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180.10 E 11 备案号:48225—2015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732—2014 代替SY/T6732—2008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and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2014一10一15发布
2015一03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6732—2014
目 次
前言
I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准备工作 5非转换波处理技术要求 6转换波处理技术要求 7 试验
1
2
质量控制处理成果
门
10 成果检查与验收 11 成果存档要求
SY/T673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代替SY/T6732—2008《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规程》,与SY/T6732- 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的相关内容(见3.3,3.4,3.11);修改了准备工作相关内容(见第4章,2008年版的第4章);增加了非转换波处理技术要求相关内容(见第5章):修改了多分量数据预处理的相关内容(见6.1,2008年版的5.1);修改了水平分量坐标旋转的相关内容(见6.2,2008年版的5.2);修改了转换波静校正的相关内容(见6.3,2008年版的5.3);修改了多分量数据叠前噪声衰减的相关内容(见6.4,2008年版的5.4);修改了共转换点道集抽取的相关内容(见6.5,2008年版的5.5);修改了转换波速度分析的相关内容(见6.6,2008年版的5.6);修改了共转换点道集动校正与叠加的相关内容(见6.7,2008年版的5.7);修改了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相关内容(见6.9,2008年版的5.10)增加了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处理的内容(见6.10);增加了叠前道集资料处理的内容(见6.11);增加了转换波叠后处理的内容(见6.12);增加了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见第8章);修改了成果检查与验收的相关内容(见第10章。2008年版的第8章);修改了成果存档要求的相关内容(见第11章,2008年版的第11章)。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军。
Ⅱ
SY/T67322014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纵波震源或横波震源激发、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多波多分量二维和三维地震资
料处理、质量控制、成果验收和存档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多波多分量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质量控制,成果验收和存档。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332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SY/T5453地震数据交换记录格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分量检波器three componentgeophone 通常指一个垂直分量和两个互相垂直的水平分量接收纵波和横波的检波器。
3. 2
三分量数据 three component data 通常Z分量数据对应垂直分量,X分量数据沿测线方向(三维的Inline方向),Y分量数据沿测
线的垂直方向(三维的Crossline方向)。 3. 3
PS转换波 PS converted wave 由人射纵波(P波)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产生横波(S波)。
3.4
SP转换波 SP converted wave 由人射横波(S波)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产生纵波(P波)。
3.5
径向分量 radial component 沿炮点、检波点连线方向接收到的横波分量(简称R分量)。
3. 6
切向分量 transverse component 垂直于径向分量的横波分量(简称T分量)。
3.7
共转换点 common converted point (CCP)
SY/T 6732—2014
波型转换(P波人射S波反射或S波人射P波反射)发生的反射点即为共转换点,其射线入射路
径与反射路径是非对称的。
转换点随深度而变,当P波人射S波反射时,反射层愈浅转换点愈靠近接收点;当S波人射P 波反射时,反射层愈浅转换点愈靠近炮点,反射层愈深转换点愈靠近共渐近点的连线,称为渐近转换线。 3.8
水平分量坐标旋转horizontal componentrotation 将X,Y水平分量数据进行坐标旋转,得到沿炮点检波点连线方向的R分量和垂直于炮点检波
点连线方向的T分量。 3. 9
纵横波垂向速度比velocityratio of vertical Pwaveand Swave 均匀介质条件下,已知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时,纵横波垂向速度比。由公式(1)计算:
Ya=p/U= ts/tp
(1)
式中: Yo Up U tpo 纵波双程垂直传播时间,单位为毫秒(ms); tso 横波双程垂直传播时间,单位为毫秒(ms)
纵横波垂向速度比;纵波的垂向速度,单位为米/秒(m/s);横波的垂向速度,单位为米/秒(m/s);
3.10
有效纵横波速度比velocityratioof effectivePwaveandSwave 层状介质条件下,已知P波速度和PS波速度和Ve2,有效纵横波速度比er由公式(2)计算:
Ui2
Ye = (1 ) - U2
(2)
式中: Yef 有效纵横波速度比; Up2 纵波的均方根速度,单位为米/秒(m/s); Ue2 转换横波的均方根速度,单位为米/秒(m/s)
3.11
各向异性参数 anisotropy parameters VTI介质是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异性介质的简称,转换波VT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Xf由
公式(3)计算:
(3)
Xeff = nerr Yo Yef - Seff
式中: Xerr 转换波VI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 eff 纵波VT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 Seff 横波VTI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
4准备工作
4.1基础工作
有关“基础资料”、“基础资料检查”和“资料处理准备工作”按SY/T5332的规定执行。
2
SY/T 6732—2014
4.2多分量数据的道头检查
应检查震源类型(纵波或横波)和接收器分量类型(Z。X或Y分量)的信息在数据道头中的记录。 4.3其他资料的收集
处理人员还应收集工区中的多波微测井近地表调查数据、全波列测井数据及纵、横波VSP测井数据。
5非转换波处理技术要求
5.1纵波数据处理
纵波分量数据处理技术要求按照SY/T5332的规定执行 5.2横波数据处理
横波分量数据的处理与常规的纵波处理类似,处理技术要求参照SY/T5332的规定执行。 5.3转换波数据处理准备
转换波数据处理时应首先将非转换波数据处理好,在此基础上再展开转换波数据的处理。
6转换波处理技术要求
6.1 多分量数据预处理 6.1.1将同分量数据重新选排在一起,并置相应的道头参数。 6.1.2重排后三个分量(Z,X和Y)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 6.1.3应进行检波点接收方位角的检查。 6.2水平分量坐标旋转 6.2.1根据野外采集系统,确定坐标系统指向,即坐标系统遵守右手或左手系统准则 6.2.2通过水平分量坐标旋转得到R分量和T分量。二维数据的水平分量坐标旋转可通过对负炮检距数据道反极性实现 6.3转换波静校正 6.3.1PS转换波的炮点静校正采用纵波的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采用横波的校正量;SP转换波的炮点静校正采用横波的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采用纵波的校正量 6.3.2应用野外静校正量时,检查和核对激发点、接收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等数据。绘制静校正量平面图,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异常静校正值,编辑不合理的异常值。 6.3.3资料处理时,应在野外提供的近地表模型基础上,结合多波微测井等数据,在转换波初至清晰的条件下,采用与初至有关的方法计算静校正量;或利用纵波、转换波数据的共检波点道集叠加基于纵波构造控制的互相关方法计算静校正量,并与野外静校正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选用静校正量。 6.3.4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相对较浅的反射波组层段上。
Y
SY/T 6732—2014
6.3.5二维区块测线处理应做交点静校正量闭合检查。 6.4多分量数据叠前噪声衰减 6.4.1剔除不正常的炮、道和异常振幅值。 6.4.2压制强面波、浅层折射和其他噪声。 6.5共转换点道集抽取 6.5.1抽取共转换点道集,可根据数据情况和精度要求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 6.5.2应利用伽马值确定共转换点位置,抽取共转换点道集。伽马值改变时应重新抽取共转换点道集。 6.6转换波速度分析 6.6.1二维数据速度分析间隔不大于500m,三维数据速度分析不大于500m×500m,并根据地质构造情况合理增加速度分析点的密度。 6.6.2在确定纵波速度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动校正方法进行纵横波速度比或转换波速度扫描分析。 6.6.3当速度比谱或速度谱质量差,难以确定准确速度比或速度时:应做常速度扫描。 6.6.4显示等速度比或速度剖面图、速度比或速度分析点上动校正后的CCP道集和叠加剖面,进一步检查和修改速度比或速度。 6.6.5当存在明显各向异性特征时,应进行转换波叠加速度、纵横波垂向速度比有效纵横波速度比分析,并提取客向异性参数校平天炮检距同相轴。 6.7共转换点道集动校正与叠加 6.7.1根据转换波数据的目的层段反射波最大反射角、地层各向异性等特征,选用动校正方法 6.7.2在地层倾角较大时,应进行转换波倾角时差校正。 6.7.3转换波倾角时差校正应用的偏移孔径定义应考虑最大反射倾角和最大炮检距。 6.7.4切除CCP道集上因动校正产生的拉伸畸变部分。 6.8转换波叠后时间偏移 6.8.1做好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 6.8.2当地层倾角较大导致空间采样不足,出现空间假频时,应在偏移前做地震道数据内插。 6.9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 6.9.1偏移目标线的选取原则以能控制全区速度变化、控制地层构造、过井线为准。 6.9.2在确定纵波速度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转换波叠前偏移速度分析方法求取自标线的转换波偏移速度和纵横波垂向速度比。 6.9.3分析目标线上有代表性的转换波共成像点道集、速度谱,检查速度和纵横波垂向速度比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速度模型修改。并建立最终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和纵横波垂向速度比场 6.9.4应根据资料构造特征选择偏移方法和偏移参数,偏移孔径和偏移倾角参数的选择应能够保证工区内最陡倾角地层的归位,选择去假频参数应避免出现反射同相轴相干过度的现象。 6.9.5检查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共成像点道集及切除。 6.10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校正
进行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应采用层剥离方法进行逐层分析,确定各向异性层段,由浅至深逐层分析
4
SY/T67322014
其各层的各向异性主方位和快慢波差异分布特征,并开展方位各向异性校正。 6.11叠前道集资料处理 6.11.1应用相对保持振幅去噪技术,压制道集上的各种噪声(含多次反射干扰波等)。 6.11.2应校平共成像点道集上的有效反射同相轴,并尽可能多地保留大炮检距的反射信息。 6.12 转换波叠后处理
6.12.1对叠加和偏移后的数据,根据地质目标的要求进行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处理。 6.12.2选择滤波增益方式和参数,保留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宽,对数据进行滤波增益处理。
7试验
7.1试验内容
在工区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纵波、转换波R分量(视情况可增选T分量)地震数据进行试处理。试处理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原始资料分析。 静校正。 一叠前去噪。 一振幅补偿。 反褶积。 速度分析。 共转换点道集抽取。 切除。 共转换点道集叠加。
偏移速度场。 一偏移方法。
滤波和增益
7.2处理流程的确定
对比分析试验资料。依据第5章的规定,选择处理方法和参数。确定处理流程。
8质量控制
8.1质量控制管理 8.1.1处理员和项目长的质量检查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每完成一步作业,都应认真检查作业运行文件、质量控制图件和中间成果。 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处理参数进行分析和质量控制,并择优选用,确保生产中使用的处理方法正确、参数合理,作业运行正常,达到第5章和第6章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8.1.2质量控制部门的质量检查
项目运行过程中,应由质量控制部门对质量控制点的内容进行检查,达到第6章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