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_83.060 G 3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660—2018 代替GB/T8660—2008
溶液聚合型丁二烯橡胶(BR) 评价方法
Solution polymerized butadiene rubber(BR)Evaluation procedures
[ISO 2476:2014,Butadiene rubber(BR)—Solution-polymerized
types—Evaluation procedures,MOD
2019-11-01实施
2018-12-28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8660—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8660一2008《溶液聚合型丁二烯橡胶(BR)评价方法》,与GB/T8660一2008相
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修改了充油胶的混炼配方(见表1,2008年版的表1);修改了表1中脚注c的内容(见表1,2008年版的表1);增加了“推荐采用密炼机混炼方法”的表述(见5.2.2.1); -增加了密炼机一步法混炼(见5.2.2.2);修改了试验报告的要求(见第10章,2008年版的第10章)。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2476:2014《丁二烯橡胶(BR) 溶液聚合型评价方法》。 本标准与ISO2476:2014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528代替了ISO37;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232.1代替了ISO289-1;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941代替了ISO23529;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4498.1代替了ISO247:2006;用修改国际标准的GB/T6038代替了ISO2393;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9869代替了ISO3417;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5340代替了ISO1795;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4131.1代替了ISO248-1;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4131.2代替了ISO248-2;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5268代替了ISO6502; ·增加了GB/T21184。 修改了表1中的脚注,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改为《溶液聚合型丁二烯橡胶(BR)评价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金瑞、崔广洪、骆献辉、李晓银、毕文新、于洪。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8660—1988,GB/T8660—1998,GB/T8660—2008。
1
GB/T8660—2018
溶液聚合型丁二烯橡胶(BR) 评价方法
警示一一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 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溶液聚合型丁二烯橡胶(BR)生胶的物理和化学试验方法;规定了评价溶液聚合型丁二烯橡胶(BR)包括充油型(OEBR)硫化特性所用的标准材料、标准试验配方、设备、操作方法以及评价硫化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溶液聚合型丁二烯橡胶(BR)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528一2009,ISO37:2005, IDT)
GB/T 1232.1 未硫化橡胶 用圆盘剪切黏度计进行测定第1部分:门尼黏度的测定 (GB/T1232.1—2016,ISO289-1:2014,IDT)
GB/T 2941 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GB/T2941一2006,ISO23529:2004, IDT)
GB/T 4498.1 橡胶 灰分的测定第1部分:马弗炉法(GB/T4498.1一2013,ISO247:2006, MOD)
GB/T 6038 橡胶试验胶料 配料、混炼和硫化设备及操作程序(GB/T6038一2006,ISO2393: 1994,MOD)
GB/T 9869 橡胶胶料 硫化特性的测定 圆盘振荡硫化仪法(GB/T9869—2014,ISO3417: 2008.IDT)
GB/T15340 天然、合成生胶取样及其制样方法(GB/T15340一2008,ISO1795:2000,IDT) GB/T 21184 橡胶配合剂次磺酰胺促进剂试验方法(GB/T21184—2007,ISO11235:1999,
NEQ)
GB/T 24131.1 生橡胶 挥发分含量的测定第1部分:热辑法和烘箱法(GB/T24131.1一2018,
ISO248-1:2011,MOD)
GB/T24131.2 生橡胶 挥发分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带红外线干燥单元的自动分析仪加热失重法(GB/T24131.2—2017,ISO248-2:2012,MOD)
GB/T25268 橡胶硫化仪使用指南(GB/T25268—2010,ISO6502:1999,IDT)
3取样和制样
3.1 按GB/T15340的规定取样约1.5kg。 3.2 按GB/T15340的规定制备试样。
1
GB/T8660—2018
理论值之差超过十0.5%或一1.5%,则弃去该胶料,重新混炼。
如果需要,可以按照GB/T9869或GB/T25268规定制作试片检测胶料的硫化特性。如果可以,混炼后的胶料在测试前应先在GB/T2941规定的标准温度和湿度下调节2h~24h。
将胶料压制成厚约2.2mm的胶片用于制备硫化试片或压制成适当厚度用于制备GB/T528规定的环形试片。为了获得压延效应,应让胶料在辊距为2.1mm~2.5mm,辊温为50℃士5℃的条件下沿同一方向纵向对折胶料过辑4次。
5.2.2.3方法A2密炼机两步混炼
5.2.2.3.1第一步:初混炼程序
相关通用要求参见5.2.2.2。 胶料的最终温度不应超过170℃,如果有必要,可以调节胶料质量或仪器的初始温度以达到这个
条件。
使用密炼机进行初混炼的通用程序如下:
持续时间/min 累积时间/min
设定密炼机温度(推荐温度50℃土5℃)、转子转速和上顶栓压力以满足[5.2.2.3.1e)规定的条件。关闭卸料门、启动电机、升起上顶栓。
a)
b) 加人一半橡胶、氧化锌、炭黑、油(充油胶不需加
0.5
0.5
油)、硬脂酸和剩余的橡胶,放下上顶栓。 c) 混炼胶料。 d) 升起上顶栓、清理密炼机颈口及上顶栓的顶部,放
3.0
3.5
0.5
4.0
下上顶栓。
e) 当胶料的温度达到170℃或总时间达到6min时即可
2.0
6.0
卸下胶料。 卸下胶料后,立即在辊距为5.0mm,辊温为50℃土5℃的实验室开炼机上通过三次。检验胶料质
量(按GB/T6038),如果胶料质量与理论值之差超过十0.5%或一1.5%,则弃去该胶料,重新混炼。 5.2.2.3.2第二步:终混炼程序
混炼技术应能使所有配合剂获得好的分散。 胶料的最终温度不要超过120℃,如果有必要,可以调节胶量或仪器的初始温度以达到这个条件使用密炼机进行终混炼的通用程序如下:
持续时间/min 累积时间/min
a) 在转子上通过足够的冷却水,使密炼机温度冷却到
40℃土5℃,升起上顶栓,启动电机。 b) 继续通人冷却水,关闭蒸汽。将全部硫磺和TBBS
0.5
0.5
与一半母炼胶卷在一起,加人密炼机中。再加人剩余的母炼胶,放下上顶栓
c)混炼胶料,当胶料温度达到110℃或总时间达到
3.0
2.5
3min时即可卸下胶料。 d) 卸下胶料后,立即在辊距为0.8mm辑温为50℃士5℃的实验室开炼机上通过。
4