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
Fc 融合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黄瑞晶王轶博李剑
(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410)
科技论坛
摘要:Fe融合蛋白(Fc-fusionproteins)是近几年发展极快的一种生物制药研究方向。它是以免疫球蛋白的Fe段作为分子伴侣,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功能性蛋白与之融合,从而极大地延长功能性蛋白的半衰期。Fc融合蛋白保持了功能性蛋白的活性,同时兼具免疫球蛋白的半表期长及具有细胞毒性,生产简易、易于纯化,已成为生物制药领城,尤其是在抗癌药物领城的一题明星:本文将集中介绍Fc 融合蛋白药物的特点、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Fc;融合蛋白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药物研发的重心年,共有七种Fc融合蛋白类药物上市,四种进行三期临床研究,另正从小分子化药向生物大分子药物转移。但是,除抗体类药物外,大有多种相关药物也相继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
多数蛋白类药物半衰期较短,必须通过额紧给药或提高剂量才能达
3Fc融合蛋白药物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方向
当然没有任何事物是十全十美的,Fe融合蛋白类药物也存在一
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这样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潜在的风险,
多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
也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延长蛋白质和多
肽类药物的半衰期,成为生物药研发的重要内容。
目前,延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半衰期可以从三方面入手:a 增加药物蛋白的分子量,减少肾小球的滤过率;h.提高药物蛋白的可溶性及稳定性,防止蛋白药物在体内被降解;c.减少异源蛋白的免疫原性,降低蛋白药物的体内清除率。
1Fc融合蛋白概述
首先,现阶段Fc融合蛋白的半衰期,与天然IgG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FeRn的改造主要是为了增加抗体的稳定性,延长抗体在体内的半衰期。采用点突变技术将250位的苏氨酸突变为谷氨酚胺.将428位的甲硫氨氮酸突变为亮氨酸,可增加人抗体FeRn和人 IgC在酸性条件下(pH6.0)的粘附性,不改变在中性条件pH7.4 下的粘附力,因此可逃避细胞内体介导的清除作用,延长抗体半
现阶段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天然长半衰期蛋白就是IgG,其体内
衰期。
半衰期长达2-4周。IgC的超长半衰期源于新生儿Fe受体(FcRn)介导的再循环机制。IgG通过胞饮作用进人小肠上皮细胞内,在早期酸化的内吞体(endosome)中与FcRn结合,因此能逃避胞内溶酶体的降解。而在十二指肠中,管腔环境为酸性,IgG在被细胞内吞之前就已在顶膜表面与FcRn结合,从面使IgG被安全转运到细胞的另一个膜表面,或再次循环到同一膜表面。由于这种结合是 pH依赖性的,在胞外pH为中性时,IgG将脱离FeRn再次进人循环。除了胞内FcRn的保护机制外,IgC分子质量较大,肾清除率低,也是其半衰期较长的原因之一
免疫球蛋白G由在本瓜蛋自酶的水解作用下,会降解为两个 Fab段和一个Fe段。Fe相当于IgG的重链的CH2和CH3功能区,这一区域包括FcR和FcRn两个不同区域。除前面介绍的FcRn
其次,Fc段的FeR结合域所诱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补体激活作用,对于某些药物毒力不足,对另一些药物却非必须。针对FcR 的改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强抗体介导的效应功能,即提高抗体介导的ADCC和CDC作用,另外在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只需发挥抗体阻断配体受体结合作用,而抗体的效应作用是不需要的,基至会引起副作用,针对这种类型的抗体,则需要对FeR进行改造以降低或灭活抗体的效应功能
另外,Fc融合蛋白毕竟是人工产物,在结构的合理性上无法与亿万年的自然进化相媲美,Fc片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性分子的活性,这一问题可通过选择不同的Fc亚型来改善,而保留抗体的铰链区可使被融合的2个分子间互不影响,生物活性相比于那些没有连接肽的融合蛋白更显著。Fe融合蛋白多为二聚体
介导IgG的再循环机制外,FeR主要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和
形式,过大的分子质量会影响药物分子通过黏膜的速率,
补体激活作用(CDC)作用。
4前景及展望
Fe融合蛋白类药物系将IgG中的Fe片段作为融合伴侣,通过DNA重组技术将其直接连接到另一个活性分子上所研制的药物。Fc融合蛋白大大增加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分子量,降低肾小球的滤过率,而FcRn介导的再循环机制可以避免蛋白降解,有效延长半衰期;另外人源的Fc片段降低了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防止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药物的消除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蛋白或多肽类药物与Fe融合后稳定性提高;作为一种异源蛋白可在酵母中实现高效分泌表达,当然作为一个生物大分子,高等动物细胞(如,CHO 细胞)是更为理想的表达体系;由于Fe片段能与ProteinA特异性结合,可利用ProteinA亲和色谱对融合蛋白进行分离,使其后期纯化工艺变得简便易行。
Fe融合蛋白技术,已经成为前景广阔的生物药研发方向,不断有新药进人临床试验阶段。然面.间题同样存在,如何进-步延长半衰期,如何根据需要调整ADCC和CDC活性,以及新的给药方式,都需要研究人员一步步去解决。但不可否认,Fe融合蛋白技术,所带来的长效生物药,是优于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新型治癌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ADC药物,这展示了一个美好、广阔的药物
研发空间。
参考文献
[1JWalsh G.Biopharmaceutical benchmarks 2010 [U].Nat Biotechnol 2010, 28( 9) : 917924.
[2]Kontermann R E. Strategies for extended serum halflife of pro-
2Fc融合蛋白药物发展现状
tein therapeutics[JJ.Curr Opin Biotechnol,2011,22(6): 868876.
Fc融合蛋白技术发展迅速,其融合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受体结
构域、配体、抗体片段以、多肽,以及近年来分子展示技术筛选出的模拟肽,已发展为一种可靠的药物研发手段。已经成功上市的药物中,Fe融合蛋白的半衰期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如ahatacept的半衰期长达13.1天,aldfacept的半衰期为12天。已上市的依那西菩(e-tanercept)等药物,不仅保留了融合对象的生物活性,还具有Fe的抗体活性,其功效可与当克隆抗体类药物相媲美,上市后市场反应强烈,其中依那西普2010年全球销售额高达73亿美元,超过了利要昔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单抗类药物。2011年,融合蛋白药物在美国销售额达43亿美元,是最畅销的4种生物药物之一。截至2011
万方数据
[3]张瑜,赵树强,姚文兵,融合蛋白技术在长效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药学进展,2013,37(9):454-459
[4JKuo T T,Aveson V G. Neonatal Fc receptor and IgGbased ther-apeutics[JJ.MAbs, 2011,3 ( 5) : 422430.
[5]Kuo T T,Baker K, Yoshida M,et al.Neonatal Fe receptor: from immunity to therapeutics[J)J Clin Immunol,2010, 30(6): 77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