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9.060 N71 备案号:51869—2015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9374—2015 代替JB/T9374—1999
纯弯曲疲劳试验机 技术条件
Pure bending fatigue testing machines-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016-03-01实施
2015-10-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布
万方数据
JB/T9374—2015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符号与说明.. 技术要求..
2
5 6 检验方法 7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附录A(规范性附录) 专用力检测装置
检验规
..: ....
10
图 1 左、右夹头同轴度检测方法示意图图2主轴箱动态径向跳动量检测方法示意图.. 图A.1专用力检测装置示意图
表1符号、单位与说明表2计数装置的允许误差. 表3高温试验系统的温度特性值表4同轴度检验棒的技术要求表5噪声修正值...
1
U
万方数据
JB/T9374—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9374一1999《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技术条件》,与JB/T9374一1999相比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扩大了适用范围(见第1章,1999年版的第1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符号与说明两章(见第3章和第4章);在“环境与工作条件”中增加了有关防止阳光和辐射影响的要求[见5.1d),1999年版的3.1];修改了试验机转速的技术指标(见5.2,1999年版的3.2);增加了初始弯矩的计算方法(见6.3.5);修改了弯矩重复性的计算方法(见6.3.8,1999年版的4.4.4);修改了弯矩示值相对误差的计算方法(见6.3.9,1999年版的4.4.3);修改了左右弯矩相对误差的计算方法(见6.3.10,1999年版的4.5):增加了高温试验系统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见5.13和6.11); -删除了夹头互换性的技术要求[见1999年版的3.11c)];增加了计数装置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见5.12a】、5.12c】和6.8]:修改了连续长时工作能力的检测方法(见6.12,1999年版的4.13);增加了机械安全与电气安全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见5.16、6.14);增加了噪声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见5.17和6.15);修改了耐运输颠簸性能的试验方法(见6.16,1999年版的4.14);增加了规范性附录“专用力检测装置”(见附录A)。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昆山市创新科技检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智力、徐忠根、袁松、陶泽成。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709—1965 -ZBN71006—1987; JB/T9374—1999。
II
万方数据
JB/T9374—2015
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纯弯曲疲劳试验机的术语和定义、符号与说明、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在室温和高温试验条件下,按GB/T4337规定的方法对金属材料进行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用的纯弯曲疲劳试验机(以下简称试验机)。
本标准亦适用于应用在腐蚀介质和环境气氛等特殊条件下的试验机,但对这些特殊条件未予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GB/T4337—2015金属材料疲劳试验旋转弯曲方法 JB/T6147一2007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耐久极限应力endurance limitstress 对应于规定的循环次数,如1×107次或1×10°次,施加到试样上而试样没有发生失效的应力范围。
4符号与说明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单位与说明见表1。
表1符号、单位与说明
单位 % % N N N N m
符号 b1i b2i Fi: F2i Fio F20 L L2 MN
说 明
第1个测量点,试验机左侧弯矩重复性第1个测量点,试验机右侧弯矩重复性左侧第i个测量点力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1、2、3 右侧第i个测量点力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i=1、2、3 不加码时,左主轴测量点力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不加码时,右主轴测量点力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加力系统左力臂长度的算术平均值加力系统右力臂长度的算术平均值试验机的最大弯矩
A
N-m
I
万方数据
JB/T9374—2015
表1 符号、单位与说明(续)
单位 N·m N'm N'm N-m N·m N-m N·m N·m N*m N*m N·m dB dB dB 次次 % % % % ℃ ℃ ℃ ℃ ℃ ℃ % ℃ ℃ dB
符号 Msi M1: M2i MI. M21 Mi,max M1i.min M2i,max M2i,min Mio M20 Nb N. Ni,max n nD q1i 42i 90 91.2 T T Timax T max Tmin o dn & & 77
说 明
第i个测量点,试验机弯矩的标称值,=0、1、2、3 第1个测量点,试验机加力系统的左侧弯矩值,i=0、1、2、3 第i个测量点,试验机加力系统的右侧弯矩值,i=0、1、2、3 同一测量点,M1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同一测量点,M2.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同一测量点,M三次测量中弯矩最大值同一测量点,M三次测量中弯矩最小值同一测量点,M2.三次测量中弯矩最大值同一测量点,M2三次测量中弯矩最小值不加码时,由吊挂、托盘、夹具等引入的左弯矩值不加码时,由吊挂、托盘、夹具等引入的右弯矩值背景噪声噪声修正值试验机工作时测量的最大噪声转速表显示的读数试验机循环次数计数装置的读数第1个测量点,试验机左侧弯矩的示值相对误差第1个测量点,试验机右侧弯矩的示值相对误差试验机初始弯矩与试验机最大弯矩的百分比
一测量点,试验机左侧弯矩与右侧弯矩的相对误差
司一
同一温度测量点,试验机温度测控系统的温度示值同一温度测量点,温度测量仪第1支热电偶几次温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温度测量仪在均热带内选定的热电偶测得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最大变动值同一温度测量点,在任一瞬间温度测量仪的所有热电偶中测得的最高温度值同一温度测量点,在任一瞬间温度测量仪的所有热电偶中测得的最低温度值温度测控系统的温度梯度循环次数计数装置的示值相对误差温度测控系统的温度示值误差温度测控系统的温度波动试验机工作时的噪声
5技术要求
5.13 环境与工作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试验机应能正常工作: a)室温10℃~35℃; b)环境相对湿度不大于85%; c)周围无强磁场、无强振源并无腐蚀性介质; d)无阳光直接照射或其他热源的直接辐射;
2
万方数据
JB/T9374—2015
e)在稳固的基础上水平安装; f)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在额定电压的土10%以内。
5.2转速
试验机的转速一般不低于3000r/min。 5.3初始弯矩
试验机的初始弯矩应尽可能小,初始弯矩应不大于试验机最大弯矩的10%。 5.4弯矩重复性
试验机从最大弯矩的10%开始至试验机最大弯矩,其弯矩示值重复性的最大允许值为1% 5.5弯矩示值相对误差
试验机从最大弯矩的10%开始至试验机最大弯矩,其弯矩示值相对误差的最大允许值为土1% 5.6左、右弯矩相对误差
施加于试样左、右两侧的弯矩应相等,其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单侧弯矩标称值的1%。 5.7夹头
试验机的夹头应能满足如下要求: a)夹头应夹持可靠,在夹持部分的全长内均匀地夹紧试样,并应能对试样施加试验机的最大力: b)在加力状态下或试验过程中,试样与夹头不应产生相对滑移: c)在卸除试验力后:夹头各部位应无损伤
5.8左、右夹头同轴度
试验机夹紧试样(不加码)时,左、右夹头同轴度公差为0.02mm 5.9左、右夹头高度差
试验机夹紧试样(不加码)时,左、右夹头高度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0.1mm 5.10 主轴箱动态径向跳动量
试验机夹紧试样(不加码)旋转时,主轴箱施力部位的动态径向跳动量应不大于0.06mm。 5.11主轴箱温升
试验机在工作过程中,主轴箱表面温升应不超过30℃。 5.12计数装置
试验机的计数装置应满足如下要求: a)计数器容量不小于9×10°次,循环次数应能预置。在试验过程中计数装置工作应连续、可靠。 b)试样断裂后计数器应立即停止计数,并保留其所计的循环次数。在预置循环次数的工作状态下,
当循环次数达到预置值时,试验机应自动停机。 C)计数装置计数的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万方数据
JB/T9374—2015
表2计数装置的允许误差
计数范围
最大允许误差
次 <1×104 1×104~1×106 >1×106
±10次 ±0.1% ±1000次
3高温试验系统
5.3
试验机加热试样的高温炉和温度测量及控制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a)温度测量及控制系统通过高温炉应将试样均匀地加热至规定的试验温度,并在整个试验时间内
使温度保持稳定; b)温度仪表的分辨力不大于0.5℃; c)高温试验系统的温度特性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高温试验系统的温度特性值
单位为摄氏度
试验温度 300~900 >900~1 200
温度梯度
温度波动
温度误差的最大允许值
±3 ±4
±3 ±4
3 4
5.14 4连续长时工作能力
试验机应连续长时工作不少于1×10次,运转过程中应无故障,连续运转试验后仍应符合本标准的全部要求。 5.15 5安全保护系统
试样断裂时或循环次数达到预置的规定值时,试验机应能立即自动停机。 5.16机械安全与电气安全 5.16.1试验机的机械安全应符合GB/T2611一2007中4.2的规定。 5.16.2试验机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Q 5.16.3在试验机的动力电路导线与保护联结电路(如机壳)之间施加规定的最大试验电压、历时1s,试验机的电气设备不应出现击穿放电现象。 5.17噪声
试验机的噪声声压级应不超过75dB(A)。 3耐运输颠性能
5.18
试验机在包装条件下,应能承受运输颠簸试验而无损坏。试验后,试验机不经调修(不包括操作程序准许的调整)仍应满足本标准的全部要求。 5.19 其他要求
试验机的基本要求、加工装配和外观质量应符合GB/T2611一2007中第3章、4.1和第10章的规定。
4
万方数据
JB/T9374—2015
6检验方法
6.1检验条件
试验机应在5.1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检验。 6.2检验用器具
检验用仪器、工具和量具包括: a)分度值不低于0.05mm/m的水平仪; b)同轴度检验棒3根,其技术要求见表4: c)百分表及磁性表座; d)千分表及磁性表座; e)千分尺(或游标卡尺)及其他通用检具: f)0.3级(或优于0.3级)的标准测力仪和专用力检测装置(见附录A); g)表面温度计; h)带计数功能的转速表: i)温度测量仪(包括0.1级或优于0.1级温度测量仪表和3支二等标准热电偶): j)准确度为10级(或优于10级)的绝缘电阻测试仪; k)耐压测试仪; 1)2级声级计(A计权网络): m)试样,其几何尺寸满足GB/T4337一2015中第6章要求,且在试验机施加最大弯矩时,试样上
的应力应小于其耐久极限应力。
表4同轴度检验棒的技术要求
序号 直径 mm 长度mm 表面粗糙度 μm 同轴度公差 mm 硬度值 HRC 推荐材料
14 14 12
1 2 3
162±0.5 180±0.5 226±0.5
40 Cr
0.4
40.01
30~40
6.3弯矩检测 6.3.1试验机的左弯矩和右弯矩是通过分别测量施加到试样左、右两侧所选测量点上的力值和力臂,并通过计算得到。 6.3.2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左、右力臂的实际长度。测量次数不少于三次,取其算术平均值。 6.3.3打开软轴或连轴节(不开电动机),在试验机上安装专用力检测装置(见附录A)。将标准测力仪连接到力检测装置的上连杆与下连杆之间(见图A.1)。对试验机预施加三次最大弯矩,并将弯矩卸除至零。 6.3.4将右主轴与加力杠杆均调至水平,测量左主轴所选测量点的力值;将左主轴与加力杠杆均调至水平,测量右主轴所选测量点的力值。 6.3.5按照6.3.4的方法测量试验机不加码时左、右主轴测量点处的力值。重复测量三次,取其算术平均值。 6.3.6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试验机的初始弯矩,按照公式(3)计算试验机的初始弯矩与试验机最大弯矩的百分比:
5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