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05037—2018
油气输送管道企业生产安全
风险防控方案编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risk control programs
ofoil&gaspipelineenterprise
2019-02-01实施
2018一12一25发布
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Q/SY05037—2018
目 次
A
前言·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一般要求编制流程
1
4
方案内容及编制要求评估与修订附录A(资料性附录) 方案编制模板附录B(资料性附录) 油气输送管道系统识别单元划分方法附录C(资料性附录) 系统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表附录D(规范性附录) 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参考文献
5
2
6
6
9
11 15 19
Q/SY05037—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天然气与管道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安全环保与技术监督研究院、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天
然气与管道分公司、管道分公司、西部管道分公司、西南管道分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成素凡、李柯江、刘错、郑贤斌、黄鑫、张强、张亚灵、黄翼鹏、郑登锋、 陈晓虎、曹涛、马剑林、门立国、赵冬野、俞辉辉、杜岳松、邹雪飞。
I
Q/SY05037—2018
油气输送管道企业生产安全风险防控方案编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输送管道企业在生产运行阶段生产安全风险防控方案的编制原则、流程、内容、评估与修订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油气输送管道企业生产安全风险防控方案的编制。
术语和定义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危害因素辨识hazardidentification 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危害特征的过程。
2.2
风险评估 riskassessment 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识别设备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确定发生事故的概率和事故的后果。
2.3
风险防控 riskcontrol 在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按照“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采取预防、减缓
措施削减或控制生产安全风险的过程。 2.4
方案 programme 为实现油气输送管道企业生产安全目标,所编制的机构职责、资源配置、风险防控流程及保障措
施的文件。
3一般要求
3.1 应在生产运行阶段系统地开展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 3.2 应针对风险评估结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编制风险防控方案,并明确风险防控的重点管控对象和环节。 3.3 风险防控方案应定期进行更新,生产条件和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更新。
4编制流程 4.1 成立工作组
应按照组织管理架构,梳理各层级生产安全风险防控流程。应由分管安全负责人组织成立工作组,成员包括相关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并明确工作职责。
1
Q/SY05037—2018
4.2 工作准备
4.2.1 1方案编制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建立风险目录。 4.2.2 资料收集包括但不限于:
a)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体系文件、规章制度。 c)组织结构、岗位设置。 d)工艺流程。 e)操作规程。 f)设备设施台账。
4.3 编制方案
4.3.1 应根据风险防控对象的梳理和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估结果,组织编制生产安全风险防控方案,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可靠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应依据本标准提供的方法组织验证。 4.3.2 2应注重方案内容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与应急预案、投资计划等衔接。方案编制模板参见附录A。 4.4 评审与发布
4.4.1 应对编制完成的方案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结果是否准确可信。 b)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c)措施是否使风险降到可接受程度。 d)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e)措施是否合理、充分和可操作。
4.4.2 2方案评审通过后,发布并实施。
5方案内容及编制要求 5.1总则 5.1.1 编制目的
简要说明方案编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 a)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b)促进企业生产安全风险防控管理职责和任务落实。 c)确保风险事件发生时能有序组织处置。
5.1.2 编制依据
描述方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风险目录等。
5.1.3 适用范围
说明方案适用范围,包括油气管道输送企业、所属二级单位、基层站队等。
2
Q/SY05037—2018
5.1.4工作原则
说明油气输送管道企业生产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分层管理、分级防控。 b)直线责任、属地管理。 c)过程控制、逐级落实。
5.2 组织机构及职责
简述生产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各层级、部门职责。 5.3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5.3.1油气输送管道企业、所属二级单位、基层站队、基层岗位等管理层级对本层级所辖业务范围内的生产工艺操作、设备设施、生产作业活动、生产管理活动等进行单元划分,确定防控对象。油气输送管道系统识别单元划分方法参见附录B。 5.3.2对本层级确定的防控对象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其常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现场观察。 b)查阅有关记录。 c)获取外部信息。 d)工作前安全分析(JSA)。 e)安全检查表(SCL)。 f)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g)保护层分析(LOPA)。 h)故障树分析(FTA)。 i)事件树分析(ETA)。 j)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k)指标体系评价法(IST)。 常见的系统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表参见附录C。
5.3.3对本层级确定的防控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及等级划分,风险等级由低到高分为IV级、Ⅲ级、ⅡI 级、1级,常用方法为风险评估矩阵法(RAM)。风险等级划分方法见附录D。 5.3.4各管理层级根据对应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本层级重点防控风险,其内容包括:
a)油气输送管道企业对二级单位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生产作业活动所涉及的业务
确定重点防控风险。 b)所属企业二级单位对基层站队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承包商管理、变更管理、作业
许可等方面,确定重点防控风险。 c)基层站队结合工艺过程、生产运行任务和岗位设置,确定重点防控风险。 d)基层岗位结合生产操作、设备设施、关键作业等方面,确定重点防控风险。
5.4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 5.4.1按照分层管理、分级防控原则,依据资源的配置情况,明确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
2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应包括:
5.4.2
a)技术措施,应按以下顺序进行技术经济评估后确定,包括但不限于:
1)消除;
3
Q/SY05037—2018
2)预防; 3)削弱; 4)隔离; 5)警示。
b)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建立监督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4)全员培训,提高技能和意识 5)严格准入管理; 6)完善作业许可制度; 7)落实上锁挂牌管理; 8)落实工艺与设备变更管理; 9)制定应急预案并演练; 10)个体防护。
5.4.3对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可靠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验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a)专家判断法: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和技能,评估管理对象风险控制效果的科学合理性。 b)标准对照法:对照相应安全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评估管理对象风险控制
效果的科学合理性。 c)量化评估法: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采用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并与风险可接受准
则进行比较,以评估管理对象风险控制效果的科学合理性。 d)防控措施完整性评价法:对风险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准确性、合规性、可靠性等内容进行完
整性评价,防止措施出现不必要的缺陷,以评估管理对象风险控制效果的科学合理性。 e)演练评估法:通过对风险控制方案进行处置程序、处置方法和处置部位等实战演练,对演练
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进行偏差分析,以评估管理对象风险控制效果的科学合理性。
5.5保障措施
明确组织、资金、技术、物资、外部资源保障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参与人员:根据重点防控风险的识别,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合理配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
应急人员等。 b)资金投入:根据重点防控风险等级、存在状态,按风险防控优先顺序,确定资金投入,保证
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c)技术支持:根据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结果,对预防与控制措施有效性验证提供技术支持 d)物资装备:根据风险防控过程识别出的技术需求,各管理层级应配置相应物资和装备,并明
确其类型、数量、管理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e)外部资源: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选择外部可依托的物资、
技术等专业机构,签订互助协议,确保紧急情况下的物资供应、医疗救治、治安保卫、交通运输等救援力量迅速到位。
6评估与修订
应明确方案评估、修订管理要求,每年应评估一次。发生以下情况,应及时修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