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433—2011
炼化企业气防用品使用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using gas-preventing equipment in downstream operations
2011一05-09 发布
2011一07-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1433—2011
次
目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内容和要求 3. 1 基本原则和要求 3. 2 配置 3.3 检查 3.4 使用 3.5保管和维护 3.6 失效和废弃 3. 7 承包商要求 3.8 员工培训
1
Q/SY1433—2011
前 創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健康安全环保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
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独山子石化分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世森、王娟、颜曙光、秦道军、李万军、王玲
II
Q/SY1433—2011
炼化企业气防用品使用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员工个体使用的有害气体监测仪器、防护用品等的配置选型、使用、维护、失效和废弃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炼化企业生产经营场所气防用品的使用管理,上游及辅助企业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HG/T23004化工企业气体防护站工作和装备标准
3内容和要求
3.1基本原则和要求
3.1.1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符合法规、实用有效的原则,基于作业环境危害识别和评价,为有害作业场所或人员提供适宜的监测仪器和气防用品,并不断优化其配置和管理。 3.1.2企业应优先考虑采取工程措施消除、削减和控制有害健康环境,将现场作业危害降至最低采用气防用品应作为最后的手段。 3.1.3任何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的人员,必须佩戴和使用有效的气防用品。 3.1.4各作业场所员工应按规定正确使用、维护和检查气防用品。 3.2配置
3.2.1气防用品包括便携式监测仪器、防尘口罩、滤毒罐(盒)、半面罩、全面罩、化学防护眼镜、 长管呼吸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选型应适应危害特点,并符合GB/T11651,GB/T18664和GB 8958的要求。 3.2.2气防用品配置的数量应基于作业环境危害评估、应急准备需要、作业人数、活动频次、消耗情况等综合分析考虑后确定。 3.2.3存在毒性气体散发可能超过接触限值的装置,按照毒性物质针对性地配备相应便携式监测仪器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携气式),配备数量不低于一个班组正常作业时人数的30%,且不少于两套(台);面罩及相应滤毒罐(盒)、化学防护眼镜每人一套;长管空气呼吸器及空气源数量根据现场作业需要配备。 3.2.4可能发生缺氧性室息的场所,应配备相应的便携式氧含量监测仪器和长管空气呼吸器或正压
1
Q/SY1433—2011
式空气呼吸器(携气式),数量不低于一个班组正常作业时人数的30%,且不少于两套(台);长管空气呼吸器及空气源数量根据现场作业需要配备。 3.2.5存在可导致职业病发生的无毒性粉尘散发场所或装置,应具备定期监测粉尘浓度的基本条件参与作业的所有人必须每人配备相应的防尘口罩;存在可导致职业病发生的有毒性粉尘散发场所或装置,应具备定期监测粉尘浓度的基本条件,并配备空气呼吸器,数量不低于一个班组正常作业时人数的30%,且不少于两台,参与作业的所有人员必须每人配备相应的防毒面罩(包括罐或盒)。 3.2.6在企业从事化验、检验、分析、测试等作业的场所或单位,应按照所接触毒害物性质和频次确定气防用品。保证进入有毒有害现场作业者均配备有化学防护眼镜、滤毒罐(盒)及面罩;按照单位分布具体配置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且应保证每个站、点都有两台以上。 3.2.7在企业从事设备、电气、仪表等检修维护的单位,每人配备化学防护眼镜一副;配备针对性滤毒罐(盒)和面罩不少于总人数的20%,且不少于两套;配备相应便携式气体监测仪器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不少于两套。 3.2.8各工艺生产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应确保每人配备相应化学防护眼镜、面罩和滤毒罐(盒),同时应针对存在的毒害物配备两套以上各种便携式监测仪器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携气式);多个装置集中在同一控制室操作和监控时,各类便携式监测仪器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携气式)应按照控制室总人数5%配备,且不少于4套。 3.2.9各级气防站、消防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应急抢险机构等气防用品配备按照HG/T23004 的规定执行。 3.3检查 3.3.1企业采购并配置给员工的气防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合格、有效。 3.3.2各单位领取气防用品时,应确认随机资料的完整和有效,包括合格证明、使用(技术)说明书等。 3.3.3气防用品日常检查的具体方法应严格按照供应商的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当供应商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方法不易执行时,应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技术支持机构共同制定可行的日常检查方法。 3.3.4员工每次使用特殊气防用品之前应进行适合性检查,确保正常和完好;每次使用之前应再次检查确认其完好。 3.3.5各基层单位应每月至少对气防用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认其完整性、过滤元件的适用性、 电池电量、气瓶气量、气瓶压力、报警装置等,在气防柜内封存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气瓶压力低于 20MPa时不得使用,并立即更换或充装。 3.3.6气防用品发现异常、故障等不适用情况时,应当即封存,张贴醒目的禁用标识并安排更换。 3.3.7适合性检验或试验的情况应同使用情况一并填人气防用品使用记录中,且至少保存三年。 3.4使用 3.4.1各基层单位对于配置的各类气防用品应仔细、全面研读随机资料,并组织培训,确保所有员工熟练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12个月内没有实际使用过相应气防用品的员工必须安排复习或训练。 3.4.2在正常生产中,员工进人存在光气、丙烯腈、硫化氢、氯气、苯蒸气、氨、一氧化碳等高度危险性介质(原料、产品或副产品)的场所时,必须同时携带相应有毒气体监测(报警)仪器和防毒面罩,报警时应立即使用防毒面罩(或撤离),当监测数据超过可防护最大浓度限值(具体参照GB/T 18664中确定的IDLH值)或发现明显的泄漏时必须迅速撤离,需要进入时必须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并确定监护人。 3.4.3半面罩的防护因数为10倍,全面罩防护因数为100倍,有毒有害物的可防护最大浓度限值为防护因数与相应物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乘积。各企业应根据本单位有害作业环境危害评估 2
Q/SY1433—2011
的实际确定本企业过滤式防护用品主要有毒有害物可防护最大浓度限值,具体按照GBZ2.1的规定执行。过滤式防护用品主要有毒有害物可防护最大浓度限值示例见表1。
10-6 可燃气体 3000 15000
表1 过滤式防护用品主要有毒有害物可防护最大浓度限值(示例)
硫化氢 70 500
氯气 3 20
苯蒸气 30 240
氨 200 1500
过滤式防护用品
半面罩全面罩
注:当监测数据为其他单位时,应换算为满足本表的规定限值(气体换算按照标准条件进行),
3.4.4员工在使用中闻到异味或出现咳嗽、刺激、恶心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离开有害环境,并再次检查气防用品,确定并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进入。 3.4.5更换呼吸防护用品时,同一呼吸防护用品的所有过滤元件应同时一并更换。若新过滤元件在应用场合迅速失效,员工应即刻撤离并更换防护用品。 3.4.6过滤式防护用品不得使用于应急处置、有限空间、缺氧(氧气浓度低于18.5%)等场所。
3.5保管和维护
3.5.1过滤式防毒面罩必须专人专用,并根据使用情况定期消毒或清洗。 3.5.2公用性特殊气防用品应存放于专用箱柜中,气防用品专用箱柜应布置于靠近现场、便于取用的控制室、外操室、维护室等处。 3.5.3存放气防用品的专用箱柜应在满足防丢失条件下,使用纸质封条或铅封方式保管。 3.5.4气防用品专用箱柜上应张贴与其内存放物吻合的清单。发生借用、维修、更换等间隙时,应有书面醒自告知一并张贴。 3.5.5呼吸防护用品每次使用后,应用专用清洗剂、消毒液或医用酒精进行清洗和消毒。其他气防用品在使用后,应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清洗和消毒。
3.6失效和废弃
3.6.1面罩本身存在破裂、缺损或气密性检查不合格时即可判定失效,不得使用。 3.6.2滤毒罐(盒)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即可判定失效:
外观变形、破损;一超过合格有效期;一无有效合格证明
使用中发现吸气困难;一气密检查合格但使用中能够闻到异味;一一开启密封投用达到3个月。
3.6.3滤毒罐(盒)上标示“AX”或包含“AX”的,为一次性防护用品,该类型罐盒使用一次即应判废。 3.6.4其他气防用品,必须严格按照防护用品的使用(技术)说明书规定进行有效性判定或确认。 不能确认合格或有效时,不得处于备用状态,更不得使用。 3.6.5废弃的气防用品不得随意处置,应定期(每半年)报交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回收和处置。 3.7承包商要求
企业管辖区域内作业的承包商应制定并执行不低于本标准要求的特殊防护用品规范。特殊情况
3
Q/SY 1433—2011
下,企业可根据合同协议为承包商员工提供特殊劳动防护用品。 3.8 员工培训
各企业应对员工在上岗前、上岗后定期就气防用品的正确选择、使用、维护、保管进行培训,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岗位员工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配备的各类气防用品。
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企业标准
炼化企业气防用品使用规范
Q/SY1433—2011
*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石油工业出版社印刷厂排版印刷
(内部发行)
*
880×1230毫米16开本0.75印张15千字印1—2000 2011年5月北京第1版2011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书号:155021·17054 定价:12.00元
版权专有 不得翻印
Q/SY 143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