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53.040.20 G 4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7984—2013 代替GB/T7984—2001
普通用途织物芯输送带
Conveyor beltsof textile constructionforgeneral use
(ISO 14890:2003,Conveyor belts--Specification for rubber or
plastics covered conveyor belts of textile construction for general use, NEQ )
2014-10-01实施
2013-12-1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7984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7984-2001《输送带 具有橡胶或塑料覆盖层的普通用途织物芯输送带》,与
GB/T7984一200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1年版的第1章);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1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术语的英文对应词(见第3章,2001年版的第3章);修改了术语(见3.1、3.5、3.6和3.7,2001年版的3.1、3.5、3.6和3.7);修改了结构(见第4章,2001年版的4.1);修改了标记(见5.1和5.2,2001年版的4.2);修改了纱线标记代码(见5.3,2001年版的4.3);修改了尺寸(见6.1,2001年版的5.1);修改了表6、表7中的注(见表6、表72001年版的表4、表5);将“成槽度”改为“成槽性”(见6.7,2001年版的5.3.5);修改了检验要求(见第7章,2001年版的第7章);修改了检验方法(见7.3,2001年版的第6章);增加了不合格品判定规则(见7.4);将“储存”改为“贮存”(见第8章,2001年版的第8章);增加了买卖双方需协商确定的事项(见附录A);增加了买方需提供的有用信息(见附录B)。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参考国际标准ISO14890:2003《输送带具有橡胶或塑料覆盖层的普通用途织物芯输送带规范》编制,与ISO14890:2003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输送带分技术委员会(SAC/TC428/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橡六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宏达橡胶有限公司、浙
江三维橡胶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巨航胶带有限公司、青岛华夏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山东祥通橡塑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新干线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墩、沈会民、戴均超、张国方、封常升、李明霞、刘生平、吕桂芹、张静、朱汉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7984—1987、GB/T 7984—2001。
I
GB/T7984—2013
普通用途织物芯输送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平形或槽形托辊上使用的具有橡胶或塑料覆盖层的普通用途织物芯输送带(简称 “普通输送带”)的术语、结构、标记、技术要求、检验、标志、包装、贮存与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橡胶或塑料覆盖层的普通用途织物芯输送带,本标准不适用于耐热、耐寒、耐油、难燃、耐酸碱和食品输送等特殊用途的输送带,也不适用于
ISO21183-1:17规定的轻型输送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528-2009,ISO37:2005, IDT)
GB/T 3512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GB/T3512一2001, eqvISO188:1998)
GB/T 3690 织物芯输送带全厚度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和参考力伸长率 试验方法 (GB/T3690—2009,ISO283:2007,IDT)
GB/T4490 织物芯输送带宽度和长度(GB/T4490—2009,ISO251:2003,IDT) GB/T5752 输送带标志(GB/T5752--2013,ISO433:1991,MOD) GB/T 6759 输送带层间粘合强度试验方法(GB/T6759-2013,ISO252:2007,IDT) GB/T 7983 输送带横向柔性(成槽性)试验方法(GB/T7983--2013,ISO703:2007,MOD) GB/T9867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旋转辊筒式磨耗机法)(GB/T9867一2008,
ISO4649:2002,IDT)
HG/T3056输送带贮存和搬运通则(HG/T3056—2006,ISO5285:2004,IDT) ISO583织物芯输送带带总厚度和各层厚度试验方法(Conveyorbeltswithatextile
carcass-Totai belt thickness and thickness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Test methods)
ISO16851织物芯输送带环形输送带(拼接)净长度的测定(Textileconveyorbelts Determination of the nct length of an endless (spliced)conveyor belt)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整体织物芯带solidwovenbelting 以整体织物作带芯的输送带,整体织物是由多层经、纬线构成且在织造中各层互相交织或由另外的
接结线结合为一体的织物。
1
GB/T 7984—2013 3.2
单层芯带 节mono-plybelting 带芯由一层织物构成的输送带。
3.3
双层芯带 duo-ply belting 带芯由两层织物构成且两层织物由足够厚的弹性体中间层黏合在一起的输送带。
3.4
多层芯带 multi-plybelting 带芯由多层织物构成且相邻织物由弹性体中间层黏合在一起的输送带。
3.5
整宽带fullwidthbelting 直接制成拟安装宽度的输送带。
3.6
大片带slabbelting 先制成大宽度的带,再按照拟安装宽度分割的输送带。
3.7
参考力 referenceforce 参考力等于带的公称全厚度纵向拉伸强度的10%乘以以毫米为单位的试样宽度,单位为牛顿(N)。
4结构
普通输送带的带芯由一层或双层或多层织物构成或由整体带芯织物构成,带芯材料应经橡胶或塑料浸渍或压延挂胶。
带芯层外应有覆盖层,如果在带芯层与覆盖层之间或覆盖层内部加设贴胶网眼布、帘布或线绳层作为缓冲层,缓冲层厚度应计人覆盖层厚度,而不应计人带芯层厚度。
如果在带芯层的一面或两面有与带芯编织在一起的织物层,则其厚度应计人带芯层厚度注:输送带的外表面一般应由具有规定厚度和性能的弹性体材料构成,但其一面或两面也可根据用途和运输负荷
情况由挂胶或不挂胶的织物构成。
5标记 5.1 按照下列输送带的性质对带进行标记
a) 参照本标准,即GB/T7984; b) 要求的长度,单位为米(m); c) 要求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 d) 带芯经线和纬线的纤维类型,如涤纶(E)(经线)锦纶(P)(纬线),(EP)(见表1); e) 全厚度拉伸强度,单位为牛顿每毫米(N/mm)(见表5); f) 输送带的层数或型号; g) 上覆盖层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h) 下覆盖层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i) 合适的覆盖层类别(见表4)。
2
GB/T 7984—2013
5.2订货用标记
示例1:多层芯带一条长400m,宽1200mm的带,纵向织物材质为涤纶(E),横向织物材质为锦纶(P),最小全厚度拉伸强度为
1000N/mm,具有5层带芯织物,上覆盖层厚度为4mm,下覆盖层厚度为2mm,覆盖层级别为表4的H类。
示例1标记
覆盖层厚度
织物材料经线 纬线
长度 宽度 m
拉伸强度 N/mm
mm
GB/T
层数
覆盖层等级
mm
下 2
上 4
7984
400
1 200
P
1 000
E
5
H
示例2:双层芯带条长200m,宽1000mm的带,纵向织物材质为涤棉(EB),横向织物材质为锦棉(PB),最小全厚度拉伸强度为
800N/mm,具有2层带芯织物,上、下覆盖层厚度均为1.5mm。
示例2标记
覆盖层厚度
织物材料
长度 宽度 m
拉伸强度 N/mm
GB/T
mm
层数
覆盖层等级
mm
纬线 PB
下 1.5
经线 EB
上 1.5
7984
200
1 000
800
N/A
2
示例3:单层芯带条长150m,宽1200mm的单层芯带,经线材质为涤纶(E),纬线材质为锦纶(P),全厚度拉伸强度为630N/mm,
上覆盖层厚度为6mm,下覆盖层厚度为2mm,覆盖层级别为表4的D类。
示例3 标记
覆盖层厚度
GB/T 长度 宽度 织物材料 拉伸强度 层数
mm
覆盖层等级
N/mm 630
m
mm
上 6
下 2
经线 E
纬线 P
7984 150 1 200 示例4:整体织物芯带条长300m,宽1600mm的整体织物芯带,由材质为涤纶与锦纶混纺(EP)的经线、材质为锦棉(PB)的纬线和材质为整体编织棉(B)的经线层构成,最小拉伸强度为1250N/mm,上、下覆盖层厚度均为1.5mm。
D
1
示例4 标记
覆盖层厚度
织物材料经线
长度 宽度 m
拉伸强度 N/mm
mm
GB/T
覆盖层等级
层数
mm
人
纬线 PB
上 1.5
EP(B)
1.5
N/A
1 250
SW(1)
7984 注:SW(1)为整体织物芯带的缩写。
300
1 600
3
GB/T7984—2013
5.3 纱线标记代码
表 1 纱线标记代码
标记代码
纱线棉线人造棉人造丝
B Z R P E D G
聚酰胺纤维(锦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芳纶)
玻璃
注:如果织物包含次承载线,其标记字母应加括号,
6技术要求 6.1尺寸 6.1.1 带的长度极限偏差应符合GB/T4490的规定,长度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6.1.2 2带的宽度及极限偏差应符合GB/T4490的规定。 6.1.3带的总厚度及极限偏差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如果按ISO583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出的带总厚度的平均值不大于10mm时,带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间的差值应不大于1mm,对于整体织物芯带二者的最大差值应不大于1.5mm。 如果测量出的带总厚度的平均值大于10mm,带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间的差值应不大于平均值的10%,对于整体织物芯带二者的最大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15%。 6.1.4 带的覆盖层厚度极限偏差见表2。
表2 覆盖层厚度极限偏差
上、下覆盖层厚度公称值/mm
极限偏差上偏差不规定;下偏差0.2mm 上偏差不规定;
≤4 >4
下偏差为基本尺寸的5%
本规定仪适用于覆盖层厚度大于或等于1mm的输送带,其覆盖层在试验中应完全剥掉。 6.2 布层接头 6.2.1 多层芯带的横向织物接头 6.2.1.1 总则
横向接头与带的纵向中心线的夹角应为45°~70°。
4
GB/T7984—2013
6.2.1.2外层
带的外层织物在每100m长度内的横向接头应不多于一个。 6.2.1.3 内层
带的内层织物在每100m长度内的横向接头应不多于两个。 6.2.1.4相邻层与非相邻层
相邻层和非相邻层织物上的任意两个横向接头间距应不小于3m。 6.2.1.5同层接头
同层织物上的任意两个横向接头间距应不小于5m。 6.2.1.6单层芯、双层芯和整体织物芯带
单层芯、双层芯和整体织物芯带不应有横向接头。 6.2.2 多层芯带和双层芯带的纵向织物接头 6.2.2.1接头间距
纵向接头与带芯层纵向边缘的距离应至少为100mm,每个纵向接头与其他层的纵向接头间距至少为100mm,当带的宽度允许其在同一层上有两个接头时,输送带任意部分上的同层织物的纵向接头间距应至少为300mm。 6.2.2.2 接头数目
纵向接头最大数目应为表3中给出的数值。
表3纵向接头的最大数目
带宽/mm ≤1200
外层织物
内层织物
0 1 2 2
1 2 2 3
>1 200 ≤1 600 >1 600 ≤2000
>2 000
注:本表不适用于包边结构的输送带。
6.2.3 整体织物芯带和单层芯带的纵向接头
整体织物芯带和单层芯带上不应有纵向接头。 6.3 覆盖层的物理性能 6.3.1 覆盖层的物理性能(老化前)
覆盖层的物理性能(老化前)应满足表4的要求。
GB/T 7984—2013
表 4 覆盖层物理性能(老化前)
性能类型 H D L
拉断伸长率/%
磨耗量/mm3
拉伸强度/MPa
> 450 400 350
< 120 100 200
21 18 15
注:H用于输送对带子有强烈损害的尖利磨损性物料;D用于输送高磨损性物料;L用于输送中度磨损物料。
6.3.2 覆盖层老化性能
覆盖层在70℃老化箱中按GB/T3512进行7天加速老化后,其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中值应不低于老化前相应值的75%。 6.4 全厚度拉伸强度
带的纵向全厚度拉伸强度值应不小于指定带型号在表5中所示值。最小全厚度拉伸强度(N/mm) -指定带型号。
表 5 最小全厚度拉伸强度值
单位为牛顿每毫米
500 2 500
630 3 150
160 800
200 1 000
250 1 250
315 1 600
400 2 000
指定带型号
6.5 带的伸长率
带的全厚度纵向参考力伸长率应不大于4%, 6.6 层间黏合强度 6.6.1 采用合成纤维织物作带芯时,带的层间黏合强度应符合表6的要求。
表6合成纤维骨架的输送带的最小黏合强度
覆盖层与带芯之间
项目
布层间
覆盖层厚度 0.8mm~1.5mm
夏盖层厚度 >1.5 mm
全部试样平均值/(N/mm)≥ 全部试样最低峰值/(N/mm)》
4.5 3.9
3.2 2.4
3.5 2.9
注:所有试样最高峰值不宜超过20N/mm。
6.6.2 采用含天然纤维的织物作带芯时,带的层间黏合强度应符合表7的要求。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