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质量诚信认证认可制度
初探 =文/穆瑾
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框
架下,我国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正经历着由政府部门主导,向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建设模式稳步推进,其主要建设内容从质量诚信分类监管、评价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呈现多维度、体系化不断完善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对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主要工作的研究分析,重点从质量诚信认证认可制度建立的背、必要性、主要工作进行探索,提出建立质量诚信认证认可制度的几点思考,旨在为政府部门管理政策的制定、行业协会和市场化组织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建立质量诚信认证认可制度的意义
建立质量诚信认证认可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对标准和管理技术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应用,吸纳更多市场资源加入到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之中,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在质量诚信领域里引入认证
认可制度具有如下意义。万方数据
1.有助于加强质量诚信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
目前,我国质量诚信评价工作已经初步开展,但主要是由各级政府部门联动组织开展的质量诚信评价管理,评价信息直接应用于监管,即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实施管理。这种实施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关于质量监督与管理的信息,但易于造成质量诚信评价的正面激励效应不足,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化应用程度较低。由此看来,引入第三方质量诚信评价机构,开展对质量诚信评价机构的认可管理,是推进诚信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的一个有效举措。它既能在一定框架下延续现有的国家政策管理和工作思路,为政府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提供支持,又能避免全面放开,直接由市场开展第三方质量诚信评价而造成的诚信评价市场的混乱和不可控。
2.有助于推动质量信用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各部委在各自职责
前沿 Front
编辑韩丽娟
范围内开展了质量信用信息化建设,如工商总局建立的以企业法人库为基础的“国家经济户籍库”、国家质检总局建立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等。发改委牵头推动和建立的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意在加速跨行业跨部门质检信总的共享与联通,为质量信用信总与社会信用信总整合共享提供了一个较好契机,这也为推行质量诚信认证认可提供了可能。从全球信用体系发展的经验来看,信用信息共享,较为普遍的是采用建立征信体系的模式然而政府部门集中建立征信体系,势必面临着投资大和效率不足等问题,如目前与质量诚信相关的数据,除政府部门的监管信息归集在质量信用档案内外,更多数据资源还广泛分散在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等公开发布的信息以及电商平台中的消费者评价数据中。推行并运用认证认可等市场化手段,则有助于更广泛采集、管理和分析挖掘质量诚信相关数据,在维持政府部门公开发
《质量与认证》2016·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