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120.40 H 13
Y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S/T1229.1-2018
粗氢氧化镍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镍量的测定
丁二酮重量法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crude nickel hydroxide-
Part 1:Determination of nickel content-
Dimethylglyoximegravimetric
2018-09-01实施
2018-04-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YS/T1229.1—2018
前言
YS/T1229—2018《粗氢氧化镍化学分析方法》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镍量的测定丁二酮重量法;第2部分:钻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一第3部分:铜、钻、锰、钙、镁、锌、铁、铝、铅、砷和镉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法;第4部分:氯量的测定 比浊法。
本部分为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浙江华友钻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华友钻业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
中心、北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衢州华友钻新材料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谢柏华、周良、范娟惠、黄晓婷、李贝、黄兴涛、许洁瑜、陈晓东、麦丽碧、汤淑芳、祁玉静、喻生洁、马玉萍、陈兴纲、沈广鑫、郭惠、谭秀丽、林叶、师世龙、袁齐、朱凌、徐建青、姚未杰。
YS/T1229.1—2018
粗氢氧化镍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镍量的测定
丁二酮重量法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粗氢氧化镍中镍量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粗氢氧化镍中镍量的测定。测定范围:20.00%~50.00%。
2方法提要
试料用酸溶解后,在微氨性的溶液中,镍与丁二酮生成红色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后在120℃烘干至恒量,称重。对混合滤液中的镍量,在pH值为6.5条件下,用三氯甲烷萃取,与其他杂质分离,用丁二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后进行补正。
3试剂
如无特殊说明,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所用水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3.1 氟化氢铵。 3. 2 硝酸(p=1.42g/mL)。 3. 3 硫酸(p=1.84g/mL)。 3. 4 盐酸(1十1)。 3. 5 氨水(1十1)。 3. 6 硝酸(1十1)。 3.7 三氯甲烷。 3.8 乙酸铵溶液(200g/L),过滤后使用。 3. 9 硫代硫酸钠溶液(200g/L),过滤后使用。 3. 10 酒石酸钾钠溶液(200g/L),过滤后使用。 3. 11 乙醇(1十4)。 3. 12 丁二酮乙醇溶液(10g/L),过滤后使用。 3.13 丁二酮-氢氧化钠溶液(10g/L):将15g氢氧化钠溶解于100mL水中,冷却至室温后,将1g丁二酮溶解于该溶液中,混匀。 3.14镍标准贮存溶液:称取1.0000g金属镍(≥99.99%),置于400mL烧杯中,加入20mL硝酸(3.6),盖上表面血,低温溶解完全,加人2mL硫酸(3.3),继续加热至大量白烟冒尽,冷却。用水冲洗表面血和杯壁,加热溶解盐类,冷却至室温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 含1mg镍。 3.15镍标准溶液:移取5.00mL镍标准贮存溶液(3.14)于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此溶液1mL含5uμg镍。
1
YS/T1229.1—2018
4仪器
4.1电热恒温干燥箱。 4.2玻璃砂芯埚G4(滤板孔径5μm~15μm),30mL。 4.3分光光度计。
5试样
5.1# 样品粒度不大于0.154mm。 5.2分析样品预先按供需双方协商的条件烘干,从烘箱中取出即迅速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立即称取。
6分析步骤
6.1试料
称取1.00g试样,精确至0.0001g。 6.2测定次数
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6.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6.4测定 6.4.1试料的处理 6.4.1.1将试料(6.1)置于250mL的烧杯中,以水润湿,加人0.1g氟化氢铵(3.1),加人15mL盐酸(3.4),加人5mL硝酸(3.2),盖上表面皿,加热溶解完全至湿盐状,取下,冷却,用水洗涤表面血及烧杯壁,移人2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干过滤,弃去初滤液。 6.4.1.2按表1移取试液(6.4.1.1)于500mL烧杯中,加入10mL酒石酸钾钠溶液(3.10)、150mL沸水、10mL乙酸铵溶液(3.8),在不断搅揽拌下,加人10mL硫代硫酸钠溶液(3.9),放置片刻,用氨水(3.5)调节pH值为8~9,然后置于热水浴中,使溶液温度控制在60℃~70℃,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人 50mL丁二酮乙醇溶液(3.12),使丁二酮镍沉淀完全,继续在60℃~70℃处保温30min。
表1试液的分取体积
镍量/% ≤30 >30
分取体积/mL
25. 00 20. 00
6.4.1.3趁热将沉淀(6.4.1.2)全部移人已恒重的玻璃砂芯埚(4.2)内,减压抽滤,用乙醇(3.11)洗涤沉淀8次~10次。滤液留存。 6.4.1.4将带沉淀的玻璃砂芯埚(6.4.1.3)于120℃电热恒温干燥箱(4.1)内烘干2h。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并反复烘干至恒重。 2
YS/T1229.1—2018
6.4.2混合滤液镍量的补正 6.4.2.1收集(6.4.1.3)的滤液,冷却后视体积大小移人500mL或1000mL容量瓶中,以水定容。 6.4.2.2分取100.00mL混合滤液(6.4.2.1)于250mL分液漏斗中,用盐酸(3.4)和氨水(3.5)调节溶液pH值约为9,加人15mL三氯甲烷(3.7),振荡2min,静置5min,分层后将有机相移人另一分液漏斗中,水相中再加人15mL三氯甲烷(3.7)重复萃取一次,合并有机相,弃去水相。 6.4.2.3向有机相(6.4.2.2)中加人15mL盐酸(3.4),振荡1min,静置分层,将有机相移入另一分液漏斗中,再加人15mL盐酸(3.4)反萃取一次,合并水相于100mL烧杯中。 6.4.2.4将烧杯中的水相(6.4.2.3)低温加热,蒸发至体积约2mL,取下冷却,加入2mL硝酸(3.6),继续加热并蒸干。冷却,加人2mL盐酸(3.4)加热溶解盐类,冷却后,移入50mL容量瓶中。 6.4.2.5加人5mL丁二酮-氢氧化钠溶液(3.13),混匀,放置10min,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6.4.2.6移取部分试液(6.4.2.5)于1cm比色皿中,以试剂空白为参比,于分光光度计波长510nm处,测量其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镍量。 6.4.3工作曲线的绘制
移取0mL、1.00mL、2 00 mL、3.00mL、4.00mL、5.00mL镍标准溶液(3.15),分别置于一组 50mL容量瓶中,加人5ml 丁二酮-氢氧化钠溶液(3.13),混匀,放置10min,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移取部分试液于1cm比色血中,以试剂空白为参比,于分光光度计波长510nm处,测量其吸光度。以镍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分析结果的计算
1
粗氢氧化镍中镍的质量分数以w计,数值以%表示,按公式(1)计算:
(mz-mi).V.X0.2032+m·VVzX10
WN=
X100
mo
Vi·V
......(1)
式中: mo mi m2 m3 Vo Vi V2 V3 0.2032 丁二酮镍换算成镍的换算因子。 所得结果表示至小数点后两位。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玻璃砂芯埚的质量,单位为克(g));玻璃砂芯埚十丁二酮镍沉淀的质量,单位为克(g);自工作曲线上查得的镍量,单位为微克(μg);试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分取试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滤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分取滤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8精密度
8.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
3
YS/T1229.1-2018
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和外延法求得。
表2 重复性限
47. 65 0. 26
39. 88 0. 23
22. 09 0. 14
31.76 0. 17
ZUNi / % r/%
8.2 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3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和外延法求得。
表3再现性限
47. 65 0. 37
31.76 0. 22
39. 88 0. 30
22. 09 0. 16
n/% R/%
试验报告
9
本章规定试验报告所包括的内容。至少应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试样;本标准编号;使用的方法;分析结果及其表示;与基本分析步骤的差异;一测定中观察的异常现象;试验日期。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
行业标准粗氢氧化镍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镍量的测定
丁二酮重量法 YS/T1229.1—2018
*
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北巷39号
邮政编码:100009 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155024-1224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14千字 2018年8月第一版2018年8月第一次印刷
*
统一书号:155024·1224 定价:18.00元
55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