.21、5.1.24~5.1.26、5.2的规定进行检验,所检项目应全部合格。 7.2型式检验 7.2.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 b) 正式投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时; c) 停产两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4 GB/T 325672016
d)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7.2.2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规定的所有项目,所检项目应全部合格。 7.2.3型式检验时抽检样品的数量:
a) 当每批产量小于或等于10台时抽检样品1台; b) 当每批产量大于10台时抽检样品2台。
7.2.4 当制造厂不具备型式检验条件时,允许在用户现场做试验。
8 标志、包装和储运
8.1 抛丸器的标志、包装和储运应符合GB/T25711一2010中第8章的规定, 8.2 随主机出厂的抛丸器,还应符合主机的有关规定,
5 GB/T 32567—20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许用剩余不平衡量确定方法
A.1 根据式(A.1)确定
根据所选用的平衡品质级别G,由式(A.1)能够得出许用剩余不平衡量Uper:
Uper =1 000 (eperX2)Xm
..(A.1)
a
式中: Uper (eperXn) 所选用的平衡品质级别的数值,单位为毫米每秒(mm/s);
许用剩余不平衡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毫米(g:mm);
转子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千克(kg);工作转速的角速度数值,单位用孤度每秒(rad/s)表示,其中Q~n/10且工作转速n 的单位为转每分(r/min)。
m a
A,2 根据图A.1确定
根据给定的工作转速和平衡品质级别,从图A.1查出许用剩余不平衡度eper,由式(A.2)得出许用剩余不平衡量Uper:
Uper = e per X m
..(A.2)
式中: Uper 许用剩余不平衡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毫米(g·mm);
许用剩余不平衡度,单位为克毫米每千克(g:mm/kg);转子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千克(kg)。
e per m
上一章:GB/T 32253-2015 直齿锥齿轮精密热锻件 结构设计规范 下一章:JB/T 12520.3-2015 开卷机 第3部分:精度

相关文章

JB/T 3713.2-2011 双圆盘抛丸器 第2部分:技术条件 YB/T 4540-2016 抛丸用钢丝 锻造棒坯抛丸跑偏分析 铸铁气门挺杆热处理后抛丸方法探讨 GB/T 13251-2018 包装钢桶封闭器 GB/T 13251-2018 包装 钢桶封闭器 抛丸后钢板下表丸料压入浅析 QR32系列履带式抛丸清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