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29.120.99 K14 备案号:51305—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2487—2015
熔断器用Cu/Ag/Cu双侧面复合薄带材
Double side composited Cu/Ag/Cu thin strip applied to fuse
2015-07-14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2487—2015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
符号、代号及标注方法
4
4.1 符号及代号... 4.2 标注方法及示例. 4.3 复合形式. 5要求. 5.1外观供货方式和尺寸 5.2 化学成分 5.3 力学物理性能. 6试验方法...
6.1 外观和尺寸 6.2 化学成分 6.3 力学物理性能,
7检验规则. 7.1 组批. 7.2 出厂规定. 7.3 检验项目 7.4 抽样 7.5 合格判定 7.6 复验
2
U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 8.2 包装.. 8.3 运输.. 8.4 贮存
8
.6
8000000000100000
表1 复合形式表2供货要求.. 表3尺寸表4化学成分(质量分数,%)表5力学物理性能
2
JB/T1248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工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8)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温州宏丰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福达合金
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希合金有限公司、扬州乐银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温州聚星银触点有限公司、浙江乐银合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乐生、谢永忠、柏小平、郑元龙、李志谦、马大号、郑晓杰、崔得锋、颜小
芳、兰慧。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
JB/T12487—2015
熔断器用Cu/Ag/Cu双侧面复合薄带材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熔断器用Cu/Ag/Cu双侧面复合薄带材的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及标注方法,要求、 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熔断器用Cu/Ag/Cu双侧面复合薄带材熔断器用Cu/Ag/Cu双侧面复合薄带材(以下简称复合带)主要应用于各种高低压熔断器中。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351金属材料电阻系数测量方法 GB/T2900.18—2008电工术语低压电器 GB/T4340.1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5121.1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铜量的测定 GB/T15072.2贵金属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银合金中银含量的测定氯化钠电位滴定法
3术语和定义
GB/T2900.18一200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符号、代号及标注方法
4.1符号及代号
符号及代号如下: a)YCu/Ag/Cu双侧面复合薄带材硬态: b)Y2—Cu/Ag/Cu双侧面复合薄带材半硬态 c)RCu/Ag/Cu双侧面复合薄带材软态。
4.2标注方法及示例
标注方法如下:
-
JB/T124872015
Cu/Ag/Cu X(口±口/XX口
交货状态带材总长度,单位为毫米(mm)带材总宽度,单位为毫米(mm)带材厚度,单位为毫米(mm)银层宽度及极限偏差,单位为毫米(mm)允差等级复层材料基层材料
示例:以硬态交货、元差等级为0.005、银层宽度为25mm、宽度极限偏差为土0.5mm厚度为0.05mm、总宽度为80mm
总长度为50000mm的Cu/Ag/Cu双侧面复合带标注为:Cu/Ag/Cu0.005×(25.00±0.5)/0.05×80×50000Y。 4.3 复合形式
复合带的复合形式示意图见表1。
表1复合形式
形式
双侧面复合
Ko
铜银
双侧面
铜
注:中间为银层,双侧面为铜层。
5要求
5.1外观、供货方式和尺寸 5.1.1外观 5.1.1.1复合带的表面应光洁,无肉眼可见的裂纹、疤痕、气孔、起皮、机械损伤及杂质,无肉眼可见的氧化色、油迹和水迹。 5.1.1.2复合带的表面允许有轻微的、不超过厚度偏差允许范围的划伤、斑点、压折。 5.1.2供货要求
带材成卷供应,其要求见表2。
表2供货要求复合薄带材卷内径mm
产品名称复合带
复合薄带材最小长度 m
50
>80
1
JB/T124872015
5.1.3尺寸
复合带的尺寸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尺寸
单位为毫米
厚度 厚度极限偏差
银层宽度 银层宽度极限偏差 总宽度 总宽度极限偏差 银层错位宽度
±0.003 ±0.005 ±0.007
0.050.10 0.100.15 0.15~0.20
供需双方商定
±0.50
1030
50-90
≤1.5
注:如客户有特殊要求,则由供需双方协商。 5.2 化学成分
复合带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成品要求
产品名称复合带
熔断片银带 Ag: ≥99.9
导电铜带 Cu: ≥99.7
5.3 力学物理性能
复合带的力学物理性能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力学物理性能
硬度 HV
银带导电率 %IACS 银带面 铜带面 MPa ≥104 ≥26~45 ≥35~55 ≥140
横向抗拉强度 断后伸长率
横向
Ag/Cu界面结合强度
产品名称 状态
% 8 ≥4 ≥2 面为合格
抗拉强度试验完成后,观察试样整个断口位置不在Cu-Ag复合界
软态
复合带 半硬态 ≥102 ≥45~75 ≥55~90 ≥200
硬态
≥100
≥75
≥90
≥280
100%IACS对应的电阻率为0.0172μQ~m
试验方法
6
6.1外观和尺寸 6.1.1外观
复合带的外观尺寸采用目测或借助3一5倍的放大镜观察,污物检测用干净滤纸擦带材的表面,观察滤纸是否变色以确定表面是否有污物。 6.1.2 2尺寸
复合带的厚度用分度值为0.001mm的千分尺测定,于试样横向的两端及中间各测一次:银层宽度、 错位宽度和带材总宽度用分度值不低于0.02mm的量具测量。
3
JB/T12487—2015
6.2化学成分
从复合带铜层和银层的中心部位取样,分别按GB/T5121.1和GB/T15072.2的规定进行铜和银的化学成分的分析。 6.3力学物理性能 6.3.1导电率
沿复合带纵向截取长1m、宽4mm的导电银带试样,按GB/T351的规定测量其电阻率p,按公式(1)计算导电率:
导电率=(0.0172/p)×100%
(1)
6.3.2硬度
硬度的检测按GB/T4340.1的规定进行。 6.3.3 抗拉强度
抗拉强度的检测按GB/T228.1的规定进行。试样垂直于带材纵向截取,试样长度为带材的宽度试样宽度为10mm 6.3.4Cu/Ag界面结合强度
抗拉强度检测后对样品断裂位置目测检查。若断裂位置在Cu/Ag结合界面,则测得的抗拉强度即为Cu/Ag结合界面的结合强度:若断裂位置不在Cu/Ag结合界面,则Cu/Ag结合界面的结合强度大于测得的抗拉强度
7 检验规则
本标准只规定产品出厂检验的要求,型式检验的检验细节由供需双方商定。 7.1组批
由同一批原材料、按相同工艺连续生产的同一牌号、状态和规格的产品为一批,每批重量应不大于 500kg. 7.2出厂规定
复合带应经本公司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产品合格证方能出厂。 7.3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项目为:化学成分,宽度、厚度、表面质量、硬度、Cu/Ag界面结合强度、抗拉强度、导电率。 7.4抽样 7.4.1化学成分检测在原料进厂时每批取一个样。 7.4.2厚度、宽度从每批产品中任取两卷,在距离端部不少于100mm处直接测试。 7.4.3 表面质量应逐卷进行检验。 7.4.4硬度、Cu/Ag界面结合强度试样从每批产品中任取两卷,每卷头尾各取一个试样。
4
JB/T12487—2015
7.5合格判定
只有当所检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时,该批产品为合格:当有一项不合格时,按7.6的规定复验:当有两项以上(含两项)不合格时,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7.6复验
各项试验有一项试验结果不合格,应从该卷中再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的复检。若复验结果全部合格,则该批产品合格:若复验结果仍有不合格项,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标志 8.1.1产品标志
在合格证上应有如下标志:
带材名称(或代表符号)、尺寸规格及批号:卷数、长度或净重;检验日期:生产厂名及地址:检验员代号和检验部门印鉴:本标准编号、名称。
8.1.2 包装标志 8.1.2.1 产品的每个包装单元上应有标牌或标签,其上注明:
运输号码:到站;收货单位名称或代号:产品名称;数量(净重或件数);
一发货单位及以货站:一发货日期:
一联系方式:其他。
8.1.2.2包装上应有“禁止挤压”轻放”等字样或标志。 8.2包装 8.2.1 每卷复合带应由一条带材卷绕而成,用软质料带缠好,并用塑料袋封装。 8.2.2 复合带逐卷用薄膜与空气泡衬抽真空包装。 8.2.3 成卷带材重量按供需双方协商而定,但不得超过500kg/卷。 8.2.4 外包装时采用填充物防震,必要时加木质外箱。 8.2.5 包装内应放有质量保证书,质量保证书的内容包括:
带材名称(或代表符号)、尺寸规格及批号:产品的机械物理性能:导电率、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硬度、Cu/Ag界面结合强度:检验日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