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040.20 J 3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9444—2019 代替GB/T9444—2007
铸钢铸铁件 磁粉检测
Steel andironcastingsMagnetic particle inspection
(ISO 4986:2010,Steel castings—Magnetic particle inspection,MOD)
2020-03-01实施
2019-08-30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9444—2019
目 次
前言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
般要求验收准则显示的分级和评定复验
-
6
2
8 检测记录和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 采用国际标准时与原标准的章条编号对照和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附录B(资料性附录) 推荐的磁粉检测表面粗糙度附录C(资料性附录) 非线状显示(SM)的质量等级参考图(单个的)附录D(资料性附录) 线状显示(LM)和成排状显示(AM)的质量等级参考图附录E(资料性附录) 磁粉检测报告格式参考文献
F
10 15
30
32
GB/T9444—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9444一2007《铸钢件磁粉检测》。本标准与GB/T9444一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
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增加了检测方法(见4.3)、材料及设备(见4.1.1)、试块(见4.1.3)、验证方法(见4.1.4);修改了质量等级评定(见第6章,2007年版的第7章);
-
一
一增加了复验(见第7章)、检测记录和报告(见第8章);一 删除了原附录A、原附录B,增加了新的附录B、附录C;
删除了原附录D、原附录E,增加新的附录A、附录E。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4986:2010《铸钢件磁粉检测》。本标准与ISO4986:2010
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4986:2010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本标准与ISO4986:2010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附录A中表A.2给出了相应技术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修改了标准名称。 本标准由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兰州兰石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应流铸业有限公司、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大唐锅炉压力容器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共享铸钢有限公司、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铸锻分公司、安徽省机械科学研究所、上海轨道交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宏钢电站设备铸锻有限公司、浙江英洛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青岛连山铸造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兴捷、张钊赛、蒋春宏、山雨宏、杜应流、束学成、张义如、李来平、王汉超、
陈辉、苏鹏涛、董彦录、倪满生、拓凌玺、冯周荣、郭宗山、张宇、王伟、施风华、陈树、量、吴铁明、李孟涛、 王伟再、雷志刚、乔木、丁杰、张义凤、沈海红、范吕慧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9444—2007。
II
GB/T9444—2019
铸钢铸铁件 磁粉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铸钢铸铁件磁粉检测的一般要求、验收准则、显示的分级和评定、复验、检测记录和报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铁磁性铸钢铸铁件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97 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GB/T5097—2005,ISO3059:2001, IDT)
GB/T 9445 无损检测 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2015,ISO9712:2012,IDT) GB/T 12604.5 无损检测 术语 磁粉检测 GB/T15822.1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1部分:总则(GB/T15822.1—2005,ISO9934-1:2001,
IDT)
GB/T15822.2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2部分:检测介质(GB/T15822.2—2005,ISO9934-2: 2002,IDT)
GB/T15822.3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3部分:设备(GB/T15822.3—2005,ISO9934-3:2002, IDT)
GB/T23906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 GB/T 23907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用试片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非线状显示 non-linearindications SM 长度(L)小于宽度(b)3倍的显示,L<3b。
3.2
线状显示 linearindications LM 长度(L)大于或等于宽度(b)3倍的显示,L≥36b。
3.3
成排状显示 alignedindications AM 3个及以上的非线状显示在一条线上且间距小于2mm的显示。
1
GB/T 9444—2019
2个线状显示在一条线上且间距小于最长显示长度的显示。
4一般要求
4.1总则
4.1.1本标准未规定的磁粉检测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检测介质、设备等按GB/T15822.1、 GB/T15822.2和GB/T15822.3的规定执行 4.1.2工作场所应通风充足并远离热源和火源,检测材料和检测设备按制造商的说明书使用。 4.1.3采用GB/T23907的标准试片验证磁粉检测综合性能,试片分高、中、低三种灵敏度。中心导体法应采用GB/T23906的环形试块来验证。 4.1.4检测开始前应进行综合性能测试,一般采用标准试片或环形试块,当用户或技术文件没有规定时,推荐选用A1-30/100型试片。也可以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检测具有已知的缺陷类型、位置、大小和分布情况的代表性工件,工件应已退磁并无以往检测所残留的显示。
4.2订货须知
进行磁粉检测时,供需双方应明确以下内容: a) 检测区域、数量或比例。
b) 实施磁粉检测的时机和方法。 c) 检测人员的资格证书(见4.4)。 d) 被检区域表面粗糙度(见4.5)。 e) 是否只在一个方向上磁化(见4.3)。 f) 检测技术。 g) 检测完毕后是否退磁(即最大剩余磁场强度值的要求)。 h) 检测区域质量等级(见第5章和第6章):
缺陷类型;质量等级。
注:铸钢铸铁件的不同检测区域可规定不同的缺陷类型和质量等级。 i)评定按表1和表2中规定的缺陷类型和质量等级执行(见6.2)。
4.3 检测方法 4.3.1检测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并满足需要检测的缺陷类型和灵敏度要求。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不同,应根据被检件的表面粗糙度、批量、检测条件和订货信息来确定。 4.3.2检测时机通常是按交付状态或合同规定。 4.3.3检测技术应包括:表面清洁方法、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显示观察、记录和评定以及检测后的退磁和清洗等要求。 4.3.4检测前应验证铸钢铸铁件的表面磁场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铸钢铸铁件表面的磁场强度为 2.4kA/m时,若其磁感应强度大于1T,则可以确定该铸钢铸铁件具有铁磁性。 4.3.5检测时应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磁化,当无法进行相互垂直磁化时,供需双方应达成一致的磁化方向。除非另有规定或当知道受应力方向只重点检测最危险的缺陷时,可在一个方向进行磁化 4.3.6磁化和介质施加应符合标准要求。例如连续法,应在即将磁化前和磁化过程中持续施加检测介质,停止施加检测介质后继续磁化一定时间,以便有足够时间形成磁痕显示。 4.3.7检测后有要求时应清洗铸件。在最终交货状态,当铸件剩磁高于规定的最大剩余磁感应强度值时应退磁。 2
GB/T 9444—2019
4.4人员资格
检测人员应符合GB/T9445或其他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并持有相应考核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检测人员的资格供需双方应一致认可。 4.5 5表面要求 4.5.1检测前应先检查工件表面,被检表面应清洁、干燥、无干扰检测实施和检测结果评定的油、脂、砂子、锈蚀以及其他污染物和涂层。 4.5.2表面污染物和涂层可以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处理(要考虑对被检件的适用性和影响)。表面处理方法可采用清扫、水洗、溶剂(解)清洗、蒸汽除油、酸洗、碱洗、超声波清洗、机械清洗等。 4.5.3被检表面可以是喷砂、喷丸、打磨或机加工后的表面,但喷砂、喷丸应考虑对缺陷检出的影响。 4.5.4根据评定磁痕显示最小尺寸的需要,推荐的磁粉检测表面粗糙度参见附录B。 4.5.5薄的(不大于0.05mm)非导电涂层一般不会干扰磁痕形成,但处在导电接触点位置的涂层应去除。 4.6观察条件
观察条件应符合GB/T5097的规定,在目视或最大放大3倍条件下观察。
5验收准则
5.1缺陷类型
按缺陷磁痕显示的形状和大小,测量显示的长度L和宽度6,根据长宽比确定缺陷显示类型。显示类型分三类:非线状显示(SM)、线状显示(LM)、成排状显示(AM)。 5.2质量等级 5.2.1一般要求
预先确定质量等级,对不同类型缺陷的形状和尺寸显示,可选用不同质量等级验收,矩形评定区为 105mmX148mm。 5.2.2非线状显示 5.2.2.1 表1规定了非线状显示的质量等级。 5.2.2.2 需评定的显示的最小长度为L1,小于该长度的显示不需评定。 5.2.2.3 允许显示的最大长度为L2。 5.2.2.4 允许显示的最大数量为评定区内大于或等于L且小于或等于L?的显示数。
表1质量等级 一非线状磁痕显示(SM)(单个的)
质量等级 SM2
显示特征观察方法
SM001 SM01 SM1 放大镜或目视
SM3 目视 1 3
SM4
SM5
≤3 0.3
观察显示的放大倍数需评定显示的最小长度L/mm
1.5
2
5 3
5
GB/T9444—2019
表1(续)
质量等级
显示特征
SM1 SM2 SM3 SM4 SM5 3a
SM001 SM01 0
6a 8
9a 12
允许显示的最大长度L2/mm
1
14° 20
21° 32
允许显示的最大数量允许有2个达到最大长度的显示。
80
5.2.3 线状和成排状显示
5.2.3.1 表2规定了线状和成排状显示的质量等级。 5.2.3.2 需评定的显示的最小长度为L1,小于该长度的显示不需评定。 5.2.3.3 允许显示的最大长度为L2。 5.2.3.4 累积长度为评定区内大于或等于L,且小于或等于L的显示长度之和。 5.2.3.5 质量等级评定时应考虑壁厚,评定区的壁厚区间类型分a、b、c三类:
a类:t≤16mm; b类:16mm
50mm。
注:t为截面厚度。
表2 质量等级 线状磁痕显示(LM)和成排状磁痕显示(AM)
质量等级 LM2
显示特征
LM001
LM01 LM1
LM3
LM4
LM5
AM001 AM01 AM1 AM2 AM3 AM4 AM5
目视 1 3
观察方法观察显示的放大倍数
放大镜或目视
≤3 0.3 I或T
需评定的显示的最小长度L,/mm
1.5
n
2
5
允许的显示
T 1 T -
1
I
I
T
7
单个(I)或累积(T)的长度
壁厚a类
6 10 10 18 18 25
0
1
2 4
6
线状(LM)和成 t≤16mm
壁厚b类
排状显示(AM)的最大长度 16
3 6 6 12 9 18 18 27 27 40
1
0
L,"/mm
壁厚c类 t >50 mm
2
5 10 10 20 15 30 30 45 45 70
0
允许有2个达到最大长度的显示。 相对于断裂力学,壁厚和最大裂纹长度之间没有函数关系。但在没有相关的断裂力学参数时,本表供参考
5.2.4质量等级选择
5.2.4.1 按表1和表2选择质量等级。
GB/T9444—2019
5.2.4.2如有必要,也可参考附录C和附录D中不同缺陷类型和壁厚区间的参考图选择质量等级。质量等级参考图为105mm×148mm的矩形图,每个质量等级中不需评定的缺陷显示的最大尺寸参见 26mm×37mm矩形图,参考图的绘制比例为1:1。
表1对应附录C非线状显示(SM)(单个的)质量等级。 表2对应附录D线状显示(LM)和成排状显示(AM)质量等级。
5.2.4.3不可把表1和表2中相同的质量等级视为具有相同的缺陷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 5.2.5质量等级表示方法 5.2.5.1合同和检测报告中的质量等级表示方法应符合本标准。 5.2.5.2 2正确的表示方法示例如下:
非线状显示2级:SM2:一线状显示5级,壁厚区间a类:LM5a。
6显示的分级和评定
6.1概述 6.1.1按显示类型进行分级和评定时不需考虑缺陷的性质(如:裂纹、缩孔等),除非另有协议规定。当对缺陷的性质有争议时可采用其他的检测方法进行证实
注:显示不一定都是缺陷,如伪缺陷或其他因素也可能产生磁痕显示, 6.1.2质量等级的评定结果仅为当前工件表面状态的质量情况,以后由于受力或表面状态改变时(如:加工等),需根据本标准重新确认质量等级。 6.1.3表2中的数值与对应的质量等级参考图存在细微差异,表2中的质量等级与相应参考图的质量等级相同。若出现争议,以表中数据为最终评判依据。
6.2显示分级 6.2.1一般要求 6.2.1.1 分级和评定时,105mmX148mm的矩形评定区应处于显示最严重的位置。 6.2.1.2 当检测区域小于105mm×148mm时,允许的显示数量、显示长度和累积长度宜按面积比例折算,但原则上不应提高一个质量等级。 6.2.1.3铸件焊补处的检测区域为补焊区及边界外25mm 6.2.2非线状显示 6.2.2.1评定长度大于或等于L,且小于或等于L2的显示(见表1),显示的最大尺寸为该显示的长度。 6.2.2.2 非线状显示质量等级按表1进行评定 6.2.3 线状和成排状显示 6.2.3.1 按检测区域的壁厚,测量大于或等于L且小于或等于L显示的长度,计算评定区内显示的累积长度。累积结果应与表2中的“累积”进行对比,线状和成排状显示按表2进行评定。 6.2.3.2成排状显示长度为显示和间距的总长度 6.3检测结果评定
当缺陷显示等级优于或等于合同中规定的质量等级时,可判定符合本标准。当铸件同一区域中同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