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5454-2017 井中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双语版)

SY/T 5454-2017 井中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双语版)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35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08:23:39



相关搜索: 规程 技术 双语 资料 5454 中地

内容简介

SY/T 5454-2017 井中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双语版) ICS 75.180.10 E 11 备案号:58676—2017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454—2017
中文/English
代替 SY/T 5454—-2010,SY/T 6686—2007
井中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orehole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2017一03一28 发布
2017-08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454—2017
:14 ....14
资料验收及上交 7.1 资料验收 7.2 资料上交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仪器班报格式
..........
...........
意意
.......14
.........
:15
...........................
11 SY/T 5454—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 5454—2010《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和SY/T 6686-2007《井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本标准以SY/T 5454—2010为主,整合了 SY/T 6686—2007的部分内容,与 SY/T 5454—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对标准的名称做了修改; -删除了处理解释有关的内容(见2010 年版的第6章、第7章);一修改了标准的范围(见第1章,2010 年版的第1章);一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10年版的第3章);一增加了观测系统设计原则(见4.4.1);
修改了采集参数设计的内容(见4.4,2010年版的4.6);增加了单斜层非零井源距VSP震点布设的内容(见4.4.2.2); -增加了WalkawayVSP震点布设的内容(见4.4.2.4); -修改了技术设计报告编写的内容(见4.9,2010年版的4.9);修改了测量工作的内容(见5.1,2010年版的5.2);修改了设备检查的内容(见5.2,2010年版的5.3); -增加了井场准备及井处理(见5.3);修改了采集记录质量评价的内容(见5.8,2010年版的5.7); -修改了仪器班报格式(见附录A)。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 本标准起草人:李彦鹏、陈沅忠、樊杨栓、刘聪伟、焦卫忠、吴俊军、张红军。 本标准代替了 SY/T 5454—2010 和 SY/T 6686—2007。 SY/T 5454—2010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 5454—-1992, SY/T 5454—1996, SY/T 5454—2003。 本标准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出版。当英文与中文两种版本有歧义时,以中文版为准。
III SY/T 5454—-2017
井中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井中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法和井间地震资料采集设计、野外施工、质量检验与评价、资料整理及验收等工序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地和海上VSP和井间地震资料采集全过程,逆VSP、随钻VSP也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 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 5314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SY/T 6156气枪震源使用技术规范 SY/T 6246可控震源使用与维护 SY/T 6276石油天然气工业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垂直地震剖面法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VSP) 在近地表激发地震波,沿井筒不同深度接收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3.2
井间地震crosswell seismic 将震源和接收检波器分别下人两口或多口井中,在井中进行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的一种地震勘探
方法。通过直达波旅行时速度层析成像或井间反射波成像,研究井间地层结构和储层变化细节,优化开发方案。 3.3
井源距offset 震源激发点与VSP观测井井口之间的水平距离。
3.4
位移井 reach well 除垂直井之外的井。
3.5
耦合 coupling 检波器通过推靠装置与井壁或地层接触的方式与状态。 SY/T 5454—2017
3.6
马笼头 cable joint 用于井下检波器与电缆连接的装置。
3.7
电火花震源 spark source 一种利用电容器将储藏的电能加到预先放置于水中的电极上,通过放电效应产生振动的电能
震源。 3.8
零井源距垂直地震剖面法zero-offsetVSP 震源激发点布置在观测井井口附近,沿井孔不同深度布置检波器接收的一种地震观测方法。
3.9
非零井源距垂直地震面法offsetVSP 震源激发点布置在井周围一定距离内,沿井孔不同深度布置检波器接收的一种地震观测方法。
3.10
直线变井源距垂直地震剖面法walkawayVSP 沿过井的测线布置一系列的激发点,逐点激发,井中一定间隔的多级检波器进行接收的一种地震
观测方法。 3.11
环形固定井源距垂直地震剖面法walkaround VSP 震源激发点在不同的方位逐次围绕观测井移动,每次保持激发点到观测井井口的井源距相对固定
不变,沿井孔不同深度布置检波器接收的一种地震观测方法。 3.12
逆垂直地震剖面法reverse VSP 在井筒不同深度激发地震波,沿近地表接收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3.13
随钻垂直地震剖面法vertical seismic profiles while drilling (VSPWD) 将钻头钻进过程产生的震动信号作为井下震源的逆VSP观测方法。
3.14
三维垂直地震剖面法3DVSP 震源激发点位于观测井周围一定范围内,并按一定的规则布设,逐点激发,井中一定间隔的多级
检波器进行接收的一种地震观测方法。 3.15
时移垂直地震剖面法time-lapse VSP 在同一观测井中不同时期进行观测的VSP,可包含时移零井源距VSP、时移非零井源距VSP、
时移Walkaway VSP、时移Walkaround VSP、时移 3D VSP 等。
4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4.1地质任务 4.1.1零井源距VSP的地质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求取时深关系及速度资料,包括纵波平均速度、层速度;有零井源距横波VSP观测时,求取
横波的平均速度、层速度以及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等参数。
2 SY/T 5454—2017
b)求取地层真振幅恢复 TAR(true amplitude recovery)因子、吸收衰减因子(Q)、地震子波及
反褶积因子。 c)标定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层位,识别多次波。 d)对未钻遇的地层层速度和深度进行预测。
4.1.2非零井源距VSP,WalkawayVSP和Walkaround VSP的地质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研究井附近地层构造情况,确定井附近断层及小幅度构造。 b)利用纵波、转换横波资料综合解释研究井附近的地层岩性变化。 c)对井附近目的层(储层)进行精细描述(横向预测)。 d)WalkawayVSP和WalkaroundVSP资料提供各向异性参数。
4.1.33D VSP的地质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4.1.2规定的内容。 b)对上覆强波阻抗界面引起的成像盲区和复杂地质结构引起的强干扰区进行地震成像。 c)为研究岩性特征和井位评价提供信息。 d)利用纵波、转换横波资料研究地层的反射系数、波阻抗参数,研究地层的吸收衰减特征。 e)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4.1.4 井间地震的地质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两井之间储层连通性分析,小断层识别。 b)提供两井间高精度速度信息。 c)为开发方案优化提供资料依据。
4.2资料收集 4.2.1人文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图、气候资料、交通状况、文物景点、地面和地下设施等 4.2.2表层地质资料包括表层岩性结构、厚度变化、速度变化,潜水面深度等。 4.2.3钻井资料主要包括完井报告、钻井地质综合柱状图、井身结构图、井轨迹图、钻井液参数、油气(组)显示井段、井底温度及压力参数、有害物质(如硫化氢)含量等。 4.2.4测井资料主要包括声波测井、横波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伽马测井、声幅测井、FMI 成像等测井曲线及数据。 4.2.5开发资料主要包括油气开采状况、射孔段分布、套管现状、附近井生产状况等。 4.2.6地震资料主要包括工区内的二维或三维地震勘探的部分采集、处理和解释资料。地震采集资料主要有原始数据和施工总结报告,工区速度和静校正数据、基准面高程;地震处理解释资料主要有地面地震反射层构造图或时间构造图、地质成果报告,目的层的深度、产状、反射波的主频范围等。 4.2.7其他资料包括相邻井的VSP 或井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资料和HSE资料等。 4.3现场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井场及其周围进行踏勘,踏勘范围包括施工所涉及的全部区域,明确落实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案的影响因素,绘制踏勘简图,并形成详细的踏勘报告。 4.4采集参数设计 4.4.1观测系统设计原则 4.4.1.1零井源距VSP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 SY/T 5454—2017
a)观测井段应全井段观测,在浅部由于固井质量不良、外界干扰等原因,造成原始资料信噪比
不能满足地质任务需求时,可以舍弃部分浅部观测井段。 b)观测井是直井时,井源距宜小于150m。 c)激发点应选择激发条件较好且有利于压制井筒波干扰的位置。 d)观测井是大斜度位移井时,激发点应与井轨迹保持在一个垂直平面,激发点沿接收点移动,
并保持激发点在接收点上方150m范围内。
4.4.1.2非零井源距VSP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地质任务需求确定观测井段,应从井底开始,浅部资料由于固井质量不良、外界干扰等
原因,造成原始资料信噪比不能满足地质任务需求时,可以舍弃部分浅部观测井段。 b)观测井是直井时,井源距宜小于目的层深度。 c)观测井是位移井时,激发点应与井轨迹保持在一个垂直平面。
4.4.1.3Walkaway VSP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激发点应在一条过井的测线上,最大井源距宜大于井深。 b)以提取井驱处理参数为目的时,观测井段应覆盖目的层段,以成像为目的时,观测井段应大
于井深的三分之一。 c)测线沿垂直或平行主构造走向布设,当测线上遇到大型障碍物时,可在原测线方位基础上整
体适当旋转,旋转角度应小于5°。 d)位移井的激发点应与井轨迹保持在一个垂直平面。
4.4.1.4 Walkaround VSP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4.4.1.2 a)和 b),4.4.1.3b)规定的内容。 b)激发点应在一个或多个相同井源距的环线上。 c)观测井段应覆盖目的层段。
4.4.1.53D VSP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4.4.1.2a)和b),4.4.1.3b)规定的内容。 b)井中检波器级数宜大于15级,激发点重复次数宜小于3次。 c)激发点密度和范围应满足目的层的VSP偏移成像要求。
4.4.1.6井间地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观测系统应考虑井的分布、施工条件及成像方法的要求。 b)两井观测井段宜在一个平面内,井间距选择应考虑井深和激发能量等因素。 c)激发点和接收点布设应满足目的层的成像要求。
4.4.2 震点布设
4.4.2.1零井源距 VSP
零井源距VSP主要包括: a)直井零井源距VSP的井源距设计按4.4.1.1b)的要求执行。 b)位移井零井源距VSP井源距设计按4.4.1.1d)的要求执行。
4.4.4.2非零井源距VSP
非零井源距VSP井源距应根据模型论证目的层成像范围和覆盖次数等参数,结合地质任务要求及地表条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对于位移井应将激发点布设在井轨迹的方向或井轨迹的反方向。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可用公式(1)来确定井源距的大小:
4
上一章:SY/T 6423.8-2017 石油天然气工业 钢管无损检测方法 第8部分:无缝和焊接(埋弧焊除外)钢管纵向和或横向缺欠的全周自动超声检测 下一章:SY/T 7375-2017 多频核磁共振测井仪 中文版和英文版

相关文章

SY/T 5454-2017 井中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7450-2019 井中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规程 Q/SY 02764-2024 井中地震数据采集仪器使用与维护技术规范 Q/SY 02764-2019 MAXIWAVE井中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Q/SY 1764-2014 MAXIWAVE井中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使用与维护 SY/T 10017-2017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7660-2022 陆上纵波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7614-2021 海底节点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