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医学2011年8月第33卷第8期
幼女小阴唇粘连36例临床分析
虞善芝刘媛媛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南宁市530021)
1083
【摘要】目的探讨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特点、病因、早期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资料,采用手法分离或探针钝性分离粘连,术后创面涂抹红霉素软膏及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结果36例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正确认识动女小阴唇粘连的发病原固,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及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小阴唇粘连;钝性分离法;幼女
【中图分类号】R713.2【文献标识码】B 小阴唇粘连发生率低,常见于5岁以下幼女,多
与外阴炎并存。调查发现学龄前幼女外阴阴道炎发生率为7.4%,阴唇粘连发生率为1.49%1]。临床上常因诊断、治疗措施不当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甚至误诊为生殖器畸形。我院妇科门诊对36例幼女小阴唇粘连患儿根据病情轻重采取手法分离或
探针钝性分离粘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妇科门诊2005年8月至2009年 8月诊治36例小阴唇粘连患儿,年龄3个月至6岁,平均2.2岁,其中<1岁12例,1~3岁22例,>3岁2 例。其中3例为复发患儿,曾在基层医院治疗后半年内复发;外院误诊外生殖器畸形而转诊患儿2例。36 例患儿中,轻度粘连28例占77.8%(28/36),重度粘连 8例占22.2%(8/36)。城市患儿20例占55.6%(20/36),城郊及农村惠儿16例占44.4%(16/36)。
1.2临床特点患儿均有反复发作的外阴阴道炎病史。36例患儿均有排尿异常,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方向改变,如小阴唇下端粘连,尿液尚上喷酒,尿线分叉,如小阴唇上端粘连,尿液自后方排出,尿液顺臀部流尚,呈“洗臀”现象;排尿困难,排尿时哭闹不停,不愿排尿,或排尿时屏气用力后尿液点滴样排出。少数患儿因瘙痒而用手插抓致阴部出现抓痕。检查可见:外阴红肿,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呈脓性。轻度阴唇粘连主要表现为两侧小阴唇相连,中央有膜样组织并见有紫色半透明带,未粘连部呈小孔状,阴道口及尿道口不能充分暴露。重度阴唇粘连主要表现为两侧小阴唇相连,粘连部分组织增厚,无明显的膜状粘连带,
【文章编号】0253-4304(2011)08-1083-02
但仍可见一个或两个孔隙,阴道口、尿道口及阴蒂不能被暴露。少部分患儿同时伴有小阴唇外侧与大阴唇内侧不同程度粘连,其中1例严重者两侧大阴唇亦紧密粘连在一起,酷似男童的阴囊,而疑为外生殖器畸形。
1.3治疗方法
1.3.1手法分离:轻度阴屠粘连者均采用手法分离:家长协助患儿取膀胱截石位,碘伏棉球消毒外阴皮肤,无菌石蜡油润滑阴道口,术者两个大拇指放在两侧小阴唇外侧,两拇指均匀向外用力,则小阴唇粘连带变宽、变薄并缓慢分开,暴露阴道口、尿道口。
1.3.2探针分离:重度阴唇粘连者,因粘连紧密不易手法分离,采用探针分离法:将探查宫腔的直径为 2~3mm的探针从未粘连处插人,紧贴粘连线向外顶起,向上或向下适当用力钝性分离粘连部位,适时配合手法分离,直至两侧阴唇完全分开。
1.3.3分离术后处理:行阴唇粘连分离术后1周内保持外阴清洁,以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15~20min,1次/d,局部涂沫红霉素软膏,2次/d,粘连严重者分离后可交替涂沫我院自制的0.01%乙烯雌酚鱼肝油,1次/d,连用1周。炎症明显者可口服抗生素3~5d。瞩术后1周复查,指导家长培养幼女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阴唇粘连的复发。 2结果
36例患儿均一次钝性分离成功,其中5例因小
阴唇粘连繁密在分离过程中创面少许接血,棉球局部压迫后血止。术后1周复查,患儿均治愈,随诊1 年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