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IMC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总结

IMC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总结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82.4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2 17:54:39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IMC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总结 12
小氮肥第44卷第12期2016年12月
IMC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总结
段开放万银霞杨乐
(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河南新乡453731)
1IMC工艺特点
(1)根据反应动力学理论,生物作用于有机基质的反应速率与基质浓度呈一级动力学反应, IMC是按时间作推流的,即随着污水在池内反应时间的延长,基质浓度由高到低,是一种典型的时间推流型反应器。从选择器理论可知,其扩散系数最小,不存在浓度返混作用。在每个运行周期的充水阶段,IMC反应池内的污水浓度高,生物反应速率也大,故反应池单位容积处理效率高于完全混合型反应池以及不完全推流式反应池。
(2)由于IMC反应池内的活性污泥交替处于厌氧、缺氧和好氧状态,因此,具有脱氮、除磷的功效;而A/O法(厌氧好氧工艺法)要使脱氮率达 75%以上,其污泥回流量须为数倍的进水量,动力消耗很大。由于IMC法运行是在同一反应池内进行的,池内污泥浓度最大,因此,IMC法的脱氮效率不但高而且稳定。
(3)IMC法的运行效果稳定,既无完全混合型反应池中的跨越流,也无接触氧化法中的沟流。
(4)在运行初期,IMC反应池内BOD,(5d 生化需氧量)浓度高,而DO(溶解氧)浓度较低,即存在着较大的氧传递推动力,故在相同的曝气设备条件下,IMC法可以获得更高的氧传递效率。
(5)IMC反应池中BOD,浓度梯度的存在有利于抑制丝状菌的生长,能克服传统活性污泥法常见的污泥膨胀问题。
(6)池型采用了完全混合式,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
(7)按照水力学的观点,活性污泥的沉降,以在完全静止状态下效果为佳。IMC法几乎是在静止状态下沉降,故沉降的时间短,效率高。
(8)IMC法可根据来水的水温、水量、水质情况调节运行工况,以适应不同情况的运行要求。万方数据
(9)利用控制阀、溶氧仪、pH仪、自动记时器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设备,可使IMC污水处理
系统的运行过程实现全自动化。 2污水来源及流程
生活用水:污水处理装置界区周围设有地下生活给水管线以及供洗碗、洗手等用水,水压约 0.4MPa。地面冲洗水、冲厕所水及洗涤水等生活污水通过重力经地下管网送往污水处理岗位,生活污水进水口标高为-4.0m。
生产用水:设有地下生产给水管线,水质符合工业用水水质要求,水压约0.4MPa,水量可满足污水处理装置的用水要求。本装置所接收的生产废水分别为气化灰水(约100m/h)、尿素解析废液(30m/h左右)等岗位,废水提压后经管线送往污水处理岗位。
反应池排泥及沉淀调节池排泥均进人污泥浓缩池,经浓缩后由污泥泵送至污泥脱水机,形成一套完整的污泥处理系统。脱水后的泥饼含水质量分数约80%,上清液及滤液均自流人调节池循环处理。
3工艺原理
IMC工艺,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利用微生物来分解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采用硝化一反硝化生化处理技术(适时补充碳源、 NaOH)去除COD、氨氮(NH,-N)等污染物,确保处理后污水达标排放。
该岗位设5座IMC反应池进行间歇多循环反应(每天操作3个循环,每个循环8h)。该工艺通过在单个池内多次重复进行的曝气、搅拌,最后进行沉淀、排放(排水、排泥),创造好氧、缺氧、厌氧环境,利用好氧、兼氧、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和脱除氨氮。
上一章:ICP—AES法测定磷矿中的氧化锶 下一章:半水煤气脱硫系统技改小结

相关文章

氯碱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总结 造气脱硫工段污水处理闭路循环系统运行总结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废水处理装置运行总结 变换系统节能改造运行总结 低温甲醇洗系统原始试车运行总结 半水煤气脱硫系统改造和运行总结 安全改造及氨醇系统优化项目运行总结 HT-L粉煤加压气化装置变换系统运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