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25.120.30 CCS J 6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711—2023 代替GB/T25711—2010
铸造机械 通用技术规范 Foundry machinery-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023-12-01实施
2023-05-23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5711—2023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型号、名称和参数设计原则
4
5
6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8 检验规则
7
随机技术文件 10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
表 1 表 2
GB/T 2571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5711一2010《铸造机械通用技术条件》,与GB/T25711一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对文件的范围”重新进行了表述(见第1章,2010年版的第1章); b):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c) 增加了应提高机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和机器应“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的规定(见5.1); d) 将“基本要求”更改为技术要求”(见第6章,2010年版的第3章); e) 更改了机器零、部件外露结合面边缘错位量的规定(见6.2.4和表1,2010年版的5.4和表1): f) 增加了“机器的电气系统应满足铸造生产的工况要求”“机器的电气控制系统宜设置MES系
统接口”和“机器可能产生重大事故的关键部位应设置电气多重保护装置”的规定(见6.3.1、 6.3.4和6.3.5);
g)> 将“液压、气动、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更改为“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并增加了“机器的
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应满足铸造生产的工况要求”的规定(见6.4,2010年版的3.8); h) 关于机器液压系统的液压介质最高温度,增加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机器,液压介质的最高温
度应符合其相应的技术文件要求”的规定(见6.4.3,2010年版的6.8.3); i) 增加了“压力容器的涂敷应符合NB/T10558的规定”(见6.5.2); j) 增加了“机器的精度指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见6.6.2);
k) 更改了有关机器轴承最高温度和温升的规定(见6.6.4和表2,2010年版的6.8.2和表2); 1) 增加了有关生产单元或生产线的成套性要求,以及对于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设
备,应配备相应的治理装置的规定(见6.7.2和6.7.3,2010年版的3.4和3.5);
m)将“安全与卫生”更改为“安全、环保与节能”,增加了有关机器配套的除尘器要求以及对于有能
效限定值要求的机器要求(见6.8,2010年版的3.6);
n) 删除了“起重输送设备”和“机器的安装”及其相关技术条款(见2010年版的3.10、3.11): o) 删除了原“试验方法”中的“安全与卫生”“包装检验”“可靠性检验”和“其他”等条款,增加了“压
力容器”试验方法,并更改了部分试验方法技术条款(见第7章,2010年版的第6章); p) 更改了空运转试验中有关连续空循环试验时每次空循环间隔时间的规定(见7.7.3.4,2010年
版的6.8.1);
q) 删除了不属于负荷运转试验内容的关于成批生产的定型产品允许抽检的条款(见2010年版的
6.9.1);
r) 更改了机器随机技术文件的编制规定,增加了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制要求和机器随机技术文
件还应包括主要外购配套件原厂提供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明书的规定(见第9 章,2010年版的13.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铸造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6)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安市中机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兴翼机械有限公司、第一拖拉机股份有
限公司、福建省闽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德盛元电气有限公司、山东杰创机械有限公司、泉州市标准
ImI
GB/T 25711—2023
化协会、保定维尔铸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武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金华市宝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济南铸锻所检验检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苏州明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衢州恒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卡博铜业有限公司、青岛中智达环保熔炼设备有限公司、威海工友铸造机械有限公司、青岛青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青岛辉鸿亮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安徽安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安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青岛贝诺磁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领威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三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五洋百川(青岛)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南安市质量计量检测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叶根翼、陈惠玲、李锋军、郑华婷、张策博、张杰、陈育财、侯若先、刘国祥、 陈妙勇、李琛、宿立国、陆高春、夏田生、蒋柏青、段金挺、迟英杰、于阔涛、陈亮、黄昌文、纪岩、詹昌俊、 李海春、徐年生、闫作修、刘小龙、王德润、丁仁相、王明刚、柯珍珍、陈仁杰。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0年首次发布为GB/T25711—2010;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N
GB/T25711—2023
铸造机械 通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铸造机械产品(以下简称“机器”或“产品”)的型号、名称和参数,设计原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随机技术文件,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铸造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0(所有部分)压力容器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3766 液压传动系统及其元件的通用规则和安全要求 GB/T5226.1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6576 机床润滑系统 GB/T 7932 气动对系统及其元件的一般规则和安全要求 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13306 标牌 GB 20905 铸造机械安全要求 GB/T 23571 金属切削机床 随机技术文件的编制 GB/T 25370 铸造机械 术语 GB/T 25371 铸造机械 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 GB/T2622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机床数值控制 数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31552 铸造机械 分类与型号编制方法 GB/T 31562 铸造机械 清洁度测定方法 GB/T 34388 铸造机械 噪声声功率级测量方法 AQ4272 铝镁制品机械加工粉尘防爆安全技术规范 AQ4273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除尘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AQ/T7009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JB/T 8356 机床包装技术条件 JB/T10788 铸造用除尘器通用技术规范 NB/T10558 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3 :术语和定义
GB/T2537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GB/T25711—2023
3.1
使用性能 useperformance 由产品设计决定的与产品使用直接有关的功能指标和特性。
3.2
运行性能 runperformance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特性和产品的运行适应能力。 示例:产品的工作效率(或生产效率)、能量消耗、产品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等各项技术指标。
3.3
错位不均匀量 malpositionunevenvalue 机器的外露结合面边缘同一边或对应边最大错位量与最小错位量的差值。
3.4
贴合缝隙值jointgapvalue 机器的门、盖与机器本体结构贴合时的缝隙数值
3.5
缝隙不均匀值 gap asymmetry value 机器的门、盖与其周边相关件或电气、仪表柜、箱两对开门之间的最大缝隙值和最小缝隙值的差值
3.6
标志marking 在产品、包装等物品上或其某些部位所用图形符号、文字、颜色等表示其特征或某些要求的记号,
3.7
检验 test 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特性进行的检测、试验,以及其结果与要求的符合性判定
3.8
自然调平naturelevelling 仅通过机器自重影响,而不是采用螺栓夹紧等手段或者通过外力使构件强制变形的校平方式
4型号、名称和参数
4.1 机器的型号、名称应按GB/T31552或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进行编制和给出。 4.2 机器的型式和规格参数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或供需双方技术协议的规定,
设计原则
5
5.1 机器的设计遵循的原则如下:
a)不 布局合理、性能先进可靠、造型美观、便于操作和维护;
2
GB/T25711—2023
b) 防止机器运行时对人身安全或健康造成危害:
防止或减少机器运行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d) 提高机器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c)
降低机器的能耗; f) 提高机器的可靠性,保证其使用寿命;注1:可靠性指机器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注2:使用寿命指机器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或产品性能和精度的保持时间)。 g) 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 h) 符合运输和装载的规定。
e)
5.2 机器的设计宜考虑到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
6
技术要求
6.1 加工和装配质量 6.1.1 机器零件的加工质量和机器的装配质量应符合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规定 6.1.2 机器零件的材料牌号、力学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和工艺文件的规定。 6.1.3 机器应按装配工艺规程进行装配,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6.1.4 高速旋转的零、部件,应进行动平衡试验和校正。 6.1.5 机器的清洁度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6.2 外观质量 6.2.1 机器的外观表面不应有图样未规定的凸起、凹陷、粗糙不平或磕碰、划痕等其他损伤。 6.2.2 机器外露的未经涂覆的加工表面不应有锈蚀。 6.2.3 机器的防护罩表面应平整,不应有翘曲现象 6.2.4机器零、部件外露结合面的边缘应齐平,除设计规定外不应有明显的错位,错位量和错位不均匀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6.2.5机器(包括电气、仪表柜、箱等装置)的门、盖与机器本体结构的结合面应贴合,贴合缝隙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6.2.6机器的门、盖与其周边相关件,以及电气、仪表柜、箱两对开门之间的缝隙应均匀,缝隙不均匀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
单位为毫米
错位不均匀量 贴合缝隙值 缝隙不均匀值
错位量 ≤1 ≤1.5 ≤2.5 ≤3.5 ≤4.5
结合面边缘及门、盖边长尺寸(L)
L≤315 315
≤0.5 1 1 ≤1.5 N2
≤0.5 1 ≤1.5 ≤2
≤0.5 1 ≤1.5 ≤2
L>2 500
当结合面边缘及门、盖边长的长、宽不一致时,按长边尺寸确定允许值。
3
GB/T 25711—2023
6.2.7机器紧固后的螺钉槽、螺母和螺钉、螺栓头部不应有损伤;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同一组螺钉、螺栓末端露出螺母的长度应一致。 6.2.8机器上的各种管路、线路应布置紧凑、排列整齐、固定牢靠、便于维护,不应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也不应产生扭曲、折叠。 6.2.9机器的涂装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和技术文件或供需双方技术协议的规定 6.2.10机器的联接紧固件表面应采用镀锌或氧化处理。 6.2.11电镀件、表面氧化件表面色调应一致,保护层应完整,不应有褪色、脱落现象。 6.3 电气系统 6.3.1 机器的电气系统应满足铸造生产的工况要求。 6.3.2 机器的电气系统应符合GB/T5226.1的规定。 6.3.3 机器的数控系统应符合GB/T26220的规定。 6.3.4 机器的电气控制系统宜设置MES系统接口。
注: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即制造执行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
系统。
6.3.5机器可能产生重大事故的关键部位应设置电气多重保护装置。 6.4 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 6.4.1 机器的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应满足铸造生产的工况要求。 6.4.2机器的液压系统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 6.4.3机器的液压系统在额定工作压力下连续运行时,液压介质的最高温度应不大于55℃;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机器,液压介质的最高温度应符合其相应的技术文件要求 6.4.4 机器的气动系统应符合GB/T7932的规定。 6.4.5机器的润滑系统应符合GB/T6576的规定。 6.4.6机器的温控系统应保证温度可控、运行可靠,并应符合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6.4.7 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以及机器的相关部位不应有液、气渗(漏)现象。 6.5 压力容器 6.5.1 机器配套的压力容器类零部件或装置(例如,气力输送发送罐、静压造型机储气罐、蓄能器等)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应符合GB/T150(所有部分)的规定。 6.5.2压力容器的涂敷应符合NB/T10558的规定。 6.6 结构和性能 6.6.1 机器的结构应满足产品标准和供需双方技术协议的要求 6.6.2机器的精度指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6.6.3机器的工作机构动作应相互协调、灵活可靠、运转平稳、无异常声响。 6.6.4对于连续运行的机器(除振动设备外),轴承的最高温度和温升应符合表2的规定:振动设备(激振器)轴承的最高温度和温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4
ICS25.120.30 CCS J 6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711—2023 代替GB/T25711—2010
铸造机械 通用技术规范 Foundry machinery-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023-12-01实施
2023-05-23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5711—2023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型号、名称和参数设计原则
4
5
6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8 检验规则
7
随机技术文件 10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
表 1 表 2
GB/T 2571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5711一2010《铸造机械通用技术条件》,与GB/T25711一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对文件的范围”重新进行了表述(见第1章,2010年版的第1章); b):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c) 增加了应提高机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和机器应“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的规定(见5.1); d) 将“基本要求”更改为技术要求”(见第6章,2010年版的第3章); e) 更改了机器零、部件外露结合面边缘错位量的规定(见6.2.4和表1,2010年版的5.4和表1): f) 增加了“机器的电气系统应满足铸造生产的工况要求”“机器的电气控制系统宜设置MES系
统接口”和“机器可能产生重大事故的关键部位应设置电气多重保护装置”的规定(见6.3.1、 6.3.4和6.3.5);
g)> 将“液压、气动、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更改为“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并增加了“机器的
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应满足铸造生产的工况要求”的规定(见6.4,2010年版的3.8); h) 关于机器液压系统的液压介质最高温度,增加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机器,液压介质的最高温
度应符合其相应的技术文件要求”的规定(见6.4.3,2010年版的6.8.3); i) 增加了“压力容器的涂敷应符合NB/T10558的规定”(见6.5.2); j) 增加了“机器的精度指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见6.6.2);
k) 更改了有关机器轴承最高温度和温升的规定(见6.6.4和表2,2010年版的6.8.2和表2); 1) 增加了有关生产单元或生产线的成套性要求,以及对于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设
备,应配备相应的治理装置的规定(见6.7.2和6.7.3,2010年版的3.4和3.5);
m)将“安全与卫生”更改为“安全、环保与节能”,增加了有关机器配套的除尘器要求以及对于有能
效限定值要求的机器要求(见6.8,2010年版的3.6);
n) 删除了“起重输送设备”和“机器的安装”及其相关技术条款(见2010年版的3.10、3.11): o) 删除了原“试验方法”中的“安全与卫生”“包装检验”“可靠性检验”和“其他”等条款,增加了“压
力容器”试验方法,并更改了部分试验方法技术条款(见第7章,2010年版的第6章); p) 更改了空运转试验中有关连续空循环试验时每次空循环间隔时间的规定(见7.7.3.4,2010年
版的6.8.1);
q) 删除了不属于负荷运转试验内容的关于成批生产的定型产品允许抽检的条款(见2010年版的
6.9.1);
r) 更改了机器随机技术文件的编制规定,增加了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制要求和机器随机技术文
件还应包括主要外购配套件原厂提供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明书的规定(见第9 章,2010年版的13.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铸造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6)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安市中机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兴翼机械有限公司、第一拖拉机股份有
限公司、福建省闽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德盛元电气有限公司、山东杰创机械有限公司、泉州市标准
ImI
GB/T 25711—2023
化协会、保定维尔铸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武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金华市宝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济南铸锻所检验检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苏州明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衢州恒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卡博铜业有限公司、青岛中智达环保熔炼设备有限公司、威海工友铸造机械有限公司、青岛青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青岛辉鸿亮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安徽安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安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青岛贝诺磁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领威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三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五洋百川(青岛)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南安市质量计量检测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叶根翼、陈惠玲、李锋军、郑华婷、张策博、张杰、陈育财、侯若先、刘国祥、 陈妙勇、李琛、宿立国、陆高春、夏田生、蒋柏青、段金挺、迟英杰、于阔涛、陈亮、黄昌文、纪岩、詹昌俊、 李海春、徐年生、闫作修、刘小龙、王德润、丁仁相、王明刚、柯珍珍、陈仁杰。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0年首次发布为GB/T25711—2010;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N
GB/T25711—2023
铸造机械 通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铸造机械产品(以下简称“机器”或“产品”)的型号、名称和参数,设计原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随机技术文件,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铸造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0(所有部分)压力容器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3766 液压传动系统及其元件的通用规则和安全要求 GB/T5226.1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6576 机床润滑系统 GB/T 7932 气动对系统及其元件的一般规则和安全要求 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13306 标牌 GB 20905 铸造机械安全要求 GB/T 23571 金属切削机床 随机技术文件的编制 GB/T 25370 铸造机械 术语 GB/T 25371 铸造机械 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 GB/T2622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机床数值控制 数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31552 铸造机械 分类与型号编制方法 GB/T 31562 铸造机械 清洁度测定方法 GB/T 34388 铸造机械 噪声声功率级测量方法 AQ4272 铝镁制品机械加工粉尘防爆安全技术规范 AQ4273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除尘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AQ/T7009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JB/T 8356 机床包装技术条件 JB/T10788 铸造用除尘器通用技术规范 NB/T10558 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3 :术语和定义
GB/T2537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GB/T25711—2023
3.1
使用性能 useperformance 由产品设计决定的与产品使用直接有关的功能指标和特性。
3.2
运行性能 runperformance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特性和产品的运行适应能力。 示例:产品的工作效率(或生产效率)、能量消耗、产品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等各项技术指标。
3.3
错位不均匀量 malpositionunevenvalue 机器的外露结合面边缘同一边或对应边最大错位量与最小错位量的差值。
3.4
贴合缝隙值jointgapvalue 机器的门、盖与机器本体结构贴合时的缝隙数值
3.5
缝隙不均匀值 gap asymmetry value 机器的门、盖与其周边相关件或电气、仪表柜、箱两对开门之间的最大缝隙值和最小缝隙值的差值
3.6
标志marking 在产品、包装等物品上或其某些部位所用图形符号、文字、颜色等表示其特征或某些要求的记号,
3.7
检验 test 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特性进行的检测、试验,以及其结果与要求的符合性判定
3.8
自然调平naturelevelling 仅通过机器自重影响,而不是采用螺栓夹紧等手段或者通过外力使构件强制变形的校平方式
4型号、名称和参数
4.1 机器的型号、名称应按GB/T31552或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进行编制和给出。 4.2 机器的型式和规格参数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或供需双方技术协议的规定,
设计原则
5
5.1 机器的设计遵循的原则如下:
a)不 布局合理、性能先进可靠、造型美观、便于操作和维护;
2
GB/T25711—2023
b) 防止机器运行时对人身安全或健康造成危害:
防止或减少机器运行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d) 提高机器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c)
降低机器的能耗; f) 提高机器的可靠性,保证其使用寿命;注1:可靠性指机器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注2:使用寿命指机器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或产品性能和精度的保持时间)。 g) 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 h) 符合运输和装载的规定。
e)
5.2 机器的设计宜考虑到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
6
技术要求
6.1 加工和装配质量 6.1.1 机器零件的加工质量和机器的装配质量应符合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规定 6.1.2 机器零件的材料牌号、力学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和工艺文件的规定。 6.1.3 机器应按装配工艺规程进行装配,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6.1.4 高速旋转的零、部件,应进行动平衡试验和校正。 6.1.5 机器的清洁度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6.2 外观质量 6.2.1 机器的外观表面不应有图样未规定的凸起、凹陷、粗糙不平或磕碰、划痕等其他损伤。 6.2.2 机器外露的未经涂覆的加工表面不应有锈蚀。 6.2.3 机器的防护罩表面应平整,不应有翘曲现象 6.2.4机器零、部件外露结合面的边缘应齐平,除设计规定外不应有明显的错位,错位量和错位不均匀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6.2.5机器(包括电气、仪表柜、箱等装置)的门、盖与机器本体结构的结合面应贴合,贴合缝隙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6.2.6机器的门、盖与其周边相关件,以及电气、仪表柜、箱两对开门之间的缝隙应均匀,缝隙不均匀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
单位为毫米
错位不均匀量 贴合缝隙值 缝隙不均匀值
错位量 ≤1 ≤1.5 ≤2.5 ≤3.5 ≤4.5
结合面边缘及门、盖边长尺寸(L)
L≤315 315
≤0.5 1 1 ≤1.5 N2
≤0.5 1 ≤1.5 ≤2
≤0.5 1 ≤1.5 ≤2
L>2 500
当结合面边缘及门、盖边长的长、宽不一致时,按长边尺寸确定允许值。
3
GB/T 25711—2023
6.2.7机器紧固后的螺钉槽、螺母和螺钉、螺栓头部不应有损伤;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同一组螺钉、螺栓末端露出螺母的长度应一致。 6.2.8机器上的各种管路、线路应布置紧凑、排列整齐、固定牢靠、便于维护,不应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也不应产生扭曲、折叠。 6.2.9机器的涂装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和技术文件或供需双方技术协议的规定 6.2.10机器的联接紧固件表面应采用镀锌或氧化处理。 6.2.11电镀件、表面氧化件表面色调应一致,保护层应完整,不应有褪色、脱落现象。 6.3 电气系统 6.3.1 机器的电气系统应满足铸造生产的工况要求。 6.3.2 机器的电气系统应符合GB/T5226.1的规定。 6.3.3 机器的数控系统应符合GB/T26220的规定。 6.3.4 机器的电气控制系统宜设置MES系统接口。
注: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即制造执行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
系统。
6.3.5机器可能产生重大事故的关键部位应设置电气多重保护装置。 6.4 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 6.4.1 机器的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应满足铸造生产的工况要求。 6.4.2机器的液压系统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 6.4.3机器的液压系统在额定工作压力下连续运行时,液压介质的最高温度应不大于55℃;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机器,液压介质的最高温度应符合其相应的技术文件要求 6.4.4 机器的气动系统应符合GB/T7932的规定。 6.4.5机器的润滑系统应符合GB/T6576的规定。 6.4.6机器的温控系统应保证温度可控、运行可靠,并应符合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6.4.7 液压、气动、润滑和温控系统以及机器的相关部位不应有液、气渗(漏)现象。 6.5 压力容器 6.5.1 机器配套的压力容器类零部件或装置(例如,气力输送发送罐、静压造型机储气罐、蓄能器等)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应符合GB/T150(所有部分)的规定。 6.5.2压力容器的涂敷应符合NB/T10558的规定。 6.6 结构和性能 6.6.1 机器的结构应满足产品标准和供需双方技术协议的要求 6.6.2机器的精度指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6.6.3机器的工作机构动作应相互协调、灵活可靠、运转平稳、无异常声响。 6.6.4对于连续运行的机器(除振动设备外),轴承的最高温度和温升应符合表2的规定:振动设备(激振器)轴承的最高温度和温升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