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间隙的可行性研究

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间隙的可行性研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84.1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08:42:52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间隙的可行性研究 2013年第7期(总第187期)
doi:10. 3969/j. issn. 1009 3230. 2013.07.009
应用能源技术
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间隙的可行性研究
王东,王星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46)
摘要:主要对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与常规的汽轮机测通流间隙方法分别在技术可行性、经济适用性和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并介绍一种可行的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间隙的方法,阐述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这一新型汽轮机动静间隙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可推广性。
关键词:汽轮机;无转子;通流测量
中图分类号:TK41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3230(2013)07-0035-03
35
TurbineRotorMeasuringCommunicationFlowGapFeasibility Study
WANC Dong,WANG Xing
(HarbinTurbineCompanyLimited,Harbin150046,China)
Abstract: The turbine rotorless measure through-flow methods study, According to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in the aspect of technical feasibility, affordability, efficiency, with conventional steam turbine flow gap method of measuring, and outlined a viable turbine rotoriess measured through-flow gap method ,describe the feasibility superiority and propagable of the new method-movement gap
measurement ,which measure the through-flow of the turbin rotorless Keywords:Turbine;Rotorless;Throughflowmeasurement
0引言
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工作是指在汽轮机转子不参与总装装配的条件下,以辅助间接测量的办法先分别对汽轮机动静部套的各装配尺寸进行测量,后利用模拟装配的方法得出初始状态下的装配间隙,并以该数据为基础进行后续机组通流间隙的调整,最终使得汽轮机动、静部套的间隙值满足机组设计及运行要求。
1汽轮机无转子测通流的技术可行
性分析
目前国内在测量机组动、静部分通流间隙时一直采用压铅丝、压胶带等一些测量方法,在测量收稿日期:2013-0513
修订日期:2013-0705
作者简介:王东(1986-),男,助理工程舞,2008年毕业于
华北电力大学机板电子工程专业,现在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工艺路线编制工作。
万方数据
通流间隙时,先是落下汽轮机转子,完成对左右方向间隙值、地方向间隙值的测量,如图1(a)所示,在得到间隙值后,依据间隙管理值要求修刮汽封弧段、调整间隙垫片、修正偏心定位销,修正完成后重新对各个装配部套进行安装,然后再次落入转子进行间隙值验证,若有不合格间隙值,继续修正各尺寸,直至间隙合格。
在左、右间隙值合格后,将汽轮机各部套上半部分、汽缸上半合并,测量天方向间隙值,如图1(b)所示,同理修正各值,直至间隙合格。
在以上测量方法中,可知汽轮机转子是部套间隙值测量的一个主要且必要的工具,转子的吊装动作都可能影响到实际的间隙测量值,也就是在动、静部套间隙测量时需要保证转子吊装的合理性,吊装时转子的不水平放置可能直接导致测
上一章:基于MATLAB的汽轮机振动故障诊断仿真研究 下一章:三轴数控铣机床用于汽轮机叶片汽道部分的加工

相关文章

AP1000汽轮机通流间隙控制介绍 苯乙烯螺杆压缩机转子间隙的研究与分析 基于ANFIS-SOM神经网络的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研究 JB/T 8707-2014 300MW以上汽轮机无中心孔转子锻件技术条件 JB/T 8705-2014 50MW以下汽轮发电机无中心孔转子锻件 技术条件 1000MW汽轮机转子的动平衡研究 JB/T 8708-2014 300MW~600MW汽轮发电机无中心孔转子锻件 技术条件 JB/T 8706-2014 50MW~200MW汽轮发电机无中心孔转子锻件 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