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制约温州市域铁路“R﹢P”开发模式的土地因素分析

制约温州市域铁路“R﹢P”开发模式的土地因素分析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05.37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16:46:46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制约温州市域铁路“R﹢P”开发模式的土地因素分析 都市快轨交通·第29卷第3期2016年6月
doi: 10. 3969/j. issn. 1672 -6073. 2016. 03. 008
《快轨论坛
制约温州市域铁路“R+P" 开发模式的土地因素分析
王夷萍
(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香港地铁成功的“R+P"开发模式对于温州市域轨道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缓解交通压力、减少运营亏损、提高轨道企业自身价值等方面,但在国内,目前运用该模式时还存在诸多难点。针对温州市域轨道建设实际面临的情况,仅从土地方面着手,分析"R+P"模式中开发用地的土地取得方式、用地指标及耕地占补指标3种较为关键的土地制约因素。在借已有研究及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研究温州市城轨道活线土地综合开发用地取得的政策,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耕地耕作层表土刺离实施细则;争取用地指标上下联动;通过以上措施,破解土地制约因素。
关键调“R+P"开发模式;温州市域铁路;土地制约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6073(2016)03-0029-04
众所周知,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投资额巨大,且后期运营经济效益不高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我国内地的地铁等轨道交通运营基本都处于亏损、需政府财政补贴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轨道交通企业缺乏自身“造血” 功能,即企业大都只是承担轨道交通建设,没有享受到轨道建设带来的沿线土地价值的升值。换言之,轨道交通建设带动的沿线土地增值效益对于轨道交通企业外溢。
温州作为浙江省的地级市,靠政府财政补贴进行铁路建设及运营,会给当地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为此,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37号未出台之前,
收稿日期:2015-06-04修图日期:2015-06-16
作者简介:王夷葬,女,工程师,从事温州市城铁路土地政策及项目
前期等研究工作,5792773@qq.com
市域铁路就积极地致力于学习港铁“R+P"(轨道+物业)模式,很早就提出“以地养路的发展思路,秉承 TOD发展理念一一建轨道就是建城市。市域轨道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自觉地融为一体,符合国家对于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1“R+P"对温州市域铁路建设的意义
“R+P"开发模式来源于香港地铁30多年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集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和沿线物业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可选择不对轨道交通企业直接投资,仅需将沿线的士地资源授予港铁公司,同时按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前的市场地价标准收取地价,相当于把部分的土地增值收益给予港铁公司。就是这种开发模式,成就了港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1]。
与香港城市相比,温州也属于地少人多的城市,常住人口超过700万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与香港一样,非常稀缺,经济发展也相当活跃,然而对比城市的发展程度及土地的产出效益,却与之存在着天壤之别,在温州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这句话反映出温州城市发展的现状一—“半城市化,温州城市发展在土地的利用结构、方式及效率等方面还有待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对于温州市域轨道建设,“R+P"开发模式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儿方面:
1)其开发模式是将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物业开发有机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通过优良的设计,实现轨道交通站场与周边商业或住宅物业的无缝接驳,将吸引更多的市民使用轨道交通,不仅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同时可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和使用程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国务院关于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29
上一章:武汉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估及提升对策 下一章:OSID火灾探测新型技术及其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温州市域铁路发展与思考 中印市域铁路PPP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 船舶大型化进程的促进因素与制约因素分析 电网接纳风电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及措施 基于制约因素分析的高架地铁站形象设计 装饰设计效果制约因素分析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 浅谈铁路信号系统的构成和故障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