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治疗的疗效观察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治疗的疗效观察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6.26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6:52:3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治疗的疗效观察 中国康复医学志,2006年,第21卷,第9期
绿普资讯hitp:wew.cqvip.com
Sep. 2006,Vol. 21, No.9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845
·短篇论著·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治疗的疗效观察
妍丨田晶丨魏晓红1 金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1年1月一200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中枢性协调障碍(zenetralekoordinationstorung德),ZKS)小儿133例,年龄012个月。按年龄分为4组:0一3个月龄28例.4一6个月龄33例,7—9个月龄46例,10—12个月龄26例,平均住院时间3.6个月。ZKS诊断标准叫7种Vojta反射中至少有4 种姿势异常,伴或不伴有肌张力异常,均有一定脑摊高危因素,如;室息、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病理性
妊娠等。 1.2方法
1.2.1
采用婴儿操网促进全身运动发育,每日2次,每次
15min。
运用运动疗法:包括Bobath和Vojta两种方法。Bobath
1.2.2
法: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反射性抑制手法、反射性促通手法、击关键点等手法。Vojta采用反射性筛爬(R-K)和反射性翻身(R-U)等手技。每次30min,每日2次,3个月1疗程。
1.2.3
智能训练:予视物追踪训练、彩灯刺激训练、听音乐、
歌谣,寻声源;触觉刺激、本体感觉刺激等。每次30min,每日 1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1一2个疗程。
高压氧治疗:以促进大脑发育。根据小儿不同年龄,选
1.2.4
定不同压力,10次为1疗程,治疗1一3个疗程。
对6个月以上小儿增加以下两项治疗。
1.2.5
作业疗法:促进上肢及手功能发育训练。包括上股及
手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及双手协调性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3个月1疗程。
1.2.6
中医头针国,取两侧运动区、平衡区,语言区等,每日1
次,留针30min,30次为1疗程,治疗1—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0—15d。
为了使患儿获得更好效果,家长与治疗师积极配合,治疗师教给家长简单方法,并于课下时间由家长完成。
1.3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后均予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测试,按治疗前后
PDI所得分数比较,提高分数<10分为无效,10一20分为有
效,≥20分为显著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结果用SPSS10.0软件系统组间比较进行F检验,0一3 个月龄组与10一12个月龄组间比较进行x检验。
2
结果及讨论
133例ZKS小儿经3.6个月治疗,
总有效率为82.7%
(110例),其中0—3个月龄组有效率85.7%(24例)高于 10一12个月龄组76.9%(20例):4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5.22,P<0.05);0—3个月龄组与10—12个月龄组间比
较,差异其有显著性意义(x*=6.60,P<0.05)(表1)。
表1
年龄分布 0—3个月龄 4—6个月龄 7—9个月龄 10—12个月的
不同年龄组ZKS患儿的疗效比较
例数 28 33 46 26
显著有效 16 17 18 6
有效 8
20 14
无效 5 9 6
(例)
有效率(%) 85.7 84.5 82.6 76.9
中枢性协调作用是对外界刺激发生正常应答反应所必须的,如果这种协调作用发生障碍,必然会导致姿势反应性异常,面姿势反应性异常又必然会导致姿势和运动异常,即导致脑雍。一般0—3个月多诊断为ZKS,当不能明确诊断为 CP或是哪一种类型时,只要有姿势反应性异常,无论年龄是几个月也诊断为ZKS"。因此,对于ZKS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CP致残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文献报道,干预措施对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均有明显效果,早期干预贵在抓早1-5)。
本研究对ZKS惠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早期甚至超早期开始干预治疗,不仅促进运动发育,面且在智能方面也重点训练,使ZKS惠儿在精神运动发育上得以全面提高。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经3.6个月治疗,4组ZKS惠儿均取得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82.7%,而且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0—3 个月有效率最高(85.7%)。面且0一3个月龄组疗效显著高于 10一12个月龄组(x=6.60,P<0.05)。由此可见,取得较好的疗效与早期干预治疗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因为脑组织在要儿早期(0一6)个月,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尚未发育成熟,面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委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脑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治疗效果叫。因此,我们主张对有高危因素的
ZKS小儿采取早期干预,尤其0一3个月以内小儿。参考文献
[][2]
孙世选.脑性雍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35.
魏秀兰,孙淑英.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05—223.
梁松,宋金萍,李国英,等,头针结合运动疗法在中枢性协调障碍[3]
中的临床应用[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592—594.
[4][5]
曹春兰,王激波.脑性筛疾与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筛查与早期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247.
赵萍,周春梅,张伟患,等,早期家庭干预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力发育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2):123.
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4号,110032
作著简介:金妍,女,主治医师,硕士收稿日期:2005-11-07
上一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下一章:乙酰肝素酶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关文章

早期高压氧和康复训练用于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穴位埋药线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运动疗法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悬吊牵引下步行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早期健患侧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分析 温针灸配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虚寒型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悬吊训练技术对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音乐电疗干预对老年性膝痛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