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6687-2022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

SY/T 6687-2022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7.25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26 10:19:06



相关搜索: 电磁 规程 技术 勘探 6687

内容简介

SY/T 6687-2022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 ICS 75.180.10 CCS E 11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66872022 代替SY/T6687—2013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orehole electromagnetic exploration
2022-11一04发布
2023一05一04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6687--2022
目 次
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T
2
3 术语和定义 4应用范围及条件 4.1 应用范围 4.2 应用条件技术设计
2
2
...
5
3
5.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5.2 地电模型正演分析及施工参数设计 5.3 接收测线网设计·. 5.4 发射源设计 5.5 设计书 6仪器设备
3 2

发射系统 6.2 接收系统 6.3 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要求资料采集 7.1 仪器测试与准备 7.2 发射源布设技术要求 7.3 接收观测点布设技术要求 7.4 测量工作 7.5 作业安全要求 7.6 数据采集与记录 7.7 现场数据处理 7.8 资料质量评价 8 资料检查与验收 8.1 原始资料 8.2 现场处理资料 8.3 统计表 8.4 测量资料 8.5 施工总结
S
6.1
6 6
7
6
iii
P
.10 10
1
.11 11 11 11
I SY/T 6687—2022
8.6 采集资料提交资料处理与解释
11
12 ..12 ..12 .12 ** 12 .12 ..13 . 13 .- 13 ....15
9
9.1 预处理 9.2 异常信息提取与识别 9.3 定性解释 9.4 定量解释 9.5 综合地质解释 9.6 处理解释图件 9.7 图件制作 9.8 成果报告附录A(资料性)井中电磁法记录班报格式附录B(资料性) 质量评定表格式
.*..*-20
i......i...
II SY/T 668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Y/T6687—2013《井中一地面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与SY/T6687—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文件的名称: b)更改了文件的使用范围(见第1章,2013年版的第1章); c)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内容(见第2章,2013年版的第2章); d)更改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见第3章,2013年版的第3章); e)更改了方法功能及应用条件(见第4章,2013年版的第4章); f)更改了技术设计的内容(见第5章,2013年版的第5章); g)增加了仪器设备的内容(见第6章); h)更改了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要求(见6.3,2013年版的6.8); i)更改并增加了资料采集工作的内容(见第7章,2013年版的第6章): j)更改了仪器测试与准备的内容(见7.1,2013年版的6.1); k)更改并增加了资料检查与验收的内容(见第8章,2013年版的第7章); 1)更改并增加了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内容(见第9章,2013年版的第8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物化探处、中国石油勘探开
发研究院油气地球物理研究所、长江大学、中国石油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志刚、赵国、杨辉、谢兴兵、董卫斌、曲昕馨、张林、覃荆城、刘子豪、 杨俊、鲁瑶、崔志伟、黄洲、陈庚峰。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7年首次发布为SY/T6687—2007,2013年第一次修订;一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III SY/T 6687—2022
井中电磁勘探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井中电磁勘探的技术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等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井地电磁法(频率域)、地井电磁法(时间域)、井中激发极化法(时间域)等勘探方法,矿产资源等勘查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弓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171 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6055 石油重力、磁力、电法、地球化学勘探图件编制规范 SY/T 6589 陆上可控源电磁法勘探采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井地电磁法boreholeto surfaceelectromagneticmethod(BSEM) 在井中布设大功率电性场源,在目标层深度附近多位置发射频率域变频的正负方波电流信号,在
地面测量电场、磁场分量的电磁勘探方法。 3.2
地井电磁法surface to borehole electromagnetic method (SBEM) 在地面布设大功率长导线电性场源或大回线磁性场源,发射时间域双向短脉冲电流信号,在井中
测量电场、磁场分量的电磁勘探方法。 3.3
井中激发极化法borehole inducedpolarization electromagnetic method(BIPEM) 在井中或地面布设大功率电性场源,通过井中或地面发射时间域双向短脉冲电流信号,在地面测
量水平电场分量,或井中测量垂直电场分量的电磁勘探方法。 3.4
作业井operationwell 用于井中电磁勘探时布设发射场源或接收仪器的井。
3.5
地电模型 geoelectric model
1 SY/T 6687-2022
利用地质、录井、电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的一维,二维或三维地层深度一电阻率分布模型。 3.6
地面接收电极MNgroundreceivingelectrodeMN 在地面测量水平电场分量时使用的电偶极对,简称接收电极。
3.7
电性发射源ABborehole electric source AB 在井中或地面发射电流信号时使用的供电偶极,通过该偶极向地下发射不同波形的电流信号。
3.8
水平分辨率horizontalresolution 横向分辨率目标层水平方向能分辨的最小距离。
3.9
垂直分辨率vertical resolution 目标层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4应用范围及条件 4.1J 应用范围 4.1.1井地电磁法主要用于探测目标层的导电性和激发极化异常特征,评价含油气的空间分布。 4.1.2地井电磁法主要用于探测作业井旁一定范围内的电性异常目标体,确定目标体埋藏深度、距作业井的距离和方位。 4.1.3井中激发极化法主要用于查证引起地面激电异常的原因,发现,追索,圈定矿体和矿化带,了解井区岩(矿)层的连接关系及产状,埋深等要素。 4.2应用条件 4.2.1地层(地质)条件 4.2.1.1井地电磁法:埋深不宜大于8000m,目标体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含油气规模能引起地面观测可分辨的差分异常。 4.2.1.2地井电磁法:目标体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作业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目标体在并中能够引起可分辨的异常。 4.2.1.3井中激发极化法:目标体与围岩或其他地质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激发极化效应差异。 4.2.2作业井条件 4.2.2.1作业井井口直径不小于50mm,且井中激发段为裸眼,满足井中发射电极和井中接收仪器能顺利人井,并能够采用常规测井方式将井中发射电极或井中接收仪器下放至目标油气藏以下,井眼内激发段充满盐水或钻井液等可以导电的流体。 4.2.2.2作业井内通行畅通、安全且其附近地形地貌条件适合发射偶极、回线和台站设备的布设。 4.2.2.3作业井宜为直井,井斜度不宜大于30°
2 SY/T 6687—2022
5技术设计
5.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5.1.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井的电性资料、试油及综合解释资料:作业井的井况及其基本数据资料:一测区地质资料:作业井的钻井、录井资料:测区地层。岩石等物性资料:探测范围内其他井分布及施工情况:重点并的钻并,录并、电测并,试油,综合解释等资料:目的层解释评价图件:其他和作业井有关的物探资料。
5.1.2测区踏勘
测区踏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了解作业井及其周围地面设施及地下管线埋置情况等;了解测区地面施工条件(地形、交通、人文、气候等):一调查电磁干扰源及其特征。
5.2地电模型正演分析及施工参数设计 5.2.1 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主要包括:
根据收集的地质、地球物理和井简资料建立作业井或测区地电模型:开展模拟研究时,宜将目标层划分成单独的一层: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为施工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5.2.2施工参数设计基本原则
如已开展方法有效性试验,应正确设置获得的最佳观测技术参数,否则应开展生产前试验,以确定最佳观测技术参数,主要参数包括脉宽、延时、记录长度、记录次数、叠加次数、井中发射场源。 地面发射场源、发射波形、接收电极MN长度等。施工参数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一脉宽:激发极化法供电方式主要有单向长脉宽和双向短脉宽两种。在普查和大部分详查区应采用双向短脉宽供电方式。当需要研究异常或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时,也可采用长脉宽供电方式。 一延时:选择延时需兼顾考虑减少电磁耦合所带来的影响。 一记录长度:选择具有记录长度可选功能的仪器,合适的记录有利于克服高频干扰,提高观测
精度:当研究放电特性时,记录长度可以适当减小。 记录次数:使用具有选择采样块数的仪器,井中激发极化法采样块数宜适当增加。 一叠加次数:应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叠加次数。
井中发射场源:根据作业井或测区的地电模型模拟结果及测井电阻率和目标层的位置,确定作业井中和发射电极的数量和沉放深度。
3 SY/T 6687—2022
一地面发射场源:根据作业井或测区的地电模型模拟结果及测井电阻率和目标层的位置,确定
地面发射电极的长度,方位和位置。 发射波形:根据作业井或测区地电模型的研究结果,确定发射波形类型和叠加次数。 接收电极MN长度:根据作业井或测区的地电模型研究结果,确定接收电极MN的长度,单位为米(m)。
一在需要判断目标体深度位置时,应采用井中激发电极B等间距多位置激发,且宜超过目标
层顶底边界50m。
5.3接收测线/网设计
5.3.1地面接收测线/网设计
5.3.1.1依据地形地表条件,地面接收测线/网设计主要有网格状、放射状、不规则状等。在地形平坦且目标油藏不确定的工区宜采用网格状部署测网:在地形平坦且目标油藏为圆形或椭圆形圈闭的工区,宜采用以井为中心的放射状部署测网;在高差起伏大的复杂地形区,宜采用不规则状部署测网。 地面接收测线/网设计示意图见图1。测网覆盖的范围宜超过目标体边界5~10个测点。
a)网格状
b)放射状
c)不规则状
图1地面接收测线/网设计示意图
5.3.1.2网格状测网的主测线宜垂直探测目标,线距应根据目标体的水平范围确定,异常段适当加密测线。地面接收电极MN长度为10m~20m,点距为10m~20m。线距和点距决定并地电磁法的水平分辨率,水平分辨辩率一般宜为线距和点距的二分之一。 5.3.1.3放射状测网以井口为测量起算点,测线间隔30°为宜,异常段加密测线至15°。靠近井口为 M点,远离井口为N点,MN长度为10m~20m,点距为10m~20m。 5.3.1.4不规则状测网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变化进行测点布设,MN长度为10m~20m,点距为10m 20m。 5.3.1.5当测线遇到障碍物时,可在障碍物两侧分段测量,并记录测点方位、距离和坐标。 5.3.2井中接收测点设计 5.3.2.1SBEM井中接收正交的三分量磁场分量和垂直电场分量,MN长度为5m~10m,点距为 5m ~ 20m。 5.3.2.2BIPEM井中接收垂直电场分量,MN长度为10m~20m,点距为5m~20m。
5.4发射源设计 5.4.1井地电磁发射源设计:
a)地面发射电极A,由在作业井井口附近10m~50m范围内地面埋置的多个导电铝箔、铁棒或
M
上一章:SY/T 6749-2022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下一章:SY/T 6677-2022 钻井液固相含量测定仪校准方法

相关文章

SY/T 6687-2013 井中-地面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 6688-2013 时频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 6902-2021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 6902-2012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 6589-2016 陆上可控源电磁法勘探采集技术规程 SY/T 5772-2012 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SY/T 7073-2016 陆上可控源电磁法勘探资料处理解释技术规程 SY/T 7070-2016 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