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宁夏产区酿酒葡萄酵母菌初步分类鉴定及多样性研究

宁夏产区酿酒葡萄酵母菌初步分类鉴定及多样性研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902.78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3:28:32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宁夏产区酿酒葡萄酵母菌初步分类鉴定及多样性研究 ICS
93.060
CCS P 28
35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2230—2024
山岭公路隧道绿色施工信息化监测
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information monitoring of green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highway tunnel
2024 - 12 - 24 发布
2025 - 03 - 24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2230—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体要求 ........................................................................... 1
4.1
监测设备 ....................................................................... 1
4.2
监测人员 ....................................................................... 2
4.3
数据管理 ....................................................................... 2
4.4
保障方案 ....................................................................... 2
4.5
通信网络 ....................................................................... 2
5 监测对象 ........................................................................... 2
6 人员监测 ........................................................................... 2
6.1
人员进出监测 ................................................................... 2
6.2
人员定位监测 ................................................................... 3
7 施工现场监测 ....................................................................... 5
7.1
远程监测 ....................................................................... 5
7.2
移动端巡检 ..................................................................... 6
7.3
无人机巡检 ..................................................................... 6
7.4
安全步距监测 ................................................................... 7
8 施工环境监测 ....................................................................... 7
8.1
超前预报监测 ................................................................... 7
8.2
气体监测 ....................................................................... 8
8.3
水环境监测 ..................................................................... 9
8.4
山体滑坡监测 .................................................................. 10
8.5
爆破振动监测 .................................................................. 11
8.6
生态修复监测 .................................................................. 12
9 废弃物监测 ........................................................................ 13
9.1
废气监测 ...................................................................... 13
9.2
废水监测 ...................................................................... 13
9.3
粉尘监测 ...................................................................... 14
9.4
运输监测 ...................................................................... 14
10 监测管理与应用 ................................................................... 15
10.1
信息化值班室 ................................................................. 15
10.2
应急电话及广播系统 ........................................................... 16
10.3
LED 信息显示终端 .............................................................. 16
10.4
统一管理平台 ................................................................. 16
参考文献 ............................................................................. 18
I
DB35/T 2230—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南平武沙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平武沙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高
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福建数博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南平武夷发展集团有限公
司、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厦门捷航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
司、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福建省海盛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牟宏霖、李金勇、马文华、高登、金星、吴燕飞、黄明炜、林进浔、柯毅、
陈丽辉、沈佳珅、江训强、胡宗浩、黄圣瑞、金国平、李育昕、范自盛、许贵贤、潘瑜、陈国栋、黄
文义、吴兰昌、刘德化、陈思强、黄章文、何静、刘德标、杨航、田木芳、张铠、李勇、张朝元、侯
毓山、董宝生、夏广钊、李欣、郭宗勇、陶化弟、杨世红、唐灼贵、丁少玮、陆响伟、熊海宁、杨帆。
II
DB35/T 2230—2024
山岭公路隧道绿色施工信息化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明确了山岭公路隧道绿色施工信息化监测的总体要求、监测对象、人员监测、施工现场监测、
施工环境监测、废弃物监测、监测管理与应用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山岭公路隧道绿色施工信息化监测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6944(所有部分)
隧道环境检测设备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T 1515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应急抢险救援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岭公路隧道
mountain highway tunnel
穿越山地或丘陵时修建的、供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
3.2
绿色施工
green construction
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手段,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公路工程施工活动。
3.3
危险区域
danger zone
在施工隧道内部和周围,对人员、设备及环境可能造成伤害和损害的范围。
4 总体要求
4.1 监测设备
满足下列要求:
a)
应符合 GB/T 26944(所有部分)的规定;
b)
应建立使用管理制度,由专人使用、专人检验和专人管理;
c)
使用前均宜经检验校准合格。
1
DB35/T 2230—2024
4.2
监测人员
宜相对固定;监测前应开展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
a)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b)
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等;
c)
监测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监测工作的操作规程等;
d)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等;
e)
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4.3
数据管理
监测数据的计算、存贮与上报均应在计算机系统同步进行。
4.4
保障方案
应按照JTG H30和JT/T 1515的规定编制监测现场安全保障方案。
4.5
通信网络
施工现场宜满足通信及网络信号全覆盖要求。
5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应包括:
a)
人员监测:包括人员进出监测和人员定位监测;
b)
施工现场监测:分为远程监测、移动端巡检、无人机巡检和安全步距监测;
c)
施工环境监测:包括超前预报监测、气体监测、水环境监测、山体滑坡监测、爆破振动监测
和生态修复监测;
d) 废弃物监测:包括废气监测、废水监测、粉尘监测和运输监测。
6 人员监测
6.1 人员进出监测
6.1.1 监测内容
隧道洞口人员出入情况。
6.1.2
监测设备
6.1.2.1
设备功能
采用人行通道通行设备、动态人脸识别考勤设备和考勤基站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
a)
人行通道通行设备:具有人车分流、人员进出数量与速度控制功能;
b)
动态人脸识别考勤设备:具有身份识别认证、进出权限控制和实名制考勤管理功能;
c)
考勤基站设备:具有考勤数据采集与传输、人员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功能。
2
DB35/T 2230—2024
6.1.2.2
设备安装
6.1.2.2.1
人行通道通行设备
宜采用三辊闸、翼闸或摆闸,宜为双向通道,搭配人脸识别认证开门。
6.1.2.2.2
动态人脸识别考勤设备
满足下列要求:
a)
应安装在通行方向的右侧人行闸机上盖处,固定牢固;
b)
通道两侧和前后应做遮阳处理,不应有阳光或灯光直射;夜晚弱光环境应增加补光灯,识别
镜头应保持干净;
c) 使用的电源适配器供电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6.1.2.2.3 考勤基站设备
满足下列要求:
a)
每孔隧洞口应安装两台考勤基站;
b)
考勤出场基站应安装在洞外距洞口3 m~5 m 位置,基站应面向洞内方向45°,高度为3 m~4 m;
c)
考勤入场基站应安装在洞内距洞口 20 m~25 m 位置,基站应面向洞外方向 45°,高度为 3 m~
4 m;
d)
考勤基站间距离宜为 15 m~20 m,考勤出场基站上应安装一只发射端网桥,为洞内提供无线
信号;
e)
基站及网桥设备内置电源适配器,其供电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f)
所有线路均应穿管保护,地面部分应开槽,穿线完成后应混凝土回填。
6.1.3
监测方法
采用6.1.2.1规定的设备,识别和记录人员佩戴安全帽及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和进出隧道的时间
等;阻止无权限和无佩戴定位卡的人员随意进出隧道。
6.2
人员定位监测
6.2.1
监测内容
进入隧道人员的分布状况及每位人员的运动轨迹。
6.2.2 监测设备
6.2.2.1 设备功能
采用人员定位报警终端和人员定位基站,应具有下列功能。
a)
人员定位报警终端:
1)
具备唯一标识码;
2)
支持在隧道内的实时定位;
3)
支持基于大地坐标系、隧道内自定义坐标系等;
4)
隧道内常用定位方式为 2.4 GHz 频段无线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超宽带技术(UWB);
5)
针对隧道内的高空作业具有高空坠落监测报警功能;
6)
具有紧急求助报警(SOS)功能。
3
DB35/T 2230—2024
b)
人员定位基站:
1)
能主动识别人员定位报警终端的信号并获取位置信息;
2)
支持高空坠落、SOS、危险区域闯入和重点区域脱岗等报警信号的上行传输,具有文字、
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传输能力;
3)
具有隧道内外通信功能,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同隧道外通信;
4)
具有下行广播功能,可向覆盖范围内的人员定位报警终端下发广播消息;
5)
具有链路自检测功能。
6.2.2.2
设备安装
宜从2.4GHz频段无线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超宽带技术(UWB)中任选一种设备进行安装。
a)
2.4GHz 频段无线传输设备:
1)
应分别安装在二衬台车和防水台车两个点位;
2)
二衬台车上应安装一台定位基站和一对无线网桥,一个接收端用来接收隧道洞口网桥信
号,一个发射端为隧道洞内发射信号;定位基站和中继网桥之间采用网线连接,应穿管
固定,基站应正面朝向洞外方向;
3)
防水台车上应安装一台定位基站和一个接收端网桥;定位基站应面向开挖面,网桥做接
收端,接收二衬台车的网桥信号;
4)
采用区域定位方式,覆盖范围应满足 0 m~180 m。
b)
无线通信设备:
1)
设备信号在两侧无遮挡的情况下应至少覆盖左右各 400 m;
2)
安装在距离二衬台车洞口方向 5 m~20 m 的洞壁上,安装高度为 3 m~4 m,全线定位间
隔 600 m 安装一台基站,应远离金属 30 cm 以上;
3)
定位精度应满足 3 m~5 m;
4)
定位基站内置的电源适配器供电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所有线路均应穿管固定牢靠,网
络使用无线网桥或有线接入。
c)
超宽带技术(UWB)设备:
1)
设备信号两侧无遮挡的情况下应至少覆盖左右各 300 m;
2)
第一台基站安装在距离洞口 200 m 左右的洞壁上,安装高度为 3 m~4 m,全线定位间隔
600 m 安装一台基站,注意区分天线方向,应远离金属 30 cm 以上;
3) 防水台车宜安装一台精确定位基站跟随台车移动,用于定位开挖面及二衬施工区域;
4) 定位精度应满足 0.1 m~0.5 m;
5) 定位基站采用 AC 220 V 供电,所有线路均应穿管固定牢靠,网络使用无线网桥或有线接入。
6.2.3 监测方法
6.2.3.1 实时地图
6.2.3.1.1 人员定位实时显示:查询人员身份、实际位置、人员数量和人员分布等情况。
6.2.3.1.2 人员定位地图展示:展示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实时定位的地图。
6.2.3.1.3 人员定位轨迹回放:查询任意时段人员定位轨迹,支持轨迹快进播放;轨迹记录信息的保
存时间可根据施工单位的需求灵活设置。
6.2.3.1.4
定位卡电量统计(可选):统计定位卡在册人车总数,正常电量、电量不足、电量未知和
电量异常等情况。
4
DB35/T 2230—2024
6.2.3.2
监测报警
6.2.3.2.1
连续工作超时报警:当施工人员在一个区域内连续工作超过设定时间,系统应自动报警提醒。
6.2.3.2.2
SOS 报警:施工人员佩戴的定位卡应具有一键呼救功能,如遇到意外情况可通过按下定位
卡上的一键呼救按钮求救,统一管理平台能于第一时间收到求救报警信息,定位求救人员位置。
6.2.3.2.3
危险区域闯入报警:设置电子围栏,当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时能触发报警,同时定位卡也能
振动提醒当事人员注意。
6.2.3.2.4 重点区域脱岗报警:监测到施工人员擅自脱离岗位时,应立即自动报警。
7 施工现场监测
7.1 远程监测
7.1.1 监测内容
隧道出入口和隧道洞内等位置的施工情况。
7.1.2 监测设备
7.1.2.1 设备功能
采用视频监控设备,应具有下列功能:
a)
实时监控:能实时监控隧道洞口和洞内施工现场;
b)
记录回放:支持实时存储、回放、检索和查询功能;
c)
视频上墙:支持 LED 屏拼接解码上墙功能;
d)
人工智能(AI)分析识别:支持智能识别和实时预警功能;
e)
远程喊话:支持远程喊话功能;
f)
手机远程访问:支持手机远程访问功能。
7.1.2.2
设备安装
应分别在洞口和洞内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具体安装要求如下。
a) 洞口视频监控点:
1) 应安装两台摄像机,分别监控进洞和出洞情况;
2) 摄像机宜安装在基站监控一体支架上,也可单独安装;
3) 摄像头的电源适配器供电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4) 所有线路均应穿管保护。
b) 洞内视频监控点:
1) 宜在二衬台车和防水台车上分别安装两台摄像机;
2) 二衬台车上的摄像头宜设置在高处,无遮挡;
3) 防水台车上的摄像头宜选择可变倍、变焦的防爆球型带云台摄像机。
7.1.3 监测方法
7.1.3.1 获取包括违规行为、路面异物、行人闯入、火焰检测、车辆违停、路面积水、路面坑洼、隧
道壁渗水、隧道壁裂缝、隧道形变和灯具损坏等数据,并自动进行风险识别监测。
5
DB35/T 2230—2024
7.1.3.2
在线查看摄像头覆盖范围下的工地现场实况直播,并能通过回放功能查看过去视频历史记录
情况。
7.1.3.3 将监测不合格的问题项直接生成整改任务单。
7.2 移动端巡检
7.2.1 监测内容
隧道施工现场情况,涵盖隧道内外部及周边环境。
7.2.2
监测设备
采用智能手机、智慧安全帽等移动设备。
7.2.3
监测方法
巡检人员按照预定路线进行巡检,对隧道内外部及周边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安全隐患或质量问题时,
进行拍照并生成整改任务单。
7.3 无人机巡检
7.3.1 监测内容
在隧道外部及难以到达的高空或狭窄区域进行巡检,如隧道口上方、边坡和仰坡等。
7.3.2
监测设备
采用无人机巡检系统,具有下列功能:
a)
应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或二维地图选择目标地点、巡逻区域或工作区域,能自
动规划无人机飞行航线;
b)
宜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和喊话器,巡逻过程中可对人员进行管理(如提醒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
无关人员不应进入施工危险区域等),同时可随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
c)
宜具有无人机测绘技术和热成像技术,能检测基坑位移及地形变化,实时热成像检测混凝土
底板裂缝和渗漏;
d)
宜具有 AI 控制、无人机全自动机场和多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接口),实现无人值守,
远程常规化高频自动巡逻作业。
7.3.3
监测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a)
准备工作:确定巡检目标,包括隧道的长度、高度和形状等信息;选择适合的无人机,确保
电池处于充满状态,并配备相应的传感器和摄像设备。
b)
飞行计划:规划飞行路径、巡航高度和巡检时间,确保无人机可以全面覆盖隧道外部的每个
相关施工区域。
c)
开展巡检:启动无人机并使其处于监控状态;根据计划的飞行路径进行巡检,记录施工现场
状况。
d)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地面控制站,由专业单位进行分析;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检
测结构问题,如裂缝和腐蚀等;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情况。
e)
报告和维护:根据分析结果生成巡检报告。
6
DB35/T 2230—2024
7.4
安全步距监测
7.4.1
监测内容
仰拱距离掌子面的距离和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的距离。
7.4.2 监测设备
7.4.2.1 设备功能
采用安全步距监测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a)
实时监测安全步距长度信息,并将信息传送到统一管理平台;
b)
根据隧道围岩类型,对安全步距长度进行实时预警;
c)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实时展示步距历史变化趋势;
d)
支持隧道安全步距在线监测数据综合查询。
7.4.2.2
设备安装
安全步距监测系统由安全步距采集终端、主站和辅站构成,具体安装要求如下。
a)
在二衬台车、防水台车(仰拱方向)和开挖台车位置分别安装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安全步距采
集终端,由采集终端将各台车之间的测距数据通过信号传输设备发送至统一管理平台。
b)
二衬台车洞内一侧安装 1 个主站,外接 AC 220 V 电源供电并联网。
c)
防水台车、开挖台车各装 1 台辅站,设备内置的电源适配器供电符合相关标准规定,能自动
和主站联网;二者安装于同一高度水平面,设备之间无遮挡。
d) 所有线路均应穿管保护。
7.4.3 监测方法
7.4.3.1 通过主站和辅站之间的相互测距,计算仰拱距离掌子面的距离以及二衬与掌子面的距离,记
录结果并报送至统一管理平台。
7.4.3.2
与登记的安全步距比对,若计算结果超出安全步距的要求,应实施告警,并推送结果至管理
人员。
8 施工环境监测
8.1 超前预报监测
8.1.1 监测内容
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和地下水。
8.1.2 监测设备
8.1.2.1 设备功能
采用能满足不同场合超前预报监测需求的隧道地震波预报系统、地质雷达、超前水平钻机等。
7
DB35/T 2230—2024
8.1.2.2
设备安装
设备安装应牢固可靠,便于操作和维护。移动式监测设备应安装在防水台车或专用支架上;固定式
监测设备应选择适宜的位置进行安装,确保设备稳定。
8.1.3
监测方法
8.1.3.1
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超前预报监测;常用的方
法包括地质调查法、物理勘探法、超前钻探法和超前导洞法等。
8.1.3.2
超前预报监测的通讯传输及信息管理满足下列要求:
a)
所有监测数据应在获取后 24 h 内上传至统一管理平台;
b)
上传的数据应包含原始数据、处理后的数据、分析报告及必要的图表和照片等辅助材料;
c)
加强数据审核和复核机制,避免误传和漏传等情况发生;
d)
采取数据加密传输等安全措施,确保上传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e)
宜将常用的信息采集工具(如数码相机、录音设备、数字化记录仪等)与统一管理平台进行
集成;通过 API 接口或插件等方式,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上传。
8.2 气体监测
8.2.1 监测内容
拱顶、两侧拱腰、两侧墙脚和掌子面附近。
8.2.2
监测设备
8.2.2.1
设备功能
采用气体监测设备箱或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应具有下列功能。
a) 实时监测数据:
1) 检测气体: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氧气(O2)和甲烷(CH4);
2) 检测范围:H2S 0 ppm ~100 ppm,CO 0 ppm~1 000 ppm,O2 0%VOL~30%VOL,CH4 0%
LEL~100%LEL;
b) c) 8.2.2.2 3) 分辨率:H2S 0.01 ppm,CO 1ppm,O2 0.01%VOL,CH4 0.1%LEL;
4) 检测精度:≤±3%(F.S)。
应在统一管理平台和LED屏上显示实时监测数据。 气体监测异常时自动声光报警;采用网络联动声光报警,工业级声光报警器,声音不应低于110 dB。 设备安装
满足下列要求。
a)
宜安装固定在防水台车拱架上端,安装高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将下方检测口位置裸露出
来,不应直接放置于横梁上,安装应固定牢靠。
b)
网络线连接到防水台车网络交换设备接口处;设备内置电源适配器,其供电应符合相关标准
规定。
c)
应定期清理进气口滤网。
上一章:用四川辣椒提取辣椒红色素的工艺研究 下一章:酸枣全果果酒酿制浸提工艺的研究

相关文章

宁夏玉泉营地区酿酒葡萄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分子鉴定 蛇龙珠葡萄(烟台产区)自然发酵醪中选育的酿酒酵母发酵特性研究 宁夏酿酒产区酒酒球菌的快速鉴定及其PCR体系的优化 新疆酿酒葡萄中内生放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种群多样性分布的研究进展 DB5133/T 35-2019 酿酒葡萄产区环境要求 DB15/T 2276-2021 乌海沙漠产区酿酒葡萄质量控制 蛇龙珠葡萄酵母菌种群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