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绞股蓝籽油脂的提取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绞股蓝籽油脂的提取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39.19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4:03:45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绞股蓝籽油脂的提取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84·
2015 Vol.34 No.6 Serial No.280
China Brewing
绞股蓝籽油脂的提取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乐意刘力*
(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Research Report
超声提取采用石油醛为提取溶剂时最佳油脂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gmL)超声时间30min超声功率400W超声温度5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绞股蓝籽油脂提取率可达35.37%。所得绞股蓝籽油脂密度0.9151g/mL,酸值0.7398mgKOH/g,皂化值 185.9197mgK0H/g平均分子质量908.8459u水分和挥发物含量0.2819%。油脂中含有9种脂肪酸其中6种为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5%,含量最多的是α-桐酸(56.24%)。
关键词绞股蓝籽提取工艺超声波a-桐酸不饱和脂肪酸
中图分类号TS20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5.06.019
文章编号0254-5071(2015)06-0084-05
Extractiontechnologyand compositionanalysis of Gynostemmapentaphyllum seed oil
LE Yi, LIU Li*
(Schoo/ of Pharmaceutica/ Scienc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process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seed oil was optimized by single factor test and orthogonal test,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eed oil extract was analyzed. Using petroleum ether as extraction solvent, the optimal ultrasonic-assisted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material to solution ratio I:8 (g:ml), extraction time 30 min, ultrasonic power 400 W and extraction temperature 50 °C.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the extraction rate of seed oil could reach 35.37%.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eed oil including density, acid value, saponification valu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and the content of moisture and volatile matter were 0.915 1 g/ml, 0.739 8 mg KOH/g, 185.919 7 mg KOH/g, 908.845 9 u and 0.281 9%, respectively. GC-M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9 kinds of fatty acids in G. penfaphyllum seed oil, including 6 kind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hich accounted for 95% of the total fatty acids, and the major constituent was r-eleostearic acid (56.24%). Key words iGynostemma pentaphyilunm; extraction technology; ultrasonie; αx-eleostearic acid; unsaturated fatty acid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研究发现绞股蓝中含有皂武(2-)、多糖]、黄酮(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7]、保护心血管、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这引起人们对绞股蓝开发利用的极大兴趣。目前对绞股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绞股蓝的种植技术()、绞股蓝中皂武(1-13)和多糖(4等的提取工艺针对绞股蓝籽的研究较少。姜东亮等(15研究发现绞股蓝籽中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桐酸含量非常丰富。本试验主要对绞股蓝籽油脂的提取方法及其工艺进行研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提取出的油脂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绞股蓝籽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绞股蓝籽购自陕西省安康平利县去皮,干燥待用;“现2222(30609)理
收稿日期2015-05-03
基金项目:责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黔科合J字[2010]2225号)
作者简介乐意(1981-)女,讲师项士研究方向为分离工程
甲醇均为分析纯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钾(分析纯)重庆川江化学试剂厂无水硫酸钠分析
纯)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1.2仪器与设备
RE-3000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FW200 型高速中药粉碎机天津华鑫仪器厂QP2010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日本SHIMANZU公司HF-2B型超声循环提取机北京弘祥隆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FY172型压榨机:
上海二龙粮油设备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提取方法
(1)压榨法直接将烘干的绞股蓝籽投料进压榨机进行榨取压榨温度控制在90℃左右榨取次数1~3次得绞股蓝籽油脂粗品,
(2)索氏提取称取20g绞股蓝籽粉于滤纸包中放入索氏提取器在250mL烧瓶中加入石油醛水浴60℃回流
*通讯作者刘力(1976-)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离工程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ICS 11.020
CCS C 05

体 标 准
T/CACM 1562—2024
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诊断规范
Diagnostic specifications for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with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2024 - 01 - 08 发布
2024 - 01 - 08 实施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
T/CACM 1562—2024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诊断依据 .......................................................................... 3
4.1 疾病诊断 ...................................................................... 3
4.2 证候诊断 ...................................................................... 4
5 诊断原则 .......................................................................... 4
附录 A(资料性) 历年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相关证候·辨证标准 ........................... 5
附录 B(资料性) 主要起草人、参与起草人和咨询专家名单 ................................. 7
参考文献 ............................................................................. 9
I
T/CACM 156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日友好医
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河北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东方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上海中医药
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余仁欢 胡镜清 李平 王耀献 赵文景。
本文件参与起草人:张勉之、檀金川、宋立群、陈洪宇、孔令新、何立群、徐建龙、江丽杰、郎
睿、许伟明、梁莹、王新慧、王殿文、闫蕾。
II
T/CACM 1562—2024
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病人群庞大,2018 年~2019 年,CKD 在我国成年人中的患病率约为 8.2%,CKD 患者规模约 8200
万,但其知晓率仅 10%。CKD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
[1]。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中病因未明
者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约占 MN 的 75%以上,约 1/3 的成年
IMN 患者可在 10 年内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近年来 IMN 发
病率增长明显,2003 年~2014 年 IMN 在肾穿刺活检中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比例从 15%迅速增加至
30%以上,几乎增加了一倍 [2]。在另一项研究中这一比例从 16.8%上升至 29.35% [3]。 研究表明 IMN 常见痰瘀互结相关证候,痰瘀互结逐渐成为 IMN 的主要证候类型之一 [4,5]。本研究团
队系统梳理古今医家痰瘀互结相关学术思想及以痰瘀同治之法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实践 [6],认为脏腑
气化功能受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出现全身湿瘀蕴结的病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出现痰瘀互结相关的
靶器官损伤,导致 IMN 病情进展、迁延难愈。基于胡镜清“痰瘀兼化”理论,我们提出痰湿瘀兼化是
IMN 的重要病机,益气祛湿化痰活血是 IMN 的重要治法的观点
[7]。但目前 IMN 痰瘀互结的临床辨识尚未
形成规范,缺乏客观、规范的 IMN 痰瘀互结证诊断规范发布,现行肾脏病痰瘀相关诊断规范多存在“相
关术语欠规范、症状描述不一致、诊断标准欠客观”等问题,影响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
为进一步落实《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的“全面推进中医药标
准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肾脏病的优势,本文件在系统回顾既往肾系疾病痰瘀
互结相关证候诊断规范(附录 A)基础上,结合相关标准研制经验 [8-12],综合运用共识会议法、层次分
析法 [13](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及诊断性试验(diagnostic test)等方法,经过多轮研讨
与论证,确立了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诊断指标、权重及阈值,建立了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
证诊断规范,希冀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诊疗及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本文件由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创新研究”
(2019YFC1708503)资助。本文件由于受到受试者地域、民族、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应用过程
中,应依照实际情况而定。
III
T/CACM 1562—2024
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诊断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明确了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的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专业人员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GB/T 16751.1—2023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 1 部分:疾病
GB/T 16751.2—202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 2 部分:证候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348—2006、GB/T 16751.1—2023、GB/T 16751.2—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文件。
3.1
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
是以肾小球基底膜外侧,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中
病因未明者为特发性膜性肾病。
[来源:王海燕、赵明辉主编,2020 年版《肾脏病学》第四版]
3.2
痰瘀互结证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
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来源:GB/T 16751.2-2021,4.9.9.1.2 ]
3.3
肢体肿胀 swollen limbs
四肢浮肿发胀,表现为四肢同时肿胀,或肿胀偏于一侧,或仅见上肢或下肢,或见于单一肢体。
[来源:李灿东主编,2016 年版《中医诊断学》]
1
T/CACM 1562—2024
3.4
肢体困重 body trapped
是患者的主观感受,指四肢和(或)躯体额外的负重感,重则如包裹束缚,活动量减少。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5
脘腹痞满 distention and fullness
脘腹痞塞,满闷不舒的感觉。
[来源:黎敬波,马力主编,2009 年版《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3.6
口黏腻 sticky and greasy in mouth
自觉口舌黏腻,涩滞不爽,甚至食不知味的表现。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7
大便黏滞 viscous stool
指排便时黏腻、涩滞难尽的主观感受。
[来源:黎敬波,马力主编,2009 年版《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
3.8
面色晦暗 dim complexion
面色或白、或青、或黄、或黑而色黯,缺少光泽的表现。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9
口唇紫暗 dark purple lips
嘴唇失去红润光泽之感而发青发紫,甚至呈现黯紫色的表现。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10
皮肤瘀斑瘀点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皮肤出现色深红或青紫的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斑点的表现。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11
舌质色紫或暗 purple or dark tongue
舌体呈深紫色或青紫色,晦暗不泽的舌象。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2
T/CACM 1562—2024
3.12
舌有瘀斑瘀点 petechia or ecchymosis of tongue
舌上出现青色、紫色或紫黑色斑点的舌象。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13
舌下络脉粗胀 varicose sublingual veins
舌下静脉管径超过 2.7mm 或长度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的 3/5。
[来源:李灿东主编,2016 年版《中医诊断学》]
3.14
腻苔 greasy fur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紧贴舌面,不易刮脱,并在舌的中根部较厚,边尖部较薄的舌象。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15
滑脉 slippery pulse
往来流行,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的脉象。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16
弦脉 stringy pulse
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3.17
涩脉 rough pulse
脉来不流利,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的脉象。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4 年版《中医药学名词》]
4 诊断依据
4.1 疾病诊断
本文件适用人群应首先符合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主要分为肾脏病理诊断及血清学诊断两方面,
具体如下:
肾脏病理表现:光镜:早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略显僵硬,肾小球基底膜空泡样改变。病变明显时
基底膜弥漫增厚,钉突形成,上皮细胞下、钉突之间颗粒状嗜复红蛋白沉积。晚期基底膜明显增厚,
可呈链环状。免疫荧光:以 IgG 和 C3 为主沿毛细血管壁颗粒样沉积。电镜见基底膜增厚,上皮细胞足
突融合,上皮下颗粒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3
T/CACM 1562—2024
血 清 学 诊 断 : 对 于 疑 似 膜 性 肾 病 的 患 者 , PLA2R 抗 体 间 接 免 疫 荧 光 法 (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阳性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2 RU/mL 或 PLA2R 抗体 ELISA 法>20 RU/mL。
符合上述病理或血清学诊断,除外膜型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肿瘤性相关性膜
性肾病及药物或毒物相关性膜性肾病等继发性膜性肾病,可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
4.2 证候诊断
证候诊断见表 1。
表 1 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候诊断
指标类型 主次症 指标内容 权重分值
痰相关指标 主要指标 1)肢体肿胀,或肢体困重 3
2)腻苔 3
次要指标 1)脘腹痞满 2
2)口黏腻,或大便黏滞 2
瘀相关指标 主要指标 舌质色紫或暗,或舌有瘀斑瘀点,或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 紫红、绛紫、紫黑色 3
次要指标 1)面色晦暗,或口唇紫暗 2
2)皮肤瘀斑瘀点 2
脉象 次要指标 滑脉或涩脉或弦脉 2
5 诊断原则
5.1 符合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
5.2 至少“痰相关指标”及“瘀相关指标”同时具备 1 条,且累计赋分≥9 分。
4
A A T/CACM 1562—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历年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相关证候·辨证标准
历年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相关证候·辨证标准见表A.1。
表 A.1 历年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相关证候·辨证标准
时间 标准来源 痰瘀相关证 临床症状 舌象 脉象
1987 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 效判定标准—全国中医肾衰 研讨会讨论通过 水湿证 全身中度以上水肿或胸腹水 / /
湿浊证 ①呕吐频作;②口有尿味,口黏不欲饮 舌苔白腻 /
湿热证 ①呕吐频作;②口有尿味、口干口苦粘、喜凉 饮;③小便灼热、涩痛、不利 舌苔黄腻 /
瘀血证 ①面色晦暗、唇暗;②腰痛固定或刺痛;③肌 肤甲错或肢体麻木 舌质紫暗或有 瘀点、瘀斑 /
1995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 001.1—1994) 水湿浸渍证 多由下肢先肿,逐渐肢体浮肿,下肢为甚,按 之没指,不易随复。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 纳少泛恶,尿短少 舌苔白腻 脉濡缓
200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湿浊证 主症: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 次症:脘腹胀满,口中粘腻 舌苔厚腻 /
湿热证 主症: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 口苦 次症:脘腹胀满,口中粘腻 舌苔黄腻 /
水气证 主症:水肿,胸水,腹水
血瘀证 主症:面色晦暗,腰痛 次症:肌肤甲错,肢体麻木 舌质紫暗或有 瘀点瘀斑 脉涩或细涩
2006 浙江省中医(中西医结合) 单病种诊疗规范 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泛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苔白腻 脉沉缓
200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 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 方案) 血瘀证 主症:①尿色红,镜检有红细胞;②病久,或 腰痛如锥,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③肾病理 见有毛细血管袢闭塞,肾小血管、毛细血管有 微血栓样物质形成,肾小球球囊粘连、疤痕, 细胞外基质积聚 次症:①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增高;②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增 多 舌淡或红,舌 有瘀点,舌下 络脉瘀紫 脉细、或细 涩
湿热证 主症:烦热口渴、胸腹痞闷 次症:或皮肤疖肿、或尿频涩痛、或腹痛泄利、 或大便反干结不通 舌红,苔黄或 腻 脉沉、滑、 濡、数
5
T/CACM 1562—2024
表 A.1 历年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相关证候·辨证标准(续)
时间 标准来源 痰瘀相关证 临床症状 舌象 脉象
2008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湿热蕴结证 (关格) 呕吐频作,尿少便秘,脘腹痞满,胃纳不佳, 口干不欲饮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湿毒浸淫证 (水肿) 眼睑浮肿,影响全身,小便短少,恶风发热, 身发疮疡,甚则溃烂 舌质红,苔薄 黄 脉浮数或滑 数
湿热壅盛证 (水肿) 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发亮,胸脘痞闷,烦热口 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 脉数或濡数
湿热蕴结证 (原发性肾 病综合征) 全身浮肿,皮色光亮,胸痞腹胀,烦热口渴,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皮肤有疮疡疖肿 舌红,苔滑或 腻 脉滑数
水湿证(慢 性肾衰竭) 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身体困重,食少纳呆, 兼有关节烦疼,自汗出,浮肿,脘腹胀满,口 中黏腻 舌苔腻 脉濡
血瘀证(慢 性肾衰竭) 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兼有 血瘕块硬、时发疼痛,结生瘕聚,少腹坚痛, 时作寒热 舌有瘀点或瘀 斑 脉涩或细涩
2015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 指南 水湿证 面肢浮肿,甚至伴有胸水、腹水和阴部水肿; 肢体困重、酸楚;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舌淡胖苔白腻 脉濡或缓
湿热证 头重且沉;胸脘烦闷;口苦口黏,渴饮不多, 纳呆泛恶;尿急而频,灼热涩痛或滴沥刺痛, 尿色黄赤混浊,或血尿,或尿有砂石;大便黏 滞不爽 舌质红苔黄腻 脉濡数或滑 数
血瘀证 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肢体刺痛、麻木,或偏 瘫;肌肤甲错;口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 瘀斑、舌下脉 络色紫怒张 脉涩或结代
6
T/CACM 1562—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主要起草人、参与起草人和咨询专家名单
主要起草人见表 B.1;参与起草人见表 B.2;咨询专家见表 B.3。
表 B.1 主要起草人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专业 学位 工作内容
1 余仁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顶层设计,理 论指导
2 胡镜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 所 究 研究员 中医基础理论 博士 顶层设计,方 法学指导
3 李平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4 王耀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5 赵文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表 B.2 参与起草人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专业 学位 工作内容
1 张勉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2 檀金川 河北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3 宋立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4 陈洪宇 杭州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5 孔令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学士 临床指导
6 何立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7 徐建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8 江丽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 究所 副研究员 中医基础理论 博士 方法学指导
9 郎睿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10 许伟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 究所 助理研究员 中医基础理 博士 方法学指导
11 梁莹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12 王新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13 王殿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 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研究,收集 意见
14 闫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研究,收集 意见
7
T/CACM 1562—2024
表 B.3 咨询专家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专业 学位 博士 工作内容
1 刘玉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临床指导
2 王小琴 湖北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3 汤水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4 龚学忠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5 田耘 陕西省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6 詹继红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学士 临床指导
7 马鸿斌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学士 临床指导
8 刑立军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学士 临床指导
9 高坤 江苏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10 张守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11 李松 石家庄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12 张琳琪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13 熊维建 重庆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学士 临床指导
14 于小勇 陕西省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15 胡砚修 湖北省汉川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学士 临床指导
16 陈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17 卢富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18 路晋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 研究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学士 临床指导
19 王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20 曹云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21 吴国庆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22 高智 武汉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23 饶向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24 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25 鲁盈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26 高建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27 童安荣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 研究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28 刘伟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29 钟逸斐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30 刘秀萍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31 王悦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32 史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硕士 临床指导
33 秦建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主任医师 肾脏内科 博士 临床指导
本文件秘书组:江丽杰、张逸雯、王殿文、闫蕾。
8
T/CACM 1562—2024
参 考 文 献
[1] Wang L, Xu X, Zhang M,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Sixth China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J]. JAMA Intern Med. 2023,
183(4):298-310.
[2] Hou JH,Zhu HX,Zhou ML,et al. Changes in the Spectrum of Kidney Diseases: An Analysis
of 40,759 Biopsy-Proven Cases from 2003 to 2014 in China.[J]. Kidney Dis, 2018, 4(1):10-19.
[3] Zhu P,Zhou FD,Wang SX,et al.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n primary glomerular disease: a 10-year renal biopsy study from a single Chinese nephrology
centre.[J]. Nephrology (Carlton), 2015, 20(8):560-566.
[4] 刘玉旋,李平,梁昌昌,等.276 例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中
医药,2022,17(22):3229-3234.
[5] 闫蕾,曾勤,王新慧,等.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文献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
志,2021,22(3):234-236.
[6] 闫 蕾 , 郎 睿 , 王 殿 文 , 等 . 从 痰 瘀 论 治 慢 性 肾 脏 病 理 论 源 流 述 略 [J]. 中 华 中 医 药 杂
志,2022,37(9):5155-5158.
[7] 曾勤,闫蕾,余仁欢,等.从痰湿瘀兼化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2022,28(9):1410-1412.
[8] 胡镜清,王传池,段飞,等.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宏观诊断标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2016,36(10):1164-1168.
[9] 胡镜清,许伟明,王传池,等. 冠心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标准解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17,23(9):1247-1252.
[10] 中华中医药学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痰湿证临床诊断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17.
[11] 中华中医药学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痰瘀互结证临床诊断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18.
[12] 中华中医药学会.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证临床诊断标准研制与应用规范[S].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20.
[13] 许伟明,胡镜清,江丽杰,等.层次分析法及其改良在确定辨证标准诊断指标权重中的应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10):2027-2031.
9
上一章:一株褐藻酸裂解酶高产菌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下一章:南方野生葡萄酵母菌资源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沙棘籽提取物抑菌能力的研究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分析 蒙药查干-扫日劳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不同产地亚麻籽矿物质元素及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 酸热法提取酵母油脂条件的研究 籽粒苋籽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 亚麻籽中α-亚麻酸的保健功能及提取技术 新型微提取技术在天然有机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DB15/T 1143-2017 黄花蒿活性成分回流提取法提取工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