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卷,第7期 2013年7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基性岩荧光光谱与等离子质谱测试结果对比及其地质意义分析
娄峰1,2,陈国能1*,陈国辉1,黄海华! 1.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2.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
Vol. 33,No. 7,pp1943-1948
July,2013
摘要通过对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基性岩类岩石的荧光光谱和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结果的对比研究,发现中生代基性岩SiO,平均含量为士50%,新生代基性岩为士43%,前者属典型基性岩类,后者属超基性岩类。两者在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上也有显著差异。中生代基性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上陆壳的配分模式相同或相似,而新生代基性岩则与OB型洋岛玄武岩相同或相似。由此得到的认识是:新生代的基性岩与OB型洋岛玄武岩一样,均为地授来源,而中生代的基性岩浆则极有可能来自上陆充底部,与本区中生代壳内重熔岩浆层的演化有关。
关键调荧光光谱与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基性岩
中图分类号:0657.3
引言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4/j. issn. 10000593(2013)07-1943-06
学组成却与OIB相差甚远,无法用地慢来源给予合理解释。这种现象到底是偶然还是具普遍性?如果是后者,其意义就非局限于中国东南部的区域地质演化,面是牵涉到大陆动力
大陆的基性岩类岩石,包括各类基性岩脉和玄武岩,通常被认为是地慢岩浆侵入、喷发的产物,其形成具有特殊的动力学指示意义,可能代表区域性地壳拉张、岩石圈减薄伸展或地慢柱活动等(-5]。
在中国东南部,出露有众多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基性岩。其中,中生代的基性岩多为侵入相(仪少量玄武岩),通常以岩脉群的形式产出。据不完全统计,该区目前至少已发现62个中生代基性岩脉群,遍布湘、桂、赣、粤、浙、闽、琼七省,以及消洲岛、南鹿岛、东极岛、普陀岛等沿海岛屿;新生代的基性岩主要为喷出相,即以玄武岩类岩石为主,脉岩较少见。最近十多年来,随着荧光光谱、等离子质谱等测试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广泛使用,对上述基性岩类岩石的研究不断深人,积累了一批该类岩石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索方面的分析数帮(-7),前已述及,基性岩类岩石通常被认为是地慢来源[2.3],但我们在研究粤北和粤东的基性岩脉过程中,发现新生代的基性岩(包括岩脉和玄武岩,下同)的岩石化学组成,与OIB(大洋岛屿玄武若)相同或相近,确有明显的慢源属性,面中生代基性岩(包括岩脉及玄武岩,下同)岩石化
收葛日期:2012-10-22,修订日期:2013-02-24
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包括陆内岩浆活动、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等等。为此,本文在作者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区内中、新生代基性岩的荧光光谱、等离子质谱等的测试结果(共计181个样品的测试数据,其中中生代基性岩脉和玄武岩163个,新生代玄武岩18个),对本区中、新生代铁镁质岩石之间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对比,进而探讨其地质意义。
1造岩组分对比分析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基性岩的SiO平均含量为50.22%,新生代基性岩为43.16%,后者的基性度明显较前者高。除 SiO含量外,MgO也常被作为判别基性岩浆岩分异和岩石基性度的重要指标。图1(a)和(b),分别显示中、新生代基性岩的MgO一SiO,和MgO一Al;O:含量关系,图内的白色方框为中生代基性岩数据点,黑色方框代表新生代基性岩。从中可见,中生代基性岩的Al,O,和SiO含量集中在一定范围;而新生代基性岩数据点主要分布于中生代基性岩区的右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321104103327)和国家海保工程(729)专项研究项目(No.2012321107102352)资助
作者简介:娄峰,1979年生,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
,通讯联系人
万方数据
e-mail: louf@mail. sysu, edu, cn
e-mail; chengn@mail. sysu, edu,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