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23/T 3832.5-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5部分:隔离防护设施及其他设施

DB23/T 3832.5-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5部分:隔离防护设施及其他设施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14:31:42



相关搜索: 隔离 交通安全 城市道路 管理规范 设施

内容简介

DB23/T 3832.5-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5部分:隔离防护设施及其他设施 ICS 03.220.20 23
CCS R 82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23/T 3832.5—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 5 部分:隔离防护设施及其他设施
2024 - 08 - 30 发布
2024 - 09 - 29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3/T 3832.5—2024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隔离防护设施 ......................................................................... 1
4.1 通用要求 ......................................................................... 1
4.2 防撞设施 ......................................................................... 1
4.2.1 一般规定 ..................................................................... 2
4.2.2 防撞护栏设置要求 ............................................................. 2
4.2.3 防撞桶设置要求 ............................................................... 2
4.2.4 防撞垫设置要求 ............................................................... 3
4.3 隔离栏杆 ......................................................................... 4
4.3.1 一般规定 ..................................................................... 4
4.3.2 中央分隔栏杆 ................................................................. 4
4.3.3 机非分隔栏杆 ................................................................. 5
4.3.4 人行分隔栏杆 ................................................................. 5
4.3.5 移动式隔离栏杆 ............................................................... 6
4.3.6 其他分隔栏杆 ................................................................. 6
4.4 道口标柱 ......................................................................... 6
4.5 示警桩 ........................................................................... 7
4.6 阻车桩 ........................................................................... 8
4.7 水马 ............................................................................. 8
4.8 行人过街安全岛 ................................................................... 8
4.8.1 一般规定 ..................................................................... 8
4.8.2 设置安全要求 ................................................................. 8
4.8.3 设置规模及配套设施要求 ....................................................... 8
4.9 减速丘 .......................................................................... 12
4.9.1 一般规定 .................................................................... 12
4.9.2 结构减速丘 .................................................................. 12
4.9.3 橡胶减速丘 .................................................................. 12
4.9.4 减速垫 ...................................................................... 13
4.10 限高架 ......................................................................... 13
5 其他设施 ............................................................................ 15
5.1 通用要求 ........................................................................ 15
5.2 弹性交通柱 ...................................................................... 15
5.2.1 一般规定 .................................................................... 15
5.2.2 设置要求 .................................................................... 15
I
DB23/T 3832.5—2024
5.3 突起路标(反光道钉) ............................................................ 15
5.3.1 一般规定 .................................................................... 15
5.3.2 设置要求 .................................................................... 16
5.4 轮廓标 .......................................................................... 17
5.4.1 一般规定 .................................................................... 17
5.4.2 设置要求 .................................................................... 17
5.5 警示灯 .......................................................................... 18
5.6 交通锥 .......................................................................... 18
5.7 标杆 ............................................................................ 18
参考文献 .............................................................................. 20
II
DB23/T 3832.5—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DB23/T 3832《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分为六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交通标志
——第3部分:交通标线
——第4部分:交通信号灯
——第5部分:隔离防护设施及其他设施
——第6部分:交通安全设施协调应用场景
本文件为DB23/T 3832的第5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无锡市明大交通科技
咨询有限公司、黑龙江万象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晶晶、周正泼、朱俊炜、熊慧中、朱佳丽、李晓冬、卢贵忠、祖永昶、马囡
囡、李霖。
本文件首次发布。
III
DB23/T 3832.5—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 5 部分:隔离防护设施及其他设施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中的隔离防护设施、其他设施。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验收、管理与维护。其他道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8833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21383
新划路面标线初始逆反射亮度系数及测试方法
GB/T 36670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64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 50688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GB 51038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B 55011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GA/T 1215
中小学与幼儿园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规范
GA/T 1567
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
CJJ 15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隔离防护设施
4.1 通用要求
4.1.1 本文件隔离防护设施包括防撞设施、隔离栏杆、刚性示警桩、阻车桩、水马、行人过街安全岛、
减速丘、限高架;隔离栅、防落物网设置按照 GB 50688 规定执行。
4.1.2
隔离防护设施应与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统筹考虑,所表达的内容不应
相互矛盾或产生歧义。
4.1.3
隔离防护设施设置应满足净空要求。
4.1.4
隔离防护设施设置在端部或断口处不应影响车辆通行视距及行驶轨迹。
4.1.5
隔离防护设施形式应综合考虑强度、性能、经济和美观等因素。
4.1.6
隔离防护设施的样式、材料、强度和性能应符合规范要求。
4.1.7
同一道路的隔离防护设施样式宜统一,且宜与道路、桥梁和周边建筑设计风格协调。
4.2
防撞设施
1
DB23/T 3832.5—2024
4.2.1
一般规定
4.2.1.1
防撞设施包括防撞护栏、防撞桶、防撞垫以及限界结构防撞设施。
4.2.1.2
在综合分析城市道路等级、道路环境、路侧条件、道路线形、设计速度、运行速度、交通量
和车辆构成等因素基础上,按照 GB 50688 规定设置相应防撞等级的隔离设施。
4.2.1.3
各级道路特大桥、大桥、高架桥、高路堤段、临水临空段、车辆越出路外可能发生二次事故
的路段,应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防撞隔离设施,后增设的防撞隔离设施不应影响对应结构安全。
4.2.1.4
相邻路段不同防护等级或不同结构形式防撞护栏之间应设置符合标准要求的过渡段。
4.2.2
防撞护栏设置要求
4.2.2.1
防撞护栏根据形式不同可分为混凝土护栏(隔离墩)、波形梁护栏、金属梁柱式护栏或组合
式护栏。城市道路设置防撞护栏宜采用少阻雪的护栏形式。
4.2.2.2
防撞护栏设置满足以下要求:
a)
道路限制速度大于或等于 50 km/h 的城市道路,宜设置中央防撞护栏;
b)
无中央绿化带的城市快速路及快速通道路中应设置防撞护栏或其他防撞隔离设施,且应配套
设置防眩板;中央绿化带宽度小于等于 12 m 的城市快速路及快速通道,应连续设置防撞护栏;
c)
高落差道路、邻水且水深大于等于 2 m 的道路,路侧应设置连续防撞护栏;
d)
其他按交通管理要求应设置防撞护栏的情形。
4.2.2.3
混凝土护栏(隔离墩)满足以下要求:
a)
同一路段混凝土隔离墩样式宜保持一致,水泥隔离墩两端应设置连接卡扣;
b)
混凝土隔离墩底部应预留排水口;
c)
混凝土隔离墩表面应粘贴立面反光标记,宜配合设置轮廓标;水泥隔离墩端头及开口处应设
置警示设施;
d)
混凝土隔离墩高度宜为 80 cm~110 cm。
4.2.2.4
防撞护栏的起、终点端部应做安全性处理。
4.2.3
防撞桶设置要求
4.2.3.1
应设置防撞桶或其他端部防撞设施的情形:
a)
快速路出入口交通分流处的三角梭形区端部,见图 1a);
b)
隧道入口、桥墩(柱)的迎车面两侧,桥梁护栏迎车面右侧端部;
c)
混凝土或绿化分隔带、隔离栏杆、路侧防撞护栏迎车面端部,见图 1b)、c);
d)
靠近车行道处有不能被移除又无有效保护的固定障碍物的迎车面端部(如跨线桥桥墩等)。
a)
图 1
防撞桶设置场景及位置示例
2
DB23/T 3832.5—2024
b)
c)
注: 图中防撞桶仅示意设置位置,具体设置数量应根据实际确定。
图1
防撞桶设置场景及位置示例(续)
4.2.3.2
防撞桶高度不宜大于 95 cm,宽度不宜小于 50 cm,标准设置样式宜为 80 cm×80 cm。
4.2.3.3
防撞桶呈单排布设时不宜超过 3 个,呈三角形布设时不宜超过 5 个。防撞桶与障碍物之间的
距离应为 0.5 m~2 m。防撞桶宜与线形诱导标配合使用。
4.2.3.4
一般结构的防撞桶内部应设置横隔板,装填桶高 2/3 的水或沙子,横隔板强度应能承受配载
物自重。防撞桶在空桶状态和加载配载物后均可成型正面放置。
4.2.3.5
防撞桶表面应贴有红、白格相间的反光膜,反光膜应为 GB/T 18833 中Ⅵ类;反光膜表面不应
出现皱纹、开裂、边缘翘曲、变形等现象。
4.2.4 防撞垫设置要求
4.2.4.1 防撞垫根据道路情况,设置要求如下:
a) 快速路主路及互通立交分流鼻端应设置;
b) 主干路中央分隔带端部、匝道出口端部宜设置;
c) 快速路、主干路路侧构造物前端宜设置。
4.2.4.2 防撞垫安装于三角区,不应侵入车道内。
4.2.4.3 防撞垫宜与线形诱导标配合使用,并可与防撞桶或示警桩共同设置,见图 2。
3
DB23/T 3832.5—2024
图 2
防撞垫与其他设施配合使用示例
4.2.4.4 防撞垫端部应设置立面标记,并在迎车面粘贴 GB/T 18833 中Ⅴ类反光膜。
4.2.4.5 防撞垫应具有优良吸能性能,发生碰撞事故时应能起到缓冲作用。
4.3 隔离栏杆
4.3.1 一般规定
4.3.1.1 隔离栏杆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组织的要求,不应与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其他交
通安全设施产生冲突。
4.3.1.2
隔离栏杆在符合设置的路段应连续设置,不应留有断口;当存在道路障碍物时,则隔离栏杆
应与道路障碍物协同设置。
4.3.1.3
隔离栏杆设置不应便于行人攀爬、穿越、跨越;不宜采用有蹬踏面的结构,且本身以及碰撞
后的构件不应对道路使用者造成二次伤害。
4.3.1.4
隔离栏杆(含基座)不应侵入车行道空间,并应满足侧向净空要求。
4.3.1.5
隔离栏杆安装设置应牢固、耐久,便于维护。
4.3.1.6
隔离栏杆颜色应清晰、醒目、均匀、无色差。
4.3.1.7
同一路段的交通隔离栏杆结构样式宜保持一致。
4.3.1.8
隔离栏杆宜采用钢质材料,并进行镀锌及喷塑处理,外观应美观大方、与周边自然协调,可
结合花箱等绿化设施设置,实现功能与景观的融合。
4.3.1.9
隔离栏杆的样式及设置不应影响道路通行视距,隔离栏杆的断口处应满足安全视距要求,隔
离栏杆上不应安装广告,不宜安装宣传牌。
4.3.1.10
隔离栏杆端部(含断口端部)应设置反光示警桩或其他端部防护设施,示警桩高度宜与隔离
栏杆一致,示警桩的逆反射性能按照 GB/T 18833 规定执行。
4.3.1.11
隔离栏杆应在端部和中间段面向来车方向增设轮廓标,中间段加装的轮廓标间距不应大于 6
m。中央隔离栏杆轮廓标为黄色,机非隔离栏杆轮廓标为白色。
4.3.2
中央分隔栏杆
4.3.2.1
应设置中央分隔栏杆的情形:
a)
双向六车道及以上无中央分隔带且无中央防撞护栏的城市道路,应设置中央分隔栏杆;
b)
设置中央分隔带,但行人、非机动车横穿机动车道现象严重时,应在中央分隔带同步设置中
央分隔栏杆。
4
DB23/T 3832.5—2024
4.3.2.2
宜设置中央分隔栏杆的情形:
a)
双向四车道及以上无中央分隔带的城市道路,或道路中央设有高架道路、桥墩的路段,宜设
置中央分隔栏杆;
b)
桥梁、高架桥、立交、隧道双向通行的出入口与地面道路衔接段,宜设置中央分隔栏杆;
c)
其他城市主干道,宜设置中央分隔栏杆。
4.3.2.3
中央分隔栏杆净高度应不小于 1.1 m,端部及其他有横穿情形的断口处,应逐渐降低护栏高度,
且不高于 0.7 m,渐变段(L1)及端部(L2)长度应按照 GA/T 1567 及停车视距相关要求执行。若断口
处下游分隔栏杆总长度小于等于 L1 与 L2 之和,则下游分隔栏杆高度可不设置渐变段。
图 3
中央分隔栏杆在开口处的高度变化要求示例
4.3.2.4
经交通工程论证路段需设置中央分隔栏杆断口处,宜同步进行渠化设计。
4.3.2.5
中央分隔栏杆(含底座)不应侵占双黄实线(禁止跨越对向车行道分界线),并应满足侧向
净空要求。
4.3.2.6
中央分隔栏杆的颜色应清晰、醒目,在照明条件受限或无照明的路段,中央分隔栏杆表面应
反光或附着主动发光装置。
4.3.3 机非分隔栏杆
4.3.3.1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共板设计的道路,存在以下情形时宜设置机非分隔栏杆:
a) 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或设计速度大于 40 km/h 的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大于等于 4 m;
b) 信号控制且设置非机动车道的交叉口;
c)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混行造成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的路段;
d) 非机动车流量达到饱和或机动车路边随意停车现象严重的路段;
e) 非机动车流量较大路段或需要重点保障非机动车通行的路段;
f) 非机动车允许双向通行的机动车单行道上,机动车单行道与对向通行的非机动车道间宜设置
机非分隔栏杆。
4.3.3.2
机非分隔栏杆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冬季清雪工艺要求,有条件时可设置活动护栏。
4.3.3.3
机非分隔栏杆应设置于机动车道车行道边缘线外侧,分隔栏杆底座不宜安装于边缘线上。
4.3.3.4
路段设置机非分隔栏杆,应根据机动车交通组织需求在学校、医院等单位机动车出入口、居
住区出入口、公交站台、人行横道线等位置设置断口,兼顾交通流分隔与交通出入的需求。
4.3.3.5
机非分隔栏杆净高不宜低于 0.9 m,端部及其他有进出功能的断口处,应逐渐降低护栏高度,
且不高于 0.7 m。
4.3.4 人行分隔栏杆
4.3.4.1 人行道与一侧路面存在高差且有行人跌落危险,应设置人行分隔栏杆;其他需要对行人进行
隔离或保护的情形,可视条件设置人行分隔栏杆。
4.3.4.2
人车分流的桥梁,人行道外侧应设置人行分隔栏杆。
4.3.4.3
车站、码头、商业中心和大型公共场所出入口、人行天桥、地道梯道口等人流汇聚区的车行
道边,应沿路缘石一侧设置人行分隔栏杆。
4.3.4.4
平面交叉口范围内人行道边及其他需要防止行人穿越车行道的路段,宜在人行横道两侧沿路
缘石一侧设置人行分隔栏杆,设置长度为 30 m~120 m,设置条件按照 GB 50647 规定执行;在人行横道
5
DB23/T 3832.5—2024
处应断开,并做好端部处理。
4.3.4.5
影响消防安全疏散,如宾馆、饭店等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以及应急救援的路口不应设
置人行分隔栏杆。
4.3.4.6
在需要设置人行分隔栏杆的路段已种植具有分隔作用的灌木丛或设置其他起隔离作用的设施
时,可不设置人行分隔栏杆。
4.3.4.7
人行分隔栏安装净高不宜低于 1.1 m,不应低于 0.9 m,不应设置可蹬踏的结构。
4.3.5
移动式隔离栏杆
4.3.5.1
移动式隔离栏杆包括人工移动式及自动移动式。
4.3.5.2
快速路的中央分隔带开口处,应设置移动式隔离栏杆。
4.3.5.3
潮汐车道宜设置移动式隔离栏杆。设置移动式隔离栏杆的潮汐车道标线间隔 W 应适当加宽,
满足侧向净空要求,见图 4。
图 4
设置移动式隔离栏杆的潮汐车道标线设置示例
4.3.5.4
移动式隔离栏杆端部应做安全性处理。
4.3.6
其他分隔栏杆
4.3.6.1
在城市道路禁止机动车汇集交织的路段或专用车道与普通车道分隔路段,可设置同向车道隔
离栏。同向车道隔离栏杆安装净高不宜小于 0.6 m,但不应高于中央分隔栏杆。
4.4 道口标柱
4.4.1 道口标柱柱体高度为 100 cm,柱体直径 12 cm,见图 5a);柱体表面应采用 GB/T 18833 中 IV
类及以上反光膜。
4.4.2
道口标柱立面为红白相间,各颜色带宽为 20 cm,见图 5a)。
4.4.3
道口标柱 2 个一组,间隔 2 m;距离支路、地块出入口缘石半径起点 2 m;侧向距离 0.2 m;见图
5b)。
4.4.4
道口标柱可采用弹性材料;当道口标柱为刚性时,其柱体顶部应设置盖帽,且顶部盖帽为半圆
球形不锈钢冲压件。
6
DB23/T 3832.5—2024
a)道口标柱规格
b)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 5 道口标柱设置示例
4.5 示警桩
4.5.1 本文件示警桩是指刚性示警桩。
4.5.2 示警桩设置要求如下:
a) 隔离带端部、隔离栏端部、交通岛端部及等候区、二次过街安全岛端部应设置示警桩;
b) 等候区、路段隔离带或隔离栏人行横道线开口通行区等位置宜设置示警桩;
c) 其他根据交通管理需求应设置示警桩的情况。
4.5.3 示警桩露出地面高度应为 80 cm;除隔离栏杆端部设置的示警桩外,其他特殊条件下经交通工程
论证可适当降低高度,但不应低于 60 cm,且仅做分隔使用。
4.5.4
路段隔离带或隔离栏开口人行横道线处,示警桩安装间隔宜为 1.3 m~1.5 m,高度宜与隔离栏高
度一致;慢行一体化路口人行横道线处,示警桩设置间隔宜加密。
刚性示警柱间隔 1.3m~1.5m
平均间隔 1.3m~1.5m
L1
L2 L2 L1
图 6
路段开口处刚性示警桩设置示例
4.5.5
示警桩柱体顶部盖帽为半圆球形不锈钢冲压件,柱体表面应采用 GB/T 18833 中 IV 类及以上反
光膜。
7
DB23/T 3832.5—2024
4.5.6 示警桩立面为黄黑相间。位于车行道内的分隔柱、交通柱立面颜色宜参照示警桩立面颜色。
4.5.7 示警桩表面应光滑平整,外形不应有尖角、毛刺等,不应存在任何安全隐患。
4.5.8 在光线较暗、事故多发路段或需要特别警示的路段,可采用太阳能自发光示警桩。
4.6 阻车桩
4.6.1 在交叉口转角路缘石缓坡面宽度大于 2 m 的人行道无障碍坡道、行人安全岛驻足区,广场行人
出入口、隔离栏开口等防止机动车进入的地域边缘应设置阻车桩;路侧带设有机动车停车位的除外。
4.6.2
防止机动车辆经路缘石进入人行道的路段应设置阻车桩。
4.6.3
非机动车道内不宜设置阻车桩。
4.6.4
阻车桩成组设置时,桩间距应为 1.2 m~1.5 m,可均匀设置,不应妨碍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
4.6.5
阻车桩与盲道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 0.25 m。
4.6.6
在设置阻车桩的地点,应满足保证良好的照明条件,照明光线不应遮挡。如照明光线遮挡严重,
宜采用 LED 主动发光阻车桩。
4.6.7
阻车桩应表面光滑平整,外形不应有尖角、毛刺等。
4.6.8
石质阻车桩可采用圆柱形、球形或根据道路景观要求采用特殊设计的外观形式。
4.6.9
阻车桩宜设置警示功能反光膜,反光膜颜色可根据阻车桩设置位置参照道口标柱、示警桩立面
颜色。
4.7 水马
4.7.1 水马应设置在短时间临时分隔车流、人流管控时或施工路段,且不需要对路基进行任何处理的
情形。
4.7.2 水马隔离墩应环保、安全、轻便、美观,便于布设和拆除。
4.7.3 水马隔离墩应采取中空形式,并具有缓冲功能;设置时,通过加沙增加自重。
4.7.4 水马隔离墩应附着反光膜,反光膜应符合相关警示规定。
4.7.5 水马隔离墩可根据实际需要单独设置或连续设置。
4.8 行人过街安全岛
4.8.1 一般规定
4.8.1.1 本文件涉及行人过街安全岛为带状安全岛,包括中央带状安全岛和路侧带状安全岛,其他安
全岛及标线岛设计要求参照现行标准执行。
4.8.1.2
机动车双向 6 车道及以上的城市道路交叉口及路段人行横道线,应在其合适位置设置行人过
街安全岛;机动车双向 6 车道以下干路交叉口及路段,宜在人行横道合适位置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
4.8.1.3
设置分隔带的道路,应结合分隔带设置结构式安全岛;无分隔带,中央应设置一体式安装安
全岛或结构式安全岛。
4.8.2
设置安全要求
4.8.2.1
行人过街安全岛设置时,既要保证行人过街安全,同时还需要确保车辆通行安全性。安全岛
设置后应满足相交道路车辆转弯需求及通行视距。
4.8.2.2
既有行人过街安全岛对车辆行驶带来安全隐患时,应通过调整安全岛位置、增设地面车辆导
流线等措施,保障车辆通行安全。
4.8.2.3
对通过压缩车道、偏移车道等方式设置的安全岛,应施划标线设置过渡区,避免安全岛正对
车道,过渡段长度按照 GB 5768.3 第 6.2 条规定执行。
4.8.2.4
行人过街安全岛宜增加线形诱导设施,积雪路段可结合岛头防护增加竖向线形诱导标。
4.8.3
设置规模及配套设施要求
4.8.3.1
行人过街安全岛包括岛头 A、通行区及等候区、过渡区或岛头 B,各功能区应衔接平顺,见图
7。
8
DB23/T 3832.5—2024
4.8.3.2
行人过街安全岛的尺寸应根据行人、非机动车的驻足量和通行量进行确定,确保非机动车可上
岛等候。一般情况下宽度不小于 2 m,当条件困难情况时,不应小于 1.5 m。
a) 结合绿化分隔带的单岛头行人过街安全岛
b) 双岛头行人过街安全岛
图 7
行人过街安全岛示例
图 8
行人过街安全岛结构及设施布置示例
4.8.3.3
岛头 A 设置要求如下:
a)
岛头 A 临近路口方向;
b)
岛头 A 面积一般不应小于 1.5 ㎡,宽度与通行及等候区保持一致;
c)
岛头 A 侧面应设置立面标记,内部应平整或种植草皮;
d)
岛头 A 应设置固体保护设施,应具备一定吸能、消能功能;采用示警桩作为保护设施时,应
设置不少于 3 根示警桩,具体数量根据岛头大小及吸能、消能需求确定;
9
DB23/T 3832.5—2024
e)
岛头 A 应面向路口方向设置靠右行驶标志和线形诱导标志;对夜间照明条件不良的交叉口、
路段,可采用主动发光靠右行驶标志或主动发光线形诱导标志,标志杆体立面应粘贴反光膜;
f)
岛头 A 净高度宜为 30 cm~40 cm。
4.8.3.4
通行区及等候区设置要求如下:
a)
通行区宽度应大于等于人行横道线宽度;
b)
等候区面积不应小于 7 ㎡;
c)
在安全岛面积不能满足等候信号放行的行人停留需要、桥墩或其他构筑物遮挡驾驶人视线等
情况下,人行横道线可错位设置,且设置时应使行人过街面向机动车来车方向,见图 9;
图 9
安全岛面积受限或受构筑物遮挡时人行横道线错位设置示例
d)
等候区高度与路面齐平,无障碍通行要求按照 GB 55019 规定执行;
e)
当通行区较长时,岛上宜设置阻车桩。
4.8.3.5
岛头 B 或过渡区设置要求如下:
a)
岛头 B 或过渡区空间受限时,宜双面同侧安装一组行人二次过街信号灯,分别面向两侧人行
上一章:DB23/T 3832.4-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4部分:交通信号灯 下一章:DB23/T 3832.3-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3部分:交通标线

相关文章

DB23/T 3832.6-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6部分:交通安全设施协调应用场景 DB23/T 3832.1-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1部分:总则 DB23/T 3832.3-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3部分:交通标线 DB23/T 3832.4-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4部分:交通信号灯 DB23/T 3832.2-202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管理规范 第2部分:交通标志 DB52/T 1720.2-2023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 第2部分:道路交通隔离设施 DBJ61/T 72-201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规范(第三部分:交通安全隔离设施) DB50/T 548.4-2024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 第4部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