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3.100.60
CCS A 02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2122—2024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建模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2024 - 12 - 30 发布
2025 - 07 - 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2122—2024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模型精细度 ..........................................................................1
5 建模软件要求 ........................................................................2
6 命名规则 ............................................................................2
7 建模规定 ............................................................................3
附录 A(资料性)项目样板................................................................6
附录 B(规范性)模型配色要求............................................................8
I
DB36/T 212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
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 01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交投养护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
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西赣东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城县金融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
交二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抚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南城分中心、江西交信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交
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交通咨询有限公司、江西建研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明、文林、黄原、郑平、邓俊双、颜灵胜、郭磊、尧冬良、涂志翔、毛小龙、
谢长盛、李娟、罗开亮、鹿守山、黎斌、刘明明、叶俊、龙良辉、林江东、魏文斌、李晓莉、李丹秋、
聂军红、崔聪聪、朱海涛、朱明、肖春红、石木贵、邱彬、钟立、徐益飞、赵见、敖维林、杨体旺、朱
烈豪、蒋炜、徐建云、李学权、邹瑶。
II
DB36/T 2122—2024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建模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建模的模型精细度、建模软件要求、命名规则和建模规定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建模的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JTG/T 2420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模型精细度 Model accuracy
模型包含的信息的全面性、细致程度及准确性的指标。
4 模型精细度
4.1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精细度应由信息粒度和建模精度组成,其中信息粒度为米线中所包含信息的详细
程度和具体程度;建模精度为信息模型在几何形状和空间位置上的准确程度。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精细度
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精细度
等级 英文名 简称
100 级精细度 Level of Detail 100 L1.0
200 级精细度 Level of Detail 200 L2.0
300 级精细度 Level of Detail 300 L3.0
400 级精细度 Level of Detail 400 L4.0
500 级精细度 Level of Detail 500 L5.0
4.2 模型建模可根据使用需求拟定模型精细度。一些常规的公路工程阶段和使用需求,其对应的模型精
1
DB36/T 2122—2024
细度宜按表 2 设置。其他要求详见 JTG/T 2420。
表 2 模型精细度
工程阶段 阶段代码 建模精细度 阶段用途
立项、预可、工可 SC L1.0 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用地许可
初步设计 SD L2.0 项目规划评审报批 桥梁方案评审报批 设计概算
专项设计、施工图设计、优 化设计 DD/CD L3.0 专项评审报批 节能初步评估 公路工程造价估算 公路工程施工许可 施工准备 施工招投标计划 施工图招标控制价
施工过程控制 VC L4.0 施工预演 产品选用 集中采购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交工、运维 AB L5.0 施工结算
5 建模软件要求
5.1 选择建模软件宜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a)建模软件是否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b)建模软件可能对企业业务带来的收益产生的影响;
c)建模软件部署实施的成本和投资回报率估算;
d)初选的建模软件以及企业内设计专业人员接受的意愿和学习难度等;
e)建模软件应满足全寿命期信息传递的需求,特别注意相关软件间文件交换格式的兼容性;
f)建模软件包含二次开发功能。
5.2 附录A给出了项目样板,模型配色要求应按照附录B执行。
6 命名规则
6.1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的命名宜符合下列规定:
a)文件的命名宜包含项目、分区或系统、类型、和补充的描述信息;
b)文件的命名宜使用汉字、拼音或英文字符、数字和连字符“_(英文状态下的半角下划线,使用
Shift+-输入)”的组合;
c)在同一项目中,应使用统一的文件命名格式,且始终保持不变;
2
DB36/T 2122—2024
d)命名可由项目代码、标段、专业代码、类型依次组成,由连字符“-”隔开,例如“项目代码-
标段-专业代码-类型”。其中:项目代码用于识别项目的代码,由项目管理者指定。如采用英文或拼音,
宜为 3 个字母;分区/系统用于识别模型文件与项目的标段、分部、分项相关;专业代码用于区分项目
涉及到的相关专业。
7 建模规定
7.1 模型建模原则
模型建模精度应满足实际工程要求及建设单位管理要求,主要建模原则:
a)所有构件的类型必须和实际构件属性保持一致,例如结构的柱必须用柱类型构件建模;
b)遵守构件连接关系准则;
c)构件根据划分标准创建;
d)对象间无冲突;
e)空间高度准确定义;
f)在同一个项目中,采用一个轴网文件,保证模型整合时能够对齐,对正;
g) 信息模型的建立宜采用参数化的建模方法。
7.2 模型拆分规定
BIM构件是整个BIM模型中可以更换的实体组成部分,也是BIM模型的基础单元,它具有不可替代的
功能性、不同环境下的复用性、基于关键参数的可扩展性,承载具体属性信息,符合整个BIM模型的接
口标准,并能够与其他部分实现组装,最终由不同构件组成专业信息模型。模型单元的等级,如表3所
示。
表3 模型单元的等级
模型单元等级 模型单元用途
项目级模型单元 承载项目、子项目或局部建筑工程信息
功能级模型单元 承载完整功能的模块或空间信息
构件级模型单元 承载单一的构配件或产品信息
零件级模型单元 承载从属于构配件或产品的组成零件或安装零件信息
7.3 结构分解规定
7.3.1 公路工程结构应从公路中分解为独立设施,再根据结构特征进行分解。道路工程设施分解关键
点包括桥隧分界点、道路工程特征点。道路工程特征点根据道路长度专业特征进行设置。
3
DB36/T 2122—2024
7.3.2 道路工程设施多属于线模型,设施、子设施及构件根据各阶段应用需求进行分解。道路应分解
为路基、路面等。
7.3.3 路基宜由路基土石方、排水、涵洞和支挡防护等组成。
a) 路基土石方宜由路床、路堤、土工合成材料处置层、轻质填料路基、普通路基处理、特殊路基
处置等组成;
b) 排水宜由排水管、边沟、排水沟、截水沟、边坡平台排水沟、急流槽、跌水、沉淀池、蒸发池、
排水泵站沉井、盲沟、集水(检查)井、水簸箕、盖板、沟槽、中央分隔带排水、纵向涵、渗沟等组成;
c) 涵洞宜由洞口、洞身和涵背回填组成。
7.3.4 路面宜由路面(段)和分隔带开口等组成。路面(段)宜包含面层、基层、底基层、垫层、路缘石、
培路肩、中央分隔带填土、车道、路肩、分隔带、绿化带、透层、粘层、封层等。
7.3.5 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结构分解有以下规定:
a) 桥梁宜包括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等桥型;
b) 梁式桥宜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面系和附属工程组成。其中:上部结构宜由梁、桥面板、
横隔板和支座等组成;下部结构宜由桥墩、桥台和基础等组成,基础宜包括扩大基础、承台、地系梁、
桩基础、地下连续墙等;其中桥墩宜由盖梁、系梁、墩柱及挡块、垫石等组成;桥台宜由台帽、台身、
翼墙、耳墙、肋板及挡块、垫石等组成;桥面系和附属工程宜由桥面铺装、搭板、伸缩缝、防撞栏杆、
锥坡等组成;
c) 拱式桥宜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面系和附属工程组成。其中:上部结构宜由主梁、桥面板、
横梁、横隔板、横撑、纵梁、吊杆、系杆、拱圈、立柱等组成;下部结构宜由拱座、桥墩和基础等组成,
基础宜包括扩大基础、承台、地系梁、桩基础、地下连续墙等;桥墩,同梁式桥;桥面系和附属工程,
同梁式桥;
d) 斜拉桥宜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塔、桥面系和附属工程组成。其中:上部结构宜由主梁(加
劲梁)、斜拉索、锚固装置、桥面板、横梁、横隔板、纵梁和桥面板等组成;下部结构,同梁式桥;桥
塔宜由塔柱、桥塔系梁等和基础组成,基础宜包括扩大基础、承台、地系梁、桩基础、地下连续墙等;
桥面系和附属工程,同梁式桥;
e) 悬索桥宜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塔、锚碇、桥面系和附属工程组成。其中:上部结构宜由
主梁(加劲梁)、主缆、吊索、索夹、索鞍、锚固装置、桥面板、横梁、横隔板、纵梁等组成;下部结构,
同梁式桥;桥塔宜由塔柱、桥塔系梁、索鞍等和基础组成,基础宜包括扩大基础、承台、地系梁、桩基
础、地下连续墙等;锚碇宜由锚体、锚碇锚固系统和基础组成,基础宜包括扩大基础、承台、地系梁、
桩基础、地下连续墙等。
7.3.6 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结构分解有以下规定:
a) 隧道工程结构应从公路设施中分解为独立设施,再根据结构特征进行分解;
b) 隧道宜由洞口、洞身、辅助通道、防排水和路面等组成。洞口宜由端墙、顶帽、遮光棚、套拱
和环框等组成;洞身由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超前管棚、锚杆、钢筋网、钢拱架、喷射混凝土、二衬、
拱墙、仰拱、边墙和仰拱回填等组成;
c) 防排水宜由路侧边沟、检查井、沉沙池、中心水沟、电缆沟、止水带、防水层和排水管等组成,
排水管包括横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竖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等组成;
4
DB36/T 2122—2024
d) 辅助通道由洞口、洞身、防排水和路面等组成。
7.3.7 交叉工程
交叉工程结构分解有以下规定:
a) 交叉工程应分解为独立设施;
b) 交叉工程宜遵循空间优先原则,将交叉工程设施根据路线走向分解为独立设施,作为交叉工程
设施的嵌套设施;
c) 交叉工程根据路线走向分解为独立设施后,根据道路、桥梁、隧道分解原则再次分解。
7.3.8 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结构分解有以下规定:
a) 交通工程模型应包括交通安全设施、监控系统、通信系统、收费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
隧道通风系统、隧道消防系统等;
b) 交通工程各专业模型宜与主体专业段落划分相匹配;
c) 照明系统按照主线照明、互通照明、场站照明、隧道照明划分;
d) 隧道通风系统、隧道消防系统按照隧道划分。
5
DB36/T 2122—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项目样板
A.1 项目组织器浏览设置
A.1.1 应设置统一的建模、出图、立面等视图信息,建模过程中应按照所属平面进行操作。
A.1.2 平面设置应分为建模、出图、立面、三维。
A.2 视图样板设置
设置内容:设置建模视图的显示样式,用以辅助快速建模、规范出图。
A.3 线样式设置
A.3.1 设置内容:设置模型出图线型、线宽、线图案进行规范设置。
A.3.2 设置要求:线样式可以设计图纸为准,线样式必须包含但不限于设计图纸中所有图层;也可依据
企业自身出图规范设置,但是后者必须提供给业主或者第三方审核该规范,以供审核。
A.4 对象样式设置
设置内容:设置各构件出图时的平法表达。
表A.1 设置建议
对象样式 要求
模型对象 可用软件自带,可以企业标准修改
注释对象 可用软件自带,可以企业标准修改
分析模型对象 无要求
导入对象 无要求
A.5 尺寸及信息设置
A.5.1 设置内容:对模型出图过程中所做的尺寸标注进行规范设置。
A.5.2 设置要求:可保持默认设置,也可依据自身企业规范要求进行设置,但是后者必须提供给业主或
者第三方审核该规范,以供审核。尺寸标注时应注视美观,尽量横平竖直,不宜遮盖构件主体。
6
DB36/T 2122—2024
A.6 图框设置
A.6.1 设置内容:设置出图图框信息,满足设计出图需求。
A.6.2 设置要求:会签栏设置应参数化可自由设置,所建图框宜采用 1:1 的比例进行设置。
A.7 族文件设置
A.7.1 设置内容:构建参数化构件,以实现项目快速建模。
A.7.2 设置要求:所载入族文件应带有平法表达,以满足出图需求。族文件所携带构件信息应完整。
7
DB36/T 2122—2024
附 录 B
(规范性)
模型配色要求
B.1 模型配色要求
模型元素宜根据工程对象的功能分类设置颜色,颜色设置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JTG/T 2420的规定执
行,在模型中,由于系统的种类比较多,为了更好的区分并方便查找,因按系统的不同,给各系统配相
应的颜色。相应的颜色如下各表所示。
表B.1 桥梁体系颜色
系统名称 颜色标号(红/绿/蓝)
结构柱 RGB 255/128/000
板 RGB 250/255/240
梁 RGB 250/240/230
桩承台 RGB 150/150/150
钢梁 RGB 250/240/230
表B.2 周边环境地质模型的颜色
系统名称 颜色标号(红/绿/蓝)
人工填土 RGB 162/147/098
洪底淤泥 RGB 193/182/113
灰色粉性土(俗称江滩土) RGB 112/133/093
褐黄色茹性土 RGB 081/077/077
灰黄色茹性土 RGB 159/091/107
注:其他构件颜色按照其材质颜色进行添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