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21.160 J26 备案号:44414-2014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6655—2013 代替JB/T6655—1993
耐热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技术条件
Heat resistant cylindrically helical compression spring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3-12-31发布
201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机械行业标准
耐热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技术条件
JB/T6655-2013
*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
*
210mm×297mm·1印张·32千字 201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管
书号:15111·11595 网址:http: //www.cmpbook.com 编辑部电话:(010)88379778 直销中心电话: (010) 88379693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JB/T6655—201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
IE..
结构型式 5技术要求..
4
5.1 总则.. 5.2 材料... 5.3 极限偏差等级 5.4 尺寸及极限偏差 5.5 弹簧特性及极限偏差 5.6 永久变形 5.7 端圈加工 5.8 热处理. 5.9 硬度. 5.10 脱碳.. 5.11 加温强压处理, 5.12 热松弛试验 5.13 表面质量 5.14 表面处理 5.15 其他要求 6试验方法 6.1 永久变形 6.2 弹簧特性 6.3 硬度.. 6.4 脱碳. 6.5 内径或外径 6.6 自由高度 6.7 垂直度. 6.8 直线度. 6.9 节距均匀度 6.10 加温强压处理 6.11 热松弛试验 7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附录A(资料性附录)弹簧用高温合金材料推荐采用的牌号及力学性能附录B(资料性附录)弹簧图例
...............................................
-----.-...-----
上量天天天量天天天量天天量天大天量手天西二力
天量天量票手西量平子一西量西大
8
8
L
.10 11
I
JB/T6655-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6655-1993《耐高温弹簧技术条件》,与JB/T6655--199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尺寸、特性的精度等级范围(见5.35.4.2);增加了加温强压处理的要求(见5.10);增加了热松弛试验的方法和要求(见6.12); -增加了检验项目和分类(见第7章);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弹簧用高温合金材料推荐采用的牌号及力学性能)和附录B(图例):修改了标准名称;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修改了材料(见5.1.1);修改了表面处理要求(见5.13)。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弹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武汉市立通弹簧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核工蝶形弹簧有限公司、浙江金昌弹簧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利、姜、陆培根、沈子健、费庆民、胡中新、陶景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T6655-1993。
II
JB/T66552013
耐热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圆截面材料冷卷或热卷的耐热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温度在200℃~550℃的冷卷或热卷耐热圆柱螺旋压缩弹簧(以下简称弹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4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GB/T230.1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
N、T标尺)
GB/T231.1 金属材料不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1220 不锈钢棒 GB/T1222 弹簧钢 GB/T1239.2 冷卷圆柱螺旋弹簧技术条件第2部分:压缩弹簧 GB/T1299 合金工具钢 GB/T1805 弹簧术语 GB/T 9943 高速工具钢 GB/T10120 金属材料拉伸应力松弛试验方法 GB/T18983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 GB/T23934 热卷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技术条件 JB/T7944 圆柱螺旋弹簧抽样检查
术语和定义
3
GB/T1805和GB/T1012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结构型式
4.
弹簧端部结构型式见表1。
表1 简 图
代号 YI RYI
端部结构型式
两端圈并紧磨平
JB/T6655---2013
表1 (续) 简 图
代号
端部结构型式
YI
两端圈并紧不磨
00
YII
两端圈不并紧
RYII
两端圈制扁并紧、不磨或磨平
注:代号YI、YI、YII、为冷卷弹簧;RYI、RYI为热卷弹簧。
5技术要求
5.1总则
弹簧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弹簧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弹簧图样参见附录B。 5.2材料 5.2.1弹簧材料推荐采用的牌号见表2,弹簧用高温合金材料推荐采用的牌号及力学性能参见附录A。 若选用其他材料时,可由供需双方协议规定。 5.2.2弹簧材料的质量应符合材料标准的有关规定,必须备有材料供应商的质量证明书,并经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表2 牌号 50CrVA 50CrVA 60Si2CrVA 30W4Cr2VA 3Cr2W8V W6Mo5Cr4V2 W18Cr4V 07Cr17Ni7A1 07Cr15Ni7M02Al
钢种
推荐使用最高工作温度℃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GB/T18983)
250 250 250 500 500 500 550 300 400
弹簧钢(GB/T1222)
合金工具钢(GB/T1299)
高速工具钢(GB/T9943)
不锈钢棒(GB/T1220)
注:切变模量G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同的工作温度G值的选取可查相关技术文件。
2
JB/T66552013
5.3极限偏差等级
弹簧尺寸和特性的极限偏差分为1、2、3三个等级,各项目的等级应根据使用需要,分别独立选定。 5.4尺寸及极限偏差 5.4.1内径或外径 5.4.1.1 冷卷弹簧内径或外径的极限偏差按表3的规定。
表3
单位为毫米
旋绕比C (C-DId) 3~8 >8~15 >15~22
精度等级
1
2
3
±0.010D,最小±0.15 ±0.015D,最小±0.20 ±0.020D, 最小±0.30
±0.015D,最小±0.20 ±0.020D,最小±0.30 ±0.030D,最小±0.50
±0.025D,最小±0.40 ±0.030D,最小±0.50 ±0.040D,.最小±0.70
5.4.1.2 热卷弹簧内径或外径的极限偏差按表4的规定。
表4
单位为毫米
自由高度 Ho ≤250 >250~500 >500
精度等级 2
3
I
最小±1.0 最小±1.5 ±0.015D 最小±2.0 ±0.020D 最小±2.0
最小±1.5
最小±2.0 最小±2.5 最小±3.0
±0.010D
最小±2.5
5.4.2 自由高度
冷卷弹簧自由高度的极限偏差按表5的规定,热卷弹簧自由高度的极限偏差按表6的规定。当弹簧有特性要求时,自由高度作为参考。
表 5
单位为毫米
精度等级
旋绕比C (C=D /d) ≥3~8 >8~15 >15~22
2
3
1
±0.010Ha·最小±0.20 ±0.015Ho 最小±0.50 ±0.020Ho, 最小±0.60
±0.020Ho,最小±0.50 ±0.030Ho,最小±0.70 ±0.040Ho,最小±0.80
±0.030Ha,最小±0.70 ±0.040Ha,最小±0.80 ±0.060Ho,最小±1.0
表6
单位为毫米
精度等级极限偏差
2
3
1
±0.015Hg,最小±2.0
±0.020Ho,最小±3.0
±0.030Ho最小±4.0
5.4.3总圈数
当未规定弹簧特性要求时, 总圈数的极限偏差为土1/4圈;当规定弹簧有特性要求时, 总圈数的极限偏差不作规定。
JB/T6655--2013
5.4.4垂直度
两端面经过磨削的弹簧,在自由状态下,弹簧外圆素线对两端支承面的垂直度按表7的规定。
表7
单位为毫米
精度等级垂直度公差
1
2 0.035Ho
3 0.05Ho
0.02Ho
5.4.5直线度
YI、YII、RYI型式的弹簧和两端面经过磨削的弹簧且高径比b>5时,其直线度按表8的规定。
表8
单位为毫米
精度等级直线度公差
1 0.01.H.
2 0.02 Ho
3 0.03 Ho
5.4.6 6节距均匀度
等节距的弹簧在压缩到全变形量的80%时,有效圈不应相互接触。弹簧压缩到全变形量80%的负荷应不大于试验负荷。 5.4.7压并高度
弹簧的压并高度一般不作规定。当规定压并高度时,冷卷弹簧的压并高度应符合GB/T1239.2的规定;热卷弹簧的压并高度应符合GB/T23934的规定。 5.5弹簧特性及极限偏差 5.5.1总则
弹簧特性的极限偏差根据供需双方协议,允许不对称使用,其公差值不变。 5.5.2弹簧特性 5.5.2.1弹簧特性应符合5.4.1.1、5.4.1.2、5.4.1.3的规定。一般不同时选用,特殊需要时,由供需双方商定。 5.5.2.2在指定高度下的负荷,弹簧的变形量应在试验负荷下变形量的20%~80%之间。要求1级精度时,指定高度下负荷的变形量应大于4mm。 5.5.2.3在指定负荷下的高度,其对应的变形量应在试验负荷下变形量的20%~80%之间。 5.5.2.4在弹簧刚度有要求时,其变形量应在试验负荷下变形量的30%~70%之间。 5.5.3极限偏差 5.5.3.1 指定高度下的负荷的极限偏差按表9的规定。
表9
单位为牛
精度等级
有效圈数n
3 ±0.15 F
2 ±0.10 F
1
≥3
±0.05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