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 30000.25-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

GB 30000.25-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5 11:18:54



相关搜索: 规范 30000 接触 分类 标签 化学品 部分 毒性 器官 特异性

内容简介

GB 30000.25-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 ICS 13.300 A80
G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30000.25—2013
代替GB20599—2006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5部分: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 Rules forclassification andlabelling of chemicals-Part25
Specific target organ toxicitySingle exposure
2013-10-10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30000.25—2013
前言
本部分第5章、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GB30000≤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的预期结构和将代替的国家标准为:
第1部分:通则(代替GB13690一2009);第2部分:爆炸物(代替GB205762006):第3部分:易燃气体(代替GB20577一2006);第4部分:气溶胶(代替GB20578一2006);第5部分:氧化性气体(代替GB20579一2006);第6部分:加压气体(代替GB20580一2006):第7部分:易燃液体(代替GB20581一2006):第8部分:易燃固体(代替GB20582—2006);第9部分: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代替GB20583一2006);第10部分:自燃液体(代替GB20585—2006);第11部分:自燃固体(代替GB20586一2006);第12部分:自热物质和混合物(代替GB20584一2006);第13部分: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代替GB20587一2006);第14部分:氧化性液体(代替GB20589—2006);第15部分:氧化性固体(代替GB20590一2006);第16部分:有机过氧化物(代替GB20591一2006);第17部分:金属腐蚀物(代替GB20588—2006);第18部分:急性毒性(代替GB20592一2006);第19部分:皮肤腐蚀/刺激(代替GB20593一2006);第20部分:严重眼损伤/眼刺激(代替GB20594一2006);第21部分:呼吸道或皮肤致敏(代替GB20595一2006);第22部分:生殖细胞致突变性(代替GB20596一2006);第23部分:致癌性(代替GB20597—2006);第24部分:生殖毒性(代替GB20598一2006);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代替GB20599一2006);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代替GB20601一2006);第27部分:吸人危害;第28部分:对水生环境的危害(代替GB20602一2006);第29部分:对臭氧层的危害;第30部分:化学品作业场所警示性标志。
本部分为GB30000的第2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20599一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特异性靶器官系统
毒性一次接触》。
本部分与GB20599—2006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中文名称修改为“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1 GB30000.25—2013
次接触”,英文名称修改为"Rulesforclassificationandlabellingofchemicals一Part25:Specifictarget organ toxicity—Single exposure"; 增加“第3类:暂时性靶器官效应”相关内容;修改了第1章范围内容,将“警示标签”改为“标签”、删除“警示性说明”(见第1章);增加了第4章“一般说明”;修改了“判定逻辑”的部分语句,并将“图1”作为附录A;修改了原表5部分内容,作为附录B;修改了原表4部分内容,将“名称修改为“信号词”“危险性说明”修改为“危险说明”,作为附录C;删除了原第8章,将相关的“防范说明”内容作为资料性附录D,并将原第6章、第7章、第8章修改整合成第7章;增加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的标签示例,作为资料性附录E。
本部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
控制所、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宁涛、柳明、孙书军、赵黎华、蒋雪峰、葛晓军、宋薇、林铮、李朝林、吴维。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20599—2006。 GB30000.25—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5部分: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
1范围
GB30000的本部分规定了具有一次接触引起的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化学品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说明、分类标准、判定逻辑、标签。
本部分适用于具有一次接触引起的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化学品按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以下简称GHS)分类和标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690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GB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GB30000.26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安全规范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第十七修订版)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第四修订版)
3术语和定义
GB1369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 specific target organ toxicity-single exposure 次接触物质和混合物引起的特异性、非致死性的靶器官毒性作用,包括所有明显的健康效应,可
逆的和不可逆的、即时的和迟发的功能损害。
一般说明
4
4.1分类将物质或混合物划为特异性靶器官毒物,这些物质或混合物可能对接触者的健康产生潜在有害影响。 4.2分类取决于是否拥有可靠证据,表明一次接触物质或混合物对人类产生了一致的、可识别的毒性效应,或者对实验动物产生了具有毒理学意义的影响组织/器官机能或形态的变化,或者使生物体的生物化学或血液发生严重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人类健康有相关性。人类数据将是这一危险类别的主要证据来源。 4.3评估不仅要结合单一器官或生物系统中的显著变化,而且还要结合涉及多个器官的严重性较低的普遍变化 4.4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可能通过与人类相关的任何途径发生,即主要通过经口、经皮肤或吸人发生。 4.5对反复接触后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分类见GB30000.26。下列其他特定毒性效应,都分别加以评估,因此不包括在本部分内。 GB30000.25—2013
急性毒性;皮肤腐蚀/刺激;严重眼损伤/眼刺激;呼吸道或皮肤致敏;致癌性;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吸人毒性。
4.6本部分包括物质类别1和类别2分类标准、物质类别3分类标准和混合物分类标准。见表1。
5分类标准
5. 1 一般原则
次接触分类和标签的一般原则见GB13690。
特异性靶器官毒 5.2物质分类标准 5.2.1物质类别1和类别2 5.2.1.1 所有现有证据的权重为基础,使用专家判断,包括使用建议的指导值(见5.2.1.10),分别根据即时或延迟效应对物质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观察到效应的本质和严重性,将物质划为类别1和类别2,见表1。
次接触后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危害分类

对人类产生显著毒性的物质,或者根据实验动物研究得到的证据可假定在一次接触之后可能对人类产生显著毒性的物质。 根据以下各项将物质划入类别
人类病例或流行病学研究得到的可靠和质量使好的证据。 适当的实验动物研究的观察结果 在试骏中,在三般较低的接触浓度下产生了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显著和/或严重毒性效应。卡面提供的指导剂量/浓度值(见.2.10)可用于证据权重评估的一部分使用
类别
根据实验动物研究的证据,可假定在一次接触之后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可根据适当的实验动物研究的观察结果将物质划入类别2一般在适度的接触浓度下产生了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显著和/或严重毒性效应。为下面提供了指导剂量/浓度值(见5.2.1.10),以帮助进行分类。 在特别情况下,也可使用人类证据将物质划人类别2(见5.2.1.10)暂时性靶器官效应有些靶器官效应可能不符合把物质/混合物划入上述类别1或类别2的标准。这些效应在接触后
类别2
类别3 的短暂时间内有害的改变人类功能,但人类可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恢复而不留下显著的组织或功
能改变。这一类别仅包括麻醇效应和呼吸道刺激。物质/混合物可按照5.3.2中的论述具体地划人具有这些效应的类别
注:对这些类别来说,可以确定主要受已分类物质影响的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或者可将物质划为一般毒物。确
定主要的靶器官/系统并据此进行分类,例如肝毒物、神经毒物。仔细评估数据,而且如果可能,不要包括次生效应,例如肝毒物可能对神经系统或胃肠系统产生次生效应。
5.2.1.2应确定分类物质产生危害的相关接触途径 5.2.1.3应根据现有所有证据的权衡,包括下面提供的指导,通过专家判断来进行分类。 5.2.1.4分类以所有现有证据的权重(包括以下提供的指导)为基础,根据专家判断进行。包含人类偶
2 GB30000.25—2013
发事件、流行病学和实验动物研究在内的所有数据的证据权重,用来证实有必要分类的特异性靶器官毒性效应。 5.2.1.5评估的靶器官毒性所需的信息可从人类一次接触中获得,例如,在家中、工作场所或周围环境中的接触,也可从实验动物研究获得。提供这样的信息的大鼠或小鼠标准动物研究是急性毒性研究,此类研究可包括临床观察以及详细的宏观和微观检验,以便确定对靶组织/器官的毒性效应。对其他物种中进行的急性毒性研究的结果也可以提供相关信息。 5.2.1.6在特殊情况下,根据专家判断,可以将有人类靶器官毒性证据的某些物质划人类别2:
a)当人类证据权重不足以证明可将物质划入类别1;和/或 b) 根据效应的本质和严重性。 在分类中不应参考人类剂量/浓度水平,而且动物研究中的任何现有证据应与类别2分类相一致。
换言之,如果也有关于化学品的动物数据证明划人类别1是合理的,那么该物质应划为类别1。 5.2.1.7被认为支持类别1和类别2的效应 5.2.1.7.1表明一次接触物质与 一致的和可识别的毒性效应存在联系的证据,可对分类给与支持。 5.2.1.7.2人类经验,偶发事件获得的证据通常局限于有害健康后果的报告,接触情况往往并不确定,而且不会提供能够从实施良好的实验动物研究中获得的科学详细资料。 5.2.1.8适当前实验动物研究获得的证据可以以临床观察、宏观和微观病理检查的形式提供更详细的细节,而且这 往往可以显示出可能不会威胁生命,但可能表明功能损害的危险。 因此在分类过程中应分析所有现有证据以及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面提供了对人类和/或动物的相关毒性效应的例子:
a) 饮接触产生的病定 b) 呼吸系 统、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络 统、其他 器官或其他器官系统的非暂时性显著机能变
化,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文弱迹象和 影响特殊感觉 例如,视觉,听觉和喉觉); c) 临床生物化学、血液学和尿分析参数中任何 致的和显著的有害变化; d) 可能在户体剖检中主意到和或随后在微观检查中观察到或证实的显著器官损份; e) 有再生能力的重要器官中的多病灶或分散坏死、纤维化或肉芽瘤形成; f)潜在可适性、但提供明确的品善器官肌能失调证据的形态变异: g)无再生能力的重要器官中明显的细胞死已的证据(包括细胞退化和细胞数量减少)。
-
5.2.1.9被认为不支持特类别1和类别2分类的效应
有可能观察到不能作为分类依据的效应,下面列出了人类和/或动物中的这类效应的例子:
体重增加、食物消耗或水摄入量方面的临床观察结果或微小变化可能有 -些毒理学意义,但其
a)
本身并不能表明“显著”毒性; b)临床生物化学、血液学或尿分析参数的微小变化和/或瞬间效应,但这样的变化或效应令人怀
疑,或毒理学意义很小;器官重量变化,但没有器官机能失调迹象
) d) 被认为没有毒理学相关性的适应反应:
e) 物质引起的特定物种的毒性机制,即含有合理的确定性证明其与人类健康无相关性的毒性机
制,不应作为分类根据。
5.2.1.10用于根据实验动物研究得到的结果帮助类别1和类别2分类的指导值 5.2.1.10.1为有助于确定是否应对于一种物质进行分类,以及应在多大程度上分类(类别1或类别2),提出“指导值”以衡量剂量/浓度,而计量/浓度已被证明可造成显著的健康影响。提出这样的“指导值”的主要理由是所有的化学品在高剂量时都有潜在毒性,因而应有一个合理的剂量/浓度作标准来确认其毒性效应程度。 5.2.1.10.2在动物研究中,当观察到显示可以分类的显著毒性效应时,与建议指导值相比照,分析观察到这些效应时的试验接触时间和剂量/浓度,可以提供有用信息,帮助评估是否需要分类(因为毒性效
3 GB30000.25—2013
应是危险性质的结果,也是试验接触时间和剂量/浓度的结果) 5.2.1.10.3适用于急性毒性试验,为业已产生显著的非致死毒性效应的一次接触剂量接触建议的指导值范围,如表2所示。
表2一次接触剂量的指导值范围
指导值(C)范围类别2 2000≥C>300 2000≥C>1000 20≥C>2.5 20≥C>10 5.0≥C>1.0
单位
接触途径
类别3
类别1 C<300 C≤1000 C2.5 C<10 C≤1.0
经口(大鼠)经皮肤(大鼠或兔)吸人气体(大鼠)吸人蒸气(大鼠)吸人粉尘/烟/雾(大鼠) mg/(L.4 h)
mg/kg mg/kg
指导值不适用
mL/(L 4 h) mg/(L 4 h)
,本表提及的指导值和范围只用于指导目的,即用作证据权重方法的一部分,帮助作出分类决定。它们不能作为严格的限界值。 不提供指导值是因为这一分类主要是基于人类数据。动物数据可以包括在证据权重评估中。
5.2.1.10.4在低于指导值(如小于2000mg/kg体重,经口)观察到特定毒性特征是可能的,但是,效应的性质可能导致做出不分类的决定。反过来说,在动物研究中,可能在高于指导值(例如,不小于 2000mg/kg体重,经口)观察到特定毒性特征,此外,也有来自其他来源(例如其他单次剂量研究,或者人类病例经验)的补充信息支持这样的结论,即鉴于证据权重,进行分类是慎重做法。 5.2.1.11其他事项 5.2.1.11.1当只使用动物数据确定物质的性质时(对新物质来说是典型做法,对许多现有物质来说也是如此),分类过程应参考剂量/浓度指导值,将它们视为有助于证据权重方法的要素之一。 5.2.1.11.2如果已经掌握充分证实的人类数据,表明特异性靶器官毒性效应可以肯定归因于对物质的一次性接触,即可对该物质进行分类。若人类数据显示阳性,无论可能的剂量如何,均优先于动物数据。因此,当一种物质因为观察到特异性靶器官毒性被认为对人类不相关或不重要而没有分类时,如果随后得到的人类偶发事件数据显示出特异性靶器官毒性效应,那么应对该物质进行分类。 5.2.1.11.3未进行过特异性靶器官毒性试验的物质可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分类,分类要酌情以经证明有效的结构活性关系得到的数据和基于专家判断从先前已经分类的结构类似物外推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同时作为实质性支持,也要参考其他重要因素,如普通重要代谢产物的形成, 5.2.1.11.4一些管理制度可能将饱和蒸气浓度作为附加要素,规定特定的健康和安全保护。 5.2.2物质类别3 5.2.2.1呼吸道刺激标准
呼吸道刺激划为类别3的标准:
损害功能并有咳嗽、疼痛、室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呼吸道刺激作用(征象是局部红斑、水肿、
a
瘙痒症和/或疼痛)。公认这一评估的主要根据是人类数据。 b) 主观的人类观察可辅以对明显的呼吸道刺激(RTI)的客观测量(例如,电生理反应图、鼻子或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发炎的生物标记)。 观察的人类症状也应当是接触的人群通常会产生的症状,而不是只有呼吸道特别敏感的个人会产生的孤立特异反应。只说“刺激”的含糊报告应当排除。因为这个术语通常用于描述各种 GB30000.25—2013
各样的感觉,包括气味、令人讨厌的味道、瘙痒感和口渴等,这些都不属于这一分类终端的范围。
d) 目前没有具体涉及呼吸道刺激的有效动物试验,不过,可以从一次和反复吸入毒性试验得到有
用的资料。例如,动物研究可以在毒性的临床症状(呼吸困难、鼻炎等)和组织病理学(例如充血、水肿、轻微炎症、黏膜层变厚)方面提供有用的资料,因为这些症状是可逆的而且可能反映上述临床症状的特性。这种动物研究可以用作证据权重评估的一部分。
e)这一特别分类只有在没有观察到更严重的器官效应包括呼吸系统效应时才使用。 5.2.2.2麻醉效应标准
麻醇效应划为类别3的标准是: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衰退包括人类麻醉效应,例如昏昏欲睡、昏睡状态、警觉性降低、反射作用丧
a
失、肌肉协调缺失、头晕等包括在内。这些效应的表现形式也可能是严重头痛或恶心,并可导致判断力降低、眩晕、易发怒、疲劳、记忆功能减弱、知觉和肌肉协调迟钝、反应迟钝或困倦
b) 动物研究观察到的麻醉效应可能包括无力气、缺乏协调纠正反射作用、昏睡状态和运动机能失
调。如果这些效应不是暂时性的,那么应当把它们划分为类别1或类别2。
5.3混合物分类标准 5.3.1一般原则
混合物可使用与物质标准相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或也可按以下所述进行分类。与物质一样,混合物可划为一次接触特异性靶器官毒物、反复接触靶器官毒物,或者两者都是。 5.3.2有混合物整体数据时的混合物分类
如果如物质标准所述,混合物有来自人类经验或适当的实验动物研究的可靠和质量良好的证据,那么就可通过这些数据的证据权重评估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评估混合物数据时,应谨慎小心,剂量、期限、 观察或分析不应使结果变得不具有结论性。 5.3.3无混合物整体数据时的混合物分类:架桥原则 5.3.3.1数据使用
如果混合物本身并没有进行过确定其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试验,但对混合物的单个组分和已做过试验的类似混合物均已掌握充分数据,足以适当确定该混合物的危险特性,那么将根据以下议定的架桥原则使用这些数据。这可确保分类过程最大程度地使用现有数据来确定混合物的危险特性,而无需对动物进行附加试验。 5.3.3.2稀释
如果做过试验的混合物用稀释剂加以稀释,稀释剂的毒性与原始组分中毒性最低的分类相同或比它更低,且估计不会影响其他组分毒性,那么经稀释的新混合物可划为与原做过试验的混合物相同的类别。 5.3.3.3产品批次
混合物已做过试验的一个生产批次的毒性,可以认为实际上与同一制造商生产的或在其控制下生产的同一商业产品的另一个未经试验的产品批次的毒性相同,除非有理由认为,未经试验的产品批次的毒性有显著改变。如果后一种情况发生,那么需要进行新的分类。
5
上一章:SH/T 3513-2019 立式圆筒形料仓施工及验收规范 下一章:GB/T 25473-2010 焊接、切割及类似工艺用管路减压器

相关文章

GB 30000.26-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 GB 30000.18-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18部分:急性毒性 GB 30000.24-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4部分:生殖毒性 GB 30000.6-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6部分:加压气体 GB 30000.3-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3部分:易燃气体 GB 30000.8-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8部分:易燃固体 GB 30000.7-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7部分:易燃液体 GB 30000.11-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11部分:自燃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