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 30000.26-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

GB 30000.26-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5 14:35:35



推荐标签: 规范 30000 接触 分类 标签 化学品 部分 毒性 器官 特异性

内容简介

GB 30000.26-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 ICS 13.300 A 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30000.26—2013
代替GB20601—2006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6部分: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Part 26:
Specifictarget organ toxicityRepeated exposure
2014-11-01实施
2013-10-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同 GB30000.26—2013
前言
本部分第5章、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GB30000《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的预期结构和将代替的国家标准为:
第1部分:通则(代替GB13690—2009);第2部分:爆炸物(代替GB20576—2006);第3部分:易燃气体(代替GB20577—2006);第4部分:气溶胶(代替GB20578一2006);第5部分:氧化性气体(代替GB20579—2006);第6部分:加压气体(代替GB20580一2006);第7部分:易燃液体(代替GB20581一2006);第8部分:易燃固体(代替GB20582一2006);第9部分: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代替GB205832006);第10部分:自燃液体(代替GB20585—2006);第11部分:自燃固体(代替GB20586—2006);第12部分:自热物质和混合物(代替GB20584一2006);第13部分: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代替GB20587一2006);第14部分:氧化性液体(代替GB20589一2006);第15部分:氧化性固体(代替GB20590—2006);第16部分:有机过氧化物(代替GB20591一2006);第17部分:金属腐蚀物(代替GB20588一2006);第18部分:急性毒性(代替GB20592—2006);第19部分:皮肤腐蚀/刺激(代替GB20593一2006);第20部分:严重眼损伤/眼刺激(代替GB20594一2006);第21部分:呼吸道或皮肤致敏(代替GB20595一2006);第22部分:生殖细胞致突变性(代替GB20596一2006);第23部分:致癌性(代替GB20597一2006);第24部分:生殖毒性(代替GB20598—2006);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代替GB20599一2006);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代替GB20601一2006);第27部分:吸入危害;第28部分:对水生环境的危害(代替GB20602一2006);第29部分:对臭氧层的危害;第30部分:化学品作业场所警示性标志;
本部分为GB30000的第2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20601一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
毒性反复接触》。
本部分与GB20601一2006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中文名称修改为“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6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GB30000.26—2013
反复接触”,英文名称修改为“Rulesforclassificationandlabellingofchemicals一Part26: Specific target organ toxicity-Repeated exposure"; 修改了第1章范围内容,将“警示标签”改为“标签”、删除“警示性说明”;增加了第4章“一般说明”;修改了“判定逻辑”的部分语句,并将“图1”作为附录A;修改了原表6部分内容,作为附录B;修改了原表5部分内容,将“名称”修改为“信号词”,“危险性说明”修改为“危险说明”;并一起作为附录C:删除了原第8章,将相关的“防范说明”内容作为资料性附录D,并将原第6章、第7章、第8章修改整合成第7章;增加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的标签示例,作为资料性附录E。
本部分与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loballyHarmonizedSystemof ClassificationandLabellingofChemicals,GHS)(第四修订版)的有关技术内容一致。
本部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
控制所、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晶、王华、张彬、于燕燕、柳明、林铮、宋薇、吴维、葛晓军、梁缙。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20601—2006。 GB 30000.26—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6部分: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
1范围
GB30000的本部分规定了具有反复接触引起的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化学品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说明、分类标准、判定逻辑、标签
本部分适用于具有反复接触引起的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化学品按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以下简称GHS)分类和标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690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GB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GB30000.25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安全规范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第十七修订版)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第四修订版)
3术语和定义
GB1369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 specific target organ toxicity-repeat exposure 反复接触物质和混合物引起的特异性、非致死性的靶器官毒性作用,包括所有明显的健康效应,可
逆的和不可逆的、即时的和迟发的功能损害。
4一般说明
4.1所做的分类可确定物质或混合物具有特异性靶器官毒性,这类物质或混合物可能对接触者的健康产生潜在有害影响。 4.2分类取决于是否拥有可靠证据,表明反复接触物质或混合物对人类产生了一致的、可识别的毒性效应,或者对实验动物产生了具有毒理学意义的影响组织/器官机能或形态的显著变化,或者使生物体的生物化学或血液学发生严重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人体健康有相关性。人体数据将是这一危险类别的主要证据来源。 4.3评估不仅要结合单一器官或生物系统中的显著变化,而且还要结合涉及多个器官的严重性较低的一般变化。
1 GB30000.26—2013
4.4特异性靶器官毒物可能通过与人类有相关性的任何途径发生,即主要通过经口、经皮肤或吸人发生。 4.5一次接触的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见GB30000.25。其他特定毒性效应,例如急性毒性、严重眼损伤/眼刺激和皮肤腐蚀/刺激,呼吸或皮肤敏化作用、致癌性、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吸入毒性,都分别加以评估,因此不包括在本部分之内。
5分类标准
5.1一般原则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分类和标签的一般原则见GB13690。 5.2物质分类标准 5.2.1 以所有现有证据的权重为基础,使用专家判断,包括使用接触持续时间和产生效应的剂量/浓度的建议指导值(见5. 9),将物质划为特异性靶器官毒物,并根据观察到的效应的本质和严重性,将物质划为两种类别之 一,见表 1。
特开生邦宝
标准
人类产生显著辅性的物质 限据实验动物研务 扭到的证期可假定在反复接触后有可能对人类产生显著毒性的物质根据下面各 项将物质 划人类别
人类病例或施行病学研究得到的可靠和质量良好的证据!适当的美 验动物研究的观察结果 在 在 般较低的接触依度下严生了与人类健康有相关性的显和或产 亚毒性
类别1
提供的 看导剂量浓疫值见5.49)可作为证据权重
评估的 部分使用
善人类健康的物质
根据实验动物研究可根据适当的实验动物研究的观察结果将物质划为类别2。在试验中 般在适度的接触浓度下
类别2
了与人类健康有相关性的显著和/或严重毒性效应。下面提供了指导剂量/浓度值(见5.2.9),以帮助进行分类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人类证据将物质划为类别2(见5.2.9)
对这两种类别来说,可以确定主要受已分类物质影响的特异性靶器官,或者可将物质划为一般毒物。确定主要的毒性靶器官(系统)并据此进行分类,例如肝毒物、神经毒物。仔细评估数据,而且如果可能,不要包括次生效应,例如肝毒物可能对神经系统或肠胃系统产生次生效应。
5.2.2应确定分类物质产生危害的相关接触途径。 5.2.3分类以现有所有证据的权重(包括以下提供的指导)为基础,根据专家判断进行。 5.2.4包括人类偶发事件、流行病学和实验动物研究在内的所有数据的证据权重,用来证实有必要分类的特定靶器官毒性效应。为此,可利用多年来收集的大量工业毒理学数据。评估应以所有现有数据、 已发表的经同行审查过的研究以及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数据为基础。应根据全部现有数据进行评估,包括发表的研究资料和管理机构采纳的额外数据。
2 GB30000.26—2013
5.2.5评估特异性器官毒性所需信息可从人类反复接触中获得,例如在家中、工作场所或周围环境中的接触,或者从实验动物研究中获得。提供这样的信息的大鼠或小鼠标准动物研究是28d、90d或终生研究(最多2年),这样的研究包括血液学、临床化学以及详细的宏观和微观检验,以便确定对靶组织/ 器官的毒性效应。在其他物种中进行的反复剂量研究获得的数据也可以使用。其他长期接触研究,例如致癌性、神经毒性或生殖毒性研究,也可提供用于分类评估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证据。 5.2.6在特殊情况下,根据专家判断,可以将有人类特异性靶器官毒性证据的某些物质划入类别2:
a)当人类证据权重不足以证明可将物质划人类别1时;和/或 b)根据效应的本质和严重性。 在分类中不应参考人类剂量/浓度水平,而且动物研究中的任何现有证据应与类别2分类相一致
换言之,如果也有关于物质的动物数据证明划入类别1是合理的,那么该物质应划为类别1。 5.2.7被认为支持分类的效应 5.2.7.1表明反复接触物质与一致的和可识别的毒性效应存在联系的可靠证据,可对分类予以支持。 5.2.7.2人类经验/偶发事伴获得的证据通常局限于有害健康后果的报告,接触情况往往并不确定,而且可能不会提供能够从实施良好的实验动物研究中获得的详细科学资料, 5.2.7.3适当的实 验动物研究获得的可以以临床观察、血液学、临床化学、宏观和微观病理检查的形式提供更详细的细节 而且这往往可以显示出可能不会威胁生命、但可能表明机能损伤的危险。因此,在分类过程中应参 考所有现有证据以及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下面提供了对人类和,或动物的相关毒性效应的示例:
a)反复或长期接触产生的病症或死 甚手较低剂量/浓度的反复接触。由于物质或其代谢物的
生物累积,或者由于反复接触 使中毒 超过解毒过程,也可能造成病症或死广。 b) 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 系统或其他器自系统中的显著机能变化 包括中枢 区神经系统衰弱迹
C
象利影响特殊感觉(例 如视觉 听觉利膜觉)。 c) 临床生物化学、血液学和尿分析参数中任供 一致的和显著的有活变化 d) 可能在户体解剖注意 到和或随后在微观检查中观案到或证实的显著器官损伤。 e) 有再生能力的重要器管的多病灶或分坏死纤维花或肉芽痛形成
潜在可近但提供明确的显著器官机能失调证据的形态变异(如肝脏中严重的膜肪变性)。 g) 无再生能 为的重要器官中明显的细胞死亡的证据(包括细胞退化和细胞数量减少)。
f)
5.2.8 不支持分类的效应
有可能观察到不能作为分类依据的效应,下面列出了人类和/或动物中的这类效应的示例:
体重增加、食物消耗或水摄入量方面的临床观察结果或微小变化可能有一些毒理学意义,但其本身并不能表明“显著”毒性;
a)
b) 临床生物化学、血液学或尿分析参数的微小变化和/或瞬间效应,但这样的变化或效应令人怀
疑,或毒理学意义很小; c) 器官质量变化,但没有器官机能失调迹象; d) 没有毒理学相关性的适应反应: e) 物质引起的特定物种的毒性机制,即含有合理的确定性证明其与人类健康无相关性的毒性机
制,不应作为分类根据。
5.2.9用于根据实验动物研究得到的结果帮助分类的指导值 5.2.9.1在实验动物研究中,如果仅依赖对效应的观察,而不参考试验接触时间和剂量/浓度,即疏忽了毒理学一个基本概念,亦即所有物质都有潜在毒性,而决定毒性的是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在大部
3 GB30000.26—2013
分实验动物研究中,试验准则使用上限剂量值。 5.2.9.2为有助于确定是否应对于一种物质进行分类,以及应在多大范围上分类(类别1和类别2),提出了剂量/浓度“指导值”,以参考已表明产生显著健康影响的剂量/浓度。提出这样的“指导值”的主要理由是所有的化学品在高剂量时都有潜在毒性,因而应有一个合理的剂量/浓度作标准来确认其毒性效应程度。另外,反复剂量的实验动物研究旨在使用最高剂量产生毒性,以优化试验目标,所以,大部分研究将至少在这种最高剂量下显示一些毒性效应。因此,要确定的不仅是产生了什么效应,而且效应是在什么剂量/浓度产生的以及这些与人类的相关性如何。 5.2.9.3在动物研究中,当观察到显示可以分类的显著毒性效应时,与建议指导值相比照,参考观察到这些效应时的试验接触时间和剂量/浓度,可以提供有用信息,帮助评估是否需要分类(因为毒性效应是危险性质的结果,也是试验接触时间和剂量/浓度的结果)。 5.2.9.4是否分类的最后决定可能受小于或等于剂量/浓度指导值时观察到显著毒性效应的影响。 5.2.9.5所建议的指导值基本上是指标准大鼠90d毒性研究中观察到的效应。可以它们为基础,外推时间更长或更短的毒性研究的等价指导值,使用类似于Haber吸入规则的剂量/接触时间外推法,该规则的基本点是,有效剂量与接触浓度和接触时间成正比。评估应以个案为基础进行;例如,对于28d 的研究,下面的指导值可乘3。 5.2.9.6对类别1分类来说,在90d反复剂量实验动物研究中观察到显著毒性效应,并且在等于或小于表2所示的(建议)指导值观察到发生该效应,将证明分类的正确性。
表2用于帮助类别1分类的指导值
接触途径经口(大鼠)经皮肤(大鼠或免) 吸人气体(大鼠)吸人蒸气(大鼠)吸入粉尘/烟/雾(大鼠)
单 位 mg/(kg d) mg/(kg d) (mL/L)/(6 h/d) (mg/L)/(6 h/d) (mg/L)/(6 h/d)
指导值(C)范围
C10 C20 C≤0.05 C0.2 C<0.02
5.2.9.7对类别2分类而言,在90d反复剂量实验动物研究中观察到显著毒性效应,并且在表3所示的(建议)指导值范围内观察到发生该效应时,将证明分类的正确性:
表3用于帮助类别2分类的指导值
单 位 mg/(kg ·d) mg/(kg ·d) (mL/L)/(6 h/d) (mg/L)/(6h/d) (mg/L)/(6 h/d)
接触途径经口(大鼠)
指导值(C)范围
10 经皮肤(大鼠或兔)吸人气体(大鼠)吸人蒸气(大鼠)吸人粉尘/烟/雾(大鼠)
0.05 0.2 0.02 5.2.9.8在5.2.9.6和5.2.9.7提及的指导值和范围仅用于指导目的,即用作证据权重方法的一部分,帮助做出分类决定。它们不用作严格的限界值。 5.2.9.9在反复接触动物研究中,在低于指导值的剂量/浓度[例如,小于100mg/(kg·d),经口]观察到特定毒性特征是可能的,但是,效应的性质(例如只在已知易受肾毒性效应影响的特定品系雄性大鼠中观察到肾毒性)可能导致做出不分类的决定。反过来说,在动物研究中,可能在高于指导值[例如,不小于100mg/(kg·d),经口途径」观察到特定毒性特征,此外,也有来自其他来源(例如其他长期服用研究,或者人群病例经验)的补充信息支持这样的结论,即鉴于证据权重,进行分类是慎重做法。 5.2.10其他事项 5.2.10.1当只使用动物数据确定物质的性质时(对新物质来说是典型做法,对许多现有物质来说也是如此),分类过程应参考剂量/浓度指导值,将它们视为有助于证据权重方法的要素之一。 5.2.10.2如果已有经过充分证实的人类数据表明特异性靶器官毒性效应可以可靠的归因于反复接触或长期接触物质,那么可对该物质进行分类。无论可能的剂量如何,阳性人类数据要优先于动物数据。 因此,当一种物质因为在等于或低于动物试验的建议剂量/浓度指导值时没有观察到特异性靶器官毒性而没有分类时,如果随后的人类偶发事件数据显示出特异性靶器官毒性效应,那么应对该物质进行分类。 5.2.10.3未进行过特异性靶器官毒性试验的物质可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分类,分类要酌情以经证明有效的结构活性关系得到的数据和基于专家判断从先前已经分类的结构类似物外推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同时作为实质性支持,也要参考其他重要因素,如普通重要代谢产物的形成 5.2.10.4可将饱和蒸气浓度作为附加要素,规定特定的健康和安全保护。
5.3混合物分类标准 5.3.1一般原则
混合物可使用与物质标准相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或也可按本条以下条款进行分类。与物质一样,混合物可划为特异性靶器官毒物一次接触、靶器官毒物反复接触,或者两者都是。 5.3.2有混合物整体数据时的混合物分类
如果如物质标准所述,混合物有来自人类经验或适当的实验动物研究的可靠和质量良好的证据,那么就可通过这些数据的证据权重评估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评估混合物数据时,应谨慎小心,剂量、期限、 观察或分析不应使结果变得不具有结论性。 5.3.3无混合物整体数据时的混合物分类:架桥原则 5.3.3.1数据使用
如果混合物本身并没有进行过确定其特异性靶器官毒性的试验,但对混合物的单个组分和已做过试验的类似混合物均已掌握充分数据,足以适当的确定该混合物的危险特性,那么将根据以下议定的架桥原则使用这些数据。这可确保分类过程最大程度地使用现有数据来确定混合物的危险特性,而无需对动物进行附加试验。
5.3.3.2稀释
如果做过试验的混合物用稀释剂加以稀释,稀释剂的毒性与原始成分中毒性最低的分类相同或比它更低,且估计不会影响其他组分毒性,那么经稀释的新混合物可划为与原做过试验的混合物相同的
上一章:GB/T 36083-2018 纳米技术 纳米银材料 生物学效应相关的理化性质表征指南 下一章:GB 50029-2014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相关文章

GB 30000.25-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5部分: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 GB 30000.18-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18部分:急性毒性 GB 30000.24-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24部分:生殖毒性 GB 30000.6-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6部分:加压气体 GB 30000.3-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3部分:易燃气体 GB 30000.8-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8部分:易燃固体 GB 30000.7-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7部分:易燃液体 GB 30000.11-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11部分:自燃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