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JB/T 9375-2014 机械式拉力试验机技术条件

JB/T 9375-2014 机械式拉力试验机技术条件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72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8 17:28:51



相关搜索: jb 技术 条件 试验机 机械式 拉力 9375

内容简介

JB/T 9375-2014 机械式拉力试验机技术条件 ICS 19.060 N71 备案号:47386—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9375—2014 代替JB/T9375—1999
机械式拉力试验机 技术条件 Mechanical tensile testing machines-Specification
2014-07-09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9375—2014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符号、单位与说明,
3
4技术要求. 4.1环境与工作条件 4.2 试验机测力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分级 4.3 加力系统 4.4 测力系统. 4.5 变形测量装置 4.6 横梁或移动夹头的驱动速度装置, 4.7 安全保护装置 4.8 缓冲装置 4.9 噪声 4.10 耐运输颠簸性能 4.11 其他要求 5检验方法 5.1 检验条件 5.2 检验用器具. 5.3 加力系统的检测. 5.4 测力系统的检测.. 5.5 变形测量装置的检测 5.6 横梁或移动夹头的驱动速度装置的检测 5.7 安全保护装置的检查 5.8 缓冲装置的检查 5.9 噪声的检测 5.10 耐运输颠簸性能的试验 5.11 其他要求的检查
5

检验规则. 6.1 出厂检验... 6.2 型式检验. 6.3 判定规则.. 7标志与包装 7.1标志. 7.2 包装.
6
表1符号、单位与说明. 表2试验机级别和测力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表3同轴度. 表4 噪声修正值
0 JB/T9375—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9375—1999《机械式拉力试验机技术条件》,与JB/T9375一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
化如下:
一增加了符号、单位与说明(见第3章):一删除了试验机原来的0级和3级(见表2,1999年版的表1); -增加了力指示装置的测量范围合格的规定(见4.2.2);一增加了加力系统中关于试验机机架和试验空问的一般要求(见4.3.1.1);将施加试验力装置和试样夹持装置合并为拉伸试验夹持装置(见4.3.2,1999年版的3.3、3.7);删除了同轴度符合试验机级别中的0级和3级的技术指标(见表3,1999年版的表2);将力的指示与记录装置修改为测力系统(见4.4,1999年版的3.4);把模拟式指示装置中标度盘的刻度间隔修改为2.5mm[见4.4.1.2,1999年版的3.4.4b)]; -增加了记录装置中记录笔移动轨迹的平行度的指标(见4.4.5.2):修改了检验用标准测力的要求[见5.2a),1999年版的4.2a):修改了部分检验用器具的技术指标[见5.2b)、5.2d》,1999年版的4.2b)4.2d)];修改了同轴度检测中施加试验力的方法(见5.3.2);增加了表4噪声修正值(见表4);删除了耐运输颠簸性能试验中的碰撞试验[1999年版的4.12a】】: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威海市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松、徐忠根、王学智、戚翠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706—1965-JB7061977; -ZBN71007---1989; -JB/T9375—1999
II JB/T9375—2014
机械式拉力试验机 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式拉力试验机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最大试验力为5kN~300kN金属试验用的机械式拉力试验机(以下简称试验机)。 机械式万能试验机也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一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GB/T16825.1一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 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
验与校准
JB/T6147—2007 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3符号、单位与说明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单位与说明见表1。
表1符号,单位与说明
符号 a
单位 % % % N N % mm mm dB(A) 背景噪声 dB (A) 噪声修正值


力指示装置的相对分辨力测力系统的示值重复性加力系统中上夹头、下夹头和试样钳口的中心线与试验机加力轴线的同轴度各时间间隔对应的试验力判定相对分辨力a时选定的力的参考点测力系统的零点相对误差横梁或活动夹头位移量变形测量装置记录的变形量
e F F. J. 1 1 Ne Ne
Ni.max dB(A) 试验机工作时测量的最大噪声
变形放大倍数测力系统的示值相对误差力指示装置的分辨力施加试验力的时间间隔
n 9 r
% N S mm/min 横梁移动速度的标称值
V JB/T9375—2014
表1符号、单位与说明(续)
符号 V A ALmax 6 7 U C
单位 mm/min 同一横梁移动速度,三次实测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在同一测量点,同一次测量中,检验试样两侧变形的算术平均值在同一测量点,同一次测量中,检验试样变形较大一侧的变形值变形记录装置相对误差
mm mm % dB (A) 试验机工作时的噪声
测力系统的示值进回程差横梁移动速度相对偏差
% %
X
技术要求
4.1 环境与工作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试验机应能正常工作: a)室温10℃~35℃范围内: b)相对湿度不大于80%: c)在稳固的基础上正确安置,水平度为0.2/1000; d)周围无振动、无腐蚀性介质和无较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 e)电源电压的波动在额定电压的土10%范围内。
4.2试验机测力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分级 4.2.1 试验机应按表2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划分级别。
表2试验机级别和测力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
最大允许值% 示值进回程差
试验机级别 示值相对误差
零点相对误差
相对分辨力
示值重复性
b 1.0 2.0
. ± 0.1 ±0.2
q ±1.0 ±2.0
U ± 1.5 ± 3.0
a 0.5 1.0
1 2
4.2.2试验机每个力测量范围的检测至少应为其标称值的20%~100%,只有整个测力范围检测结果均符合某一级别的要求,方可确定试验机测力系统的级别。
如果试验机具有多个力的测量范围,每个范围又分成不同的级别,则应以这些级别中最低的级别为试验机定级。 4.3加力系统 4.3.1一般要求 4.3.1.1试验机机架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试验空问,应能方便地进行各种试验,并应便于试样、试样夹具和试验机附件的装卸及标准测力仪的安装与使用。 4.3.1.2 2试验机在施加和卸除力的过程中应平稳,无冲击和振动现象。 4.3.1.3 试验机应备有试验力增加速率指示装置。
2 JB/T9375—2014
4.3.2拉伸试验夹持装置 4.3.2.1拉伸试验的试样夹持装置在任意位置和施加力的过程中,上夹头、下夹头和试样钳口的中心线应与试验机的加力轴线同轴,对应试验机的级别和不同形式的夹头,其同轴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同轴度
同轴度最大允许值 %
试验机级别
自动调心夹头
非自动调心夹头
1 2
12 15
20 2.5
4.3.2.2夹头应夹持可靠,在夹持部分的全长内应均匀地夹紧试样,在试验过程中试样与夹头不应产生相对滑移。 4.3.2.3施加试验力或拉断试样后,钳口各部位应无损伤。 4.3.2.4钳口应具有互换性。 4.4 测力系统 4.4.1模拟式指示装置要求如下: 4.4.1.1标度盘的标度标记与符号应清晰,刻线宽度、刻度间距应均匀一致,指针尖端宽度应近似等于刻线宽度。 4.4.1.2力指示装置的分辨力r应为指针宽度与两相邻刻线中心距(刻度间隔)的比值。推荐比值为 1:5或1:10,要测定到标度盘分度值的1/10,刻度问隔不应小于2.5mm。 4.4.1.3试样断裂或卸除试验力后,利用从动针或其他方法应能准确地指示出加在试样上的最大试验力。主动针(或示值)应回零位。 4.4.1.4力的指示装置应有调零机构,标度盘各标尺(或各档示值范围)的零点应重合。 4.4.2试验机力指示装置的示值和分辨力r应以力的单位表示。 4.4.3力的指示装置在施加力的过程中应能实时、准确地指示出加在试样上的试验力值。 4.4.4测力系统的各项允许误差:
试验机测力系统的示值相对误差9示值重复性b示值进回程差、零点相对误差和相对分辨力α按试验机的不同级别应分别符合表2的规定。 4.4.5记录装置要求如下: 4.4.5.1记录装置工作时,应能连续地记录,不应有冲击、抖动和明显的滞后现象。 4.4.5.2应能准确可靠地记录试样的受力状况。记录笔沿力的坐标轴移动的轨迹(或实际描绘线)应与记录纸横刻度线平行,其平行度为1mm。 4.4.5.3工作时应平稳,记录曲线宽度应均匀一致,其宽度不应大于0.4mm。 4.4.5.4记录试验力的坐标轴宽度(即纸宽)应与每个测量范围的最大容量相适应,其宽度不应小于 150mm. 4.53 变形测量装置 4.5.1变形测量装置应能连续地指示出试样的变形量,不应有冲击、抖动和明显的滞后现象。 4.5.2变形测量装置的变形放大比应为50:1。两级放大时,另一级可为5:110:1或20:1。 4.5.3变形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应为土1%。 4.5.4试验机根据需要可备有测量变形的引伸计。
m JB/T93752014
4.6横梁或移动夹头的驱动速度装置 4.6.1试验机的调速装置应灵敏可靠 4.6.2在零试验力条件下,横梁移动速度的最大允许误差为土10% 4.7安全保护装置 4.7.1试验机的安全保护装置应灵敏可靠。当施加的力超过每个测量范围最大试验力的2%~5%时,安全保护装置应立即动作,自动停机。 4.7.2试验机应有超过移动横梁极限位置的保护装置,当横梁移动到设定的上极限、下极限位置时,限位装置应立即动作,使其停止移动。 4.8缓冲装置
在试验力急剧下降时,缓冲装置应起缓冲作用。 4.9噪声
试验机工作时声音应正常,噪声声级不应超过75dB(A) 4.10耐运输颠簸性能
试验机在包装条件下,应能承受运输颠簸试验而无损坏,试验后,试验机不经调修(不包括操作程序准许的正常调整),仍应符合本标准的全部技术要求。 4.11其他要求
试验机的基本要求、装配质量、机械安全防护和外现质量等要求应符合GB/T2611一2007中第3 章第4章和第10章的有关规定。
5检验方法
5.1检验条件
试验机应在4.1规定的环境与工作条件下进行检验。 5.2检验用器具
检验试验机用的仪器、量具和检具包括: a)与被检试验机准确度级别相适应的标准测力仪或专用码: b)分度值为0.02mm/m的水平仪; c)百分表; d)分辨力为0.01s的秒表; e)测量误差最大允许值为土2%的同轴度自动测试仪或准确度与其相当的其他测量装置: f)2级声级计(A计权网络); g)检验用试样及其他通用量具和检具。
5.3加力系统的检测 5.3.1在试验机上安装一个拉伸试样(最好在施加试验机的最大试验力后该试样不产生塑性变形),然后对试样缓慢加力直至试验机的最大力再慢慢卸除,在加力卸力的过程中检查4.3.1.1、4.3.1.2、4.3.1.3,
4 JB/T9375—2014
并观测检查4.3.2.2、4.3.2.3。 5.3.2使用同轴度自动测试仪或其他相当准确度的测量装置,对应每种夹具和钳口,用5.2e)规定的同轴度检验试样做几组变形测量进行检测。检测时,将同轴度检验试样夹持在相应夹具上,并将同轴度自动测试仪的变形测量装置安装到检验试样的标距之间,先施加试验机最大力的1%作为初始力,然后在试验机最大力的2%~4%范围内,以近似相等的间隔按顺序在不同试验力下检测五点,测量检验试样相对两侧的弹性变形,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各测二次,检测中使用的最大力不应超过检验试样的弹性极限。
同轴度e按公式(1)计算。
ALma ax -AL
x100
(1)
AL
每次检测的结果均应满足表3的要求。 5.3.3对应每一种钳口,选取合适的试样,使用试验机最大力的80%以上的力做一根试样的拉断试验,试验过程中检查夹头夹持试样及钳口的变形和损伤等情况,检查结果应满足4.3.2.2、4.3.2.3、4.3.2.4、 4.4.3的要求。 5.4测力系统的检测 5.4.1对于模拟式指示装置,应对标度盘的分度质量、刻线宽度、刻度问距和指针尖端宽度进行实际测量和观测检查,并对其分辨力进行判定,检测结果应满足4.4.1的要求。 5.4.2按公式(2)计算并判定力指示装置的相对分辨力a,其结果应满足表2的要求。
二x100: F
2E
(2)
5.4.3试验机的测力系统使用标准测力仪进行检测。检测时宜合理选用标准测力仪,应使标准测力仪测量误差的最大允许值不大于被检测试验机示值误差最大允许值的1/3,例如:0.5级试验机宜选用0.1 级标准测力仪进行检测或校准:1级试验机宜选用0.3级标准测力仪进行检测或校准。 5.4.4试验机测力系统的示值相对误差9、示值重复性b、示值进回程差u和零点相对误差按GB/T 16825.1一2008中6.5.1、6.5.2、6.4.8和6.4.5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5.4.5记录装置的检测可在试验机上装上试样并连接记录装置通过实际试验绘制出曲线图进行检查。 在试验过程中应观测记录装置的工作状态,其绘图质量、记录笔沿力的坐标轴移动轨迹的平行度、曲线宽度、图形比例等均应满足4.4.5的要求。 5.5变形测量装置的检测 5.5.14.5.1按要求观测检查,4.5.2和4.5.4按要求进行实际检测。 5.5.24.5.3用百分表(或高度尺)测定横梁或活动夹头的位移量并与变形测量装置记录的变形量相比较。
变形记录装置相对误差按公式(3)计算。
l-nl A
X100
(3)
5.6横梁或移动夹头的驱动速度装置的检测 5.6.14.6.1按要求进行实际检测。 5.6.24.6.2的检测方法如下:
用百分表或其他长度量具和秒表,记录横梁或活动夹头移动的距离和移动此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应在速度范围内测量高、中、低三种速度,每种速度测量三次。
移动速度偏差の按公式(4)计算。
5
上一章:JB/T 9392-2013 单面立式平衡机技术条件 下一章:JB/T 9374-2015 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技术条件

相关文章

JB/T 9373-2014 拉力蠕变试验机技术条件 JB/T 12720-2016 固体材料原位拉力试验仪技术规范 JB/T 12720-2016 固体材料原位拉力试验仪 技术规范 JB/T 7797-2017 橡胶、塑料拉力试验机 JB/T 7797-2017 橡胶、塑料拉力试验机 JB/T 8133.6-2013 电炭制品物理化学性能试验方法 第6部分 电刷软接线的脱出拉力 GB/T 17737.316-2018 同轴通信电缆第1-316部分∶机械试验方法电缆的最大抗拉力试验 GB/T 17737.316-2018 同轴通信电缆 第1-316部分:机械试验方法 电缆的最大抗拉力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