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5.120.10 J62 备案号:47446—20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 8348.2—2014 代替JB/T8348.2—1996
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第2部分:技术条件
Underdrive double action drawing press-Part 2: Technical requirements
2014-11-01实施
2014-07-0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 国
机械行业标准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第2部分:技术条件
JB/T 8348.2—2014
*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
*
210mm×297mm·0.75印张·23千字
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15.00元
*
书号:15111·12489 网址:http://www.cmpbook.com 编辑部电话: (010)88379778 直销中心电话: (010)88379693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JB/T8348.2—2014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技术要求... 3.1一般要求
3.2 型式及基本参数, 3.3 配套件及配套性, 3.4安全 3.5噪声 3.6 标牌. 3.7 铸件、锻件、焊接件、 3.8 加工 3.9装配. 3.10 电气系统 3.11 液压系统、气动系统、润滑系统 3.12 外观 4试验方法, 4.1 基本参数检验 4.2 基本性能检验.. 4.3 空运转试验 4.4 负荷试验..
4.5 超负荷试验 4.6 噪声检验 4.7 装配质量检验 4.8 精度检验. 4.9 包装检验 5检验规则... 5.1 检验分类. 5.2出厂检验... 5.3型式检验. 6包装、运输与贮存 6.1包装.. 6.2运输... 6.3 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压力机负荷试验拉伸力的计算公式
6
JB/T8348.2—2014
前言
JB/T8348《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精度;第2部分:技术条件。
本部分为JB/T834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JB/T8348.2--1996《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 L技术条件》,与JB/T8348.2—1996相比主
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和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了安全要求;修改了铸件、锻件、焊件要求;增加了检验规则。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0)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山东冠泓数控
装备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立强、郑育林、陈启升、张建军。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3880—1985; JB/T 8348.21996。
II
JB/T8348.2—2014
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第2部分:技术条件
1范围
JB/T8348的本部分规定了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一般用途的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以下简称压力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0(所有部分)压力容器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3766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 5226.1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6576 机床润滑系统 GB/T 7932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7935 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 GB/T13306 标牌 GB 17120 锻压机械 安全技术条件 GB/T23281 锻压机械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 GB 27607 机械压力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8761 锻压机械型 型号编制方法 JB/T 1829 锻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JB/T 3240 锻压机械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 JB/T 5775 锻压机械灰铸铁件技术条件 JB/T8348.1 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第1部分:精度 JB/T 8356.1 机床包装技术条件 JB/T 8609 锻压机械焊接件技术条件
3技术要求
3.1一般要求 3.1.1压力机的设计、制造应符合本部分和JB/T1829的规定,并应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进行制造。 3.1.2压力机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其刚度值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3.1.3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和验收应符合GB150的规定。
1
JB/T8348.2—2014
表 1 轴承直径 mm <120 ≥120
接触点数
导轨宽度 mm <100 ≥100
点 ≥8 ≥6
注1:连杆的上轴瓦内表面及移置导轨的接触点数,可相应减少两点。 注2:两配合件的接触面为一组不同宽度的导轨时,按宽导轨的规定点数进行检验。 注3:上述规定不适用于非轴承用的轴套及拉伸垫导轨。
3.8.5 5采用磨削或其他机械加工方法加工的滑动导轨、轴瓦、轴套等,应用涂色法检验其接触情况,接触应均匀。其接触面积累计值,在轴瓦、轴套的轴向长度上和导轨的全长上不应小于70%,在导轨宽度上不应小于50%。 3.8.6导轨与滑块的滑动面、重要运动副应采取耐磨措施,一般可卸换导轨面硬度应低于不可卸换导轨面的硬度 3.8.7 加工后同一导轨的滑动表面的硬度应均匀,其硬度差不应大于表2的规定。
表 2
硬度差 HBW 25 35
导轨长 mm ≤2000 >2000
3.9 9装配 3.9.1压力机应按装配工艺规程进行装配。装配到压力机上的零部件均应符合质量要求。不允许装入图样未规定的垫片、套等零件。 3.9.2重要的固定接合面,如横梁与左右立柱、左右立柱与底座、离合器座与底座、拉紧螺母与横梁及底座、可卸换导轨的固定结合面,应紧密贴合。在紧固后用0.05mm塞尺进行检验,只许塞尺局部插入,其可插入深度不大于20mm,且插入部分累计长度不大于可检周长的10%。 3.9.3 可分轴瓦外径与轴瓦座应紧密接触,其配合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 3.9.4 啮合齿轮装配后的轴向中心错位量不应大于表3的规定。
单位为毫米
表3
轴向中心错位量
齿轮轮缘宽度B
2.5 4 6
≤50 >50~150 >150
3.9.5 5可卸换导轨允许单件用检验平板以涂色法检验其接触情况,并在总装时用塞尺检查立柱导轨与可卸换导轨贴合时的角度偏差,要求0.03mm塞尺不塞入。但在可卸换导轨端面的局部位置,允许插入10mm。 3.9.6 凸轮与滚轮在宽度上的接触长度,在工作圆弧面上应不少于75%,在其他圆弧面上应不少于 50%。 3.9.7 压力机的飞轮应进行平衡试验和校正。飞轮静平衡的许用剩余不平衡量应按公式(1)计算。
3
JB/T8348.2—2014
G6.3×m
Uper
(1)
0
式中: Uper—飞轮许用剩余不平衡量,单位为克毫米(g·mm); G6.3——飞轮平衡品质等级,G6.3=6.3mm/s;
一飞轮质量,单位为克(g);一行程次数为最大时的飞轮工作角速度,单位为弧度每秒(rad/s)。
m
3.9.8离合器、制动器部件上的旋转零件,在装配前应进行静平衡试验和校正。在压力机总装后的空运转试验中,不允许有明显的振动。 3.9.9 飞轮部装或组装后应检验飞轮的圆跳动,其误差不应大于表4的规定。
表4
圆跳动公差
飞轮直径
径向 0.10 0.15 0.20
轴向 0.20 0.30 0.40
≤1000 >1000~2000
>2 000
3.10电气系统
应符合GB5226.1的规定。 3.11液压系统、气动系统、润滑系统 3.11.1压力机的液压系统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液压系统所用的液压元件应符合GB/T7935的规定。 3.11.2压力机的气动系统应符合GB/T7932的规定。气动系统的管路、接头、法兰、气缸等均应密封良好,连接可靠。 3.11.3压力机应有可靠的润滑装置,并保证各运转部位得到正常润滑,并应符合GB/T6576的规定。 3.11.4 液压系统、气动系统、润滑系统的油、气不应有渗漏现象。 3.12外观 3.12.1 压力机外观表面不应有图样、工艺未规定的凸起、凹陷、粗糙不平和其他损伤。 3.12.2 压力机外露的加工表面不应有碰、划伤、锈蚀等缺陷。 3.12.3 压力机零部件结合面的边缘应整齐、匀称,不应有明显的错位,门、盖边缘结合处应平整。 3.12.4 外露的焊缝应修整平直、匀称。 3.12.5发蓝处理、电镀零件表面应光洁,无锈蚀和脱落现象。 3.12.6装入沉孔的螺钉头部不应突出于零件外表面,且与沉孔之间不应有明显的偏心:固定销一般应略突出于零件外表面,螺栓尾端应突出于螺母之外,但突出部分不应过长及参差不齐。 3.12.7压力机管路的外露部分应排列整齐、美观,必要时应采用管夹固定,运行时不得与其他零部件发生摩擦或碰撞。 3.12.8压力机上的各种标牌应清晰、耐久。铭牌应固定在明显位置,标牌的固定位置应正确、平整、 牢固、不歪斜。 3.12.9压力机零件的未加工表面均应涂漆。涂漆表面应平整、光滑、均匀一致。
A
ICS 25.120.10 J62 备案号:47446—20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 8348.2—2014 代替JB/T8348.2—1996
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第2部分:技术条件
Underdrive double action drawing press-Part 2: Technical requirements
2014-11-01实施
2014-07-0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 国
机械行业标准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第2部分:技术条件
JB/T 8348.2—2014
*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
*
210mm×297mm·0.75印张·23千字
201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15.00元
*
书号:15111·12489 网址:http://www.cmpbook.com 编辑部电话: (010)88379778 直销中心电话: (010)88379693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JB/T8348.2—2014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技术要求... 3.1一般要求
3.2 型式及基本参数, 3.3 配套件及配套性, 3.4安全 3.5噪声 3.6 标牌. 3.7 铸件、锻件、焊接件、 3.8 加工 3.9装配. 3.10 电气系统 3.11 液压系统、气动系统、润滑系统 3.12 外观 4试验方法, 4.1 基本参数检验 4.2 基本性能检验.. 4.3 空运转试验 4.4 负荷试验..
4.5 超负荷试验 4.6 噪声检验 4.7 装配质量检验 4.8 精度检验. 4.9 包装检验 5检验规则... 5.1 检验分类. 5.2出厂检验... 5.3型式检验. 6包装、运输与贮存 6.1包装.. 6.2运输... 6.3 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压力机负荷试验拉伸力的计算公式
6
JB/T8348.2—2014
前言
JB/T8348《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精度;第2部分:技术条件。
本部分为JB/T834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JB/T8348.2--1996《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 L技术条件》,与JB/T8348.2—1996相比主
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和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了安全要求;修改了铸件、锻件、焊件要求;增加了检验规则。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0)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山东冠泓数控
装备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立强、郑育林、陈启升、张建军。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3880—1985; JB/T 8348.21996。
II
JB/T8348.2—2014
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第2部分:技术条件
1范围
JB/T8348的本部分规定了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一般用途的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以下简称压力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0(所有部分)压力容器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3766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 5226.1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6576 机床润滑系统 GB/T 7932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7935 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 GB/T13306 标牌 GB 17120 锻压机械 安全技术条件 GB/T23281 锻压机械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 GB 27607 机械压力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8761 锻压机械型 型号编制方法 JB/T 1829 锻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JB/T 3240 锻压机械操作指示形象化符号 JB/T 5775 锻压机械灰铸铁件技术条件 JB/T8348.1 底传动双动拉伸压力机第1部分:精度 JB/T 8356.1 机床包装技术条件 JB/T 8609 锻压机械焊接件技术条件
3技术要求
3.1一般要求 3.1.1压力机的设计、制造应符合本部分和JB/T1829的规定,并应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进行制造。 3.1.2压力机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其刚度值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3.1.3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和验收应符合GB150的规定。
1
JB/T8348.2—2014
表 1 轴承直径 mm <120 ≥120
接触点数
导轨宽度 mm <100 ≥100
点 ≥8 ≥6
注1:连杆的上轴瓦内表面及移置导轨的接触点数,可相应减少两点。 注2:两配合件的接触面为一组不同宽度的导轨时,按宽导轨的规定点数进行检验。 注3:上述规定不适用于非轴承用的轴套及拉伸垫导轨。
3.8.5 5采用磨削或其他机械加工方法加工的滑动导轨、轴瓦、轴套等,应用涂色法检验其接触情况,接触应均匀。其接触面积累计值,在轴瓦、轴套的轴向长度上和导轨的全长上不应小于70%,在导轨宽度上不应小于50%。 3.8.6导轨与滑块的滑动面、重要运动副应采取耐磨措施,一般可卸换导轨面硬度应低于不可卸换导轨面的硬度 3.8.7 加工后同一导轨的滑动表面的硬度应均匀,其硬度差不应大于表2的规定。
表 2
硬度差 HBW 25 35
导轨长 mm ≤2000 >2000
3.9 9装配 3.9.1压力机应按装配工艺规程进行装配。装配到压力机上的零部件均应符合质量要求。不允许装入图样未规定的垫片、套等零件。 3.9.2重要的固定接合面,如横梁与左右立柱、左右立柱与底座、离合器座与底座、拉紧螺母与横梁及底座、可卸换导轨的固定结合面,应紧密贴合。在紧固后用0.05mm塞尺进行检验,只许塞尺局部插入,其可插入深度不大于20mm,且插入部分累计长度不大于可检周长的10%。 3.9.3 可分轴瓦外径与轴瓦座应紧密接触,其配合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 3.9.4 啮合齿轮装配后的轴向中心错位量不应大于表3的规定。
单位为毫米
表3
轴向中心错位量
齿轮轮缘宽度B
2.5 4 6
≤50 >50~150 >150
3.9.5 5可卸换导轨允许单件用检验平板以涂色法检验其接触情况,并在总装时用塞尺检查立柱导轨与可卸换导轨贴合时的角度偏差,要求0.03mm塞尺不塞入。但在可卸换导轨端面的局部位置,允许插入10mm。 3.9.6 凸轮与滚轮在宽度上的接触长度,在工作圆弧面上应不少于75%,在其他圆弧面上应不少于 50%。 3.9.7 压力机的飞轮应进行平衡试验和校正。飞轮静平衡的许用剩余不平衡量应按公式(1)计算。
3
JB/T8348.2—2014
G6.3×m
Uper
(1)
0
式中: Uper—飞轮许用剩余不平衡量,单位为克毫米(g·mm); G6.3——飞轮平衡品质等级,G6.3=6.3mm/s;
一飞轮质量,单位为克(g);一行程次数为最大时的飞轮工作角速度,单位为弧度每秒(rad/s)。
m
3.9.8离合器、制动器部件上的旋转零件,在装配前应进行静平衡试验和校正。在压力机总装后的空运转试验中,不允许有明显的振动。 3.9.9 飞轮部装或组装后应检验飞轮的圆跳动,其误差不应大于表4的规定。
表4
圆跳动公差
飞轮直径
径向 0.10 0.15 0.20
轴向 0.20 0.30 0.40
≤1000 >1000~2000
>2 000
3.10电气系统
应符合GB5226.1的规定。 3.11液压系统、气动系统、润滑系统 3.11.1压力机的液压系统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液压系统所用的液压元件应符合GB/T7935的规定。 3.11.2压力机的气动系统应符合GB/T7932的规定。气动系统的管路、接头、法兰、气缸等均应密封良好,连接可靠。 3.11.3压力机应有可靠的润滑装置,并保证各运转部位得到正常润滑,并应符合GB/T6576的规定。 3.11.4 液压系统、气动系统、润滑系统的油、气不应有渗漏现象。 3.12外观 3.12.1 压力机外观表面不应有图样、工艺未规定的凸起、凹陷、粗糙不平和其他损伤。 3.12.2 压力机外露的加工表面不应有碰、划伤、锈蚀等缺陷。 3.12.3 压力机零部件结合面的边缘应整齐、匀称,不应有明显的错位,门、盖边缘结合处应平整。 3.12.4 外露的焊缝应修整平直、匀称。 3.12.5发蓝处理、电镀零件表面应光洁,无锈蚀和脱落现象。 3.12.6装入沉孔的螺钉头部不应突出于零件外表面,且与沉孔之间不应有明显的偏心:固定销一般应略突出于零件外表面,螺栓尾端应突出于螺母之外,但突出部分不应过长及参差不齐。 3.12.7压力机管路的外露部分应排列整齐、美观,必要时应采用管夹固定,运行时不得与其他零部件发生摩擦或碰撞。 3.12.8压力机上的各种标牌应清晰、耐久。铭牌应固定在明显位置,标牌的固定位置应正确、平整、 牢固、不歪斜。 3.12.9压力机零件的未加工表面均应涂漆。涂漆表面应平整、光滑、均匀一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