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25.120.10 J62 备案号:45633—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1813.2—2014
纵剪机 第2 部分:技术条件
Slitting shearsPart 2: Specifications
2014-10-01实施
2014-05-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1813.2—2014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技术要求...
1 2 3
4 试验方法... 5 检验规则... 6 包装、标志与运输,表1 导轨、轴瓦、轴套刮研面的接触点数表2 啮合齿轮安装后的轴向错位.
-
JB/T 11813.22014
前言
JB/T11813《纵剪机》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型式和基本参数: -第2部分:技术条件;
—第3部分:精度。 本部分为JB/T11813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0)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东宏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康峰、康凤明、马立强、朱洪臣、李世平、潘宪平、史传强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II
JB/T11813.2—2014
纵剪机 第2部分:技术条件
1范围
JB/T11813的本部分规定了纵剪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与运输。 本部分适用于纵剪机。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3766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 5226.1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6576 机床润滑系统 GB/T 7935 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 GB/T 9969 T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 13306 标牌 GB 17120 锻压机械 安全技术条件 GB/T 23281 锻压机械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 GB 26485 开卷矫平剪切生产线安全要求 GB/T 26486 数控开卷矫平剪切生产线 JB/T 1829 锻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JB/T 3240 锻压机械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 JB/T 8356.1 机床包装技术条件 JB/T 8609 锻压机械焊接件技术条件 JB/T 8832 机床数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JB/T 9954 锻压机械液压系统清洁度 JB/T 11813.1 纵剪机 第1部分:型式和基本参数 JB/T 11813.3 纵剪机 第3部分:精度
3 技术要求
3.1 基本要求 3.1.1 纵剪机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应符合本部分的要求,并应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方能投入生产。 3.1.2 纵剪机的使用说明书应符合GB/T9969的规定。 3.1.3 纵剪机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
环境温度0℃~40℃:相对湿度在最高温度40℃时不超过50%;海拨1000m以下。
1
JB/T11813.2—2014
3.2 基本参数
纵剪机基本参数一般应符合JB/T11813.1的规定。 3.3结构与性能 3.3.1 纵剪机的设计和制造应符合GB/T26486的要求。 3.3.2 纵剪机的圆盘剪刀和隔套应具有互换性,当需要更换时应能方便地进行装卸。 3.3.3 纵剪机机械传动用齿轮或易被尘屑磨损部位应设防尘装置。 3.3.4 纵剪机圆盘剪力的锁紧应可靠。 3.3.5 剪切速度可调时,调整应方使、可靠。 3.3.6 纵剪机刀片的刚度、强度和耐磨性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 3.3.7 纵剪机的刚度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3.3.8 纵剪机的造型和布局要考虑人类工效学的要求,并便予使用、维修、装配、拆卸、吊装和运输。 3.4配套件及配套性 3.4.1 纵剪机出厂应保证成套性,应备有保证机器基本性能和正常安装调整必需的附件、专用工具及备用易损件,随机提供的纵剪机备件或易损件应具有互换性。特殊附件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单独订货。 3.4.2制造商应保证配套的外购件(包括电气、液压元件等)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并取得合格证书,并应安装在纵剪机上同时进行运转试验。重要的配套件应在设备出厂时向用户移交原厂的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等技术文件。 3.4.3纵剪机用刀片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3.5安全与防护 3.5.1 纵剪机应具有可靠的安全保护或防护装置,并应符合GB17120和GB26485的规定。 3.5.2 纵剪机.工作时应有可靠的联锁保护措施。 3.5.3 3纵剪机应有可靠的超载保护装置。在满负荷工作时,应能保证纵剪机的正常运行;当出现超负荷工况时,保护装置应能保证纵剪机的机架、回转轴等重要零件不致遭到破坏。 3.5.4纵剪机容易松动的零部件,应有可靠的防松措施 3.5.5 除纵剪机回转轴和圆盘剪刀外可运动的外露零部件,应按有关技术文件要求涂安全色。 3.5.6 :产品使用说明书应有安全注意事项和有关警示内容,并说明除设备之外的保证人身安全的措施。 3.5.7 纵剪机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5226.1的规定。 3.5.8 在液压或气动系统中,当突然失压时应有保护措施和必要的显示。 3.6精度
应符合JB/T11813.3的规定。 3.7标牌、标志 3.7.1纵剪机应有铭牌和润滑、安全等各种标牌或标志。 3.7.2标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标牌上的形象化符号应符合JB/T3240的规定。 3.7.3标牌应端正地固定在纵剪机的明显部位,并保证清晰。 3.8铸件、锻件、焊接件 3.8.1纵剪机的所有铸件、锻件和焊接件,均应符合JB/T1829、JB/T8609的规定。对不影响使用和外观的缺陷,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允许按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修补。 3.8.2重要铸造零件的工作表面,如齿轮齿面和滑动轴承的滑动面,不应有气孔、缩孔、砂眼、渣孔 2
JB/T11813.2—2014
2啮合齿轮安装后的轴向错位
单位为毫米
表2
较宽齿轮的轮缘宽度
轴向错位 ≤2.5 ≤4 ≤6
≤50 >50~150 >150
3.13噪声
纵剪机空运转时的声音应正常,其噪声声压级(A计权)不得大了80dB(A)。 3.14外观 3.14.1 1应符合JB/T1829的规定。 3.14.2 纵剪机的外表面不应有图样未规定的凸起、凹陷或粗糙不平。盖板和累壳等接缝处应平整。外露管线路应排列整齐、牢固。外露的结合表面不应有明显的错位。 3.14.3 机械零件和附件的非机械加工表面应采用涂漆或其他规定的方法进行防护。 3.14.4 外露加工表面,不应有磕碰、划伤和锈蚀。 3.14.5 需经常拧动的调节螺栓和螺母及非金属管道不应涂漆。 3.14.6 外露的焊缝应符合JB/T8609的规定。 3.14.7 沉头螺钉头部一般不应突出零件表面,且与沉孔不应有明显的偏心,固定销应略突出零件外表面,螺栓应略突出螺母表面,外露轴端应突出包容件的端面,其突出量约为倒角值。
4 试验方法
4.1 基本参数检验 4.1.1 1根据3.3或产品设计文件的规定检验纵剪机的基本参数。与.T作能力有关的技术参数应经负荷试验后确认。 4.1.2 2定型成批生产的纵剪机允许抽检,每批抽检数不应少于10%,且不少于1台。 4.2结构与性能检验
按3.3的要求检验结构与性能。 4.3配套件及配套性
按3.4的要求检验配套件与配套性。 4.4 基本性能检验
纵剪机在空运转试验前或空运转试验过程中,应按下列项目对基本性能进行检验: a)各种安全装置可靠,并应符合3.5的规定; b)进行纵剪机各种动作的操作试验,检验其动作的灵活性、可靠性与准确性; c)检验各种可进行调整或调节装置的可靠性、准确性; d)检查各种指示表、计数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e)检验各种附属装置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f)电气装置的功能及可靠性应符合3.10的规定; g)液压和润滑系统应符合3.11的规定。
4
JB/T11813.2—2014
4.5 5标牌、标志
按3.7的要求检验标牌、标志。 4.6 6铸件、锻件、焊接件
按3.8的要求检验铸件、锻件、焊接件。 4.7零件加工
按3.9的要求检验零件加T质量。 4.8电气和数控系统检验
按3.10的要求检验电气和数控系统。 4.9液压和润滑系统
按3.11的要求检验液压和润滑系统。 4.10 )装配检验
按3.12的要求检验纵剪机的装配质量。 4.11 空运转试验 4.11.1 空运转试验时间及动作规范
模拟实际工作条件对纵剪机进行连续空运转试验,试验时间一般不应少于4h。 4.11.2 温升与最高温度限值
在纵剪机的连续空运转试验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稳定值时,用测温计在零件发热最严重的部位进行测量。其温升与最高温度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滑动轴承的温升不应大于35℃,最高温度不应高于70℃:一滚动轴承的温升不应大于40℃,最高温度不应高于70℃:一滑动导轨的温升不应大于15℃,最高温度不应高于50℃:液压泵的油液进口温度不应高于60℃。
4.12 噪声检验
按GB/T23281规定的测量方法,在连续空运转时测量纵剪机规定位置的噪声声压级(A计权),应符合3.13的要求。 4.13负荷试验 4.13.1 每台纵剪机均应按额定的.T作能力参数进行满负荷工作试验。当制造厂不具备进行该项试验的条件时,可于设备安装后在用户处进行。 4.13.2 2负荷试验应在技术文件规定的最大剪板厚度和特定的材料机械性能条件下进行。试验时的纵剪机运行速度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 4.13.3在负荷试验过程中,纵剪机的机、电、液各系统应.工作平稳、可靠,液压系统不应产生渗漏。 4.14超负荷试验
对于新产品、更新产品(包括结构、主要零件材质、工艺有较大改变的产品),应按工作能力的110% 进行超负荷试验。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