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Y/T 3693-2020
百合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identification of lily resistance to fusarium wilt
2021-01-01实施
2020-08-26发布
5.2 接种体警殖和保存
5.2.1 接种体的繁殖
将保存的百合枯萎病菌置于25℃PS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3 d活化后,接种于盛有 PS培养液的锥形瓶中,置于(25主2)℃播床上,以120r/min报荡培养3 d-5 d。将培养液经两层医用纱布过滤即得以小型孢子为主的孢子悬浮液,然后用蒸馏水稀释滤液至所需接种浓度。
5.2.2 接种体保存
常用保存方法为将百合枯萎病菌接种于 PSA斜面培养基上,在(25±2)℃的恒混培养箱中培养7 d,置于4℃~8℃冰箱内保存。
6 室内抗性鉴定
6.1 鉴定室
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
6.2 鉴定设计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或顺序排列,每份鉴定材料重复3次,每一次重复 10 株苗或是 20 片鳞片。
6.3 鉴定对照材料
设高抗百合品种为抗病对照品种,高感百合品种为感病对照品种,同时设置空白对照。
6.4 鉴定材料准备
6.4.1 采用百合组培生根苗。将百合组培生根苗移裁至穴盘中炼菌,炼苗基质为泥炭∶珍珠岩=2∶1 (体积比),经高温蒸汽灭菌(134℃,30 min》。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炼苗,设施内温度白天为20℃~26℃。夜晚为15℃~20℃。所有幼苗应生长健壮、一致,每株幼苗有8片以上展开叶。
6.4.2 采用百合种球鳞片。将不同系列正常可开花的百合种球由基部小心剥离,去除外层鳞片,将中层鳞片置于1% NaClO溶液中消毒10 min,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后置于滤纸上晾干待用。
6.5 接种
6.5.1 接种时期
缓苗后正常生长的幼苗和消毒晾干后的鳞片。
6.5.2 接种浓度
接种体悬浮液的分生孢子数为(1~1.5)×10'个/mL。
6.5.3 接种方法
6.5.3.1 百合组培生根苗采用灌根接种法。用灭菌注射器吸取接种体悬浮液注射至百合植株茎基部,每株注射2mL。接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植株,保湿 48 h。
6.5.3.2 百合(种球)鳞片采用土壤接种法。用接种针挑取小块保存的接种体菌丝接种于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上,待菌丝长满平板后用打孔器切取5块直径为8 mm 的菌块,接种至灭菌的100 mL燕麦—基质泥炭混合物中,燕麦∶泥炭=1∶5(W/W)。(25±2)℃培养 14d后,将菌土混合物充分压碎,按1%(V/V)的比例加入灭菌基质泥炭中,混匀,(25士2)℃培养14 d,使菌落稳定后,将百合鳞片包埋于含有菌土的基质中;或将鳞片扦插到基质中,注意基部朝下,插人深度为鳞片的1/2.间距3 cm。6.5.3.3 空白对照是采用无菌水代替孢子悬浮液进行接种。
6.5.4 接种后管理
6.5.4.1 接种后将植株置于鉴定室内,每天光照 14 h,强度为70 μEm一's,保持植株正常生长的土壤湿度,即60%~70%,接种期间鉴定室温度控制在(25±2)℃范围内。
6.5.4.2 将接种百合鳞片的花盆置于鉴定室内,60%~70%相对湿度,18℃条件下培养。
7 病情调查
7.1 调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