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Y/T 3345-2019
梨黑星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on of pear resistance to scab
2019-09-01实施
2019-01-17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3.2.1 病原物保存
采用低温冷冻保存,将采集的能产生足够分生孢子的病叶自然晾于后,于一20℃冰箱冷冻保存;用于抗性鉴定或接种体的繁殖。
3.2.2 接种体繁殖
当保存的梨黑星病病原物少或致病性弱时,需要提前在温室内种植的感病品种上进行繁殖;将从冷冻保存叶片获得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于感病品种的叶片上,控制温室湿度 80%以上,温度 20℃~25℃范围内,待叶片上布满分生孢子即可用于采集病菌。
3.2.3 接种悬浮液配置
接种前,将叶片上长出的新鲜分生孢子用干净毛刷刷到盛有无菌水的烧杯中,双层纱布过滤后,分生孢子液稀释至5×10° 个/mL,用于接种。
4 抗性鉴定
4.1 田间抗性鉴定
4.1.1 鉴定圃位置要求
选择梨黑星病自然发病环境适宜地区建立鉴定同,围区为平地或缓坡地,土壤肥沃,具备排灌条件,周边设隔离区,无大型梨树生产园,防止病害传播干扰鉴定结果。
4.1.2 鉴定圃田间配置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砧木类型对梨资源进行嫁接;每份待鉴定材料保存3株以上;植株株行距(2~3)m×(3~4)m,南北行向,树形保证树体通风透光;按标准生产园要求进行管理,鉴定前一年对植株进行合理的修剪促发新梢,树龄保证基本一致。
4.1.3 接种
植株定植后树体生长良好,目具有足够数量鉴定枝条时进行田间抗性鉴定。接种选择田间生长1个月内没有病叶的新稍。接种采用略雾接种法,田间接种最好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把备好的分生孢子液喷雾接种在待鉴定枝条叶片上至淋湿程度,宜套硫酸纸袋,每袋放2个湿棉球保湿,48 h后撤袋,并标记枝条,每份材料接 20个新梢。接种前一周对鉴定圃进行田间灌溉,接种后至发病前多次进行,如遇持续干旱需增加灌溉次数,保持土壤较高湿度;鉴定圃在接种前后不能喷施任何杀菌剂。
4.2 室内抗性鉴定
4.2.1 鉴定室条件要求
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话宜的砧木类利对梨资源进行嫁接,每份待鉴定材料保存5株以上;植株栋行距(40~50)cm×(80~100)cm,南北行向;按设施栽培要求进行管理,鉴定前一年对植株进行合理的修剪促发新梢,树龄保证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