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83.140.01 G 40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1063—2014
丁基橡胶药用瓶塞高压水溶出物
Extracables in aqueous autoclavates for pharmaceutical closures of butyl rubber
(1SO 8871-1:2003,Elastomeric parts for parenterals and for devices for ph:rmaceutical use-Part l:Extractables in aqueous autoclavates,MOD)
2015-06-01实施
2014-12-2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106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8871-1:2003《非肠道的药用器械用弹性件第1部分:高压
水溶出物》。
本标准与ISO8871-1:2003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于范围,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1章“范围”中,具体调整如下::将ISO8871-1:2003中的1.1“本标准规定了弹性体的分类程序,弹性体主要包装和用于
非肠道使用制剂有直接接触的医疗设备,包括水性制剂和使用前必须溶解的干性制剂。 本标准规定了一系列通过测定高压水中的萃取物进行化学评估的比对试验方法(参见第 4章)以及描述了弹性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弹性体尺寸和功能特性在相关的国际标准中规定。本标准规定的性能要求为最低要求。”修改为“本标准规定了以丁基橡胶为主体材料制成的药用瓶塞高压水溶出物的化学要求与试验方法。本标准规定的性能要求是丁基橡胶药用瓶塞(以下简称瓶塞)高压水溶出物的最低要求。”(见1.1);
:删除了IS08871-1:2003中的1.2“本标准适用于第3章规定的各类弹性体,然而对第3
章列出的各项条款和设备具体要求规定见相关国际标准。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弹性体不在本标准范围内,因为它们没有与注射制剂接触相当长的时间”;
:将ISO8871-12003中的1.3“前期的相容性研究是在最终确定可以使用前必须进行,但
本标准中没有规定进行相容性研究的步骤。”修改为“本标准未规定瓶塞与预定药剂的相容性研究步骤。”(见1.2);
:增加了“本标准适用于丁基橡胶药用瓶塞。”(见1.3)。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与丁基橡
胶药用瓶塞无关的引用文件,调整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删除了ISO.11040-2:1994《预充式注射器第2部分:牙齿局部麻醉药套筒塞和盘片》;:删除了ISO11040-5:2001《预充式注射器第5部分:血管注射器塞》。
—关于分类,根据国内丁基橡胶药用瓶塞的实际情况,删除了与丁基橡胶药用瓶塞无关的产品分
类,调整情况集中反映在第3章“分类”中,具体调整如下::删除了分类中“预充式注射器(见ISO11040-2、ISO11040-5);:删除了分类中“药用器械用弹性件(包括手套和探针)”; · 将“冷冻干燥产品弹性体(见ISO8362-5、ISO8536-6)”修改为“丁基橡胶冻干剂抗生素瓶
塞(见ISO8362-5)、丁基橡胶冻干剂输液瓶塞(见ISO8536-6)”(见第3章)。
一关于要求,因本标准只规定丁基橡胶药用瓶塞的化学性能要求,在试验方法中规定了高压灭菌
处理方法,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调整情况集中反映在第4章“要求”中,具体调整如下::删除了ISO8871-1:2003中4.1;:删除了ISO8871-1:2003中4.2条中的分类及类型Ⅱ的化学要求(见第4章、表1)。
一一关于附录,因本标准只规定丁基橡胶药用瓶塞高压水溶出物的试验方法,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
性差异的调整,在附录中删除了其他弹性体相应的内容(见A.1.3、A.1.4、A.1.2.1.5、C.3、D.4、
I
GB/T 31063—2014
H.3)。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胶乳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4)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华兰药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浙江省质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江阴出人境检验检疫局、国家乳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化工橡胶株洲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华一敏、刘洪伟、蒙菊娥、朱银华、顾鹏斐、王晓炜、周勐、沈振、赵新建、朱莹莹高乃东、张玉、邓一志、谢东丽。
I
GB/T 31063—2014
丁基橡胶药用瓶塞高压水溶出物
1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以丁基橡胶为主体材料制成的药用瓶塞高压水溶出物的化学要求与试验方法。本标准规定的性能要求是丁基橡胶药用瓶塞(以下简称瓶塞)高压水溶出物的最低要求。 1.2本标准未规定瓶塞与预定药剂的相容性研究步骤。 1.3本标准适用于丁基橡胶药用瓶塞。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8362-2注射容器及附件第2部分:注射瓶用瓶塞(Injectioncontainersandaccessories Part 2: Closures for injection vials)
ISO8362-5注射容器及附件第5部分:冻干剂注射瓶用瓶塞(Injectioncontainersaracccss: ries—Part 5:Freeze drying closures for injection vials)
ISO8536-2医用输液设备第2部分:输液瓶用瓶塞(Infusionequipmentformedical:ss Part 2:Closures for infusion bottles)
ISO8536-6医用输液设备第6部分:冻干剂输液瓶用瓶塞(Infusionequipmentfo:rica usePart 6:Freeze drying closures for infusion bottles)
3分类
根据与其配套使用的产品或设备,适用于本标准的瓶塞分为:
丁基橡胶抗生素瓶塞(见ISO8362-2);丁基橡胶输液瓶塞(见ISO8536-2);
—丁基橡胶冻干剂抗生素瓶塞(见ISO8362-5); —丁基橡胶冻干剂输液瓶塞(见ISO8536-6)。
4要求
瓶塞高压水溶出物的化学要求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瓶塞高压水溶出物的化学要求试验方法见附录A~附录J。
5抽样
在每次交付的瓶塞中随机抽取样品,抽取的样品数应符合有关国际标准(见第3章)。
I
GB/T 31063—201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外观的测定
A.1溶液S,的浊度
A.1.1J 原理
使用浊度计或目视比较法进行测定。 A.1.2 目视比较法 A.1.2.1试剂 A.1.2.1.1 硫酸肼溶液
将1.0g硫酸肼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mL,静置4h~6h。
A.1.2.1.2 2六次甲基四胺溶液
在100mL的具塞烧瓶中,将2.5g六次甲基四胺溶于25.0mL的水。
A.1.2.1.3 储备悬浊液
在装有六次甲基四胺溶液的烧瓶中加人25.0mL硫酸肼溶液,混匀并静置24h。储备悬浊液在表面没有缺陷的玻璃容器中,可稳定保存2个月,使用前应搅拌均匀。若悬浮物附着在玻璃上应弃用。 A.1.2.1.4标准悬浊液
将15.0mL储备悬浊液用水稀释至1000mL。标准悬浊液应临时制备,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h。
A.1.2.1.5 参照悬浊液
参照悬浊液的制备见表A.1。参照悬浊液使用前应搅拌均匀。
表A.1 参照悬浮液
单位为毫升
I 10.0 90.0
I 5.0 95.0
标准悬浊液
水
A.1.2.2步骤
应使用同规格的由中性玻璃制成的无色透明平底试管,且内径为15mm~25mm。在试管中加人高度为40mm的溶液S,另外三根试管中分别加人相同高度的水、参照悬浊液I和参照悬浊液ⅡI(见表A.1)。5min后,将试管置于黑色背景中,在散射日光下由上而下垂直观察对比溶液。光线条件应很容易地分辨出参照悬浊液I和水、参照悬浊液I和参照悬浊液Ⅱ。
3
GB/T31063—2014
钾。用0.1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游离碘,接近滴定终点时,加人0.5mL淀粉溶液(见A.2.1.8)作指示剂。溶液变为淡棕色即为滴定终点。
1mL浓度为0.1mol/L硫代硫酸钠相当于24.97mgCuSO.·5HzO。 A.2.1.7稀硫酸
配制98g/L的硫酸溶液。 A.2.1.8淀粉溶液
将1.0g可溶性淀粉与5mL水混合研磨,边搅拌边将混合物倒人含有10mg碘化汞的100mL沸水中。 A.2.1.9标准溶液
用上述三种储备溶液制备标准溶液(GY),配比见表A.2。
表A.2标准溶液GY
单位为毫升
标准溶液 GY(黄绿色)
黄色储备溶液
红色储备溶波
蓝色储备溶液
9.6
C.2
0.2
A.2.1.10 参照溶液
用标准溶液制备参照溶液(GY,),配比见表A.3。参照溶液应流配现用。
单位为毫升
表A.3 参照溶液GY
参照溶液 GYs
标准溶液 3.0
盐酸(10g/LHCI)
97.0
-
A.2.2 步骤
应使用同规格的由中性玻璃制成的无色透明平底试管,且内径(或外径)为15mm~25mm。在一试管中加人高度为40mm的溶液S1,另一试管中加人相同高度的参照溶液(见表A.3),将试管置于白色背景中由上而下垂直观察悬浊液,在散射日光下对比溶液。 A.2.3结果表示
报告结果为“符合”/“不符合”要求(见表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