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水提醇沉法提取苦瓜多糖条件研究

水提醇沉法提取苦瓜多糖条件研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31.4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3:40:4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水提醇沉法提取苦瓜多糖条件研究 -166
2016 Vol.35 No.5 Serial No.291
China Brewing
水提醇沉法提取苦瓜多糖条件研究
李士杰肖连冬*
Experience Exchanges
(1.南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南阳4730002.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该文对苦瓜多糖的浸提、醇析条件进行研究。考察了料水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苦瓜多糖浸出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浸提的最佳条件通过醇析体系中乙醇浓度对苦瓜多糖醇析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宜乙醇沉淀体积分
体积分数80%时醇沉多糖效果最好水提醇况后粗多糖提取率达3.12%。关键词苦瓜多糖提取醇析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章编号.0254-5071(2016)05-0166-05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6.05.035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balsam pearpolysaccharides by water-extraction and
alcohol-precipitationmethod
LI Shijiel, XIAO Liandong**
(I.Nanyang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Nanyang 473000, China;
2.College of Biology and Chemica/ Engineeri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parameters for balsam pear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and alcohol precipitation were researched. The effects of material-water ratio, extrac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extraction rate of balsam pear polysaccharides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rough the effect of ethanol concentration on the ethanol precipita-tion of balsam pear polysaccharides in ethanol precipitation system, the optimum ethanol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was detemined. Results indicat ed that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balsam pear polysaccharides were as follows: material-water ratio 1:30 (g-ml), extraction temperature 100 °C and time 0.5 h. Under the conditions, the extraction rate of polysaccharide was up to 3.58%. When the ethanol concentration was 80%, the al-cohol precipitation effect of polysaccharide was the optimal. The extraction rate of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by alcohol-precipitation was up to 3.12% by water extraction.
Key words: balsam pear;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alcohol precipitation
多糖(polysaccharide)又称多聚糖是由单糖缩合成的
天然大分子聚合物广泛分布于直然界中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目前已有报道的天然多糖化合物约有300多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多糖与人类生活紧相关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蛋自质、核酸、脂类构成了最基本的4类生命物质()。大量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多糖作为一种几乎无毒副作用的天然提取物在治疗肿瘤、免疫力低下、高血糖、衰老、病毒性疾病等方面疗效独特4。苦瓜又名凉瓜是传统的药食同源瓜果。苦瓜多糖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菌、抗辐射、降血脂和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增强机体巨瞻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激活或促进抗体、补体的生成和干扰素的诱生(5)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探索苦瓜多糖最佳提取条件在开发功能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及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项目南阳市科技局计划项目(No.2010GG024)
医药临床治疗方面意义重大。
目前苦瓜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热水浸提法、稀酸提取法、稀碱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双酶水解法等冈。热水浸提方法最简单易于操作不需特殊设备利用热水溶出多糖稀酸提取法采用酸溶液对苦瓜多糖提取得率较低产生酸废水稀碱提取法是采用NaOH 水溶液提取苦瓜多糖易降解且碱废水需处理微波提取法能加速组织裂解和细胞破裂促进多糖快速溶出但投入大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及机械剪切作用来破坏细胞壁结构强化传质,以达到提高有效成分收率的目的但投入较大双酶法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协作用使苦瓜细胞壁分解促进苦瓜多糖的溶出条件温和减少能耗但酶解时间长成本较高。杨税等以新鲜苦瓜为原料在相同环境下,以苦瓜多糖提取率为考察指标,比较常规水浸法、超声波提取法、双酶水解法、微波
作者简介李士杰(1965-)男高级教师本科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研究工作*通讯作者:消连冬(1964-)女教授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vw.cnki.net ICS 91.020
CCS P 00 31

海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1/T 1539—2025
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建设和管理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green and smart supply chain
operation centers
2025 - 02 - 08 发布
2025 - 06 - 01 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1/T 1539—2025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1
集约高效 ....................................................................... 1
创新发展 ....................................................................... 1
智慧低碳 ....................................................................... 1
协同共享 ....................................................................... 2
5 服务业态 ........................................................................... 2
概述 ........................................................................... 2
研发服务 ....................................................................... 2
生产服务 ....................................................................... 2
检验检测服务 ................................................................... 2
仓储服务 ....................................................................... 2
共同配送及集拼服务 ............................................................. 2
展示体验服务 ................................................................... 2
交易服务 ....................................................................... 3
电子商务服务 ................................................................... 3
售后维修服务 .................................................................. 3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 3
金融服务 ...................................................................... 3
跨境贸易服务 .................................................................. 3
碳管理服务 .................................................................... 3
数据服务 ...................................................................... 4
培训服务 ...................................................................... 4
其他服务 ...................................................................... 4
6 规划建设 ........................................................................... 4
选址布局 ....................................................................... 4
基础设施 ....................................................................... 4
设备 ........................................................................... 5
信息平台 ....................................................................... 5
7 运营管理 ........................................................................... 6
运行管理 ....................................................................... 6
安全应急管理 ................................................................... 6
能源环境管理 ................................................................... 7
人员管理 ....................................................................... 7
I
DB 31/T 1539—2025
参考文献 ............................................................................... 8
II
DB 31/T 1539—2025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上海市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供应链发展促进会、普洛斯投资(上海)有
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娜、路欢欢、顾盼、张剑锋、庄智一、宋敏、李平、熊忻恺、陆炜、于洋、
江平。
III
DB 31/T 1539—2025
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建设和管理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在服务业态、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指导。
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 green and smart supply chain operation center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相关信息技术,能
够实现全面感知、识别、跟踪供应链作业和服务的供应链运营中心。
注: 以下简称“供应链中心”。
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管理方 manager of green and smart supply chain operation center
负责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日常运作、物业管理、企业服务的组织机构。
注1:以下简称“管理方”。
注2: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管理方可以是仅做供应链中心管理和服务的第三方组织机构,也可以是既提供供应
链服务、同时负责供应链中心管理的组织机构。
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入驻企业 enterprises in green and smart supply chain operation
center
在绿色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从事供应链及相关服务的企业。
注: 以下简称“入驻企业”。
4 总则
集约高效
供应链中心规划宜体现集约用地导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运行管理宜不断提升作业效率。
创新发展
供应链中心在传统仓储物流运作的基础上宜提供多样化服务,鼓励服务业态创新。
智慧低碳
1
DB 31/T 1539—2025
供应链中心建设和管理宜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原则,应用智能化技术不断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可持
续发展。
协同共享
供应链中心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宜满足多企业、多业态、多形式协同共享的需求,实现供应链上下
游企业互联互通。
5 服务业态
概述
供应链中心可提供5.2~5.17中的一项或多项服务。
研发服务
为入驻企业技术、产品、工艺、材料等研发及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提供研发场地;
—— 提供科技孵化服务;
—— 搭建技术交易平台;
—— 组织技术交流。
生产服务
为入驻企业提供生产配套相关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为轻生产、流通加工、再制造、中央厨房等提供生产场地;
—— 提供生产设备租赁服务;
—— 提供场地、设备共享服务;
—— 提供生产、流通加工等废弃物回收服务。
检验检测服务
为入驻企业提供配套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可通过如下方式:
—— 在供应链中心引入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服务机构;
—— 搭建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如食品安全检测平台等;
—— 接入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平台。
仓储服务
为供应链中心生产、转运、流通加工的货物提供仓储及管理服务,可通过共享云仓模式提高仓储效
率。
共同配送及集拼服务
通过整合运输和配送资源为供应链中心仓储、中转货物提供共同配送和集拼服务,包括:
—— 为城市配送货物提供共同配送服务;
—— 为干线运输、跨境货物等提供集拼服务。
展示体验服务
2
DB 31/T 1539—2025
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体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通过“前店后仓”模式提供产品展示体验空间;
—— 融合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提供产品虚拟展示体验服务。
交易服务
为入驻企业产品交易提供支撑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提供产品销售场地;
—— 提供直播场地及直播配套服务,如仓播等。
电子商务服务
由管理方或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为入驻企业提供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信息化解决方案;
—— 网站及店铺运营;
—— 售后服务;
—— 会员管理;
—— 数字营销;
—— 客户服务。
售后维修服务
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为供应链中心生产、转运、销售的商品提供售后维修服务。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由管理方或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提供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生产物料、包装材料收集;
—— 可循环包装服务;
——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交投服务。
金融服务
引入第三方企业为入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仓单质押;
—— 供应链融资;
—— 商业保理。
跨境贸易服务
引入海关等监管部门以及货代等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贸易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进出口报关、清关、检验、检疫等;
—— 异地查验。
碳管理服务
由管理方或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为入驻企业提供碳管理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碳排放测算;
—— 碳交易。
3
DB 31/T 1539—2025
数据服务
由管理方或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为入驻企业提供数据管理、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数据管理,如数据收集、存储、清洗、整合、挖掘、分析等;
—— 数据可视化;
—— 数据资产管理;
—— 数据安全管理。
培训服务
为入驻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供应链及物流作业培训;
—— 智能化系统及设备培训;
—— 企业运营管理培训。
其他服务
为入驻企业提供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咨询、人才管理、资产管理等其他增值服务。
6 规划建设
选址布局
6.1.1 选址
6.1.1.1 根据供应链中心规模、辐射范围、交通条件、建设投资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及成本比较,
择优确定。
注: 供应链中心宜靠近能源服务中心,如新能源车充换电站、加气站、加油站等。
6.1.1.2 根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促进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创新规划土地弹性管理的实施意
见(试行)》文件,实现多功能用地。
6.1.1.3 考虑产业集聚及联动发展,链接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生产服务发展需求。
6.1.2 功能布局
供应链中心功能布局可分为研发区、生产区、仓储物流区、销售展示区、综合服务区、数据中心等,
各区宜具备的功能如下:
—— 研发区具备实验室、技术交流中心、研发中心、孵化基地等功能;
—— 生产区具备轻生产、流通加工、中央厨房等功能;
—— 仓储物流区具备仓储、装卸搬运、城市配送等功能;
—— 销售展示区具备销售、展示、体验、交易洽谈、售后维修等功能;
—— 综合服务区具备办公、金融服务、政策服务、商务服务等功能;
—— 数据中心具备数据存储、数据展示等功能。
基础设施
6.2.1 建筑
6.2.1.1 供应链中心的建筑宜符合绿色节能环保的要求,可参考 GB/T 50378 等标准建设。宜通过绿色
建筑认证、LEED 等相关认证。
4
DB 31/T 1539—2025
6.2.1.2 物流建筑设计宜参考 GB 51157。宜采用节能冷库或采取保温措施降低冷库能耗。
6.2.1.3 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宜按照高标仓的要求建设,宜采用多层仓库。可根据供应链中心所在区
域地块特点确定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中心城区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可高于郊区。
6.2.2 道路
6.2.2.1 内部道路及出入口与周边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路网合理有效衔接,供应链中心内宜人车分
离。
6.2.2.2 内部道路考虑预留车路协同、无人驾驶、智能网联、车辆自动引导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条件。
6.2.3 停车场
6.2.3.1 根据供应链中心特点、车流量、仓储物流动线等规划停车场车位大小及数量。
6.2.3.2 为新能源车辆提供充换电装置。充电桩数量宜不低于停车位总数的 10%,且以快充桩为主,
充电桩的配置宜为长里程充电预留可扩展空间。可通过电池银行、电池租赁等模式为供应链中心车辆提
供换电服务。
6.2.3.3 设置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车辆进出、车辆收费及停车设备自动化管理,并将采集的数
据和系统工作状态信息存入信息系统,以便进行统计、查询、识别和监管等工作。
6.2.4 供电及给排水
6.2.4.1 供电及给排水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6.2.4.2 宜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如采用雨水收集技术收集雨水用于供应链中心内绿化灌溉等。
6.2.4.3 宜安装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供电设施。
6.2.5 消防设施
6.2.5.1 消防设施配备符合消防管理要求。
6.2.5.2 宜根据供应链中心规划布局、自动化仓储设施设备,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
6.2.6 其他基础设施
可通过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等方式增加供应链中心的绿化率。
设备
6.3.1 根据供应链中心的功能需求配备相关研发、生产、检验检测、物流、销售展示等设备。宜应用
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技术,降低设备能耗。
6.3.2 研发、生产、检验检测等设备宜根据供应链中心的产品业态和服务功能配备,宜具备自动交互、
自动感知、自动控制等智能化功能。
6.3.3 结合货物特点及周转要求,仓储物流区宜配备密集存储设备(如自动化立体库、四巷穿棱车、
窄巷道货架)、自动分拣设备(如 AGV、货架牵引车、交叉带分拣机)、自动包装设备等。设备配备宜
具有柔性,便于更新改造。
6.3.4 可使用具有物联网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红外热感等技术的设备,实现水、电等能源消耗的智
能化、自动化监控并形成分析报表。
6.3.5 可使用具有物联网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红外热感等技术的设备,实现自动化安防。
信息平台
5
DB 31/T 1539—2025
6.4.1 可采用数据通信技术,建设保障供应链中心运行的信息平台数据传输、交换、管理和控制的传
输网络。
6.4.2 可通过物联网、智能设施设备、RFID 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中心内人、车、货、设备等互联互
通。
6.4.3 具备运行异常报警功能,及时提示相关方。
6.4.4 宜具备分析预测功能,根据供应链中心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等数据对业务发展做出合理预判。
6.4.5 可提供接口,保证与入驻企业等信息系统与信息平台能实现有效对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之间信息共享。
7 运营管理
运行管理
7.1.1 宜引入供应链链主企业入驻,并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引导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供应链资源整合。
7.1.2 宜建立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运营管理制度、入驻企业管理制度、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统
计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节能环保制度等,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定期对管理
制度进行适宜性和有效性评审。
7.1.3 宜根据管理制度在信息平台创建相应的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日常管理。
7.1.4 宜建立运行管理的记录和档案,包括但不限于投诉处理、服务测评等,档案资料完整、准确和
可追溯。
7.1.5 宜使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和操作过程可视化、智能化、可控化,打造智能、绿色和高效的
管理体系,如开展流量管理、集中取货、停车智慧预约、中心内路线引导等。
7.1.6 宜统计园区入驻企业的经营状况数据、物流业务数据等。
7.1.7 宜及时处理入驻企业和社会客户对管理方的投诉,并协助处理社会客户对入驻企业的投诉。
7.1.8 宜对供应链中心的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并形成记录。
7.1.9 宜根据货物属性和实际需要接入政府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智慧监管。
7.1.10 宜实现供应链中心平急两用。
安全应急管理
7.2.1 注重供应链中心安全生产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人身及财产安全、运输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消
防安全、防汛防台等,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排查并及时处置。
7.2.2 使用机器视觉、热感、红外、烟感、物联网等技术设备,实现消防、应急安全等方面自动化、
智能化监控,在出现异常时发生警报,并进行分类分级处理。
7.2.3 宜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识别供应链中心潜在运行风险。
7.2.4 宜运用智能化设备实现智慧安防,可包括远程监控、违规识别、视频巡检、主动提示等。
7.2.5 加强重要设备用房、重点监控区域智能监控监测、入侵预警,提高管理安全;实现设施设备安
全警示标志全覆盖。
7.2.6 加强供应链中心设施设备安全,对设施设备定期维修养护。
7.2.7 加强供应链中心人员安全,建立人员安全防护措施;定期对供应链中心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培
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7.2.8 加强供应链中心防火安全,定期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宜通过智能化设施设备实现火灾报警可
视化。
7.2.9 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入驻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发生应急事件时按应急预案处置。
6
DB 31/T 1539—2025
7.2.10 配合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应急物流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应急物流需求管理、应急物流货物跟
踪。
能源环境管理
7.3.1 节约使用能源,实现供应链中心绿色、低碳、环保。
7.3.2 管理方或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开展废旧物品回收及处置管理。
7.3.3 注重供应链中心能源管理工作,宜应用智能化设备开展能源动态监测。
7.3.4 设置必要的绿色区域并开展管理。
7.3.5 开展供应链中心的碳足迹计算及碳管理。
人员管理
7.4.1 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定期对各岗位工作人员开展各类所需培训。
7.4.2 建立人员考核制度。
7.4.3 特殊岗位持证上岗。
7
DB 31/T 1539—2025
参 考 文 献
[1]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 GB 51157 物流建筑设计规范
[3] 关于促进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创新规划土地弹性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
(沪规划资源详〔2023〕
449号)
8
上一章:丝肽酸奶饮料生产工艺研究 下一章:两种发酵工艺下低盐固态酱油中生物胺的变化

相关文章

DB32/T 3881-2020 中药智能工厂中药水提醇沉提取过程质量监控 DB32/T 3881-2020 中药智能工厂 中药水提醇沉提取过程质量监控 分级醇沉宣木瓜多糖含量、分子量测定和活性初步研究 山楂多糖的提取条件优化及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增殖影响 茶多糖提取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响应面法优化桑黄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乌龙茶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酸枣果肉多糖的提取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