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29763-2013 化学品 稀有鮈鲫急性毒性试验

GB/T 29763-2013 化学品 稀有鮈鲫急性毒性试验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25 17:15:37



相关搜索: 稀有 试验 化学品 毒性 急性 29763

内容简介

GB/T 29763-2013 化学品 稀有鮈鲫急性毒性试验 ICS13.300;11.100 A:80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97632013
化学品 稀有鲫急性毒性试验 Chemicals-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acute toxicity test
2014-03-20实施
2013-09-1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9763—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检测中心、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
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评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浩文、张京估、赵华清、沈英娃、刘纯新、聂晶磊、王剑伟、陈会明、李晞、石利利、 刘济宁、王蕾、蔡磊明、赵玉艳。 GB/T29763—2013
化学品稀有鲫急性毒性试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稀有鲫化学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包括静态试验、半静态试验和流水式试验三种方式,受试物所需信息、原理、设备与材料、试验系统、试验程序、质量控制和结果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测试稀有鲫的化学品急性毒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7861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3 术语和定义
GB/T2786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受试物所需信息
受试物所需信息包括: a) 水中溶解度; b) 蒸气压; c) 结构式; d) 纯度; e) 在水中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 f) pKa值; g) 水溶液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h) 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Pm); D 快速生物降解试验结果。
5原理
5.1用于测定受试物短期暴露对稀有鲫可能产生的影响,以评价受试物的短期毒性。 5.2将稀有鲫暴露于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以96h为试验周期,在24h、48h72h和96h时记录受试鱼的死亡率,确定50%稀有鲫死亡时的受试物浓度,用LCso表示。
6设备与材料
6.1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
1 GB/T29763—2013
a) 溶解氧测定仪(1%); b) 水硬度计(1mg/L); c) 温度控制系统(0.1℃); d) pH计(0.1pH); e) 分析天平(0.0001g); D 情性材料制成的水族箱或水,规格一致,体积适宜, g) 适用于流水式的连续分配和稀释系统(如,计量泵、稀释仪等)。
6.2材料与试剂
标准稀释水用到的试剂包括: a)氯化钙; b)硫酸镁; c) 碳酸氢钠; d)氯化钾。 所有试剂应是分析纯,用电导率小于或等于10μS/cm的蒸增水或去离子水配制。
7试验系统 7.1试验方式的选择 7.1.1在试验之前,应根据受试物在水中的化学稳定性确定合适的试验方式,从而选定需用的容器和装置”。 7.1.2 2试验期间,受试物在水溶液中的浓度维持在初始实测浓度的士20%内,可采用静态试验方式当水溶液中受试物不稳定时,即浓度变化超过士20%时,应采用半静态试验方式或流水式试验系统以维持受试物的浓度。 7.2 2稀有绚鲫 7.2.1选择
试验鱼种为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全长范围为30mm士10mm。应在养鱼场和实验室条件(pH为6.0~8.5温度为21℃~25℃;光照为每天12h~16h,溶解氧浓度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 80%)下驯化和佩养。应保证一次试验用鱼为同一批号,规格一致、来源可靠、健康且无明显的畸形。 7.2.2暂养和剔养 7.2.2.1 稀有鲫用于试验之前,应在实验室至少暂养12d。暂养条件可与别养条件一致。 7.2.2.2 临试验前,应在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中至少驯养7d。
a) 水:与试验用水水质相同; b) 光照:每天12h~16h; c) 温度:21℃~25℃; d) 溶解氧浓度: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80%; e) 喂养,每周3次或每天投食,至试验开始前24h为止。 1) 根据样品理化特性,选择材料合适的试验容器。如,玻璃等。 2) 根据试验方式和负荷量进行选择, 2 GB/T29763—2013
7.2.2.3驯养开始48h后,记录死亡率,并按下列条件处理:
a)7d内死亡率小于5%,可用于试验。 b)7d内死亡率在5%~10%之间,继续驯养7d,如果死亡不再发生,该批试验鱼可用于试验 c)7d内死亡率大于10%,舍弃整组鱼。
7.3试验用水
应用标准稀释水(参见附录A)、曝气除氯的自来水或高质量的天然水。水的总硬度为10mg/L~ 250mg/L(以CaCO,计),pH为6.0~8.5. 7.4受试物的制备 7.4.1将受试物溶解于试验用水中配制成受试物贮备液,通过稀释贮备液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试验溶液。 7.4.2难溶物质的贮备液可以通过超声分散或其他适合的物理方法配制,必要时可以使用对鱼毒性低的有机溶剂、乳化剂和分散剂。使用这些物质时应加设溶剂对照试验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并不应超过100mg/L或100μL/L。 7.4.3应在加人前调节受试物贮备液的pH,使其接近试验用水的pH。调节贮备液的pH时不应使受试物浓度明显改变,不应发生化学反应或沉淀,宜使用HCI和NaOH来调节。 7.4.4如果加入受试物后水的pH有明显变化(超出6.08.5),则重新配制试验溶液。
8试验程序
8.1暴露条件
a)持续时间:96h
b)股 承载量:静态和半静态试验系统每升水中鱼的总湿重不超过1.0g,流水式试验系统承载量可
适当提高。 c) 光照:每天12h~16h。 d) 温度:21℃~25℃且试验期间温度变化不超过2℃。 e) 溶解氧浓度:不应低于空气饱和值的60%。曝气时不应使受试物浓度明显变化。
喂食禁食。
g)千扰:避免可能影响鱼行为的干扰。 8.2预试验 8.2.1用以确定正式试验所需浓度范围,可选择较大范围的浓度系列,如1000mg/L、100mg/L、 10mg/L、1mg/L,0.1mg/L。每个浓度组放入的稀有不少于3尾,不设平行组。试验时间为96h。 每日记录各容器内的死鱼数,并及时取出死鱼。 8.2.2如果一次预试验结果无法确定正式试验所需的浓度范围,应调整浓度范国再次进行预试验。 8.3正式试验 8.3.1根据预试验,在包括使稀有鲫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稀有鲫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之间至少应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小于或等于2.2。同时设一个空白对照组。如使用了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每一浓度组和对照组应至少使用7尾稀有鲫。
3)即等比数列,
3 GB/T29763—2013 8.3.2试验溶液调节至试验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机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在30min内分组完毕, 8.3.3试验期间,不应对试验液强烈曝气,溶解氧含量应高于空气饱和值的60%。试验期间禁止喂食。 8.3.4至少在24h、48h、72h和.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如果某尾鱼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扇动),且碰触尾柄后无反应,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应在试验开始后3h或6h观察各试验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现象(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功能减弱,色素沉积等)。 8.3.5每天至少测定一次所有试验容器中的pH、溶解氧浓度和温度。试验开始和结束时也要测定。 8.3.6在试验开始前,应建立有效的受试物在水中的化学分析方法。试验期间,应按以下要求测定受试物在水中的浓度。
a):静态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试验容器中试验溶液的受试物浓度。 b)半静态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每一次更新前后和试验结束时,测定试验容器中试验溶
液的受试物浓度. 流水式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试验中期和试验结束时,测定母液和试验容器中试验落液的受试物浓度。
)
8.4限度试验
采用本标准时,为证明LCse是否大于100mg/L(有效成分浓度)或大于试验体系下受试物饱和溶液浓度,可进行受试物浓度为100mg/L(有效成分浓度)或试验体系下受试物饱和溶液的限度试验。限度试验应至少使用7尾稀有的,与对照组使用的鱼数目相等。如使用了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如果试验鱼发生死亡,则应按本标准的试验程序进行完整的试验。 应记录所观察到的亚致死效应(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功能减弱,色素沉积等)。
9质量控制
有效的试验应满足下列条件: a)试验结束时,对照组鱼死亡率不应超过10%,如果每组鱼不到10尾,则对照组死亡不应超过
1尾; b)试验期间,试验液的溶解氧浓度应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60%;
试验期间,尽可能维持恒定条件,如有必要,应使用半静态或流水式试验方式;
c)
d) 试验期间,试验溶液中受试物浓度不应低于配制浓度的80%。如低于配制浓度的80%,应以
实测浓度来表示试验结果。
10数据与报告 10.1结果处理 10.1.1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计算出一定暴露时间的LCs值及95%的置信限。同时绘制试验浓度对死亡率的曲线。 10.1.2如果试验数据不适于用标准方法计算LCso,可用不引起死亡的最高浓度和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浓度估算LCs,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10.1.3当进行限度试验时,应报告限度试验使用的浓度,并说明LCs大于限度试验所采取的浓度, 4 GB/T29763—2013
10.1.4试验期间,如受试物实测浓度维持在配制浓度的士20%,可用配制浓度表示结果。如受试物实测浓度无法维持在配制浓度的士20%或受试物LCso值在危害评估分级边界值附近(如,1mg/L、 10mg/L,100mg/L),应用实测浓度表示结果。 10.2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下述内容: a)受试物
物理性质及相关理化特性、基础信息(见第4章)等。 b) 稀有鲍钾
规格、来源、健康状况、驯养情况等。 c) 试验条件
试验过程:静态、半静态或流水式、曝气、承载量等;水质特征:溶解氧、pH值、温度、硬度等;每24h试验溶液中的溶解氧浓度、pH值、温度(半静态试验中应在更新前和更新后分别测定溶解氧浓度、pH值、温度);制备贮备液和试验溶液的方法;
.
·试验溶液中受试物的浓度信息; ·每一试验浓度用鱼的数目。
d)试验结果
试验期间,无死亡发生的最高浓度;试验期间,导致100%死亡的最低浓度;每个观察时间各个浓度的累计死亡率;如有可能,每个观察时间的LCs,及其95%的置信限。 试验结束后的浓度-死亡率曲线图;确定LCs值的统计学方法;对照组的死亡率;试验期间,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鱼中毒的异常反应,
.
.
.
结果讨论
e)
4)HJ/T154-2004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 GB/T29763—201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标准稀释水的配制
A.1标准稀释水贴备液的配制
a) 氧化钙溶液:将11.76gCaCl·2H,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b) 硫酸镁溶液:将4.93gMgSO+7H,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c) 碳酸氢钠溶液:将2.59gNaHC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d) 氯化钾溶液:将0.23gKCI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A.2 标准稀释水的配制
将以上四种溶液各25mL加以混合并用水稀释至1L。溶液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和是 2.5mmol/L,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比例为4:1,钠离子和钾离子摩尔浓度比例为10:1。溶液中的酸容量常数Ks,为0.8mmol/L。
稀释用水应经曝气直到氧饱和为止,然后储存2d备用,在使用前可不再曝气。
6 ICS13.300;11.100 A:80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97632013
化学品 稀有鲫急性毒性试验 Chemicals-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acute toxicity test
2014-03-20实施
2013-09-1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9763—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检测中心、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
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评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浩文、张京估、赵华清、沈英娃、刘纯新、聂晶磊、王剑伟、陈会明、李晞、石利利、 刘济宁、王蕾、蔡磊明、赵玉艳。 GB/T29763—2013
化学品稀有鲫急性毒性试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稀有鲫化学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包括静态试验、半静态试验和流水式试验三种方式,受试物所需信息、原理、设备与材料、试验系统、试验程序、质量控制和结果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测试稀有鲫的化学品急性毒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7861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3 术语和定义
GB/T2786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受试物所需信息
受试物所需信息包括: a) 水中溶解度; b) 蒸气压; c) 结构式; d) 纯度; e) 在水中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 f) pKa值; g) 水溶液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h) 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Pm); D 快速生物降解试验结果。
5原理
5.1用于测定受试物短期暴露对稀有鲫可能产生的影响,以评价受试物的短期毒性。 5.2将稀有鲫暴露于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以96h为试验周期,在24h、48h72h和96h时记录受试鱼的死亡率,确定50%稀有鲫死亡时的受试物浓度,用LCso表示。
6设备与材料
6.1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
1 GB/T29763—2013
a) 溶解氧测定仪(1%); b) 水硬度计(1mg/L); c) 温度控制系统(0.1℃); d) pH计(0.1pH); e) 分析天平(0.0001g); D 情性材料制成的水族箱或水,规格一致,体积适宜, g) 适用于流水式的连续分配和稀释系统(如,计量泵、稀释仪等)。
6.2材料与试剂
标准稀释水用到的试剂包括: a)氯化钙; b)硫酸镁; c) 碳酸氢钠; d)氯化钾。 所有试剂应是分析纯,用电导率小于或等于10μS/cm的蒸增水或去离子水配制。
7试验系统 7.1试验方式的选择 7.1.1在试验之前,应根据受试物在水中的化学稳定性确定合适的试验方式,从而选定需用的容器和装置”。 7.1.2 2试验期间,受试物在水溶液中的浓度维持在初始实测浓度的士20%内,可采用静态试验方式当水溶液中受试物不稳定时,即浓度变化超过士20%时,应采用半静态试验方式或流水式试验系统以维持受试物的浓度。 7.2 2稀有绚鲫 7.2.1选择
试验鱼种为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全长范围为30mm士10mm。应在养鱼场和实验室条件(pH为6.0~8.5温度为21℃~25℃;光照为每天12h~16h,溶解氧浓度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 80%)下驯化和佩养。应保证一次试验用鱼为同一批号,规格一致、来源可靠、健康且无明显的畸形。 7.2.2暂养和剔养 7.2.2.1 稀有鲫用于试验之前,应在实验室至少暂养12d。暂养条件可与别养条件一致。 7.2.2.2 临试验前,应在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中至少驯养7d。
a) 水:与试验用水水质相同; b) 光照:每天12h~16h; c) 温度:21℃~25℃; d) 溶解氧浓度: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80%; e) 喂养,每周3次或每天投食,至试验开始前24h为止。 1) 根据样品理化特性,选择材料合适的试验容器。如,玻璃等。 2) 根据试验方式和负荷量进行选择, 2 GB/T29763—2013
7.2.2.3驯养开始48h后,记录死亡率,并按下列条件处理:
a)7d内死亡率小于5%,可用于试验。 b)7d内死亡率在5%~10%之间,继续驯养7d,如果死亡不再发生,该批试验鱼可用于试验 c)7d内死亡率大于10%,舍弃整组鱼。
7.3试验用水
应用标准稀释水(参见附录A)、曝气除氯的自来水或高质量的天然水。水的总硬度为10mg/L~ 250mg/L(以CaCO,计),pH为6.0~8.5. 7.4受试物的制备 7.4.1将受试物溶解于试验用水中配制成受试物贮备液,通过稀释贮备液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试验溶液。 7.4.2难溶物质的贮备液可以通过超声分散或其他适合的物理方法配制,必要时可以使用对鱼毒性低的有机溶剂、乳化剂和分散剂。使用这些物质时应加设溶剂对照试验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并不应超过100mg/L或100μL/L。 7.4.3应在加人前调节受试物贮备液的pH,使其接近试验用水的pH。调节贮备液的pH时不应使受试物浓度明显改变,不应发生化学反应或沉淀,宜使用HCI和NaOH来调节。 7.4.4如果加入受试物后水的pH有明显变化(超出6.08.5),则重新配制试验溶液。
8试验程序
8.1暴露条件
a)持续时间:96h
b)股 承载量:静态和半静态试验系统每升水中鱼的总湿重不超过1.0g,流水式试验系统承载量可
适当提高。 c) 光照:每天12h~16h。 d) 温度:21℃~25℃且试验期间温度变化不超过2℃。 e) 溶解氧浓度:不应低于空气饱和值的60%。曝气时不应使受试物浓度明显变化。
喂食禁食。
g)千扰:避免可能影响鱼行为的干扰。 8.2预试验 8.2.1用以确定正式试验所需浓度范围,可选择较大范围的浓度系列,如1000mg/L、100mg/L、 10mg/L、1mg/L,0.1mg/L。每个浓度组放入的稀有不少于3尾,不设平行组。试验时间为96h。 每日记录各容器内的死鱼数,并及时取出死鱼。 8.2.2如果一次预试验结果无法确定正式试验所需的浓度范围,应调整浓度范国再次进行预试验。 8.3正式试验 8.3.1根据预试验,在包括使稀有鲫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稀有鲫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之间至少应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小于或等于2.2。同时设一个空白对照组。如使用了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每一浓度组和对照组应至少使用7尾稀有鲫。
3)即等比数列,
3 GB/T29763—2013 8.3.2试验溶液调节至试验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机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在30min内分组完毕, 8.3.3试验期间,不应对试验液强烈曝气,溶解氧含量应高于空气饱和值的60%。试验期间禁止喂食。 8.3.4至少在24h、48h、72h和.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如果某尾鱼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扇动),且碰触尾柄后无反应,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应在试验开始后3h或6h观察各试验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现象(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功能减弱,色素沉积等)。 8.3.5每天至少测定一次所有试验容器中的pH、溶解氧浓度和温度。试验开始和结束时也要测定。 8.3.6在试验开始前,应建立有效的受试物在水中的化学分析方法。试验期间,应按以下要求测定受试物在水中的浓度。
a):静态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试验容器中试验溶液的受试物浓度。 b)半静态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每一次更新前后和试验结束时,测定试验容器中试验溶
液的受试物浓度. 流水式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试验中期和试验结束时,测定母液和试验容器中试验落液的受试物浓度。
)
8.4限度试验
采用本标准时,为证明LCse是否大于100mg/L(有效成分浓度)或大于试验体系下受试物饱和溶液浓度,可进行受试物浓度为100mg/L(有效成分浓度)或试验体系下受试物饱和溶液的限度试验。限度试验应至少使用7尾稀有的,与对照组使用的鱼数目相等。如使用了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如果试验鱼发生死亡,则应按本标准的试验程序进行完整的试验。 应记录所观察到的亚致死效应(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功能减弱,色素沉积等)。
9质量控制
有效的试验应满足下列条件: a)试验结束时,对照组鱼死亡率不应超过10%,如果每组鱼不到10尾,则对照组死亡不应超过
1尾; b)试验期间,试验液的溶解氧浓度应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60%;
试验期间,尽可能维持恒定条件,如有必要,应使用半静态或流水式试验方式;
c)
d) 试验期间,试验溶液中受试物浓度不应低于配制浓度的80%。如低于配制浓度的80%,应以
实测浓度来表示试验结果。
10数据与报告 10.1结果处理 10.1.1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计算出一定暴露时间的LCs值及95%的置信限。同时绘制试验浓度对死亡率的曲线。 10.1.2如果试验数据不适于用标准方法计算LCso,可用不引起死亡的最高浓度和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浓度估算LCs,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10.1.3当进行限度试验时,应报告限度试验使用的浓度,并说明LCs大于限度试验所采取的浓度, 4 GB/T29763—2013
10.1.4试验期间,如受试物实测浓度维持在配制浓度的士20%,可用配制浓度表示结果。如受试物实测浓度无法维持在配制浓度的士20%或受试物LCso值在危害评估分级边界值附近(如,1mg/L、 10mg/L,100mg/L),应用实测浓度表示结果。 10.2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下述内容: a)受试物
物理性质及相关理化特性、基础信息(见第4章)等。 b) 稀有鲍钾
规格、来源、健康状况、驯养情况等。 c) 试验条件
试验过程:静态、半静态或流水式、曝气、承载量等;水质特征:溶解氧、pH值、温度、硬度等;每24h试验溶液中的溶解氧浓度、pH值、温度(半静态试验中应在更新前和更新后分别测定溶解氧浓度、pH值、温度);制备贮备液和试验溶液的方法;
.
·试验溶液中受试物的浓度信息; ·每一试验浓度用鱼的数目。
d)试验结果
试验期间,无死亡发生的最高浓度;试验期间,导致100%死亡的最低浓度;每个观察时间各个浓度的累计死亡率;如有可能,每个观察时间的LCs,及其95%的置信限。 试验结束后的浓度-死亡率曲线图;确定LCs值的统计学方法;对照组的死亡率;试验期间,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鱼中毒的异常反应,
.
.
.
结果讨论
e)
4)HJ/T154-2004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 GB/T29763—201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标准稀释水的配制
A.1标准稀释水贴备液的配制
a) 氧化钙溶液:将11.76gCaCl·2H,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b) 硫酸镁溶液:将4.93gMgSO+7H,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c) 碳酸氢钠溶液:将2.59gNaHC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d) 氯化钾溶液:将0.23gKCI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A.2 标准稀释水的配制
将以上四种溶液各25mL加以混合并用水稀释至1L。溶液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和是 2.5mmol/L,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比例为4:1,钠离子和钾离子摩尔浓度比例为10:1。溶液中的酸容量常数Ks,为0.8mmol/L。
稀释用水应经曝气直到氧饱和为止,然后储存2d备用,在使用前可不再曝气。
6
上一章:HG/T 2158-2011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铵的测定 蒸馏和滴定法 下一章:GB 28655-2012 工业氟化氢铵

相关文章

GB/T 41692-2022 化学品 稀有鮈鲫幼体生长试验 GB/T 28648-2012 化学品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分类法 GB/T 27861-2011 化学品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GB/T 41623-2022 化学品 鸟类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GB/T 21606-2022 化学品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方法 GB/T 27824-2011 化学品 急性吸入毒性 固定浓度试验方法 GB/T 42475-2023 化学品 中华蜜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GB/T 41622-2022 化学品 大黄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