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180.10 E 11 备案号:33503—2011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314—2011
代替 SY/T 5314--2004, SY/T 6386—1999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on land
2011-07-28 发布
2011-11-01 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314--2011
且 次
前言
...Ⅲ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2
4.1 任务确定 4.2 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4.3资料收集…· 4.4 工区调查 4.5采集参数设计 4.6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 4.7 试验方案…· 4.8 技术设计编写
10 11 12
5地震资料采集施工要求
:13
5.1 健康、安全、环保要求 5.2施工前验收工作要求 5.3测量工作要求 5.4 试验工作要求…· 5.5激发工作要求· 5.6 接收工作要求 5.7 表层结构调查及野外静校正要求
..13 ..13 ·13
电意电电电光
中专中心e心
电.
-
14 :15 17 .:18
6原始资料质量检验与评价
19
6.1 质量检验的基本规定 6.2 仪器系统质量控制 6.3可控震源质量控制 6.4 测量基础资料检查与评价 6.5 表层调查质量检查 6.6 记录质量现场控制 6.7 室内质量检查内容 6.8 采集原始资料现场处理质量监控 6.9 原始记录质量评价 6.10 空炮率限定 6.11 补炮记录资料整理与交付
19 ·19 ·20 ·20 ...20 ....21
电业电电
·22 ...23 ...24 .·26 :26
7
26
1
SY/T 5314--2011
7.1 测量资料整理 7.2 试验资料整理 7.3 仪器、震源系统和测量设备检测资料整理 7.4 生产资料整理· 7.5 表层调查资料整理 7.6 地震采集工作总结报告 7.7 资料交付内容及要求
26 26 :28 28 ·29
...29 ·30 :31 ..31 .32 ..34 .:35 .·39 .40
8地震队采集工作验收
8.1统计项目验收 8.2采集工作验收附录A(资料性附录)数字磁带盘标识和磁带箱标识附录B(规范性附录)仪器班报格式附录C(资料性附录)辅助数据存储介质、小折射记录、微测井记录标识附录D(资料性附录)可控震源、气枪检测存储介质、现场处理面外套标识附录E(资料性附录)微测井和小折射仪器班报
41
I1
SY/T 531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代替SY/T5314—2004《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和$Y/T6386—1999《陆上高分辨率地
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本标准以SY/T5314—2004为主,整合了SY/T6386—1999的内容,与 SY/T 5314—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城区和障碍区的术语定义(见3.6和3.7); -增加了对黄土塬、山地等低信噪比地区及高密度、宽方位勘探的二、三维测线设计原则(见 4.2) : -增加了第4章中“其他有关资料”的条款(见4.3.4);增加了采集参数设计中道距、面元尺寸、最大炮检距、三维覆盖次数等参数的理论计算公式(见4.5);增加了弯线和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见4.5);修改了激发、接收、仪器因素的相关条款(见4.5,2004年版的4.5);增加了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等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容(见4.5和5.5), -增加了重锤激发的表层调查方法(见4.6);规范了技术设计图件的比例尺(见4.8); -删除了三维恢复性炮点的说法及物理点编号的要求(见2004年版的5.3);补充了检波器的埋置要求(见5.6);修改了检波器月检测试方式(见5.6,2004年版的5.6);一增加了对监视记录的监控软件自动监控、电子图像评价方式(见6.6);补充了现场处理质量控制要求(见6.8);修改了对钟 TB与验证TB的时差要求(见6.9,2004年版的6.8);修改了生产资料整理中对监视记录进行整理的要求(见7.4,2004年版的7.4);存储方式由软盘改为存储介质(根据雇主需要可以是光盘、闪存、硬盘等)(见7.7)删除了2004 年版的附录C地震队资料采集质量检查内容及评分办法、附录 D 生产、试验记录和分析资料、图件封面标识格式和附录G地震剖面档案卡标识格式;增加了附录E微测井和小折射仪器班报。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中国
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中油股份吐哈油田勘探事业部、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中国石化江汉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仕凡、赵恒、邹雪锋、王建民、李志茱、杨、刘保林、李建民、胡立新、刘兵。
本标准代替了 SY/T5314--2004和SY/T6386—1999。 SY/T5314—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 5314---1991,SY/T 5314—1995, SY/T 5314—2002 ; -SY/T 5330—--1995, SY/T 5330—2003 $
ⅡI
SY/T 5314-2011
-SY/T 5455—1992, SY/T 5455--1997 ; -SY/T 6051-1994, SY/T 6051---2000 ; -SY/T 6052--1994, SY/T 6052---2000 ; --SY/T 6054--1994, SY/T 6054--2000 ; ---SY/T 6247--1996, SY/T 6247---2003。
一
IV
SY/T 53142011
>0.85时)进行地震采集方法布设,且解决地质问题不需考虑自标区以往地震资料时,可依地表情况和工区形状调整测网方向。
e)两块三维工区相接时,如果采集方法差别较大,应考虑满覆盖相接;当采集方法相同或相近
时,可考虑物理点相接。
4.2.4三维地震接收点、线和激发点、线的编排
接收点、线和激发点、线以及CMP点线按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的规则编排。线号、点号的编排按SY/T6290或SY/T5769的规定。 4.3资料收集
4.3.1自然地理、气象、测绘及人文地理资料
地震设计前收集的自然地理、气象、测绘及人文地理资料包括: a)自然地理资料:地形、河流、湖泊、海洋潮汐资料,动植物分布及地表覆盖物类型、分布范
围。 b)气象资料:气候特点、温度、风季、雨季及洪水期、冰冻期等。 c) 测绘资料:大比例尺地形图、GPS控制点成果、数字地形图、地表高程数据、卫星遥感数
据、航空照片等。 d)人文地理资料:行政区划、居民点分布、公路、铁路、通信电缆、工业电网、工业地面及地
下设施、油水气管线、水利设施、农作物、水产养殖、文物古迹、民族风俗等。
4.3.2地质资料
地震设计前收集的地质资料包括: a)区域地质资料:大地构造区划、地层、岩性、构造特征、石油地质和主要探井资料(综合完
井和 VSP 测井)。 b)探区以往的勘探成果和综合报告。
4.3.3地球物理资料
地震设计前收集的地球物理资料包括: a)表层资料:表层岩性、结构、速度、厚度,潜水面及其他水文资料,小折射、微测井、钻井
表层声波测井数据等,近地表地质填图资料。 b)干扰波调查资料:干扰波类型、速度、频率、波长、分布的范围及能量变化情况。 c)非地震资料:重、磁、电等勘探资料。 d)以往地震资料:地震测线位置图、典型的水平叠加和偏移剖面、资料采集、处理和研究成果
报告及主要附图。 e)地质、地球物理参数:勘探目的层的深度、双程旅行时、最大倾角;层速度、平均速度、均
方根速度,主要反射目的层主频、最高频率;地层厚度、地质体单元的最小宽度。
4.3.4其他有关资料
地震设计前收集的其他有关资料包括: a)收集工区内的城市规划图、城市管网分布图、大比例尺的城区数字化地图或高精度卫星照
片、航空照片等资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