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家标准>GB/T 35477-2017 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微粉

GB/T 35477-2017 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微粉

资料类别:国家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46.16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03-20 14:32:01



相关搜索: 金刚石 磨料 人造 微粉 35477

内容简介

GB/T 35477-2017 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微粉 ICS 25.100.70 J 4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5477—2017
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微粉
Superabrasive-Synthetic diamond micropowders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5477—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国机精工有限公司、河南省豫星华晶微钻有
限公司、河南省联合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柘城惠丰钻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亚龙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河南万克钻石工具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明耀、包华、陈学伟、张洪涛、王松娟、王来福、季李东杰、邵杰、张林州、王志强
I GB/T35477—2017
超硬磨料 十人造金刚石微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造金刚石微粉的术语和定义、产品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用途的人造金刚石微粉(以下简称金刚石微粉)。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JB/T3914超硬磨料取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针棒状颗粒 needle rod particles 微粉的长轴与短轴之比超过3:1的针状或棒状颗粒。
3.2
灰分含量 ash content 金刚石微粉经燃烧失重法灼烧后的残留物含量。
4产品标记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金刚石微粉的标记应包含: a)金刚石代号,D;
采用字母M后跟规定的D5值/D95值的方式进行标记(见表1)。
b) 微粉粒度标记示例:
D-M 50/70
微粉粒度标记金刚石代号
1 GB/T35477—2017
技术要求
5
5.1 外观
金刚石微粉应无可见结团和杂物。 5.2 粒度组成
金刚石微粉M0/0.25~M50/70的粒度组成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金刚石微粉M0/0.25~M50/70的粒度组成
粒度标记 公称尺寸范围 D5(最小值) D50(中值粒径) D95(最大值) 大颗粒(最大值)
μm 0.0 0.0 0.0 0.5 1.0 2.0 3.0 4.0 5.0 6.0 8.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μm 0~0.25 0~0.5 0~1 0.5~1 1~2 2~4 3~6 4~8 5~10 6~12 8~16 10~20 15~25 20~30 25~~35 30~40 35~55 40~60 50~70
μm 0.125±0.025 0.25±0.05 0.50±0.10 0.75±0.15 1.50±0.22 3.0±0.3 4.5±0.45 6.0±0.6 7.5±0.75 9.0±0.9 12.0±1.2 15.0±1.5 20.0±2.0 25.0±2.5 30.0±3.0 35.0±3.5 45.0±4.5 50.0±5.0 60.0±6.0
μm 0.25 0.5 1.0 1.0 2.0 4.0 6.0 8.0 10.0 12.0 16.0 20.0 25.0 30.0 35.0 40.0 55.0 60.0 70.0
μm 0.75 1.50 3.0 3.0 6.0 9.0 12.0 15.0 18.0 20.0 24.0 26.0 34.0 40.0 48.0 52.0 71.0 78.0 90.0
M0/0.25 M0/0.5 M0/1 M0.5/1 M1/2 M2/4 M3/6 M4/8 M5/10 M6/12 M8/16 M10/20 M15/25 M20/30 M25/35 M30/40 M35/55 M40/60 M50/70
表中未体现的粒度号由制造商与用户协商确定其他检测方法(如电阻传感法、离心力沉降法等)也可以用于测定粒度组成,但需建立采用其他检测方法所测结
果与采用激光衍射法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法所测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采用激光衍射法测定。D5指累积体积粒度组成曲线的5%点处对应的粒径,表示粉体细端的粒度指标:D50 指累积体积粒度组成曲线的50%点处对应的粒径,表示中值粒径;D95指累积体积粒度组成曲线的95%点处对应的粒径,表示粉体粗端的粒度指标。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法测定
2 GB/T35477—2017
5.3针棒状颗粒
针棒状颗粒不得超过3%(数量分数)
5.4灰分含量
金刚石微粉的灰分含量应不大于1%(质量分数)。
6试验方法
6.1一般规定
6.1.1检测环境:温度15℃~~30℃,相对湿度30%~~70%。 6.1.2所用试剂纯度为不低于分析纯,去离子水为不低于GB/T6682中规定的二级水。 6.2取样
按JB/T3914的规定取样。
6.3外观
采用目测法。 6.4粒度组成 6.4.1大颗粒
金刚石微粉中的大颗粒采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以颗粒投影的等面积圆直径作为
颗粒尺寸。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应具有可供选择的不同放大倍数,推荐放大倍数见表2。
制样应符合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测量的要求。将样品置于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检测,至少检测500个颗粒。
表2推荐放大倍数
粒度标记 M0/0.25~M0.5/1 M1/2-~M5/10 M6/12-M25/35 M30/40~M50/70
推荐放大倍数
推荐检测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
≥5kx ≥400X ≥100x ≥40X
光学显微镜
6.4.2D5、D50、D95 6.4.2.1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应按检测仪器厂家的要求进行。 般情况下,取适量样品置于加有适量纯净水或其他载体的容器内,搅拌均匀,然后使用超声波进
行超声分散;细于2m的分散时加分散剂。应保证样品充分分散均匀。 6.4.2.2仪器测试状态的确认
在测量前,激光粒度仪需要用仪器供应商提供的标准物质对仪器的测试状态进行确认。确认结果 GB/T35477—2017
应符合标准物质说明书上给出的要求。 6.4.2.3测量和测量结果的校正
按照激光粒度仪说明书上提供的操作步骤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应利用金刚石微粉校正砂进行校正,校正后的数值应符合表1规定。表1中未体现的粒度号用与之接近的粒度号校正砂进行校正
校正过程如下:
测量金刚石微粉校正砂的D5、D50、D95值,计算这三个测得值与校正砂使用说明书上对应的
a
D5.D50、D95标称值之间的代数值差; b) 测量样品的D5,D50,D95值,并加上a)中计算得到的代数值差,获得校正值:
将校正值与表1中数值比较。
示例:粒度号为M30/40的金刚石微粉检测校正方法见表3。
表3检测校正方法示例
特征值
D50
D5 校正砂的测试 31.0 32.0
D95
校正砂使用说明书上的标称值
34.8 35.8 0.6
39.0 41.0 2.0
校正砂测得值代数值差
1.0 样品的测试 32.5 -1.0 31.5
样品测得值需要加上的代数值差
36.1 -0.6 35.5
41.5 - 2.0 39.5
样品校正值
对照表1,本表中粒度为M30/40的金刚石微粉样品,其校正值符合表1规定。
6.5 针棒状颗粒
使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针棒状颗粒进行检测,检测方法见6.4.1。计算出数量百分比。 6.6灰分含量
用燃烧失重法测定金刚石微粉中的灰分含量。从样品中称取0.5g待测样品,放人恒重的埚内,置于马弗炉中在1000℃土20℃灼烧至恒重,称量残留物质量并计算出质量百分比即为灰分含量
7检验规则
产品出厂前应按本标准技术要求规定逐项进行检验,全部符合要求者判为合格,合格者方可出厂。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标志 8.1.1 包装物标志
包装物上应标志如下内容:
4
上一章:GB/T 35479-2017 超硬磨料制品 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 形状总览和标记 下一章:GB/T 18831-2017 机械安全 与防护装置相关的联锁装置设计和选择原则

相关文章

GB/T 35477-2017 人造金刚石微粉超硬磨料 JB/T 7990-2012 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微粉 GB/T 23536-2022 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品种 JB/T 12542-2015 超硬磨料爆轰法多晶金刚石微粉 JB/T 7989-2012 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技术条件 JB/T 3233-2018 超硬磨料钻探用人造金刚石聚晶 JB/T 3233-2018 超硬磨料 钻探用人造金刚石聚晶 JB/T 3233-2012 超硬磨料钻探用人造金刚石聚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