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37.100.10 J87 备案号:47571—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1953—2014
单张纸平版印刷机分区墨量遥控装置
Sheet-fed offset press--Remote ink control device
2014-11-01实施
2014-07-0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1953—2014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基本参数、型号和名称 4.1 基本参数..
4.2 型号和名称 5 要求 5.1 般要求, 5.2 空运转性能. 5.3 功能件要求. 5.4 控制功能.. 5.5 墨量控制 5.6 照明要求. 5.7 安全要求 5.8 电气质量.. 5.9 外观质量 5.10 使用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
试验方法 6.1 试验通则. 6.2 试验条件 6.3 空运转试验 6.4 功能件检查 6.5 控制功能试验. 6.6 墨量控制试验. 6.7 照明测试. 6.8 安全要求检查 6.9 电气质量检验.. 6.10 外观质量检验.. 7检验规则 7.1 出厂检验 7.2 型式检验. 8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8.1 标志 8.2 包装.
6
4
行
8.3 运输 8.4贮存附录A(资料性附录)印刷机出墨模拟装置
JB/T11953—2014
图1操作台的照度测试位置图A.1印刷机出墨模拟装置示意
..5 .8
0000000000000000000
表1 基本参数
II
JB/T1195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华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莫尼自控系统有限公司。江苏科思机电工
程有限公司、浙江寿原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南京龙视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鹤翔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瑞安市恒跃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瑞安市国大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瑞安市方正计量校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年丰、缪炜、伍晴燕、尚大为、许群波、吴赛红、张玥、董梁、吕丰足、周世生、郑元林、张青、王传雄、张银龙、林锁鹤、许亮晔、林建火、缪建忠、陈建、孙弘、潘健康、陈连云。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I
JB/T11953—2014
单张纸平版印刷机分区墨量遥控装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单张纸平版印刷机分区墨量遥控装置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参数、型号和名称、要求、 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单张纸平版印刷机配套使用的自动式分区墨量遥控装置(以下简称墨控装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4208一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4879防锈包装 GB5226.1--2008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13306 标牌 GB/T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JB/T3090 印刷机械产品命名与型号编制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出墨辊 ink fountain roller 从墨斗中输出油墨的辊。 [JB/T4178—1999,定义4.30]
3.2
分区墨量遥控装置segmented ink remote controldevice 通过电气系统,分区控制出墨辊沿轴向不同位置输出墨量的装置。
3.3
墨键宽度width of ink key 沿出墨辊的轴线方向,可以对墨量进行独立控制的最小区域的宽度。
3.4
墨层厚度thickness of ink 附着在出墨辊上的油墨厚度。
I
JB/T11953—2014
3.5
墨键变动量displacementof inkkey 墨量调整过程中,墨键与出墨辊之间间隙的变化量。
4基本参数、型号和名称
4.1基本参数
墨控装置的基本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基本参数墨键宽度 25~50
单位为毫米
适应印刷幅面 300~1650
项目参数
最大墨层厚度
最小墨层厚度
≥0.3
≤0.008
4.2型号和名称
墨控装置的命名与型号编制宜符合JB/T3090的规定。其中应包含印刷幅面和色组数量信息。
5要求
5.1一般要求
墨控装置应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5.2空运转性能
印刷机运行时,墨控装置的所有零部件应动作正常,无异常声音和自发性移动。 5.3功能件要求 5.3.1单个墨键宽度宜在25mm~50mm之间。 5.3.2墨控装置应具有与印刷机主机控制系统交接信号的接口。 5.3.3墨控装置应包含用来调整墨量的操作台,操作台应具备在标准光源(D50)照明条件下观察印刷样张的功能。 5.3.4墨控装置应配备具有监控功能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 5.4控制功能 5.4.1操作台应有针对单个墨键进行墨量调整的按键和显示;按键的横向间隔应与墨键宽度相一致。 5.4.2墨控装置应具有针对单个色组全体墨键整体调整的功能。 5.4.3 墨控装置应具有针对全部色组所有墨键整体归零的操作功能。 5.4.4 墨控装置应具有针对单个墨键的锁定和解锁功能。当被锁定时,相应的墨量调整操作不被响应。 5.4.5 墨控装置应具有针对多个墨键的快速锁定和解锁操作功能。 5.4.6 墨控装置应具有针对每个墨键调整元件的故障报警功能。 5.4.7监控软件界面应具有针对所有墨键墨量的监视、调整操作功能。 5.4.8 墨控装置应具有针对印刷作业数据的存储、调用、编辑和删除功能。 5.4.9 9墨控装置应具有印刷作业的预置功能。即在当前作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针对下一个印刷作业墨量数据的预设置功能。
2
JB/T11953—2014
5.4.10墨控装置应具有同时调整多个墨键的功能。 5.4.11墨控装置应具有CIP3/CIP4数据接口,可以通过读取符合CIP3/CIP4标准的文件实现墨量的快速预置;同时应具备针对CIP3/CIP4数据的校准功能。
注:CIP3/CIP4是联结印刷工作的每个环节(从客户服务到发货)而设计的一个数据库。CIP3/CIP4文件产生于印前,
能把工作和生产信息传送到各个阶段,包括印刷、印后切纸、折页、配页和装订等。
5.5墨量控制 5.5.1出墨辊上墨层厚度的最大可调整量不应小于0.30mm 5.5.2出墨辊上墨层厚度的单次最小调整量不应大于0.005mm 5.5.3在出墨辊径向全跳动量小于0.005mm的情况下,当墨键位于使用零点时,出墨辊上应保证有 0.003mm~0.008mm的基础墨层。 5.5.4墨键零位时基础墨层厚度的重置误差不应大于0.003mm
墨斗辊上的墨量为最大墨量的30%时,墨键变动量的一致性误差不应大于0.005mm。
5.5.5
5.5.6 墨键应调节灵活,单个墨键调节时,相邻墨键的墨键变动量不应大于0.003mm。 5.5.7 墨控装置不应出现影响墨键调节功能的油墨渗漏。 5.6照明要求
操作台上的照明应满足D50标准光源的要求: a)照度:2000lx±500lx; b)色温:5000K±250K。 注1:照度一一指物体被照亮的程度,采用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光通量来表示,单位为勒克斯(1x)。 注2:色温一—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单位为开(K)。
5.7安全要求 5.7.1外露的运动零部件应有防护装置或警示标志。 5.7.2安全保护装置应牢固、可靠。 5.7.3外壳或所有可能触及到的边角都应倒钝。 5.8电气质量 5.8.1主要电气元件应放置在独立的控制箱内,控制箱的防护等级应满足GB4208一2008中IP54规定的要求。 5.8.2电气系统应布线整齐,排列有序,接头牢固;各种标记应齐全、清晰和正确。 5.8.3电气系统应安全、灵敏、可靠。 5.8.4所有外露可导电部分应按GB5226.1一2008中8.2.1的要求连接到保护联结电路上。保护联结电路的连续性应符合GB5226.1一2008中8.2.3的规定。 5.8.5在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之间施加500V直流电压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Q 5.8.6在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之间施加1000V的电压、保压时间近似1s,不应出现击穿放电现象。 5.9外观质量 5.9.1外露零件加工表面不应有锈蚀、磕碰和划伤等缺陷。 5.9.2外露零件非加工表面不应有凸瘤、凹陷、气孔等缺陷。 5.9.3外露镀件镀层应细致、均匀,不应有明显剥落、起泡、针孔、麻点与局部无镀层等缺陷。
3
JB/T11953-2014
5.9.4外露涂漆件涂层应光滑、平整;颜色、光泽要均匀一致;若采用美术漆,其花纹要均匀一致;漆膜丰满,无明显突出颗粒、粘附物,漆膜不准许有流挂、起泡等缺陷。 5.9.5外露氧化件氧化膜应均匀致密,色泽一致,不得有未氧化的斑点、针孔、变色等缺陷 5.9.6外露焊缝应牢固,呈光滑均匀的鳞片状波纹表面。连续焊缝不应出现间断、咬边、焊瘤、弧坑、 烧穿、表面气孔和裂纹等缺陷。 5.9.7控制台、护罩等钣金件应表面平整、棱角挺直、间隙均匀、圆弧光滑,不应有凸起、凹陷和翘曲等缺陷。 5.10使用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 5.10.1使用说明书的编写应符合GB/T9969的规定。 5.10.2产品合格证的编写应符合GB/T14436的规定。
6试验方法
6.1试验通则 6.1.1在墨控装置安装和调整完成后进行试验。试验时墨控装置的外设装置及相关辅助装置整体联机,不准许在解体条件下进行试验 6.1.2在试验中,墨控装置出现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并经调整后重新开始试验。 6.2试验条件 6.2.1环境温度为18℃~28℃,相对湿度为5C%~65% 6.2.2印刷汕墨均用黄色油墨。 6.2.3墨控装置的试验应与印刷机出墨模拟装置(以下简称模拟装置)联机后进行(参见附录A)。 6.3空运转试验
在无墨状态下,使墨键电动机在最小墨量和最大墨量问来回进行不少于0.5h的空运转试验。观察墨控装置的运行状态,结果应符合5.2的规定。 6.4功能件检查
通过目测及测量,检查墨控装置的各个功能件的配置及与主机接口的有效性,结果应符合5.3的规
定。 6.5控制功能试验 6.5.1逐个按下控制台上某色组中单个墨键的墨量调节加减按钮,目视检查对应墨键的变动状况以及对应数据的变化状况。切换色组后重复操作,结果应符合5.4.1的规定。 6.5.2按下控制台上某色组墨键整体调节的加减按钮,目视检查对应色组所有墨键的变动状况以及数据的变化状况。切换色组重复上述操作,结果应符合5.4.2的规定。 6.5.3分别按下所有墨键整体归零按钮,目视检查所有墨键回到零位的状况,结果应符合5.4.3的规定。 6.5.4对单个墨键进行锁定操作,然后对该墨键进行加减操作,目视其响应情况及解锁后墨键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应符合5.4.4的规定。 6.5.5对多个墨键进行锁定操作,然后对选定墨键进行加减操作,目视其响应情况及解锁后墨键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应符合5.4.5的规定。 6.5.6模拟墨键堵转等故障,目测系统是否有相应指示,结果应符合5.4.6的规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