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6643-2013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6643-2013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4 08:46:31



相关搜索: 地震 规程 技术 资料 陆上 分量 波多 波多 6643

内容简介

SY/T 6643-2013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ICS 75.180.10 E11 备案号:43225—2014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66432013 代替SY/T6643--2006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ultiwave and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on land
201404-01实施
2013-11-28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6643-2013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4. 1 任务确定 4. 2 测线(束)命名及编排 4.3 资料收集 4. 工区调查 4.5 采集参数设计 4.6 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 4. 7 试验方案 4.8 技术设计编写 5地震资料采集施工要求 5. 1 基本要求 5. 2 试验工作要求 5.3 表层调查及野外静校正要求 5.4激发T作要求 5.5接收T作要求 6 原始资料质量检验与评价 6.1 质量检验的规定 6.2地震资料现场处理 6.3原始记录质量评价 7资料交付及采集工作验收. 附录A(资料性附录)P-SV转换波最大偏移距计算公式附录B(资料性附录)小折射。三分量微测井仪器班报格式·

1
10 11
11
12
13 SY/T 6643-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川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663--2H6《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与SY/T663--2006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部分术语的定义(见3.1~3.4,3.62川6年版的3.1,3.2.3.,3.53.8):一删除SH横波。SV横波的定义(见2016年版3.3,3.):增加了磁偏角的定义(见3.7):
-
修改了任务及可行性论证(见.1,20416年版的第4章)修改了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前资料收集内容的表述(见4.3,2H16年版的5.1);修改了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前T区调查的要求(见4.4,2H16年版的5.2):增加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的原则(见.5.1)修改了最大炮检距论证公式(见附录A,2016年版的5.3.2.3.5):增加了偏移孔径计算公式(见.5.3.2):
---修改了地震采集施工要求的表述(见第5章.2H6年版的第6章):
增加了三分量检波器方向校准仪的检测、检波器摆放倾斜度和磁偏角影响校正的要求(见 5. 5. 1 ) : 修改了原始资料质量检验与评价的表述(见6.1.6.3.2006年版的7.1~7.6.7.8):修改了现场处理流程(见6.2.3。2006年版的7.7.3):
删除了一 盘磁带只能记录一条二维线资料的要求(见20016年版6.8.10);删除了地震剖面记录卡的要求(见2006年版7.9):增加了转换波资料整理与交付的要求(见7.2);删除了地震仪器班报格式(见2016年版附录B)。
本标准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中国石油集团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物探处。
本标推主要起草人:邓志文。白旭明。王瑞贞、邹禹峰、唐传章,刘旺。叶秋焱、袁胜辉、 孙毅。
1 SY/T 6643--2013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多波多分量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设计编写,野外施工,质量检验与评价、资料交付及验收等工序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使用纵波震源或横波震源激发、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全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5314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SY/T6290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纵波P-wave.primary wave compressional wave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3. 2
横波S-wave.shear wave,transverse wave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插方尚垂直的波。 注:偏振方向垂直于射线平面的横波叫SH横波(SH一wave·thehorizontal componentofs-wave。调振方向
位于射线平面内的横波叫SV横波(SV--wavetheverticalcomponentofs-wave)。
3. 3
P-Sv转换波P-Sv converted wave 由下行绒波(P波)及其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产生的偏振方向在射线平面内的横波组合。
3.
P-SH转换波P-SH converted wave 由下行纵波(P波)及其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产生的偏振方向垂直于射线平面的横波组合。
3. 5
三分量检波器接收 thrce-component geophones receiving 用三分量检波器(通常为一个垂直分量和两个相互垂直的水平分量)接收纵波(P波)、横波
(SV波,SH波)。
1 SY/T6643—2013
3. 6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multi-wavemulti-component seismic exploratior 由织波或横波震源激发,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地装勘探方法
3. 7
磁偏角magneticdeclination 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偏角的大小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异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1任务确定
根据地质目标。通过分析纵波地震勘探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应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应满足的条件,解决地质目标的能力、预期的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论证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根据地质任务明确地震勘探部署、技术要求。地理位置,勘探面积,下作量,施工期限,资料采集要求,资料处理要求、资料解释综合研究目的。 4.2测线(束)命名及编排 .2.1二维地震测线的命名与编排
二维地震测线的命名应由测线所在T区、一分量标识“3",施T年份和测线编号四部分组成。 如"QY3C2015-356.5”,其中“QY*为某T区名汉语拼音的首写字母组合.由2个至个大写字母组成:“245”为施T"年份。由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356.5为测线编号。由2个至7个字符组成:测线编号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在规则测网情况下,测线编号以干米为单位。 4.2.2三维地震接收和激发点,线的命名与编排
接收点,线和激发点。线以及CMP(或CCP)点线按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的原测编排。线号、点号的编排按SY/T62I的规定执行。线束编号用“3C/3D-SW×××”表示,其中“3C"为三分量地震期探.“3D”为三维地震勘探,SW×××*为线束编号。如33D-SW123表示=分量三维地震勘探的第123线束。 .3资料收集
地震采集设计前除按SY/T531中资料收集规定的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外,还应收集以下资料: a)地质资料:主要目的层及油气藏特征参数,钻井资料。油气井网分布情况,以往多波多分量
地震勘探,开发成果和综合报告等。 b) 横波表层资料:横波微测井,近地表结构及其横波参数等。 c) 多波地球物理资料:以往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资料以及目的层的转换波和横波层速度、主频
及最高频率等参数。 d)测井资料:横波测井在内的矿场地球物理测井和VSP测并资料等。
.工区调查
设计前对T区进行全面踏勘,实地调查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了解T区情况:对不同近地表岩性、 纵波和横波速度。厚度等参数进行调查。绘制踏勘草图.并编写工区调查报告。地面复杂下区,应参照航空照片或卫星影像,详细描述所有测线(束)的调查情况。有条件时可建立每条测线(束)工区 2 SY/T6643—2013
地理信息库。用钻井和矿场地球物理资料对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变化规律及其接收条件进行分区预测与评估:对微发方式分区。 4.5采集参数设计 4.5.1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的原则
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采集参数论证应考虑纵波,横波(特别是转换波)的特点,在分别分析论证纵波。转换波或
横波参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明确重点,确定纵波和转换波或横波共同采集时的采集参数。
b> 观测系统论证时.应对纵,横波共反射点面元(CMP)和转换波共转换点面元(CCP)属
性进行分析:确保面元的炮检距,费盖次数等居性均句分布。 采集参数的确定成在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以模型正演,理论计算等方法论证结果为依据。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
4.5.2地质模型建立及分析 4.5.2.1 地质模型建立
根据地装,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建立工区典型的地质模型,其参数应包括: a 地层深度、厚度、最大倾角、纵波和横波速度、密度。 b 储层厚度及其纵波和横波速度 ) 油气藏含油气水饱和度,孔隙度等。
4.5.2.2模型正演分析
依据地质模型参数,应用Zopritz方程等正演手段分析目的层纵波。转换波或横波的反射系数随人射角变化关系,模拟共炮点道集记录和自激自收剖面等。确定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参数。 4.5.3观测系统 4.5.3.1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
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主要参数包括道间距,覆盖次数,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延长附加段长度。
)道间距应小于反射波中最小规波长的半,即公式(1)。
4SA
(1)
2
式中: A2.-道间距.单位为米(m》
反射波最小规波长:单位为米(m)。
A
反射波的规被长,可用公式(2)计算:
X* = 'myh 4h.rsing
(2)
Jm. (r ± 2h.rsing)
3 SY/T6643—2013
式中: r一炮检距,单位为米(m):目的层地层倾角单位为度(") m-覆盖于反射层之上的地层的均方根速度(分别对应纵波、横波和P-SV转换波的速
度),单位为米每秒(m/s):
h-.--反射界面的铅直埋深。单位为米(m); f ax" 反射波最高频率(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波和P-SV转换波的频率),单位为赫兹
(Hz) : “”表示上倾激发,下倾接收:*-"表示下倾激发,上倾接收。
土计算纵波、横波和P一SV转换波的道间距时,公式中的均方根速度和反射波最高频率应为同一类型波的参数。
b) 覆盖次数应根据地质任务、以往纵波地震资料品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特点和经济效
益等因素综合确定。 c) 最小炮检距的选择应考虑最浅目的层的埋深和有效覆盖次数。
最大炮检距(X)的选择应满足最深目的层深度的要求:有效压制多次波;保证有足够的叠加速度精度;使动校正拉伸产生的畸变较小:还应考虑在接收排列内使反射系数相对稳定,满足AVO分析的要求:主要目的层反射应尽量避开直达波,初至折射波的干涉:应小于最深目的层临界折射炮检距。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1)宜满足动校正拉伸畸变小于12%和速度分析精度误差小于6%的要求。纵波和横波的计
算公式参见SY/T5314中的规定,P-SV转换波的计算公式参见附录A。 2) 依据地质模型参数,应用Zoeppritz方程等,分析目的层纵波,横波和P-SV转换波的
反射系数随人射角变化的关系。选择合理的最大炮检距使反射系数相对稳定。 3) 根据最大炮检距的试验资料,包括炮集记录、共深度点记录及不同偏移距叠加剖面等
资料。综合选取最大炮检距。
e) 设计测线长度系指满覆盖的剖面长度。为了满足偏移需要,施工测线需要附加段。P-SV
转换波的附加段长度可以依据模型正演结果来确定,纵波和SH横波的附加段长度可以按以下两种方式之一处理: 1) 覆盖次数渐减带长度不小于最深目的层埋深的1/5。 2) 以公式方法计算其长度
当附加段长度加在发炮端时[见公式(3):
L,=(N-1)d Xmx- 2(N-1) N.Ar
(3)
当附加段长度加在测线两端时[见公式():
Im - (N_1)d - Xm N,A.
(4)
2(N- 1)
2
式中: L。一单边放炮附加段长度,单位为米(m):
中间放炮附加段长度。单位为米(m);
Xmx一最大炮检距,单位为米(m); , " 接收总道数,单位为道: V—覆盖次数单位为次: SY/T6643—2013
2—道间距.单位为米(m): d一炮点距.单位为米(m)。
4.5.3.2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原则上采用规则观测系统,其主要参数为面元边长,覆盖次数。最大的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偏移孔径、纵横此等。
a)面元边长(h):应满足横向分辨率及最高无混叠频率的要求:正常情况下。道间距是接收线
方向面元边长的2倍: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中,面元大小以满足纵波地震资料采集要求为准则,原则上采用正方形面元;面元边长的计算可用下面公式求取: 1 满足横向分辨率的要求,每个主频的波长至少保证2个采样点、才能得到良好横向分辨
率,面元边长计算公式见公式(5)。
(5)
bsVin
2fdomm
式中: n—面元边长,单位为米(m): fa 目的层的主顺(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波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
目的层上一层的层速度(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波的层速度),单位为米每秒 (m/s).
U
满足最高无混叠频率的要求。面元边长计算公式见公式(6)。
2
b≤4f-sine
(6)
En
式中: ma 最高无混叠频率(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波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
一日的层上一层的层速度(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波的层速度),单位为米每秒 (m/s):
Wur
一-目的层地层倾角,单位为度(")。
b)覆盖次数:应根据研究的主要地质目标、地质任务要求、以往纵波地震资料品质和多波多
分量地震勘探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特别应保证横向有足够的覆盖次数。并保证地下面元覆盖次数分布相对均勾。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X%):应使最浅目的层的覆盖次数达到能完成地质任务的要求。纵波和SH横波的Xmin的计算见公式(7)。
(7)
Xmin= /RLI SLP2
式中: Xmin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单位为米(m》: RLI- 接收线距,单位为米(m); SLI- 激发线距(Inline方向),单位为米(m)。 P-SV转换波X可以根据地质模型及观测系统参数正演模拟初步确定。
d 最大炮检距(X):应满足4.5.3.1中d)的要求。
偏移孔径:主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因素: 1)某个角度(一般为30")范内的绕射能量归位所需要的距离[计算见公式(8》。应大
于第一菲涅耳带半径[计算见公式(9)。
5
上一章:SY/T 6585-2013 连续抽油杆 下一章:SY/T 6647-2013 气田开发新区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估技术要求

相关文章

SY/T 6643-2021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6732-2020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SY/T 6749-2022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6732-2014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SY/T 7660-2022 陆上纵波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GB/T 33583-2017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7615-2021 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