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3.020 E12 备案号:37508—201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783.1-2012
代替SY/T5783—2002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1部分:直井 Specification for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rofile logging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Part 1: Vertical well
2012—12—01实施
2012—08—23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5783.1—2012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测井资料解释前的准备
1
2
3
3.1 资料收集 3.2 测井资料的质量检验 3.3 测并数据的加载 3.4、测井资料深度校正 4注入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
4.1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解释 42 超声流量和涡轮流量(连续)测井资料解释 4.3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超声流量或涡轮流量(连续)、并温、压力组合测井资料解释. 4.4电磁流量测井资料解释 4.5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注人井示踪相关流量测井资料解释 4.6生产测井组合仪注入剖面测井资料解释. 5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 5.1集流点测、并温、压力组合两相流测井资料解释 5.2非集流两相流测井资料解释 5.3确定含水等级 6 工具标注解释结果检验 7.1# 注入剖面解释结果检验 7.2 产出副面解释结果检验 8解释成果 8.1 解释成果图 8.2月 解释成果数据表 8.3解释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脉冲中子氧活化、注人井示踪相关流量、电磁流量测井解释
2
5
-
D
8 8
-
10 11
成果表格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产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格式
上
建筑321——标准查部网www.Jz321.net
SY/T5783.1—2012
前言
SY/T5783《注人,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分为两个部分:一一第1部分:直井:一第2部分:大斜度井。 本部分为SY/T5783的第1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部分代替SY/T5783-2002《注人,产出部面测井资料解释规程》。与SY/T5783200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电磁流量测井资料解释”(见4.4):一增加了“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注人井示踪相关流量测井资料解释”(见4.5);一增加了“工具标注”(见第6章);一增加了“解释结果检验”(见第7章):一增加了注入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格式(见附录A):一修改了“测井资料解释前的准备”(见第3章,2002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注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见第4章:20W02年版的第4章);修改了“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见第5章,2002年版的第5章):修改了“解释成果”(见第8章,2002年版的第6章和第7章):修改了“产出剖面测井解释成果表格式”(见附录B,2002年版的附录A)。
本部分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测井专业标准化委员会(CPSC/TC11)提出并归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大庆油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
公司测井分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静,张奇斌,郑希科,杨玉。曲贺梅。 本部分代替了SY/T5783-2002 SY/T5783—2002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783—1993
1
SY/T5783.1--2012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1部分:直井
1范围
SY/T5783的本部分规定了直井中注人剖面、两相流产出面测井资料的解释方法、解释过程及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直井中注人面、两相流产出剖面测井资料的解释和解释成果资料的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132石油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 SY/T5633石油测井图件格式
3测井资料解释前的准备 3.1资料收集
相关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 a 裸眼井测井资料、井身结构、射孔数据等基础数据资料 b)井史料、配产配注方案、注采井油层连通及改造措施情况等资料。
所在地区油、气、水物性资料。 d)历次注人、产出剖面测井资料。 e)注采井井下工具及流体流动通道(油管套管、油套环形空间)类型。 f)其他相关资料。
3.2测井资料的质量检验
测井资料按SY/T5132的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测井资料进行解释。 3.3测井数据的加载 3.3.1根据通知单及施工设计的要求加载实测测井曲线和实测测井数据。 3.3.2加载裸眼井自然电位或自然伽马曲线,小层射孔数据(油层数据)等相关数据。 3.4测井资料深度校正
注人,产出剖面测井资料的解释深度统一校正到裸眼井测井深度。校正的方法是把实测自然伽马曲线或磁性定位曲线深度校正到裸眼井资料中的自然伽马、微电极、自然电位等曲线或射孔数据深度上。
1
建筑321标准查询圈:WW:=321e
SY/T5783.1-2012
4注入部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
4.1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解释 4.1.1应选择一条无沾污(或沾污较少)、分层清楚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作为解释曲线。 4.1.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叠合。叠合点选择伽马曲线的低值处,面积点选择明显的吸水层处。 4.1.3射孔层(段)所对应的叠合曲线有明显异常面积时,判断该层(段)为注人层(段)。解释计算出注入面积,求出相对注入量。 4.1.4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重复性、稳定性比较好的厚层应进行细分层解释。在同一沉积单元内:相邻注入单元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回返幅度大于最大幅度1/3的回返点作为注人单元的分界点,或按沉积单元内有效厚度划分。 4.1.5根据井下管柱结构、井下工具位置等情况综合判断示踪剂的沾污位置和程度,并做相应的沾污校正处理, 4.1.6根据叠合曲线,并结合该井的静态资料及相关工程测井资料,确定注人层(段),判断审槽、 漏失层(段) 4.1.7分层(段)相对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1):
S×100%
B,=
*51)
ys. S
式中:一第层(段)的相对注人量,用百分数表示; 5.一第n层(段)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所包络的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
"(mm).; 总注人层(段)数。
4.1.8分层(段)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2):
Q.=QP.
(2)
式中: Q第n层(段)的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Q全井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4.2超声流量和涡轮流量(连续)测井资料解释 4.2.1选用测速稳定,流速响应较好的曲线作为解释曲线。 4.2.2确定零流量值。在注入层(段)以下井段测量的流量曲线取一稳定值作为零流量值。 4.2.3在流量曲线上:取注入层(段)上、下夹层部位曲线幅度的平均值作为解释取值:取全部注人层(段)以上井段流量曲线幅度的平均值与零流量的差值作为全井注人量解释取值。 4.2.4流量解释取值应避开射孔井段、套管内径变化处(油管喇叭口、封隔器、配水器等工具位置)及吸水层(段)顶部的不稳定区。 4.2.5分层注水井的流量曲线台阶变化处应与配水器位置相对应:笼统注水并的流量曲线在喇明口位置应有台阶变化。 4.2.6同一内径下,分层(段)相对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3): 2
SY/T 5783.1—2012
(3)
3.=(AN./N)X100%
式中: △N第n层(段)上下夹层频率平均值之差,单位为赫兹(Hz): N-一全井注人量解释取值,单位为赫兹(Hz)。
4.2.7全井注入量的计算见公式(4):
(4)
Q=N-K
式中: K一仪器常数,单位为立方米每天赫兹[m/(d·Hz)]。
4.2.8流量测井资料确定分层(段)注人量的方法同4.1.8。 4.2.9当某一射孔层(段)的分层(段)注人量大于仪器测量精度时:该层(段)定为注人层(段)。 4.3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超声流量或涡轮流量(连续)、井温、压力组合测井资料解释 4.3.1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确定各小层的相对注入量的方法同4.1。 4.3.2超声流量或涡轮流量(连续)测井资料确定各层(段)注人量和相对注人量的方法同4.2。 4.3.3用井温测井曲线定性判断注入层(段)、非注人层(段),确定注人层(段)底界深度位置。 用压力测井曲线对测井过程中注人压力进行监控。 4.3.4综合解释分层(段)相对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5):
β,=[(Pemβmm)/arm×100%
(5)
式中: Ber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解释的第n层(段)的相对注人量; Prear 流量测井解释的第n层(段)所在配注段的相对注人量 βe一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解释的第n层(段)所在配注段的相对注人量之和。
4.3.5综合解释分层(段)注入量的计算见公式(6):
(6)
Q=(Bm.Q)/p
式中: Qi 流量测井解释的第n层(段)所在配注段的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4.4电磁流量测井资料解释 4.4.1 依据连续电磁流量曲线定性判断注人层(段)。 4.4.2 连续电磁流量测井资料确定各配注段注人量和相对注人量的方法同4.2.2~4.2.5。 4.4.3点测流量解释计算方法如下:
a) 合层(段)注人量的计算见公式(7)
(7)
Q,= K(N,-N.)
式中: Q: 第深度点的合层(段)注人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N 第深度点的合层(段)频率值,单位为赫兹(Hz); N. 零流量频率值,单位为赫兹(Hz)。
3
建筑321标准查询围:wWw3z321.ne
SY/T5783.1—2012
5产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
5.1集流点测、井温、压力组合两相流测井资料解释 5.1.1解释原则
依据测试井近期化验含水、井口量油记录及地层孔隙度、渗透率等地质数据,全面分析目的井测试井史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解释,含水等级划分见5.3。 5.1.2产液量计算 5.1.2.1:合层(段)产液量的计算见公式(13):
Q=NKQ
(13)
二
式中: Qp 第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Q—N-Q关系曲线的Q轴截距,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5.1.2.2依据递减法分层(段)产液量的计算见公式(14):
(14)
QQ-Q1
式中: Q一一第m层(段)的产液量(位于第与第1深度点之间),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Qpin- 一第i1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5.1.2.3分层(段)相对产液量的计算见公式(15):
(15)
B=(Q/Q)×100%
式中: β—一第层(段)的相对产液量,用百分数表示: Q全井产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r/d)。
5.1.3产水量计算 5.1.3.1 依据所用仪器的测量含水频率值与含水率关系图版求出各深度点合层(段)含水率值F。 5.1.3.2合层(段)产水量的计算见公式(16)
QwQ·F
16)
式中: Qu 第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Fu 一第深度点的合层(段)含水率,用百分数表示。
一
5.1.3.3依据递减法分层(段)产水量的计算见公式(17):
(17)
Q=Q-Qn
式中: Q一第n层(段)的产水量(位于第与第1深度点之间)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Qwtiti -第11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5
建筑321标准询网期WW:Jz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