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GDJ 0331-2011 钢质管道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补口施工技术规范

Q/SY GDJ 0331-2011 钢质管道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补口施工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7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23 09:13:59



推荐标签: 管道 施工 加热 0331 技术规范 收缩 钢质 中频 补口 收缩 中频

内容简介

Q/SY GDJ 0331-2011 钢质管道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补口施工技术规范 ICS
Q/SY GDJ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企业标准
Q/SYGDJ0331-2011
钢质管道热缩带(套)中频加热
衣卜口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t shrinkable tape by
medium freguency heater of feld-ioint coating for steel pipeline
2010-02-15实施
2010-02-15 发布
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G/SY GDJ 0331—2011
目 次
前言引言
II
TT
范圈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一般规定 5 中频加热装置 6 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安装工艺流程 6.1 干膜安装工艺流程 6.2 湿膜安装工艺流程
1
2
Z
2 2
补口施工 7. 1 中频加热参数的确定 7. 2 表面处理 7.3 环氧底漆涂敷 7. 4 热收缩带(套)安装 7. 5 质量检验 8 补口防腐层修补 8.1 修补施工 8.2 补伤质量检验交工文件
2
9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 补口防腐层剥离强度测定方法
6 Q/SYGDJ03312011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写。 本标准中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春艳、董彬、韩钟琴张鹏李海坤周号周广言刘全利。
II Q/SYGDJ0331—2011
引言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第6条、第7条与《埋地钢质管道热收缩带中频加热补口施工工艺》相关的专利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
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
专利持有人姓名:叶春艳、童 彬、周号、张鹏、周广言、李海坤、刘全利、郭敏利、韩钟琴。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金光道44号。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
的责任。
III Q/SY GDJ 03312011
钢质管道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衣口施工技术规范
1范圈
本标准规定了钢质管道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补口施工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钢质管道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补口施工及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仪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923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GB/T18570.3涂敷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评定试验第3部分:涂敷涂料前钢材表面
灰尘评定(压敏粘带法)
GB/T23257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
术语利定义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干膜安装dryingfilmapplication 在环氧底漆实干后,再进行热收缩带的安装:是热收缩带补口安装工艺的一种。
3.2
湿膜安装etfilmapplication 在环氧底漆涂刷完毕的湿膜状态下,立即进行热收缩带的安装,是热收缩带补口安装工艺的一种
3. 3
中频加热口 field-jointby medium freguency heater 热收缩带补口时,采用中频加热设备完成管口的预热和热收缩带的加热回火的方法。
4一般规定
4。1钢质管道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补口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其补口用热收缩带(套)及配套材料应符合技术规格书或GB/T23257的相关规定。 4.2施工承包商应根据设计和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在施工前制定出防腐层补口作业规程,并应报业主(或监理)批准后实施。 4.3中频加热的时间和温度不应造成如下后果
1 Q/SY GDJ 03312011
a)不应造成钢管表面以及防腐层表面出现明显的氧化而影响到补口防腐层的质量: b)不应损坏管体防腐层。
4.4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且无有效防护措施时,不应进行露天补口施工
a) 雨天、雪天、风沙天气 b) 风力达到五级以上: c) 相对湿度大于85%。
4.5施工承包商使用的检测器具应经过计量检定,并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中频加热装置
5.1 中频加热装置由性能匹配的电源和感应器组成,宜组装在满足现场施工条件的运输工具或履带车上。 5.2中频加热装置应与施工对象的管径相配套,有效加热宽度与热收缩带(套)宽度相同,加热均匀且至少应达到120℃,加热时间能满足热收缩带(套)补口施工的要求。 5.3中频电源应配置有定时或温度报警装置。
6热收缩带(套)中频加热安装工艺流程
6.1干膜安装工艺流程
a) 管道补口部位喷砂除锈 b) 采用中频加热装置对管道补口部位进行预热: c) 对补口部位金属表面涂刷底漆: d) 管体防腐层表面粗糙化处理: e) 底漆厚度及漏点检验: f) 将热收缩带缠绕在补口处并用固定片连接 g) 手工烘烤热收缩带(套)使基材收缩至管体且与管体间无缝隙: h) 采用中频加热装置对热收缩带进行加热至热熔胶熔融: i) 赶气泡。
6.2 湿膜安装工艺流程
a) 管道补口部位喷砂除锈 b) 管体防腐层表面粗糙化处理: c) 采用中频加热装置对管道补口部位进行预热 d) 对补口部位金属表面及管体防腐层表面涂刷底漆 e) 将热收缩带缠绕在补口处并用固定片连接: f) 手工烘烤热收缩带(套)使基材收缩至管体且与管体间无缝隙 g) 采用中频加热装置对热收缩带进行加热至热熔胶熔融: h) 赶气泡。
7补口施工
7.1 中频加热参数的确定
2 G/SY GDJ0331—2011
7.1.1补口作业机组应执行业主批准的防腐层补口作业规程,在每天开工时根据补口对象和环境温度确定中频加热参数。 7.1.2采用接触式测温仪测量中频加热补口部位钢管表面温度,确定达到预热温度所需的中频加热时间。 7.1.3将针式测温仪插入到管体防腐层搭接区热缩带胶层内,测量热熔胶的熔融温度,确定达到该温度所需的中频加热时间。 7.1.4按照所确定的中频加热时间进行当天的补口施工。当环境温度急剧变化时,应重新确认中频加热时间参数。
7.2麦面处理 7.2.1 应将补口部位操露钢管表面和管体防腐层搭接区表面的油污、油脂和泥土等污物清理净:清除钢管表面的毛刺、焊渣、飞溅物、焊瘤等缺陷。管体防腐层端部有翘边、开裂等缺陷时,应进行处理,直至处理到防腐层粘接完好处。 7.2.2补口管体部位应采用喷砂除锈。喷砂除锈所采用的磨料应干燥、清洁、无杂质:除锈等级应达到GB/T8923规定的Sa2.5级,锚纹深度应为50um~100μm。 7.2.3 除锈后应清除表面灰尘,灰尘度等级应达到GB/T18570。3规定的2级。 7.2.4 应在表面处理后2h内涂刷底漆,表面返锈时。应重新进行表面处理。 7.3环氧底漆涂敷 7.3.1 底漆涂敷时,涂刷范圈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7.3.2 采用中频加热装置按照7。1.2确定的加热时间对补口部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应符合热收缩带(套)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预热后,应立即涂敷配套无溶剂环氧底漆。 7.3.3 配套无溶剂环氧底漆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配并均匀涂刷,涂层外观应平整、无漏涂、 无气泡。 7.4热收缩带(套)安装 7.4. 1 将补口搭接部位的管体防腐层打磨至表面粗髓,粗髓程度应符合热收缩带(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且应采用火焰、电晕或化学等方法进行极化处理。 7.4.2采用湿膜安装工艺时,应在涂刷完环氧底漆后立即进行热收缩带(套)的安装:采用于膜安装工艺时,则应在环氧底漆涂层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热收缩带(套)的安装。 7.4.3热收缩带(套)的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安装过程中。采用支撑块保证热收缩带与管道的同心度,并控制火焰强度,缓慢加热。直至热收缩带(套)包覆在管体上无缝隙,但不应对热收缩带(套)上任意一点长时间烘烤。 7.4.4采用中频加热装置按照7.1.3所确定的加热时间对热收缩带进行加热至热熔胶熔融,熔胶温度应符合热收缩带(套)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应在热熔胶熔融状态下,采用压辊碾压方法去除热收缩带下所存在的气泡。 7.4.5收缩后,热收缩带(套)与管体防腐层搭接宽度应不小于100mm热收缩带固定片周向搭接宽度应不小于80mm。 7.5质量检验 7.5.1 表面处理质量检验
3 G/SYGDJ0331—2011
a) 应按照GB/T8923规定对补口逐一进行目视检查,表面除锈质量应达到Sa2.5的要求: b) 每4h班至少应检测1次锚纹深度,采用粗糙度测量仪或锚纹深度测试纸进行测量,锚纹深度
应达到50um~100m; c) 每4h班至少应检测1次钢管表面灰尘等级,同一补口至少选择一个截面上均匀分布的上、下、
左、右4点,按照GB/T18570.3规定的方法进行表面灰尘等级评定,表面灰尘等级应达到2 级。
7.5.2无溶剂环氧底漆涂层质量检验
干膜安装时,在无溶剂环氧底漆涂敷完成且实于后应按照下列要求对每道口进行外观、厚度及漏点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安装热收缩压带(套)。湿膜安装无需进行底漆涂层检测。
a) 外观:涂层外观应平整,无漏涂、无气泡等缺陷 b) 厚度:来用无损测厚仪进行检测。每道补口至少选择一个截面上均匀分布的上、下、左、右4
点,以最薄点符合设计规定为合格。若不合格,应补涂至规定厚度: c 漏点:采用电火花检漏仪对补口涂层进行全面检查,以无漏点为合格:检漏电压为5V/μⅡ,
探头移动速度约为0.2m/s,连续检测时,检漏电压应每4h校正1次。若有漏点,应及时进行补涂。
7.5.3热收缩带(套)安装质量检验
热收缩带(套)安装完毕后,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外观、漏点及剥离强度的检测,检测宜在补口安装完毕24h后进行:
a)补口的外观应逐个目测检查,热收缩带(套)表面应平整、无皱折、无气泡、无空鼓、无烧焦
炭化等现象:周向应有胶粘剂均匀溢出。固定片与热收缩带(套)搭接部位的滑移量不应大于 5mm;
b) 每一个补口均应采用电火花检漏仪进行漏点检查,以无漏点为合格:检漏电压应为15kV,探
头移动速度约为0.2m/s,连续检测时,检漏电压应每4h校正1次。若有漏点,应重新补口并检漏,直至合格
c) 补口后热收缩带(套)的剥离强度应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时的管体温度宜为
10℃~35℃,如现场温度过低,可将热收缩带(套)防腐层加热至检测温度后进行测试。对钢管和管体防腐层的剥离强度均不应小于50N/cm,剥离区域胶层的覆盖率应大于95%,底漆应完整地附着在被涂物表面。每100个补口至少应抽查一个口,如有不合格,应加倍抽查。若加倍抽查仍有一个不合格,则该段管线的补口应全部返修。
补口防腐层修补
8.1修补施工
补口防腐层缺陷的修补,应先除去损伤部位的污物,将损伤部位的热收缩带修切圆滑,损伤孔洞边缘100范围内的防腐层应进行打毛处理,在损伤处填满配套的热熔胶粘剂,然后来用热收缩带环状包覆,热收缩带的宽度应保证其边缘距损伤孔洞边缘不小于100mm。 8.2补伤质量检验 8.2.1补伤后的外观应逐个检查,表面应平整、无皱折、无气泡、无烧焦碳化等现象:补伤带四周应粘结密封良好。不合格的应重补。
4
上一章:JJG(交通) 117-2014 构造深度手工铺砂仪 下一章:Q/SY 1371-2011 起升车辆作业安全管理规范

相关文章

Q/SY GDJ 0330-2011 埋地钢质管道热缩压敏带补口防腐层技术标准 Q/SY 06321-2019 热熔胶型热收缩带机械化补口施工技术规范 Q/SY 1700-2014 热熔胶型热收缩带机械化补口施工技术规范 Q/SY GDJ 0334-2012 液体聚氨酯补口施工作业规范 Q/SY 06323-2019 埋地钢质管道液体聚氨酯补口防腐层技术规范 Q/SY 1694-2014 埋地钢质管道液体聚氨酯补口防腐层技术规范 Q/SY 06322-2019 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补口工艺评定技术规范 Q/SY 1699-2014 埋地钢质管道聚乙烯防腐层补口工艺评定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