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7660-2022 陆上纵波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7660-2022 陆上纵波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9.5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26 10:31:05



相关搜索: 地震 规程 技术 资料 陆上 7660 纵波

内容简介

SY/T 7660-2022 陆上纵波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ICS 75.180.10 CCS E 11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7660—2022
陆上纵波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mpressional wave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on land
2022-11一04发布
2023-05-04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766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
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乃建、邹雪峰、邓志文、倪宇东、杨国平、于波、吕公河、邹启伟、杨剑、任立刚、王井富、唐传章、李伟波、胡永贵,蔡锡伟。
III SY/T7660—2022
陆上纵波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陆上纵波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工程设计、野外施工、质量检验与评价、资料整理及验收等工序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陆上(含水陆交互带)纵波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全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171 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 5391 石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SY/T5769 地球物理勘探定位数据P1/11交换格式 SY/T 6156 气枪震源使用技术规范 SY/T 6290 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SY/T 6349 石油物探地震队安全管理规范 SY/T6734 地震勘探遥控爆炸同步系统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SY/T 7071 陆上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SY/T7323 陆上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作业技术规范 SY/T7373 陆上地震勘探数字检波器通用技术规范 SY/T7449 模拟地震检波器通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炮道密度shot and trace density 单位平方千米内的炮检对个数。 注:用于衡量地震采集空间采样密度大小的观测系统属性指标。
3.2
覆盖次数fold 同一中心点或同一面元内的炮检对个数。
3.3
连续扫描作业方式 continuous slip sweep operation mode 在设定间隔时间后,多组可控震源分组自动启动,实施连续扫描作业的可控震源激发方式。间隔
1 SY/T 7660—2022
时间为零且空间上可控震源相隔一定距离的施工方法为距离分隔同步扫描作业方式: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相关后记录长度的施工方法为滑动扫描作业方式。设置的相邻扫描时间间隔称为滑动时间。 3.4
独立激发independent shooting 不依赖地震仪器控制单元,爆炸机或可控震源按预定流程记录激发位置及时间的自主放炮的激发
方式。 3.5
节点地震采集nodeacquisition 采用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仪器)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施工方式。
4地震勘探部署 4.1部署原则
地震部署原则: a)根据地震资料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采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二维测线或三维区
块的地震勘探部署: b)根据地质任务要求,以区域地质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部署、分步实施 c)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以二维地震部署为主,精细勘探以三维地震部署为主,油气藏评价与
开发以高精度三维地震部署为主 d)宜考虑探区的安全环保和季节气候等因素,减少施工风险。
4.2部署要求
地震勘探部署要求: a)明确基本地质情况、资源潜力、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b)明确勘探目标、地质任务、勘探精度要求等; c)明确满覆盖工作量、端点(拐点)坐标、施工工期等; d)工区满覆盖范围应满足主要目的层地震偏移成像归位的需求: e)三维地震工区边界宜规则,拐点数量宜少; f)应开展地震勘探部署的技术经济论证分析。
4.3地震测线(测网)设计 4.3.1二维地震测线设计 4.3.1.1二维地震测线设计要求
二维地震测线设计要求: a)根据地质任务要求,按区域地质单元进行整体规划,一般先设计骨干测网,然后逐步加密。 b)主测线应垂直(主要勘探目标的)构造走向或者垂直目标地质体走向。为了特殊目的,也可
少量布置其他方向测线。 c)测线按直测线设计,无法实施直测线时,可采取折线、弯线设计;在黄土塬、山区等低信噪
比地区可采用宽线设计。 d)已有钻探井的工区,测线宜经过重点探井。 e)相邻工区不同年度、不同野外采集方法的两条测线连接时,应满覆盖相接。
2 SY/T7660—2022
4.3.1.2测线命名
测线的命名应由测线所在地区、施工年份、测线编号三部分组成。测线编号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在规则测网情况下,测线编号以千米为单位。
示例: “QY2021-356.5”,“QY”为施工地区名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组合,由2~4个字母组成,“2021”为施工年份,
由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356.5”为测线编号,由2~7个字符组成。 4.3.1.3测线桩号编排
测线桩号以米为单位按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的规则编排。实际施工中可采用自然点号编排,但应给出自然点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宜与工区以往测线命名及编排方法一致。 4.3.2三维地震测网设计 4.3.2.1三维地震测网设计要求
三维地震测网设计要求: a)三维地震接收线方向宜垂直构造走向或垂直主要目标地质体走向,当采用全方位三维地震观
测时依据地表情况和工区形状调整测网方向; b)两块三维地震工区相接,采集方法相同或相近时物理点相接,采集方法差别较大时应满覆盖
相接$ c)三维地震测网满覆盖边界的拐点不宜太多。
4.3.2.2接收点、接收线和激发点、激发线的编排
接收线、激发线、接收点、激发点以及CMP点线按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的规则统一编排。 线号、点号、线束号的编排要求:
a)接收线、激发线线号最小范围应为4位数,最大范围不超过10位数,由阿拉伯数字组成,即
"xxxxIxxxxxxxxxx* b)接收点号、激发点号编排可为整数(最小范围应为4位数,最大范围不超过7位数,由阿拉
伯数字组成,即“××××一×××××××"),或是整数小数(小数部分最小范围应为1 位数,最大范围不超过2位数,即“××××.×一×××××××.××”);
C)三维地震线束号由施工地区,施工年度、施工工区代号和线束编号四部分组成。 示例:线束号“QY2021SW0001”。“QY”为工区名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2021”为施工年度,由4个阿拉伯数字
组成,“SW”为施工工区代号,由2位大写字母表示,以区分同一年度施工的其他三维地震项目,该施工工区同一年度无其他三维地震项目时,该代号默认为SW,“0001为线束号,由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
5采集技术设计 5.1资料收集 5.1.1自然地理、气象、测绘及人文地理资料
采集技术设计前收集的自然地理、气象、测绘及人文地理资料主要包括: a)自然地理资料:地形、河流、湖泊、海洋潮汐、动植物、地表覆盖物等; b)气象资料:温度、风季、雨季及洪水期、冰冻期等气候特点;
3 SY/T7660—2022
c)测绘资料:GN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 System)控制点成果、数字地图、地表高程
数据、卫星遥感数据、航空照片等: d)人文地理资料:行政区划、城市规划图、城镇水源区、各类保护区、居民点分布、公路(道
路的宽度、路基)、铁路、工业地面及地下设施、建筑物类型、结构及其抗震性、油水气管线及分布图、水利设施、通信电缆、工业电网(空中电线及地下电缆)、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发电设施、农作物、水产养殖、文物古迹、民族风俗等;
e)人文环境噪声:乡镇、厂矿、大型机械施工、各类电磁信号干扰等。 注:GNSS控制点成果指在测量施工中采用GNSS动态差分法获得的控制点测量成果。
5.1.2地质资料
采集技术设计前收集的地质资料包括: a)区域地质资料:大地构造区划、地层、岩性、构造特征、石油地质和主要钻探井资料: b)探区以往的勘探成果和综合研究报告等: c)主要勘探目的层地质特征:岩性、厚度、埋深、产状、孔隙度等。
5.1.3地球物理资料
采集技术设计前收集的地球物理资料包括: a)表层资料:表层岩性、结构、速度、厚度、潜水面及其他水文资料,以及小折射、微测井
钻井表层声波测井数据、近地表结构地质填图资料、地质图、地质露头面等; b)干扰波调查资料:干扰波类型、速度、率、波长、分布的范围及能量变化情况等: c)非地震资料:重、磁、电等勘探资料 d)以往地震资料:地震测线位置图,试验资料,典型的水平叠加和偏移剖面,地震采集、处理、
解释成果报告,VSP测井资料等; e)地球物理参数:勘探目的层的深度、双程旅行时、最大倾角,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
度、主要反射目的层主频、最高频率,地层厚度、地质体单元的最小宽度。
5.1.4其他有关资料
采集技术设计前收集的其他有关资料包括: a)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及要求,工区所在地的勘探补偿政策,与施工有关的安全、环保、健康
规定及相关要求; b)生态保护区、生态红线等区域范围; c)工区的检波点禁止布设区域、民爆物品禁止使用区域和可控震源禁止进入区域。
5.2工区调查
根据地震工区地质任务及地震采集、处理、解释的需求,设计前通过实地踏勘、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工区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障碍物分布、表层结构、地下地震地质条件等,分析地震工区的可实施性,编写工区调查报告。地面复杂工区应依据航空照片或卫星照片,详细描述所有测线(束)的基本情况。有条件时可建立每条测线(束)工区地理信息库。 5.3地震采集参数设计 5.3.1地震采集参数设计原则
采集参数的设计应在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的需求开展理论及实际资料的论
4
上一章:SY/T 6899-2022 天然气 水露点的测定 电容法 下一章:SY/T 7318.2-2022 油气输送管特殊性能试验方法第2部分:单边缺口拉伸试验

相关文章

SY/T 7615-2021 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SY/T 6643-2021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6643-2013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GB/T 33583-2017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6732-2020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SY/T 6749-2022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6732-2014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