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1842—2015
滩浅海海底管道路由调查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route survey of submarine pipeline
in beach-shallow sea
2015-08-04发布
2015-11-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1842-2015
自 次
敬言 T 花闻
规范佳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
2
4
选线 6 登鸿查 7. 工程地球物理操测 8 底质采样 9 工程地质钻擦 10 原位试验 11 船上和实验室土工式验 12 魔蚀性环境参数测定。 13 场地工程地廣影响分析 14 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收集与观测 15 路由条件评价与成果报告编制 16 瓷料甘档:附录A(资料性附录) 成果报告继制鑫考文献
5
fih
r5
6
I
Q/SY1842—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标准化直属工作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振纹、秦延龙、李春、许浩、曹文冉、罗小桥、祁磊。
I
Q/SY1842—2015
滩浅海海底管道路由调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滩浅海油气田海底管道路由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成果报告书编制和资料归档。
本标准适用于滩浅海油气田海底管道工程的选线和调查。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7502 :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勘察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登陆段 landingsection 自平均大潮高潮线向岸延伸1000m,向海延伸500m。
3. 2
潮间带 intertidal zone 有潮水涨落的地带,即平均大潮高潮线和平均大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3. 3
滩浅海段 beach-shallow sea section 登陆段以外水深不超过200m的海域。
4基本规定
4.1一般要求 4.1.1调查的目的是为滩浅海海底管道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以及维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技术依据。 4. 1. 2 调查的任务是查明滩浅海海底管道路由区的海底工程地质条件、海洋气象水文环境、腐蚀性环境参数和海洋规划与开发活动等方面的工程环境条件。
1
Q/SY1842—2015 4.1.3调查应按前期资料收集、实施方案制订、海上调查、实验室测试分析、资料处理解释、图件与报告编制、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进行 4.1.4路由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滩浅海区和潮间带地形地貌,以及其他自然的和人为的海底障碍物、 海底浅部地层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海底灾害地质及地震因素、海洋水文气象动力环境、腐蚀性环境、海洋规划和开发活动。 4.1.5调查方法包括潮间带地形测量、水深地形测量、侧扫声呐探测、地层面探测、磁法探测、 底质与底层水采样、工程地质钻探、原位试验、土工试验与腐蚀性环境参数测定、海洋水文与气象要素观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查方法。 4.1.6调查范围要求调查走廊带的宽度在登陆段以预选路由为中心线两侧各500m,在滩浅海段一般为500m~1000m,其他区域应按照GB/T17502执行。 4.1.7导航定位选取坐标系和投影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a)坐标系宜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也可按任务委托方要求采用其他坐标系。 b)宜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也可按任务委托方要求采用其他投影方式。
4.1.8导航定位技术要求应按照GB/T17502执行, 4.2成果图件要求
潮间带和滩浅海段成果图件包括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地址类型图和综合图,应按1:1000~ 1:5000编制;登陆段成果图应符合6.6的要求。 4.3调查要求 4.3.1调查船应能保持2节、3节、4节、5节航速持续稳定行进,船有充足的工作空间可用于拖更式测量设备的收放工作, 4.3.2对于复杂工程宜提供海底管道路由选线报告,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地震工程安全专项评价。 4.3.3调查基本要求应满足GB/T17502的规定, 4.3.4 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可进行静力触探试验(CPT)。
5选线
5.1路由应避开军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砂矿开采区、锚地、倾倒区等区域,无法避开时应提出相应保护措施。路由宜与航线垂直穿越,避免与海底管道交越,确需交越时,宜垂直交越。 5.2路由应避开存在海底滑坡、软弱持力层、海底泥石流、砂土液化等不良工程地质地段,无法避开时应对海床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稳管保护措施。路由线路上有深而窄的冲沟,应对冲沟的发展进行推断和评判。对冲沟浅而宽,沉积物较稳定的地段,应对沉积物地基稳定性进行分析。 5.3选线应对影响海床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并提供海床稳定性结论, 5.4滩浅海海底管道路由选线应充分利用已有工程地质资料、物探资料进行分析,选线收集的资料应满足GB/T17502要求 5.5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路由选线应进行水深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和钻孔取样分析,测线2~3 条,测线间距100m,钻孔间隔100m。 5.6潮间带及登陆段海底管道路由选线应按照GB50251和GB50253执行。
6登陆段调查
6.1 登陆段陆域、潮间带调查走廊带宽度为以预选路由中心线两侧各500m的区域 2
Q/SY1842—2015
2陆域调查方法可采用陆地调查测量方法。
6.2
6.3潮间带调查测量可在退潮时采用陆地调查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6.4水深小于2m的海域或测量船无法进人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潜水探摸、水下摄像或插杆试验的方法进行测量。 6.5调查内容和技术要求应按照GB/T17502执行 6. 6 5调查成果图件应包含岸滩形状、植被分布情况。调查成果图件应包括:
a)水深地形图和底质类型图:一般按比例尺1:500~1:2000编制。 b)综合图:一般按比例尺1:2000编制。
7工程地球物理探测
7.1水深高程起准点为85国家高程基准或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
2潮间带地形测量参考陆地地形测量方法,在退潮时进行测量。潮间带与陆地地形应能够实现
7.2
对接。 7.3有固定验潮站的,可用固定验潮站数据;无固定验潮站的,应设置临时验潮站进行验潮,参照 GB/T12763.2执行。 7.4成果图件应注明理论深度基准面和85高程的关系。 7.5水深测量、侧扫声呐探测、地层副面探测、磁法探测技术要求和海上实施方法按照GB/T 17502执行。 7.6根据测线间距选择合理的声呐扫描量程,在路由调查走廊带内应100%覆盖,相邻测线扫描应保证不少于20%的覆盖率。
8底质菜样
8.1采样站位布设间距:登陆段为200m~500m,滩浅海段为500m~2000m。 8. 2 2采样方法、技术要求、样品编录和存放应按照GB/T17502执行。
9 工程地质钻探
9.1 沿路由中心线布设钻孔。钻孔间距在登陆段一般为100m~500m,在滩浅海段一般为 500m~2000m。
2陆域和潮间带钻探技术应按照GB50021执行。
9.2 9.3 3滩浅海段钻探技术应按照GB/T17502执行。
10原位试验
10.1 根据工程需要,静力触探试验(CPT)可选择测定比贯入阻力、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 10.2根据静力触探资料可进行力学分层,估算土的塑性状态或密实度、强度、压缩性、地基承载力,进行液化判别等。根据孔压消散曲线,可估算土的固结系数和渗透系数。 10.3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值,可对砂土、粉土、黏性土的物理状态、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砂土和粉土的液化等作出评价 10.4静力触探试验的方法和程序应按照GB/T17502执行,标准贯入试验的方法和程序应按照GE
3
Q/SY1842—2015 50021执行。 10.5应进行泥温资料收集,没有资料的应进行泥温测量。 10.6泥温测量沿管道路由设置2~3个测点,每个测点测深2m,深度间隔0.5m。
11 船上和实验室土工试验
11.1 船上土工试验内容包括含水率、密度、泥温、无侧限压缩、小型十字板剪切和小型贯人仪试验等项目,应根据工程要求、船上试验条件及土样性质确定试验内容。 11.2船上和实验室土工试验应按照GB/T17502执行。
12腐蚀性环境参数测定
腐蚀性环境参数测定的技术要求参照GB/T17502执行。
13场地工程地震影响分析
13.1地震资料的收集 13.1.1 根据地震部门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收集相关的地震资料 + 13.1.2历史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录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 13.1.3区域性地震台网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以来可定震中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 13.1.4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及定位精度等。 13.1.5应收集、分析对工程场地有影响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 13.1.6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地区,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工程勘察,并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提出调查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13.2场地地震液化判别 13.2.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 13.2.2场地地震液化判别应先进行初步判别,当初步判别认为有液化可能时,应再作进一步判别。 液化的判别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定液化可能性和液化等级。 13.2.3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应在地面以下15m的范围内进行。对判别液化而布置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 13.2.4当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时,应按每个试验孔的实测击数进行。在需作判定的土层中,试验点的竖向间距宜为1.0m~1.5m,每层土的试验点数不宜少于6个。 13.2.5凡判别为可液化的场地,应按照GB50011的规定确定其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 13.3地震影响分析 13.3.1 应根据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类型,评价其影响程度。 13.3.2根据断层活动性调查结果,评价断层的地表错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场地的影响, 13.3.3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的,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覆盖层厚度和剪切波速度等有关参数。任务需要时,可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或抗震设防区划。 13.3.4场地或场地附近有滑坡、滑移、崩塌、塌陷、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时,应进行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